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铂类药物是常用胃癌化疗药物之一,但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其疗效。铂类耐药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及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铂类药物敏感性相关,抑制ERCC1及BRCA1的表达可克服铂类药物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晚期胃癌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蛋白表达水平与奥沙利铂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青海省藏医院2010年3月~2011年5月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ⅢC-Ⅳ期晚期胃癌患者6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水平,根据ERCC1蛋白的表达分为ERCC1阴性组及阳性组,观察以奥沙利铂为主化疗有效率及肿瘤进展时间(TTP),分析ERCC1蛋白表达水平与化疗有效率及中位TTP的关系.结果 60例晚期胃癌患者中ERCC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1.67%(19/60).ERCC1阳性表达组奥沙利铂化疗有效率为26.32%,ERCC1阴性表达组奥沙利铂化疗有效率为63.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ERCC1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的中位TTP分别为5个月、8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2).结论 晚期胃癌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水平与奥沙利铂化疗疗效相关.ERCC1蛋白阴性表达者奥沙利铂化疗有效率高于ERCC1阳性表达者,提示ERCC1蛋白高表达者不能从奥沙利铂治疗中获益,ERCC1蛋白高表达可能与奥沙利铂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R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含铂类辅助化疗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收集34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分析ERCC1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方法分析ERCC1表达对含铂类辅助化疗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ERCC1表达与肿瘤发病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ERCC1表达阳性者DFS 11个月,中位OS 20个月;ERCC1阴性表达者DFS14.5个月,中位OS为23.5个月。ERCC1阳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比较,DF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位O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ERCC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不相关,可以作为胃癌根治术后接受含铂类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胃癌组织中 Bmi -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病理因素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58例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免疫化学组织染色法进行检查,检查胃癌组织中 Bmi -1蛋白的表达。结果:58例患者的 Bmi -1蛋白表达阳性数量为40例,阳性率为68.97%,病灶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癌症分期与 Bmi -1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P <0.05。Bmi -1蛋白表达呈阳性与阴性患者死亡率和平均生存期的差异对比(P <0.05)。结论:胃癌组织中 Bmi -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复发、转移等因素显著相关,能够作为判断患者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何春燕  徐琼  曹丽芳  齐彬  周平安 《中外医疗》2013,32(10):31-31,33
目的探讨分析胃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12月间收治60例行胃癌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且资料完整。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标本经石蜡切片采用免疫化学组织法染色,对Bmi-1蛋白的具体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Bmi-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mi-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8.33﹪(41/60)。Bmi-1蛋白表达与病灶大小、癌症分期、侵润深度、淋巴结的转移呈相关性。Bmi-1蛋白表达呈阳性的患者与Bmi-1蛋白表达呈阴性的患者的死亡率、平均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复发、转移呈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7.
黎彬 《国外医学情报》2006,27(11):24-24
来自于欧洲的研究人员在近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刊文指出,肺癌细胞中的一种蛋白的存在或缺乏能够帮助医生预测化疗是否有助于延长患者手术后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检测Vav1 蛋白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进行探 讨。方法 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200 例患者作为手术组,同期就诊的术后复发患者62 例作为复发组,年龄、 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 例作为对照组。取肿瘤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的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黏膜组织中Vav1 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外周血中Vav1 蛋白的含量。结果 手术组患者术前外周血中Vav1 浓度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Vav1 浓度下降,与对 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组外周血Vav1 水平高于手术组术前水平(P <0.05)。手术组肿 瘤组织Vav1 蛋白表达较正常胃黏膜升高(P <0.05)。复发组肿瘤组织Vav1 蛋白表达较手术组升高(P <0.05)。 手术组和复发组患者肿瘤组织与外周血Vav1 蛋白表达有相关性(P <0.05)。结论 Vav1 蛋白在胃癌患者外 周血及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且有相关性。外周血Vav1 可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对评价肿瘤变化、预测肿瘤 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陆丽娜  蒋国法  李岗秀  李胜安  陈慧  黄伟 《浙江医学》2017,39(24):2210-2212,2217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胸苷酸合成酶基因(TYMS)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对化疗效果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晚期胃癌患者60例,均给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进行化疗。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定量检测胃癌组织ERCC1、TYMSmRNA表达水平,并将患者分为ERCC1和TYMS共同中低表达组、ERCC1中低表达及TYMS高表达组、ERCC1高表达及TYMS中低表达组。随访3年,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及生存率。结果3组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62.86%(22/35)、35.71%(5/14)、36.36%(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10、10.5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5.71%、38.46%、40.00%,2年生存率分别为37.14%、0.00%、10.00%,3年生存率分别为14.29%、0.00%、0.00%,ERCC1和TYMS共同中低表达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另外两组(均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应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联合化疗,ERCC1和TYMS共同中低表达的患者生存率优于仅其中1个基因高表达的患者,而化疗效果差异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张汉群  鲁亮  张芸  文安智  李杭 《广东医学》2011,32(19):2555-2559
目的 探讨ERCC1和nm23-H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0例大肠癌组织和40例同期正常大肠切缘黏膜组织(正常组织)ERCC1和nm23-H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观察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RCC1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率表达高于正常组织(72.0% vs 27.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ERCC1、TUBB3表达与胃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共入组罹患胃癌的患者70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及TUBB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临床病理参数与ERCC1及TUBB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TCGA数据库分析ERCC1、TUBB3 mRNA水平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二者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数据库结果证实ERCC1及TUBB3 mRNA水平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不同于两者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ERCC1 mRNA表达水平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低于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TUBB3的表达水平与ERCC1有同样的趋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亦有同样的趋势,即ERCC1、TUBB3这两种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低于胃癌组织中(均P<0.05)。化疗结束后,ERCC1及TUBB3高表达患者的总体有效率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UBB3高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期更短,而ERCC1的表达与胃癌的生存期无关。结论ERCC1蛋白高表达与胃癌的铂类化疗敏感相关,而与患者的预后并无相关性;TU...  相似文献   

13.
