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4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DCB组)20例和普通球囊组(CB组)22例。DCB组病人采用紫杉醇释放高压分流球囊扩张成形术,CB组病人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前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和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病人术前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2组病人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DCB组初级通畅率高于C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作为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高压球囊治疗为肾透析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14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进行彩超引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术。结果 12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彩超检查见血管狭窄明显改善,术后内瘘血流量明显增加。术后1周行均能成功进行一次透析。2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狭窄段而重新手术建立血管通路。技术成功率成功率为85.7%,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彩超引导下高压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率极高,为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提供了良好的临床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紫杉醇涂层球囊扩张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肾内科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普通组、药物组,各56例。两组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选择性球囊扩张术,其中普通组采用普通球囊扩张,药物组采用紫杉醇涂层球囊扩张。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的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术后1个月评估两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个月评估两组再狭窄总发生率。结果 术后1周,两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高于术前,且药物组高于普通组(P<0.05)。药物组手术成功率高于普通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药物组再狭窄总发生率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 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紫杉醇涂层球囊扩张治疗能改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再狭窄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尿毒症并新做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7例,观察组31例,观察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既给予常规护理,还给予术前保护上臂血管、锻炼扩张上臂血管、术后30分钟开始利用远红外线照射等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开始观察内瘘是否闭塞、术后8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充盈静脉内径及血流量、术后3个月检查内瘘是否成熟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内瘘血管内径、血流量、内瘘闭塞、内瘘成熟情况均逐好转,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保护上臂血管、锻炼扩张上臂血管、术后30分钟开始利用远红外线照射等护理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或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自体AVF狭窄或闭塞的尿毒症患者52例,比较手术前后自体瘘血流量的变化及造影表现,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球囊扩张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6、9、12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8.1%(51/52)、90.4%(47/52)、80.8%(42/52)、71.2%(37/52);术后1年内再狭窄患者15例,经再次球囊扩张后血流量达到透析要求(>200 mL·min-1)。结论球囊扩张是治疗自体AVF狭窄的有效方法,近期效果明显;超声或数字减影造影引导下经皮血管成形术均可行,可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和医生自身技术条件酌情选择;手术入路和球囊的选择对于治疗AVF狭窄至关重要;球囊扩张治疗自体AVF狭窄通畅率随时间降低,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治疗中的应用,选本院肾内科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的AVF狭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肾内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AVF狭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对比两组术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和内瘘自然流量;统计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和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术后疗效显著提高。AVF狭窄处血管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均较术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内瘘再狭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比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和再狭窄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AVF狭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TA,比较手术前后的狭窄处内径、内瘘自然流量、透析血流量,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第1、3、6、9个月时患者AVF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PTA术后,6例患者内瘘狭窄处的杂音、震颤均较术前增强;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均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3 d均能首次使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随访9个月时,有4例(66.67%)患者出现AVF再狭窄.结论 超声引导下PTA可有效解除AVF狭窄,为尿毒症患者节约宝贵的血管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46-149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透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计算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围手术期行护理干预,评定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PTA手术,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管内径和透析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内径和透析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及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采用球囊扩张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狭窄(AVF)患者应用静脉球囊扩张术(PT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AVF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球囊扩张术(PT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狭窄内径、内瘘自然流量、透析血流量。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狭窄内径(2.9±0.4)mm、内瘘自然流量(574.1±53.4)m L/min、透析血流量(199.8±11.6)m L/min均优于治疗前狭窄内径(1.4±0.3)mm、内瘘自然流量(298.3±38.6)m L/min、透析血流量(171.2±15.7)m L/min,组间数据对比有着显著优势,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小于0.05。结论针对动静脉内瘘狭窄(AVF)患者应用静脉球囊扩张术(PTA)治疗,患者的狭窄内径、内瘘自然流量、透析血流量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增加,疗效令人满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介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狭窄性病变的效果。方法比较12例血液透析患者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狭窄病变部位的超声内径,透析时血流量变化。结果 PTA术后,血管震颤较前明显增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的血管扩张、再通。随访6个月均未发生再狭窄,满足维持性透析需要,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和肺梗塞等并发症。结论 PTA介入治疗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长期使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桂龙护瘘酊外涂促进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成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7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KD5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内瘘术后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行功能锻炼,观察组除上述常规处理外,行局部沿内瘘血管走形予桂龙护瘘酊外涂,每天3次,共8周。