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初步评价多层螺旋 CT 脑肿瘤灌注成像方法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8例已知全身肿瘤性病变患者在我院行 MSCT 灌注成像扫描。其中包括22例脑肿瘤和6例体部肿瘤患者。首先行 CT 平扫以确定肿瘤中心层面,然后采用 CT 电影扫描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 ADW3。1 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结果脑肿瘤的灌注参数有明显增高。但是,不同脑肿瘤的 CBF 值之间可有一定的交叉;CBV 值有轻微增加;MTT 值的临床价值不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PS 值显著增加,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PS 值可放大肿瘤的灌注特点并有临床意义显著。体部肿瘤的灌注参数也有明显增高。体部肿瘤容易受到呼吸运动的干扰。灌注参数有助于不同脑部和体部肿瘤的鉴别诊断。PS图像还有助于肿瘤瘤体真正范围的确定,以及发现小的可疑病灶。结论 MSCT 灌注成像提供了一种准确而相对简捷的定量评估全身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方法。这种技术很容易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胸部肿瘤灌注成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胸部肿瘤患者进行MSCT灌注成像,先用常规CT平扫确定肿瘤中心部位,然后进行肿瘤灌注扫描,扫描部位以肿瘤中心为主,采用电影扫描技术(1r/0.75s)层厚0.6mm流速5ml/s剂量50ml,注射造影剂同时进行CT扫描,扫描总时间40s。扫描图象经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图象和灌注参数,包括:动脉灌注量AP(ArtPerf),静脉灌注量PP(PortPerf),总灌注量TP(TotalPerf)和灌注指数PI。结果:所有肿瘤的灌注图象均可以清晰直观的显示肿瘤大小和轮廓。所有肿瘤灌注参数均明显增高。可定量检测肿瘤内部组织灌注状态。图象清晰,分辨率高。结论:SSMSCT灌注成像检查是一种准确且简捷的定量评估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128 层螺旋CT 全脑灌注成像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6 例脑肿瘤患者的全脑CT 灌注成像资料。采用西门子128 层螺旋CT 行全脑CT 灌注成像,通过灌注分析软件获得时间-密度曲线(TDC) ,观测脑肿瘤和对侧脑组织的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峰值时间(TTP)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借助三点分级法评价单纯轴位图像与多维全脑灌注图像之间的差异,并对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有病例中,多维全脑灌注图像平均视觉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单纯轴向灌注图(t=-11.852,P=0.000) ,且对病变定位更为精确。不同种类脑肿瘤TDC 具有各自不同特征,高级别胶质瘤TDC呈速升速降型,脑膜瘤与转移瘤均呈速升缓降型,有助于其鉴别诊断。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与对侧正常脑组织之间CBF、CBv 及PS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脑肿瘤之间CBF、TTP 和PS 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 层螺旋CT 灌注成像结合CT 增强可用于全面评估脑血流灌注状态,有利于脑肿瘤的术前整体评估和精确定位;时间一密度曲线和灌注参数可用于量化分析和鉴定脑肿瘤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肺癌MSCT灌注成像及相关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肺癌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肺癌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采用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PS),以此评价肿瘤灌注情况,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心型肺癌与周围性肺癌各灌注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各型肺癌的灌注参数进行分析得出:各型肺癌BF、PS值大小关系为鳞癌<腺癌(P<0.05),鳞癌<小细胞癌(P<0.05),腺癌BF、PS值小于小细胞癌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肺癌BV值大小顺序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P<0.05);各型肺癌MTT值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肺癌MSCT灌注成像反映各型肺癌血流特点及肿瘤内部微血管密度变化,有利于肺癌病理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胃癌血管通透性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灌注成像对胃癌血管通透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对30例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图像经ADW4.0工作站处理,计算得到胃癌组织的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值,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瘤周低密度带厚度、肿瘤最大径和厚度)的关系。结果:胃癌病灶的PS值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和肿瘤最大径均密切相关(P均<0.05),而与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性别、患者年龄和肿瘤部位无关。同时,胃癌PS值与CT轴位图像上瘤周低密度带厚度(r=0.417,P<0.05)和肿瘤最大径(r=0.557,P<0.01)均呈线性相关,而与肿瘤厚度无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显示,胃癌PS值对胃癌组织学类型(分化型/未分化型)和TNM分期(Ia~IIIa/IIIb~IV)判断的准确率均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9和0.78]。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胃癌血管通透性的评估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T,MSCT)灌注成像对胃癌血管通透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对30例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图像经ADW4.0工作站处理,计算得到胃癌组织的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值,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瘤周低密度带厚度、肿瘤最大径和厚度)的关系。结果:胃癌病灶的PS值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和肿瘤最大径均密切相关(P均〈0.05),而与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性别、患者年龄和肿瘤部位无关。同时,胃癌PS值与cT轴位图像上瘤周低密度带厚度(r=0.417,P〈0.05)和肿瘤最大径(r=0.557,P〈0.01)均呈线性相关,而与肿瘤厚度无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显示,胃癌PS值对胃癌组织学类型(分化型/未分化型)和TNM分期(Ⅰa -Ⅲa/Ⅲb -Ⅳ)判断的准确率均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9和0.78]。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胃癌血管通透性的评估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12—1796—04  相似文献   

7.
