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32具64侧成人尸体的上肢中,对骨间后神经及其周围的毗邻关系,旋后肌弓、旋后肌下口的类型、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并对其骨间后神经在旋后肌管内的长度,分支及其走行过程中的受压因素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在64例成人上肢中均可见到概侧腕短伸肌纤维桥及旋后肌弓。这些腱性结构的存在是造成骨间后神经受压的重要解剖因素。同时探讨了解除神经压迫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骨间后神经麻痹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在32具64例成人尸体的上肢中,对骨间后神经及其周围的毗邻关系,旋后肌弓,旋后肌下口的类型,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并对其骨间后神经在旋后肌管内的长度,分支及其走行过程中的受压因素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在64例在人上肢中均可见到桡侧腕短胂肌纤维桥及旋后肌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间后神经的起源、行程、受卡压原因,并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40侧成人尸体上肢,将骨间后神经分为3段(见附图):桡管段为从起点到旋后肌入口的距离,旋后肌管段为入口到出口的距离,旋后肌管后段为出旋后肌管以后的分支。观察骨间后神经的起源、行程、分支,旋后肌管入口、出口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用游标卡尺测量桡管段和旋后肌管段长度,旋后肌管入、出口的宽度。结果骨间后神经桡管段和旋后肌管段长度分别为(36.1±10.7)mm(均数±标准差,下同)和(39.7±0.89)mm。旋后肌管入口宽度为(12.4±0.29)mm,腱性结构占65%(26例),膜性结构占20%(8例),肌性结构为15%(6例)。出口位于拇长展肌上缘上方(15.3±0.68)mm,宽度(12.9±0.55)mm,肌性结构占52.5%(21例),腱性结构占40%(16例),膜性结构占7.5%(3例)。结论桡管和旋后肌管的解剖结构有时可导致骨间后神经受卡压,本文资料对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用72例3岁左右的儿童尸体标本对桡侧腕伸肌及其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测。观测了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肌腹和肌腱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桡侧腕长伸肌的动脉主要发自桡侧副动脉和桡侧返动脉。前者分支的起始径和长度分别为0.85±0.05mm,20.33±1.13mn。桡侧腕短伸肌的动脉主要起于桡侧返动脉和桡动脉。它们分支的起始径和长度分別为0.82±0.02mm、0.78±0.02mm和8.15±0.33mm、9、60±0.44mm。桡侧腕长伸肌的神经多发自桡神经干,桡侧腕短伸肌的神经多起自桡神经深支,它们分支的外径和长度分别为0.84±0.03mm、0.76±0.02mm和13.04±0.52mm、15.02±1.76mm。还就其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9年以来,用骨间掌侧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大鱼际肌返支及尺神经深支11例,重建手内肌功能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6例,显露骨间后神经后分别测量骨间后神经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深度)、与桡骨头的距离、与髁间线的距离、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以及桡骨茎突与髁间线之间的距离.结果:骨间后神经的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且与该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0±2.1)mm、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平均为(18.4±3.5)mm、与桡骨头的距离平均为(52.8±4.9)mm、与髁间线的距离平均为(60.3±15.8)mm,髁间线与桡骨茎突尖端的距离平均为(229.2±18.7)mm.结论:髁间线下方约60m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6mm处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即骨间后神经起始处的定位标志,本实验可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9.
骨间后神经桡管段的解剖学观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为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80侧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骨间后神经桡管段的行程、毗邻和可能存在的卡压部位.结果 在桡管内,骨间后神经在桡骨头前方附近自桡神经发出,隔肘关节囊、环状韧带越过肱骨小头、桡骨头行至桡骨颈外侧中线处与桡骨颈交叉.该交叉部位距桡骨头上缘(3.6±0.4)cm;桡侧返血管的分支、桡侧腕短伸肌腱弓均对骨问后神经形成卡压.结论 桡骨上端后外侧3.0 cm范围内是桡骨头颈骨折手术暴露、放置钢板的全区;在行骨间后神经减压术,切开Frohsf腱弓的同时,将桡侧返血管的分支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弓一并处理.  相似文献   

