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俯卧位通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俯卧位通气患者6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的形式分为例数等同的2组,对照组(n=33)给予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3)给予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将这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低血压、压疮、误吸、角膜损伤等并发症比对照组少,明显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俯卧位通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海珍 《吉林医学》2010,31(36):6843-6844
目的:探讨俯卧位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监测与护理措施。方法:心理护理后将患者镇静取俯卧位,行机械通气,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结果:俯卧位通气后未出现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血氧饱和度好转。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有利于痰液的引流,使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好转,早日脱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取行仰卧位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分析组则行俯卧位通气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分析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9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2.38%;分析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两组比较,可知分析组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airway pressure rlease ventilation,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病患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ICU病区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重度ARDS住院病患60名,其中30名患者作为试验组,3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仰卧体位联合APRV呼吸机模式通气,试验组采取俯卧体位联合APRV呼吸机模式通气.比较两组患者均使用APRV模式前提下,采取不同体位通气时氧合、呼吸力学方面相关指标的差异,以及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例数以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肺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肺顺应性均小于试验组,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大于试验组.试验组气管插管打折出现率、面部水肿出现率大于对照组,对照组压疮出现率、28天病死率大于试验组.结论 APRV通气模式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ARDS患者可以提高氧合及呼吸力学相关指标,降低压疮出现率和28天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30°与45°俯卧位机械通气对床旁血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因ARDS在该院实施床旁血滤并行俯卧位机械通气的89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患儿分为甲组与乙组,其中甲组44例患儿俯卧位机械通气时抬高床头角度为45°,乙组45例患儿抬高床头30°行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后6、12 h的氧合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统计压疮、胃内容物反流(GER)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乙组患儿机械通气后6、12 h PaO_2及PaO_2/FiO_2水平均高于甲组(P0.05);乙组的GER发生率较甲组低(P0.05);两组机械通气后6、12 h的MAP与HR水平及压疮、VAP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提高ARDS床旁血滤患儿的氧合能力,降低压疮及GER发生的风险,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资料,对所选对象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治疗后1小时以及治疗后2小时,患者PaO_2、SpO_2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患者呼吸频率以及心率均较治疗前减慢,治疗前后上述观察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小时与治疗后2小时对比上述观察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治疗后1小时与治疗后2小时pH值、PaCO_2、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能够使患者的氧合状态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能够减缓其呼吸频率以及心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早期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观察氧合和肺力学变化,评价俯卧位通气的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肺内源性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6h,分别监测俯卧位通气前、通气0.5,2,4,6h氧合指数(Pa02/FiO2)及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系统顺应性等肺力学变化.结果:患者在改为俯卧位通气2h后氧合指数(224.86±30.84)较俯卧位通气前(192.45±46.81)明显改善(t-2.37,P=0.03);通气4h后氧合指数(286.38±36.67)较通气2 h(224.86±30.84)进一步升高(t=-5.53,P=0.00);通气6h氧合指数(287.46±38.84)则较通气4 h(286.38±36.67)无明显改善(=0.03,P=0.98).俯卧位通气前后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系统顺应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早期肺内源性ARDS患者的氧合,以持续通气4h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与仰卧位姿势使用呼吸机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窘迫综合征且符合使用呼吸机指征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俯卧位接受呼吸机支持,另一组仰卧位接受呼吸机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结果:俯卧位通气0.5 h后以及1 h后动脉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优于仰卧位,有统计学显著性;俯卧位通气1 h还可见动脉氧分压水平优于仰卧位组,有统计学显著性。俯卧位通气1 h后心率略高于仰卧位组;俯卧位通气0.5和1 h后平均动脉压略高于仰卧位组。俯卧位通气0.5 h候每搏量和每搏量变异率与仰卧位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 h后检测数值差异的统计学差异消失。结论:俯卧体位通气可以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虽然在本研究中未见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排血量指标的明显影响,但不失为一种优于传统体位机械通气的方式,可以尝试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研究指出,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常用的机械通气辅助手段,在重症肺部感染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通气改善治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本研究为探讨俯卧位肺复张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有效性,随机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重度感染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为ICU护士实施俯卧位通气提供理论、实践支持。方法对31例ARDS并重度感染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观察患者体位变化后1h、24 h(统一单位)、48 h、72 h各项氧合指标的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功能,利于痰液及口咽部分泌物充分引流,患者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明显改善。结论俯卧位通气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了吸入氧浓度,从而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ICU护士在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中,要懂得如何安全有效地转换患者的体位,提供适当的护理,尽早发现及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充分发挥俯卧位通气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143-146
