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恩替卡韦初治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过程中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与HBV DNA载量,探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 Ag与HBV DNA的关系,观察HBs Ag用于评估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125例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4周、治疗36周定量测定HBs Ag与HBV DNA载量。结果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36周,HBs Ag水平下降不明显(P=0.146),而HBV DNA水平则持续下降(P0.05),治疗前两者呈负相关(r=-0.375,P0.001),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二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Bs Ag不能很好地作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指标,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评价HBs Ag与HBV DNA二者之间相关性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部分肝炎患者血清中可呈现HBs Ag阳性、HBe 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而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反复或持续异常,或肝组织检查存在明显肝炎病变,称为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在我国,超过4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居慢性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纳入血清HBe Ag阳性的CHB患者500例,被分为A组150例,给予国产peg-IFN-α-2b治疗,和B组350例,给予peg-IFN-α-2a治疗。两组均治疗24~48 w。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 w。结果治疗前,A组血清HBV DNA定量为(6.1±0.7) lg cps/ml、谷丙转氨酶(ALT)为(81.1±29.8)u/l、体质指数为(22.1±2.9)、血清HBe Ag定量为(3.1±0.6) lg s/co和HBs A定量为(4.4±0.6) IU/ml,与B组的(6.2±0.67) lg cps/ml、(80.7±27.9) U/L、(21.9±2.9)、(3.1±0.1) lg s/co和(4.4±0.5) IU/ml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24 w结束时,A组血清ALT复常率为64.0%,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60.0%,与B组的66.9%和62.9%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应用国产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 Ag阳性的CHB患者能获得与peg-IFN-α-2a治疗相似的疗效,但价格便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期HBV再活动对妊娠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本院妇产科生育的孕妇:孕前2年内有2次以上的检测结果证明符合我国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的诊断标准[5];孕期发生HBV再活动,表现为HBV DNA≥4 log10拷贝/ml;孕期至产后42天内出现ALT异常。对患者孕期肝病活动情况、治疗及妊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符合入组及排除条件。23例患者孕期HBV DNA水平最高值平均为(6.2±0.9)log10拷贝/ml;1例患者发生HBV再活动后HBe Ag转阳,其余22例均保持HBe Ag阴性。ALT最高值平均为(260.9±203.6)U/L,AST最高值平均为(170.4±129.1)U/L。95.7%患者从第1孕期即发现HBV DNA反弹;随着HBV DNA反弹,68.6%的患者在第1孕期即出现ALT异常,但ALT峰值可以发生在怀孕的任何时间,主要发生在第2~3孕期和产后。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39.1%)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其中5例在孕期住院治疗,1例在产后住院治疗。9例患者在孕期(16~28周,中位数28周)开始抗病毒治疗,均达到病毒学完全应答和肝功能恢复正常的疗效。23例患者中10例(43.5%)孕期并发糖尿病,3例(13.0%)发生产后出血,1例(4.3%)并发子痫前期。15例(65.2%)剖宫产,8例(34.8%)自然分娩,平均孕期为(39.2±0.9)周,均活产,无早产,无低体重儿。产后随访28周,7例(30.4%)患者自发好转(HBV DNA<500拷贝/ml,ALT正常);9例孕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8例产后继续服药治疗,1例停药;5例患者因产后ALT持续异常,开始抗病毒治疗;2例患者保肝治疗,ALT恢复正常。结论妊娠期间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有可能发生HBV再活动。对妊娠期间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的患者应该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发生HBV再活动的患者应给予及时治疗,必要时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以防孕期肝病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HBe Ag阳性与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免疫状态。方法将2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HBe Ag阳性或阴性,分为HBe Ag阳性组和HBe Ag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肝功能、HBV DNA及免疫球蛋白、补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HBe Ag阴性组和HBe Ag阳性组相比,发病年龄更大(F=33.075,P=0.000),HBV DNA载量更低(F=56.429,P=0.000),总胆红素水平更高(F=4.187,P=0.042),重度及重型患者比例略高,但各项免疫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Be Ag阴性CHB患者较HBe Ag阳性者的年龄更大,而肝功能损害更重,存在更迫切的抗病毒治疗指征,可联合监测HBs Ag、ALT及HBV DNA水平的动态变化以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 Ag)、e抗原(HBe Ag)浓度、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4项指标,并探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37例CHB患者HBs Ag阳性血清,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载量。