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30例重症COVID 19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的肌钙蛋白T(TnT)、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 所有重症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均出现明显异常,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出现TnT、CK MB和MYO异常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存活组与死亡组LDH升高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 COVID 19重症患者出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较常见,且死亡患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应激性心肌病(S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60例SCM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入组时超声心动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常规心电图差异,再比较观察组治疗14 d时与入组时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入组时超声心动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4 d时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4 d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组时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 d时各指标均较入组时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 d时各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常规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观察组中有58例存在异常。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诊断SCM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热带医学杂志》2021,21(7):896-89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血液化验及胸部CT等特点,为降低漏诊率,提高诊断率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0年2月12日-3月1日入院的122例COVID-19患者,按COVID-19第7版诊疗方案分为确诊组(n=80)和疑似组(n=42)。结果患者年龄16~92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6例(54.1%)。患者均有武汉疫区生活居住史,34例(27.9%)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其中25例(73.5%)为家庭聚集性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72.1%)、咳嗽(66.4%)、呼吸困难(37.7%),64例(52.5%)患者有基础疾病。确诊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均高于疑似组(P0.05)。118例(96.7%)胸部CT有异常表现,疑似组有磨玻璃阴影表现高于确诊组(P0.05)。结论确诊组更易并发心肌损伤。COVID-19胸部CT检查阳性率较高,有助COVID-19的筛查。肺磨玻璃阴影是COVID-19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周静  马晓燕  高远  汪莉萍 《医学研究杂志》2022,51(11):165-168,98
目的 比较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重型甲型流感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3月江苏省多中心收治的71例重型(包括危重型15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18例重型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化验指标及肺部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重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较重型甲型流感患者低(50.92岁 vs 58.10岁);临床症状方面,重型COVID-19患者在气促、呼吸困难、腹泻较甲型流感患者多见,而甲型流感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实验室指标中,重型甲型流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D-二聚体较重型COVID-19患者升高更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影像学表现方面,重型COVID-19患者更多表现为磨玻璃样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均有明显的实变影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可加强重型COVID-19患者与重型甲型流感患者的早期识别,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卡尼丁对急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院区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左卡尼丁注射液,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两组接受PCI治疗患者的术中低危性心律失常、高危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人数及术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有效率为80.0%(24/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肌损伤标记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患者的术中心率失常发生率(5.88%)、术后心绞痛发生率(0.00%)、炎症因子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损伤患者使用左卡尼丁可以减少心肌损伤,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能够发挥对急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20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75例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患者重型43例,危重型32例,男性41例 (54.67),女性34例(45.33%),年龄58.1±15.9岁,49.3%患者有基础疾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78.67%)和咳嗽(70.67%)等。与重型患者比较,危重型患者在年龄>60岁患者比例、入院时WBC计数、hsCRP、PCT、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ALT、CRE、LDH、cTnI、NT-proBNP等均较重症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WBC计数升高、hs-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升高、NT-proBNP升高、cTnI升高是 COVID-19 危重型的相关因素 (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8.165,95%CI 1.483,45.576,P=0.017),凝血酶原时间延长(OR=7.516,95%CI 2.568,21.998,P=0.006)和NT-proBNP 升高(OR=6.194,95%CI 1.305,29.404,P=0.022)是 COVID-19 危重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大于60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NT-proBNP升高是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可能为危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早期咽拭子病毒载量与临床症状及肺部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9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确诊的30例COVID-19患者早期咽拭子病毒核酸载量与临床症状、肺部影像学特征的具体关联。结果:30例COVID-19患者就诊时,4例患者(13.33%)未出现临床症状,23例患者(76.67%)出现发热;20例患者(66.67%)出现COVID-19影像学改变,10例患者(33.33%)影像学无明显异常。COVID-19无症状患者的咽拭子病毒核酸Ct值与有症状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影像学无异常的患者,出现肺炎影像学表现的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Ct值更大(P=0.001),体温更高(P=0.014);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和年龄后,咽拭子病毒核酸Ct值与出现肺炎影像学特征呈独立正相关(OR=1.34,95%CI=1.07~1.66,P=0.009)。结论:早期无临床症状的COVID-19患者与有症状患者的咽拭子病毒载量水平相当;COVID-19患者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OVID-19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及百分比,并与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VID-19组患者CD3+、CD4+和CD8+细胞绝对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对照组比较,COVID-19组患者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及百分数指标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OVID-19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联合使用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及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用药前后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T(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RP、cTnT及CKMB水平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0.26±0.11)明显低于对照组(0.38±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 d,试验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轻度出血及无显著意义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NSTE-ACS患者,替罗非班能有效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改善近期临床疗效,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其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肾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3例COVID-19患者的血清肌酐(Cr)、胱抑素C(Cys C)、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结果COVID-19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治疗后的血清β2-M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患者血清β2-MG水平高于轻型患者,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患者中,Cys C与Cr、β2-M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8、0.423,P<0.05)。