CT灌注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Axel等[1]首次提出了动态CT灌注功能成像的理论设想。随着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渐成为现实。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一次获得多个生理参数,新式的对比剂能在血管内存留更长时间,以及与PET标准化摄取值类似的计算标准化灌注值的CT灌注软件包的开发[2],使CT灌注成像技术正日趋成熟,现已成为1种形态学与功能成像相结合的新型影像学方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国内外对CT灌注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多,现作一概述。1肺部CT灌注成像的常用灌注参数目前,进行肺灌注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构建体部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疗靶区中的应用.方法:建立兔大腿VX2软组织肿瘤模型34例,肿瘤接种后第14天左右行CT平扫和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飞利浦Brilliance 190P工作站处理,计算并显示能够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伪彩灌注参数图像,包括BV图、BF图、PE图、TTP图,测量肿瘤最大层面在CT增强图、BV图、BF图、PE图、大体病理标本的长径、短径上的最大值.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在光镜下测量亚临床病灶距瘤体边缘的浸润距离,每张切片记录一个最大值.结果:GTVCECT和GTVpathology基本一致.GTVBV、GTVBF、GTVPE的长径、短径均大于GTVpathology的长径、短径(P<0.01).BV图与CTV的一致性最好,以BV图勾画CTV需外放的比例最小.结论:放疗靶区勾画时,GTVCECT可以代替GTVpathology;CT灌注成像能显示显微侵袭病灶,可以为CTV的勾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肺癌MSCT灌注成像及相关灌注参数分析,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肺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肺癌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采用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PS),以此评价肿瘤灌注情况,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别以BF≤37.51ml/(min×100g)、BV≤7.59ml/100g、PS≤8.43ml/(min×100g)为肺鳞癌的诊断阈值,则其灵敏度分别为69.23%、69.23%、76.92%,特异度分别为73.68%、78.94%、84.21%。结论:当BF≤37.51ml/(min×100g)、BV≤7.59ml/100g且PS≤8.43ml/(min×100g)综合判定时,肺鳞癌的诊断特异度明显提高达93.75%。  相似文献   

10.
