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对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二线及以上化疗方案,且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对照组给予支持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经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患者从治疗中获益,但组间总缓解率(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38% vs 15.63%,P>0.05),组间控制率(D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50% vs 31.25%,P<0.05).在血清肿瘤标志物 CEA、CA19-9、CA72-4水平方面比较,对照组较治疗前改善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中位PFS和中位 OS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和蛋白尿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观察组(37.50%和21.88%)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和0.00%)(P<0.05).结论 阿帕替尼对于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其不良反应可通过调节用药量进行改善,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张凯  蒋珍新 《当代医学》2021,27(14):85-87
目的 研究应用阿帕替尼和替吉奥对晚期胃癌进行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6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使用替吉奥治疗,观察组予以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临床相关改善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FN-γ、TNF-α均高于对照组,IL-4、IL-1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疾病总控制率均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进行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较理想,且可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8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替吉奥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并就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68%显著高于对照组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晚期胃癌患者可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不但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胃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不良事件。方法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52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或单药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收集患者治疗期间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治疗情况;另筛选出同时期未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化疗的5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52例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4%,其中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8%。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单药甲磺酸阿帕替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6.5%)等血液学毒性及手足综合征(38.5%)、恶心呕吐(34.6%)、高血压(32.7%)等非血液学毒性;两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乏力以及转氨酶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高血压、蛋白尿以及手足皮肤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疾病控制率(57.7%)高于对照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疾病控制率(68.4%)高于单药甲磺酸阿帕替尼(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磺酸阿帕替尼临床应用中,根据适应证选择患者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控,耐受性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化疗耐药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南昌三三四医院收治的30例化疗耐药胃癌患者,根据盲选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紫杉类药物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进行化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化疗耐药胃癌患者在基础药物化疗上,再给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临床效果明显提高,且药物不良反应少,故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信迪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比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阜阳市肿瘤医院符合标准的42例晚期食管鳞癌二线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试验组采用信迪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帕替尼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90和4.90个月,疾病缓解率分别为47.62%和14.29%,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19%和4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绝大多数为1~2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比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两种不同的二线化疗方案对晚期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二线治疗胃癌晚期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抽取法分为控制组和试验组,各63例,控制组给予多西他赛结合治疗,试验组在前者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水平、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疾病控制率为79.37%,控制组为6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辅助性T细胞1(Th1)、Th1/辅助性T细胞2(Th2)明显高于控制组,Th2低于控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CA724、CA125、CE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控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52%)低于控制组(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化疗治疗中实施阿帕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7月接诊的48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措施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帕替尼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hs-CRP、血清CSF、TNF-α水平,预后情况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hs-CRP、血清CSF、TNF-α指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化疗治疗中实施阿帕替尼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阿帕替尼与替吉奥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85例经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阿帕替尼组(43例)和替吉奥组(42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体力状况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组体力状况改善率高于替吉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组骨髓抑制、口腔炎及腹泻的发生率低于替吉奥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及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替吉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帕替尼与替吉奥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接近,但阿帕替尼骨髓抑制、口腔炎及腹泻发生率低于替吉奥,而发生率较高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及出血,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可耐受,经短时间内对症处理后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本院60例(2017年4月12日到2018年4月12日期间),将其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化疗治疗)、观察组(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各30例,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期胃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进行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11.
任超  凡治国 《黑龙江医学》2019,43(7):767-768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8年5月来安阳市肿瘤医院就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缓解率(50.00%)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与对照组(33.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治疗,可显著提高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EP方案序贯阿帕替尼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一线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84例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实验组46例。实验组给予EP方案化疗6个周期+化疗间歇期阿帕替尼口服,对照组只给予EP方案化疗6个周期,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方案序贯阿帕替尼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明显提高,且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晚期食管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一线化疗失败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按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替吉奥化疗,观察组接受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化疗。随访1 a,分析两组患者短期疗效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DCR、ORR[88.0%(22/25)、44.0%(11/25)]高于对照组[64.0%(16/25)、16.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6.5个月,观察组中位生存期为24.5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16.9个月,观察组1年生存率(64.0%)高于对照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晚期食管鳞癌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或复发性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50例晚期转移或复发性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替吉奥联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12个月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72. 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贫血、手足综合征、血小板减少、腹泻、乏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血压、蛋白尿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生存率为44%,高于对照组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或复发性胃癌疗效确切,药物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较高,且能够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84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紫杉醇单药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71.43%(30/42),高于对照组的47.62%(2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EA、VEGF和CYFRA21-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PFS和OS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以及延长生存期,其效果优于单纯紫杉醇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低剂量阿帕替尼联合热疗应用于二线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和靶向治疗组,各40例,靶向治疗组患者口服阿帕替尼250 mg/d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热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KPS及癌痛评分。结果 联合组DCR(90.0%)优于靶向治疗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45)。联合组与靶向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KPS评分好转率(65.0%)优于靶向治疗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4,P=0.014)。联合组癌痛评分低于靶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晚期的胃癌患者采用口服低剂量阿帕替尼联合热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够确保抗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作为临床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经一线化疗后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46例,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阿帕替尼组)24例,对照组(化疗组)22例。均接受至少2周期的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观察毒副反应。结果:两组对比RR(χ~2=0.033,P=0.875)和DCR(χ~2=0.763,P=0.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PFS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5,P=0.041);毒副反应方面对照组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呕吐、脱发发生率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mOS和化疗对照组相当,mPFS延长,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胆管癌的效果、安全性及对疾病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6月-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80例晚期胆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替吉奥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疾病控制率、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疾病相关指标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及糖类抗原50(CA50)]及凋亡相关因子[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及环氧合酶-2(COX-2)]。结果: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毒副反应(呕吐、腹泻及皮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疾病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周期及2个周期后观察组的上述疾病相关指标均持续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胆管癌的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且可显著改善疾病相关指标的表达,在晚期胆管癌二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Her-2阴性复发转移晚期胃癌经铂类联合氟尿嘧啶类一线化疗后病情进展30例患者,根据二线治疗给药方案不同分组,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治疗15例为观察组,单药紫杉醇化疗1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RR无统计学差异(20. 0%vs. 13. 3%,P>0. 05);观察组较对照组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 PFS)(5. 1个月vs. 3. 6个月,P<0. 05);中位生存时间(m 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 3个月vs. 6. 4个月,P>0. 05)。不良反应以Ⅰ~Ⅱ度为主,Ⅲ~Ⅳ度少见,观察组乏力、高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 05),均经治疗后好转。结论:Her-2阴性晚期胃癌二线应用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方案疗效优于单药紫杉醇,不良反应易控,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帕替尼+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一个疗程21 d,治疗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糖类抗原15-3 (CA15-3)、癌胚抗原(CEA)]和免疫功能,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9.02%、81.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34%、65.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A15-3、CE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A15-3、CEA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CD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