10.
骨间前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骨间前神经 (AION)及其局部联属的解剖特点 ,加深对该神经卡压后症状的理解 ,为临床提供更加适合的手术方式。方法 解剖 38侧成人尸体 ,肉眼及镜下观察前骨间神经与其周围结构的联属关系。结果 最常见可能引起AION卡压的结构为中指指屈浅肌腱腱弓 (出现率 44 .7%)、拇长屈肌副头 (出现率34 .2 %)、旋前圆肌下方腱性组织 (13.1%)、横跨AION上方的血管 (2 1.1%)等。结论 临床卡压的形成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卡压可以来自前方也可以来自后方。术中应尽可能松解已经存在和潜在的卡压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成人骨间前神经及其肢支的解剖特点,为手术治疗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及修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剖剥离30侧(左右各15侧)成人上肢标本,在测量骨间前神经及其肌支长度、径线等基本解剖学数据的同时,肉眼重点观察骨间前神经及其肌支在前臂的位置百分比。结果:骨间前神经于肱骨髁间连线下方(45.7±10.5)mm处起自正中神经,于肱骨髁间连线下方(79.06±7.49)mm处发出肌支,其在前臂的位置为13.2%~32.8%。拇长屈肌支(93.3%)和旋前方肌支(100%)以1支型、指深屈肌支(86.7%)以4支型出现率最多。骨间前神经发出的肌支主要位于前臂的27.6%~88.1%,其中拇长屈肌支为27.6%~48.3%,指深屈肌支为32.8%~49.9%,旋前方肌支为41.3%~88.1%。结论:测量并总结得出的有关手术治疗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及修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的解剖学数据和定位方法有助于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作者自1985年以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7例桡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1例;年龄最  相似文献   

13.
旋后肌综合征也称骨间后神经麻痹或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骨间后神经即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综合征即此神经在前臂近端背侧被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的症状与体征。我院应用保守疗法治疗1例外伤致旋后肌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桡神经起自臂丛后束 ,沿桡神经管行向外下方 ,在肘窝肱二头肌肌腱外侧分为浅深二支 ,其中深支向后穿旋后肌上缘入旋后肌 ,并发出肌支支配该肌 ,继而从旋后肌下缘穿出 ,更名为骨间背侧 (后 )神经 ,支配前臂伸肌群肌肉。在穿旋后肌的过程中形成旋后肌管。若旋后肌因肿瘤、创伤受损或大幅度反复旋转前臂 ,可造成骨间背侧神经损伤 ,出现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本文拟通过对 72例成人上肢标本的旋后肌及骨间背侧神经的解剖 ,对旋后肌腱弓、旋后肌管及其下口等进行测量 ,同时作被动旋前、旋后运动 ,观察在两种状态下骨间背侧神经与旋后肌的关系 ,最…  相似文献   

15.
带蒂骨间神经移位桥接桡神经缺损1例报告刘宗宝施秋英姚建新陈孟雄(煤碳部大屯煤电公司职工中心医院221611)关键词骨间前神经骨间前血管桡神经移位桥接中图法分类号R622.3带蒂骨间前神经作为供体修复上肢神经干的新术式自1987年以来国内已经开展,本文...  相似文献   

16.
<正> 骨间背侧神经受压瘫痪近年来国内陆续报道.本病由于骨间背侧神经不同程度受压,致所支配的伸肌不同程度的瘫痪.我院自1989年以来.收治5例,其主要受压部位于Frohse弓处,病人出现桡神经瘫痪.经手术松解后,收到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23~42岁.右侧1例,左侧4例.均无明显外伤史,但从事体力劳动,有3例过度劳累后发病.患者发病初均有前臂近端疼痛,  相似文献   

17.
根据139侧成人上肢旋后肌管下口区域的解剖研究,发现下口前界为腱性者占28.2%,肌性者占37.4%,前界之表面为腱纤维而内面为肌纤维者占14.4%。下口后界绝大多数为肌性,仅2.16%为腱纤维。下口前界的高低和宽度随前臂旋转运动而变化。本组尚发现三侧桡神经深支在下口处出现节样膨大。本文根据桡神经深支与下口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讨论了造成神经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方法对92侧成尸上肢的旋后肌管进行了解剖;分析讨论了10例该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由纤维组织构成的旋后肌管的上下口,在前臂旋转时压迫桡神经深支;所有病例均有反复旋转前臂的病史,不同程度的伸指功能障碍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加重诱发试验阳性。结论长期从事反复旋转前臂工作是形成该病发作的病理基础,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加重诱发试验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多因素卡压的病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全部行手术治疗,对21例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病例采取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骨间后神经均2~4处被卡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骨间后神经存在多因素卡压,故手术探查时,应尽量仔细彻底,全程探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