夏军  雷益 《中国肿瘤》2009,18(7):593-59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9例肾肿瘤行MS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2软件包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f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同时检测肾肿瘤及肿瘤旁正常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59例肾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癌48例,肾盂癌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在不同级别的肾细胞癌中.其灌注参数BF、BV和PS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P〈0.01),且高级别的肾癌灌注参数BF、BV和PS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的肾癌(P〈0.0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盂癌的灌注值均明显低于肾癌,有显著性差异(P〈0.01)。肾癌的BF、BV、PS值与肿瘤的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MTT、值与VEGF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管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部分颅脑肿瘤和瘤样病变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和瘤样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6例患者中,脑内肿瘤38例,其中胶质瘤29例(低级组12例,高级组17例),室管膜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1例,转移瘤2例,畸胎瘤和淋巴瘤各1例;脑外肿瘤8例,其中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2例,生殖细胞瘤1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2例,结核瘤1例,脉络丛增生1例。采用GElightspeed 16 slice多层螺旋CT机,行头部横断面平扫确定病灶中心层面,采用电影模式5-10 mm/2~4层,120 kV,180 mA,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50~70 ml(300 mgI/ml),速率3~5 ml/s,延迟7 s,数据采集50 s。研究数据采用Perfusion(GE)软件包(去卷积算法)处理。结果胶质瘤高级组肿瘤的T-D曲线多呈尖蜂状,低级组则较平滑;脑膜瘤灌注曲线为速升缓降型,有较长的高位平台期。各级胶质瘤平均脑血液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表面通透性(PS)值随肿瘤分级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其中PS值相对值最显著,在伪彩图上可以确定肿瘤的边界,特别是合并出血时,具有独特价值。脑膜瘤的CBF低于胶质瘤高级组,其他灌注值与胶质瘤高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灌注具有多样性,MTT的大幅延长、灌注曲线的多样性及0灌注区的出现,是其区别于其他肿瘤的特征。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区畸胎瘤CBF和CBV相对较低,而PS显著增高,灌注曲线呈快速上升后继续缓慢上扬。神经鞘瘤的灌注特征符合病理学表现,炎性病变的灌注表现不具特征性。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组织学特征及血液动力学改变,为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肿瘤和瘤样病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脑 CT 灌注成像对颅内肿瘤病变的诊断作用,以期为临床颅内肿瘤病变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以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治疗的确诊为颅内肿瘤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对患者行全脑 CT 灌注成像扫描,获得并分析扫描图像中脑组织的多维全脑灌注图像、CT 血管成像,计算并分析全脑CT 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参数、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通过灌注分析软件获得并分析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共纳入患者63例,在所有病例中,多维全脑灌注图像平均视觉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单纯轴向灌注图(t =-11.852,P =0.000),且对病变定位更为精确。CTA 图中63例患者中,有36例肿瘤发现供血大动脉,23例肿瘤有引流静脉,29例大动脉受压,15例大动脉被肿瘤包裹,17例静脉窦受压。统计分析示,全脑CT 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 CBF、PS 等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脑 CT 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 TTP、MTT、CBV 等灌注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种类颅内肿瘤 TDC 比较,高级别胶质瘤速升速降,脑膜瘤与转移瘤速升缓降型。结论:全脑 CT 灌注成像图像不仅可以实现对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的全面评价,有利于颅内肿瘤的术前整体评估和精确定位。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及评价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及颅内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Obje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preliminarily to discuss stomach perfusion imaging technique with Multi-slice C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n stomach neoplasm. Methods: Fifteen patients with known stomach neoplasm performed perfusion imaging with 4 or 16 slice CT. Performing peffusion imaging in central slice of neoplasm, using CT cine scan, slice thick 10 mm/2i; with high pressure syringe, injecting quickly from right elbow-front vein, dosage 45-50 mL, injec-tion rate 3.5-4.0 mL/s, scanning delay time 5 s, scanning total time 45 s. We performed perfusion CT post-processing using pancreatic mode of perfusion CT software. Blood flow (BF), blood volume (BV), mean transit time (MTT), and permeability surface (PS) of gastric wall and tumor were computed for every case. Results: BF, BV, MTT and PS of gastric tumor were 116.68±90.09 mL/(min .100 g), 9.57±8.12 mL/100 g, 10.07± 7.74 s, 20.78±19.68 mL/ (min .100 g), respectively. The P values for each CT perfusion parameters between gastdc tumor and normal gastric wall were 0.001,0.021, 0.155 and 0.031,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erfusion CT can provide hemodynamics of gastdc tumors and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 tumors.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 will be fully broad.  相似文献   

14.
