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在指导心脏术后患儿成分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心脏术后患儿103例,均在输血前检测TEG,根据R值、K值及MA值分别将患儿分为R值正常组(R≤10 min)85例及R值延长组(R>10 min)18例;K值正常组(K≤3 min)47例及K值延长组(K>3 min)56例;MA值正常组(MA≥50 mm)42例及MA值降低组(MA<50 mm)61例,记录其术后血浆和PLT的输注情况,比较组间术后输血情况以及输血前后相应的参数值.结果 R值延长组、K值延长组术后输注血浆者比例及血浆输注量分别高于R值正常组、K值正常组(P<0.05);R值延长组、K值延长组输注血浆后相应参数较前缩短,而R值正常组、K值正常组输注血浆前后相应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MA值降低组术后输注PLT者比例及PLT输注量均高于或多于MA值正常组(P<0.05),但两组术后输注血浆者比例及血浆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减低组输注PLT后MA值较前升高(P<0.05),而MA正常组输注PLT前后MA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TEG的R值、K值和MA值对心脏术后患儿成分输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氨甲环酸(TXA)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GIB)患者的监测价值,采用TEG评价TX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因急性GIB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诊疗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和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TXA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T EG和血常规检测,收集并计算患者的住院时间、介入手术率、输血率及输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28 d病死率.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后凝血反应时间(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凝块形成时间(K)、血凝块形成最大切角(α)、T EG描记图最大振幅(M A)、血块溶解百分比预测值(EPL)和M A达到30 min血块溶解百分比(LY30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R、K、α、MA、EPL和LY30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G参数、血常规参数、住院时间、介入手术率、输血率及输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GIB患者凝血功能活跃,而纤溶功能不亢进;抗纤溶剂TXA对急性GIB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中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时间和术后早期出血?抗纤溶效果和血小板保护之间的关系?方法:4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TA-1组:体外循环中使用氨甲环酸1.0 g,其中0.5 g于体外循环开始后15 min快速滴入,另外0.5 g缓慢滴入维持至体外循环结束;TA-2组:体外循环结束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使用氨甲环酸1.0 g静滴?对照组:体外循环中及结束后均不使用氨甲环酸?观察3组患者术后6?24 h的出血量?24 h红悬?血浆输入量,术后6 h D-二聚体及血小板计数?结果:TA-1组?TA-2组术后6?24 h出血量及红悬?血浆输入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TA-1组同TA-2组相比,术后6?24 h的出血量显著减少,而24 h血制品输入量较B组有减少趋势?3组间术后6 h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TA-1组< TA-2组<对照组,即TA-1组显著低于TA-2组和对照组,而TA-2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6 h血小板计数比较显示TA-1组明显高于TA-2?对照组,而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较空白对照组可有效减少术后早期出血和血制品输入,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持续静滴的止血?抗纤溶?血小板保护的效果要优于体外循环结束后单剂量给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术后出血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CPB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纤溶系统的异常亢进、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降低等[1]。既往抑肽酶作为一种抗炎、抗纤溶的有效药物,在CPB手术中广泛应用。但由于抑肽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及肾衰竭[2],近年来,临床上通过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来保护CPB手术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及纤溶系统。我们于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通过对比40例瓣膜置换手术使用氨甲环酸和未使用氨甲环酸术后引流量,血制品输入量,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应用氨甲环酸(TXA)在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围术期血液保护效果,并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探讨其对凝血、纤溶以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经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A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给予负荷量TXA 15 mg/kg(10 min内输注),继以10 mg/(kg·h)维持泵注至手术结束。B组在体外循环转机结束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静脉注射TXA负荷剂量15 mg/kg(10 min内输注),继以10 m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记录两组患者于不同时点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24 h(T2)、术后3 d(T3)的血常规、凝血功能、TEG指标,统计围术期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异体输血率、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对以上指标统计分析。结果 T2时A组较B组的心包纵隔引流量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最大血红蛋白下降值及输血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未见差异。B组在T1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较A组显著增加(P0.05);T2时A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较B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转机前应用TXA可更加有效的抑制纤溶,减少术后早期的引流量,且不增加术后血栓发生率。TEG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的可靠指标,对实施血液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氨甲环酸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弋  葛衡江  闫红 《四川医学》2006,27(2):162-164