夏三琴 《吉林医学》2014,(13):2796-2797
目的:探讨ERCC1基因蛋白表达与鼻咽癌顺铂辅助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的鼻咽癌组织标本38例与正常鼻咽组织30例作为对照来进行了测定以及分析。结果:对收集的38例鼻咽癌组织中放疗加化疗耐药者30例,其中ERCCl阳性表达23例(76.67%);放疗加化疗敏感者26例,ERCCl阳性表达者为8例(30.77%),放疗加化疗耐药组ERCCl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6.6/81.2=0.693,P<0.05)。结论:揭示ERCCl与鼻咽癌发病及耐药性的关系,实现个体化治疗有明显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陈茹  陈锐  单利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12):1362-1365
目的探讨ERCC1和BRCA1基因蛋白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铂类化疗近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和BRCA1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通过Lgistic回归的方法对ERCC1、BRCC1基因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是否吸烟、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含铂化疗方案的近期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 ERCC1和BRCA1基因蛋白的表达与各临床特征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ERCCl基因蛋白表达阴性者,应用含铂方案化疗,其近期疗效明显高于ERCCl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0.05),BRCA1基因蛋白的表达与含铂化疗近期疗效无关(P>0.05)。结论 ERCC1基因蛋白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对含铂联合化疗方案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观察COMP蛋白组织芯片(包括正常胃黏膜、癌旁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的意义。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OMP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和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Ⅲ~Ⅳ期患者组织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COMP蛋白表达随着胃癌组织分化程度降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增加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6.
ING1基因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33^ING1基因蛋白与胃癌发生及病理生物学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胃癌、21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18例对照组,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p33^NIG1。结果:粘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中p33^NIG1均阳性表达,而胃癌中表达62.0%(44/71)有明显下降,与前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胃癌中p33^ING1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的转移及分有关(P<0.01)。结论:p33^ING1是抑癌基因,在胃癌中表达下降,对胃癌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p33^ING1与p53野生型基因互相协同、依赖,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p33^ING1的水平,对p53介导的基因治疗尤为重要,应予检测。  相似文献   

17.
ERCC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首军  郭刚  陈楠  李高峰 《医学综述》2011,17(3):460-462
目的探讨DNA修复因子ERCC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CC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 117例NSCLC组织中ERC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9.3%,ERCC1在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1)。ERCC1的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分型密切相关(P<0.05),ERCC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41.6%)高于阴性表达组(28.0%)(P<0.05),ERCC1表达与NSCLC的预后相关。结论 ERCC1阳性者预后较好,提示其表达对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于生存的预后意义。方法:对85例完全切除的I~III期胃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免疫组化分析采用PV-9000二步法。结果:(1)ERCC1蛋白在不同性别(P=0.364)、年龄(P=0.296)、PS评分(P=0.279)、病理组织分化程度(P=0.229)和TNM分期(P=0.154)患者中的表达均无差异。(2)ERCC1蛋白表达阴性组中位生存期(31个月)明显高于阳性组(2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3)ERCC1蛋白表达阴性患者中化疗组中位生存期(35个月)高于未化疗组(2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RCC1蛋白表达水平(P=0.041)、TNM分期(P=0.000)为胃癌术后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ERCC1蛋白可预测胃癌术后患者对铂类为主辅助化疗的敏感性;ERCC1蛋白表达水平是胃癌术后患者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ERCC1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62例食管癌及部分病例相应的36例癌旁组织中的ERCC1蛋白及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RCC1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对照组),且与癌组织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ERCC1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食管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定的病理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33ING1基因蛋白与胃癌发生及病理生物学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胃癌、12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18例对照组,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p33ING1.结果粘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中p33ING1均阳性表达,而胃癌中表达62.0%(44/71)有明显下降,与前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胃癌中p33ING1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的转移及分化有关(P<0.01).结论p33ING1是抑癌基因,在胃癌中表达下降,对胃癌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p33ING1与p53野生型基因互相协同、依赖,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p33ING1的水平,对p53介导的基因治疗尤为重要,应予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