徐鹏  陈晶  熊秀娥 《现代肿瘤医学》2018,(21):3452-345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断作用,以期为临床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以自2012年6月份以来入我院治疗的确诊为中老年脑胶质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对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获得并分析扫描图像中脑组织的多维多层螺旋灌注图像、CT血管成像,计算并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参数、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通过灌注分析软件获得并分析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共纳入患者43例患者,在所有病例中,多维多层螺旋灌注图像平均视觉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单纯轴向灌注图(P=0.000),且对病变定位更为精确。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图中43 例患者中,有36例肿瘤发现供血大动脉,23 例肿瘤有引流静脉,29例大动脉受压,15例大动脉被肿瘤包裹,17例静脉窦受压。统计分析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脑血容量(CBV)参数等灌注参数,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等灌注参数,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级别胶质瘤的病灶关键测试参数(critical test parameter,CTP)比较,CBF、TTP等灌注参数,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颅内肿瘤TDC比较,高级别胶质瘤速升速降,低级别胶质瘤速升缓降型。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不仅可以实现对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的全面评价,有利于颅内肿瘤的术前整体评估和精确定位;且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及评价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对中老年脑胶质瘤的级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傅岩  徐志锋 《现代肿瘤医学》2018,(21):3455-345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部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取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脑部肿瘤患者43例,均行常规CT扫描、CT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图像采用CT工作站Perfusion3软件进行处理,获得患者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43例患者最终经CT灌注成像检查得到确诊,患者中,28例胶质瘤(占65.12%)、11例脑膜瘤(占25.58%)、2例转移瘤(占4.65%)、2例其他(占4.65%);脑部CT灌注成像中转移瘤病灶处、健侧CBF值,高于胶质瘤、脑膜瘤及其他(P<0.05);脑膜瘤病灶处、健侧CBF值,高于胶质瘤(P<0.05);脑部肿瘤中转移瘤病灶处、健侧血容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高于胶质瘤、脑膜瘤(P<0.05);脑膜瘤病灶处、健侧血容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高于胶质瘤(P<0.05)。结论:脑部肿瘤患者采用CT灌注成像诊断能了解脑肿瘤部位血流状态、肿瘤血管功能,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去卷积CT灌注成像鉴别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左衍海  施鑫  靳激扬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0):1141-1144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评价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可行性,分析各灌注参数在鉴别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33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骨肿瘤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获得肿瘤和附近正常肌肉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和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灌注参数。恶性骨肿瘤患者24例为恶性组,良性骨肿瘤患者9例为良性组,24例患者的正常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组。对三组间灌注参数基础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良性组与恶性组的TDC明显不同,前者上升缓慢,走行自然;后者上升速度快,或形成明显平台期或缓慢下降;三组间BF、BV和P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但TTP值无统计学意义(P=0.883);两两比较:恶性组和良性组BF、BV和P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和P=0.001,P=0.000,P=0.001),但TTP无统计学意义(P=0.638和P=0.850),恶性组BF、BV值明显高于良性组(P=0.009,P=0.038),但二者的TTP和PS值无统计学意义(P=0.795,P=0.624)。 结论: CTPI能够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可以利用TDC和BF、BV值鉴别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  相似文献   

17.
CT脑灌注扫描是一种新兴的检查技术。它通过产生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图,对脑灌注进行快速定性及定量评估,在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以及评价预后等方面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对该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assess perfusion changes within brain and correlate these with clinical symptoms during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WBRT) for cerebral metastas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urtee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metastases underwent dynamic CT perfusion scans during palliative whole brain irradiation. Perfusion scans were performed on Day 1 prior to initial radiotherapy treatment, then on Day 2, and on Day 5 immediately after completion of radiotherapy. Measurements of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mean transit time (MTT) and capillary surface area permeability product (PS) were performed for each perfusion scan, and daily symptom assessment was taken prior to initial perfusion scan and thereafter prior to each daily radiation treatment. Results: Utilizing Day 1 as baseline, a 19% increase (P=0.033) was noted in PS at Day 2, (median 1.47 ml/100 g/min), which returned to Day 1 range at Day 5 (median 1.31 ml/100 g/min). When symptoms were correlated with perfusion parameter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 in MTT with change in headache scores was observed, baseline to Day 2 (P=0.019), and a trend between change in nausea scores with change in CBV (P=0.059) as well as change in MTT (P=0.098), baseline to Day 5. Conclusion: This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to assess changes occurring within the human brain during a course of radiation treatment. Dynamic perfusion tomography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taking place and allows correlation with patient symptomat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