目的评价氨甲环酸在开胸手术中的止血作用和对开胸手术围术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罹患肺或食管肿瘤的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A组,n=20)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脉滴注10mg/kg氨甲环酸,术中持续泵注1mg.kg-1.h-1至术毕;对照组(B组,n=20)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中3h,术后第1天和第3天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常规,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h胸腔引流量。结果T组术中、术后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LY3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组术中和术后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1);T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抑制了纤溶活性的增强,改善了开胸手术后早期的低凝状态,显著减少了开胸手术围术期的血液丢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CPB心脏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生理盐水组(氨甲环酸10 mg/kg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随后持续输注生理盐水至术后12 h,n=30)和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氨甲环酸10 mg/kg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随后1 mg/(kg.h)持续输注氨甲环酸至术后12 h,n=30]。在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次日晨8:00和术后24 h 4个时间点取血测定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记录术中肝素和鱼精蛋白用量、CPB期间最低鼻温和肛温、CPB期间最低红细胞压积,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异体血输血量及输液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观察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异体红细胞及血浆输入量、晶体及胶体输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中单次剂量氨甲环酸比较,单次剂量氨甲环酸治疗后围手术期持续输注氨甲环酸并不能进一步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出血量,也不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异体血输血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21-124+12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择期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氨甲环酸+生理盐水组和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和手术情况;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次日晨8:00(T2)和术后24 h(T3)凝血功能;手术24 h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组间各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b,g/L)、红细胞压积(Hemo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PLT,×10~9/L)、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g/L)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Hb、PLT、INR水平在T1、T2、T3水平和T0时有显著差异(P0.05);APTT水平在T2、T3水平和T0时有显著差异(P0.05);FIB水平在T1、T2水平和T0时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单次输注氨甲环酸相比,术中持续输注氨甲环酸不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氨甲环酸对其血小板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0mg/kg;预充液中加5mg/kg,对照组分别加等量生理盐水,测定血小板计数,观察术后24小时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转流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转流前,且明显低于氨甲环酸组,出血量和输血量氨甲环酸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氨甲环酸能有效保护血小板,明显减少术后出血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10.
张红  周振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3):129-13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心脏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及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进行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手术麻醉后给予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化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以及手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脑梗死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的2.50%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不会导致明显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脊柱外科围手术期常伴有大量的血液流失,需要输血。失血引起的低血压、脏器功能紊乱、凝血功能异常和后续输血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息息相关。多年来不断有证据表明,人工合成赖氨酸模拟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在1957年首次获得专利,它的使用是增加与抑肽酶、抗纤溶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相结合,抑制纤溶酶原激活,进而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这次综述的目的通过氨甲环酸治疗的临床疗效,尽量减少其损害,就氨甲环酸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陈婷婷  王刚  周琪  张凌 《北京医学》2012,34(8):669-673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单独或联合应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氨甲环酸组(T组)、乌司他丁组(U组)以及联合用药(氨甲环酸+乌司他丁)组(D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氨甲环酸、乌司他丁及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于麻醉诱导后(T1)、转流开放升主动脉后(T2)、停机1h(T3)、停机24h(T4)4个时点经桡动脉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NE的浓度。结果各组患者血浆TNF-α、IL-6和NE的浓度,在T2~T4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T2~T4时点U组和T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氨甲环酸具有轻微抗炎性反应。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可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的分析,比较瓣膜置换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及主动脉大血管手术三种手术类型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有无不同,评估TEG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监测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煤炭总医院心脏中心明确诊断需行择期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34例。按术式分为瓣膜置换手术组(A组),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组(B组),大血管手术组(C组)。所有患者均进行TEG检测,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对所获得病例的数据进行及时整理、记录并分类统计。结果 1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不同术式之间术前普通杯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普通杯与肝素酶杯的R值、K值、α-Angle角、MA值及CI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经体外循环后,患者凝血功能减弱。