目的总结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择取2015年1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ARDS患者,均在各种常规体位通气基础上再辅助俯卧位通气方式。统计分析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后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排痰情况。结果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后,患者p H值无变化(P0.05),PaO_2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_2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O_2/FiO_2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液引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明显改善肺通气,并促进呼吸排痰,无明显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低氧血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71例ARDS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分为3组,每组21例,分别为常规机械通气组(SP)、肺开放组(RM)和俯卧位机械通气组(PP)。记录各组实施后24 h和48 h的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肺开放和俯卧位通气前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肺开放组和俯卧位组通气后24 h和48 h的PaO_2、SpO_2、PaO_2/FiO_2与常规机械通气组通气后24 h和48 h比较有明显的增加(P0.01)。三组通气后24 h和48 h的Pa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开放后CVP短暂升高、MAP下降,结束肺开放后逐渐恢复至基础值。肺开放前后HR无明显变化,俯卧位通气前后CVP、MAP、HR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肺开放和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机械通气,肺开放对血流动力学有短暂影响,俯卧位通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对俯卧位通气(PPV)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行PPV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PPV,实验组采用改良俯卧位进行PPV。比较两组患者PPV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均较各组俯卧位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脱出、血流动力学显著波动、误吸和面部水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皮肤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俯卧位对PPV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皮肤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对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危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28例患者采取平卧位、侧卧位、半卧位、侧俯卧位和俯卧位各1 h进行机械通气,观察5种不同体位患者心率、呼吸、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不同卧位甲型H1N1危重症机械通气对患者呼吸、平均动脉压的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侧俯卧位潮气量、平均动脉压、PaO2、静态顺应性、氧化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潮气量、平均气道压、PaO2、静态顺应性、氧合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  相似文献   

15.
俯卧位是机械通气的辅助措施,通过复张背侧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减轻纵隔对肺组织的压迫和引流痰液等机制改善患者的氧合。俯卧位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多可以预防。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对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ARDS)患者,早期应用延长的俯卧位通气治疗可能可以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对于高颅压合并严重肺损伤的患者,不恰当的机械通气会导致"脑肺互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导致高颅压风险,因此治疗过程中要实现肺和脑的双重保护,防止机械通气导致脑部发生二次损伤.在应用呼气末正压、 肺复张、 俯卧位通气时会影响严重颅脑创伤患者脑部生理功能:通过改变心输出量、 平均动脉压、 静脉回流等影响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涂抹和不涂抹粘多糖在俯卧位下脊柱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2015年11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脊柱后路俯卧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不涂抹粘多糖,试验组涂抹粘多糖.然后术后观察术后压疮的发生率及恢复能力,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46%,高于试验组的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涂抹粘多糖应用于俯卧位下脊柱手术中对压疮的防治疗效显著,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机体过度炎性反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严重脓毒症的一个致命性并发症,此类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保护性的肺通气策略、俯卧位通气、神经肌肉阻滞剂的应用、体外膜式氧合,然而病死率仍高居不下。对脓毒症的早期治疗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发现可减少疾病的进展。此外仍需对脓毒症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新型治疗手段进行研究,以便发现更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中老年脊柱俯卧位手术人群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通气对照组与肺保护性通气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VT:10 mL/kg(PBW),呼吸频率:10~12次/min;试验组:VT:6 mL/kg(PBW)+RMs+PEEP:5 cm H2O,呼吸频率:12~18次/min,每间隔30 min作1次RM.观察术前,入室后,改俯卧位前5 min,改俯卧位后30 min、lh、3h,术后第1天、第3天各相应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动脉血气分析(PaO2/FiO2、SpO2、PaCO2)、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清C-反应蛋白(CRP),VAS疼痛评分,肺部并发症风险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结果 两组肺部并发症风险评分、HR、MAP、WBC、NEUT%、PaCO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俯卧位前5 min,改俯卧位后30 min、1h、3 h Ppeak和Pplat下降(P<0.05),术后第1天氧合指数升高(P<0.05),术后第1天、第3天CRP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下降(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减少中老年脊柱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气压伤,降低肺部炎症反应,改善术后氧合功能,不会增加术中血液动力学不平稳事件及CO2储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温静兰 《吉林医学》2010,31(17):2753-2754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实行有效护理措施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有效控制肺部感染、缩短带管时间、提高救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