采用物理检查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血管条件(弹性、震颤)、静脉扩张平均内径、动脉阻力指数及血流量等指标,综合评价内瘘成熟。结果:内瘘术后8周观察组静脉扩张平均内径、动脉阻力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条件(弹性、震颤)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龙护瘘酊外涂能有效促进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有效降低内瘘功能成熟不良,为提供高质量动静脉内瘘提供可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热康谱红外线理疗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促进作用。方法:将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术后应用红外线理疗,对照组未应用红外线理疗。比较两组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首次使用内瘘时间、透析血流量及首次透析血肿率。结果:两组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均逐步好转,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首次使用内瘘时间长于观察组,两组透析4周后血流量均大于首次透析,观察组血流量大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血肿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31.25%。结论:应用非热康谱红外线理疗对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有积极意义,且局部血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重建内瘘术在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距吻合口2 cm以内)时的疗效是否一致。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A组)36例,外科手术组(B组)33例。随访并比较2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结果A组透析时间(4.11±3.06)年,临床成功率97%,技术成功率100%。B组透析时间(3.85±2.81)年,临床成功率94%,技术成功率100%。A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高于B组(P>0.05)。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与肱动脉血流量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术前(P < 0.01)。结论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具有相同的疗效,因为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即可透析,保存病人血管资源等优势可以推荐作为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1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血管成形术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血流量及静脉压变化.结果 血管成形术后造影显示狭窄血管扩张.术后透析血流量由扩张前(135.41±20.89)mL/min增至(265.37±12.28 )mL/min,在血流量为250 mL/min时,静脉压由扩张前的(189.58±12.32) mmHg降至扩张后(100.62±13.76)mmHg;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建立的过程及其相关变量。方法选择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0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非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前后血管的情况,并分析和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术后1 d1、w、3 w、4 w及半年瘘口内径和血流量。结果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均成功,且血流通畅,无并发症出现,术后超声图像表现为桡动脉内为红色搏动性层流,近瘘口处血流加快,阻力降低,瘘口处为五彩镶嵌血流,头静脉呈动脉化频谱;观察组瘘口内径术后1 d、1 w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w4、w及半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静脉血流量术后1 d、1 w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w4、w及半年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口内径和血流量均小于非糖尿病患者,提示在动静脉内瘘术后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建立和成熟时期较非糖尿病患者更长,是临床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基础上,采用杂交手术方式(动静脉内瘘造影、取栓、球囊扩张结合动静脉内瘘吻合口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的价值。方法:取3组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病例,第1组24例,第2组30例,第3组22例,对比术前术后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的改变,术后随访2年。结果:第1组24例接受杂交手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2组30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3组22例接受单纯吻合口重建手术,手术成功率86.3%,随访2年通畅率63.1%。结论:术前动静脉内瘘造影,采用杂交手术方式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高于单纯动静脉内瘘取栓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王伟  秦东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881-288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手术经验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科2007年1月—2013年3月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咽窝内瘘组(82例),腕部内瘘组(24例);术后吻合口急性闭塞探查Fogarty取栓5例,吻合口狭窄并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加球囊扩张再通4例。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原因。结果 10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成功98例(92.5%),失败8例(7.5%),取栓后再次闭塞1例,患肢不同程度水肿42例。无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及窃血综合征发生。3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瘘血流量大于300 mL/min。结论鼻咽窝内瘘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式,腕关节内瘘同样可以成功建立透析通路,积极行术后并发症处理,可避免再次内瘘成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手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南昌市第一医院接受PTA手术治疗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资料,总结PTA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并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记录并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回归分析超声引导下PTA手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超声引导下PTA手术治疗失败率为19.05%;失败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原发病、高胆固醇血症、自体动静脉内瘘位置、狭窄类型、内瘘使用时间、原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发现狭窄至PTA时间、血小板、D-二聚体资料与成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血管钙化发生率均高于成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管钙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是超声引导下PTA手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木瓜酒湿敷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86例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透析结束24 h后,对照组采用内瘘穿刺后常规处理,观察组使用木瓜酒湿敷动静脉内瘘,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在19个月内血流量不足及内瘘狭窄、内瘘闭塞、血管硬化及动脉瘤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量不足、内瘘狭窄、内瘘堵塞及血管硬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动脉瘤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瓜酒湿敷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内瘘狭窄、内瘘闭塞、血管硬化及动脉瘤)效果显著,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患者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取栓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室收治52例尿毒症患者,18例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4例因静脉血栓形成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术中使用Fogarty导管,在球囊充盈状态下牵拉出血管,达到扩张细小血管或取栓目的,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52例患者中通过使用Fogarty球囊导管,手术成功,无并发症,术后内瘘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随访12个月,其中6例行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患者再次出现血栓形成。结论 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自体血管条件欠佳患者中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中行取栓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