2瓣膜置换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及大血管手术三种术式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0):9-12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自体血液回输,将100例择期行CPB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从切皮至术毕全程采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对术中丢失的红细胞进行洗涤、回输;对照组:术中非肝素化期间所有失血、停机后管道与膜肺中余血直接丢弃。统计观察组自体血液回输的量,比较两组围手术期RBC、FFP及PLT的输注率、输注量、输血费用、术后异常出血发生率及两组术前、术毕PT及TEG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RBC输注率及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总输血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术毕,观察组PT、R值、κ值较对照组显著延长,Alpha角较对照组变小(P0.05);两组术毕R值、κ值均较术前延长,Alpha角较术前变小(P0.05);两组围手术期FFP、PLT输注率及输注量、术后异常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中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异体RBC输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机体凝血功能,同时增加输血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血栓弹性描记仪观察肺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例,中段或上段食管癌患者10例,观察麻醉前5 min(T0)、手术开始后1 h(T1)、手术结束后30 min(T2)血栓弹性描记仪参数中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凝血形成时间(clotting time, K)、α角(α angle)和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 MA)等指标的变化.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癌患者和食管癌患者术前R值缩短,相差显著(P<0.05).肺癌患者T1时间点R值、K值延长,α角和MA减小,与T0比较相差显著(P<0.05),术后T2时间点仍然有MA减小,与T0比较相差显著(P<0.05);肺癌患者与食管癌患者相比在T1时间点R、K延长,α角和MA减小,相差显著(P<0.05),T2时间点α角和MA减小,两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纤溶指数LY30值在T1、T2时间点与T0比较以及同时间点与食管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食管癌患者术中、术后TEG变化与T0比较相差均无显著性(P>0.05),T2时间点CI(coagulation index)值与T0比较相差显著(P<0.05);T1时间点与肺癌组比较,R、K有缩短.结论 两组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可能存在高凝状态,肺癌组患者术中、术后凝血功能逐渐趋于低凝状态,而食管癌组患者术中、术后继续有高凝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心肌及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乌司他丁组、氨甲环酸组和乌司他丁+氨甲环酸复合组,每组20例。记录围术期各项临床参数,包括术中心脏复跳情况、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术后大剂量正性肌力药物使用例数、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时间、并发症发生和住院死亡情况。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液中血小板计数、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结果术后住院死亡4例,发生并发症5例。四组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术后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P<0.05)。术中体外循环后并行时间复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浆中CKMB、cTnI含量、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复合氨甲环酸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和血液具有良好保护作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血栓弹力图和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和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方法】观察组为20例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2h(T1)、术后第1天(T2)和术后第3天(L)采静脉血,检测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参数为R值、k值、α角、MA、CI)和D-二聚体浓度。另选1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正常。观察组TEG的R值缩短,α角、MA、CI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内K值在T2与T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α在T2与T0比较,MA在T3与T0比较,CI在T2、T3分别与T0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血液呈不同程度高凝状态,术后1~3d有加重趋势,TEG和D-二聚体是判断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性指标,TEG各项指标中与高凝状态关系密切的是R值、α角、MA、C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各指标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方法在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8例择期行瓣膜手术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所有患者于手术结束时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常规凝血试验和血常规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分析患者TEG检测中R反应时间、K值、α角、最大振幅(MA)与凝血试验中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PLT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R时间与PT、INR、K值呈显著正相关,与α角呈显著负相关;K值与PT、INR、APTT呈显著正相关,与α、MA呈显著负相关;α角与PT、INR、APTT显著负相关,与MA显著正相关;MA与PLT显著正相关,与APTT显著负相关。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PT、INR、APTT、TT延长,FIB降低,R时间延长,MA降低。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术后TEG指标与凝血试验检测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两者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监测都具有重要作用。心脏瓣膜手术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降低,凝血因子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氨甲苯酸及抑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抗纤溶作用。方法:选择45例风心病,随机均分成氨甲苯酸组,抑肽酶组及对照组。对别观察各组体外循环术中,术后t-PA,PAI的变化。同时观察各组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结果:氨甲苯酸组与抑肽酶组t-PA,PAI活性改变相似,而对照组则不同(P<0.05);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氨甲苯酸组与抑肽酶组低于对照组(P<0.05),氨甲苯酸组与抑肽酶组引流量相接近(P>0.05)。结论:初步证明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氨甲苯酸具有与抑肽相似的抗纤溶止血功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采用切开皮肤前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0.3±20.7)ml和(310.4±23.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463.5±34.5)ml和(675.3±3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总失血量分别为(980.6±28.2)ml和(1 250.3±2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栓塞及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手术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