结果:将HBs Ag按浓度由低到高依次分为5组,并分别与HBV DNA、HBe Ag和ALT比较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不同HBs Ag浓度组之间HBV DNA定量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19.753,P0.01),组间两两分别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HBs Ag浓度组间HBe Ag滴度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75.457,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HBs Ag浓度组间ALT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45,P=0.056)。结论:HBs Ag在高浓度时(10 000IU/ml)与HBV DNA的关联性较高,当HBs Ag浓度达到1 000IU/ml以上时与HBe Ag有较高的关联性,而HBs Ag浓度与血清ALT活性无关联性。所以在HBs Ag浓度下降后,坚持检测HBs Ag、HBV DNA及HBe Ag,将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和监测疗效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治疗核苷(酸)类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降低HBs Ag、HBe Ag定量效果。方法自体血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C)回输治疗核苷(酸)类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42例,并与348例对照组比较HBs Ag、HBe Ag定量变化情况。结果 DC治疗组与对照组HBs Ag下降显效率分别为28.2%、18.9%;HBe Ag定量下降显效率分别为41%和29.6%,二组HBe Ag下降显效率无显著差异(P=0.31)。结论自体DC回输可以打破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耐受,诱导一定的免疫应答,提高乙型肝炎综合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HBs Ag水平检测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CHB患者在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HBs Ag水平,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BV DNA,并以连续监测法监测ALT水平并分析HBV DNA与HBs Ag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30例CHB患者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7.1±0.6)log10 IU/ml,HBs Ag水平为(3.5±0.4)log10 IU/ml。经干扰素联合ADV治疗3个月后HBs Ag下降,6个月后显著下降(P=0.000);治疗6个月后HBV DNA显著下降(P=0.000);治疗12个月后HBs Ag和HBV DNA均降至较低水平,分别为(2.1±0.3)log10 IU/ml和(2.7±0.3)log10 IU/ml;治疗3个月后ALT水平显著下降,治疗6个月后基本正常;治疗12个月无CHB患者产生耐药;患者HBs 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提高HBe 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定期检测HBs Ag浓度有助于评估ADV联合干扰素治疗CHB的疗效、及时发现耐药及是否需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9.
正【据《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6年5月报道】题:预测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状况的一项非侵入性模型(作者Gao S等)肝脏活组织检查仍是评估肝组织学状况的金标准。然而,其仍具有局限性。来自山东齐鲁医院肝病科的Gao等构建了一项非侵入性模型,用以预测ALT≤2倍正常值上限且HBe Ag阳性的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组织学状况。共298例HBe Ag阳性、ALT≤2倍正常值上限、HBV DNA载量≥20 000 IU/ml的患者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ALT小于2倍正常值(ULN)CHB患者的肝脏病理特点,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病程、血清HBe Ag状态、肝组织HBs Ag和HBc Ag的表达、ALT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147例ALT〈2 ULN的CH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肝组织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HBs Ag和HBc Ag表达。结果本研究纳入147例ALT〈2 ULN的CHB患者中,肝组织中重度炎症以上(≥G2)者115例(78.2%),肝组织中重度纤维化以上(≥S2)者80例(54.4%),其中S4者3例(2.1%)。不同性别、血清HBe Ag状态、肝组织HBs Ag和HBc Ag表达患者之间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均〉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程度和年龄呈正相关(rs=0.566、0.185,P均〈0.05),与病程、ALT及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纤维化分期与年龄、ALT水平呈正相关(rs=0.317、0.227,P均〈0.05),与病程、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改变,对于ALT〈2 ULN,尤其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尽早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研究判断病情、指导抗病毒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