结论COVID-19患者出现血清β2-MG升高,或可作为评估肾功能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门诊实施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患者的溶血标本52对。结果溶血后心肌损伤标志物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肌红蛋白(MYO)均较溶血前显著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肌红蛋白(MYO)等物质含量随溶血程度的增加逐渐升高,不同血红蛋白(Hb)含量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肌红蛋白(MYO)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会显著影响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一般会使检测结果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肝功能损伤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2月2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确诊的90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OVID-19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原因及特征。结果:90例确诊患者共33例出现肝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率为36.7%,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平均时间为(9.0±6.1)d;轻症组肝功能损伤率为32.5%,重症组肝功能损伤率为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3±2.3)kg/m2,重症组BMI为(22.7±3.6)k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伤与性别、年龄、肝脏基础疾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出现肝功能损伤以轻度损伤为主,与原发疾病、疾病严重程度、BMI有关,药物、肝脏基础疾病可能起了一定促进作用。随着原发病好转,肝损伤逐渐好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1-3,7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的影响及早期干预治疗意义。方法搜集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50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血清心肌酶谱及肝功能进行检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心肌标志物异常32例(64%),对照组血清心肌标志物异常3例(6%),观察组血清心肌标志物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肝功能异常28例(56%),对照组患儿血清肝功能异常2例(4%),观察组血清肝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更易发生心肌损害及肝损害,引起心肌标志物及肝功能异常,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及时给予保护心肌及肝脏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中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011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4例45岁以上(含45岁)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术前均给予麻醉诱导,研究组另实施缺血后处理。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复跳时间)、麻醉诱导手术前(T_1)、升主动脉开放后12 h(T_4)心肌标志物[心肌脂肪酶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心肌细胞病理学结果构成情况,同时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对照组长,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T_1时刻两组H-FABP、cTn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两组H-FABP、cTnI均较T_1时刻明显升高,但对照组升高幅度较研究组明显(P0.05)。术后研究组心肌细胞病理学损伤总发生率4.76%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P0.05)。研究组术后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有效减轻中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对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预后效果无较大影响,可作为中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预防心肌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与疫情初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影像特征并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惠州地区2022年12月-2023年1月及2020年1月-2月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及对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61例患者,包括近期组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患者102例和初期组COVID-19肺炎患者59例。两组病例在肺部病灶数目、支气管充气征象和伴有胸膜增厚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近期组病例中肺部多发病变比例(88.3%)较初期组(70.8%)上升,但多发病灶中呈弥漫性分布比例(8.1%)较初期组(18.1%)下降。近期组出现病变支气管充气征比例(11.8%)较初期组(33.9%)下降;近期组出现胸膜增厚比例(49.0%)较初期组(23.7%)上升。余两组病例在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伴有血管增粗及胸腔积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与疫情初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儿童病例与成人病例临床特点的差异。 方法 分析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4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案,分为儿童组及成人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成人组家庭聚集病例多见,儿童组均为家庭内传播病例。儿童组患者发热、咳嗽、咽痛(咽痒)、乏力(肌肉酸痛)症状均低于成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闷、胸痛症状与成人组无明显差异;儿童组患者肺部影像学无改变比率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患者心肌酶增高比率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增高比率与成人组无明显差异;儿童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SAA)增高比率低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钙素原(PCT)增高,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比率与成人组无明显差异;儿童组治疗方案较成人组简单。 结论 家庭内传播是儿童感染COVID-19的主要途径。相比于成人患者,儿童患者临床症状轻微,CT病变较轻,无明显肝损害及心肌损害,各炎症指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期患者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与肺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疫情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 COVID-19患者进行追踪随访调查。采用24h膳食 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使用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查。应用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和肺功能异常的 关系。结果 43例 COVID-19康复期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45.0(P25~P75:336.0~352.0)d。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 碍(FEV1/FVC预计值<92%)、弥散性功能异常(DLCO 预计值<80%)的检出率分别为46.5%和25.6%。膳食蛋白质 的摄入量为(60.4±20.7)g,蛋白质供能比为(14.0±4.1)%。通气功能障碍组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和供能比均低于通 气功能正常组(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调整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COVID-19临床分型和总能量 摄入量后,与蛋白质摄入量第一分位(T1)组相比较,第三分位(T3)组发生通气功能障碍的风险降低89%(OR=0.11,P <0.05)。此外,蛋白质摄入量每增加10g/d,通气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降低41%(OR=0.59,P<0.05)。未观察到膳食 蛋白质摄入量与肺弥散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19康复期患者较低的膳食蛋 白质摄入量与肺通气功能障碍有关;未观察到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与肺弥散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47例高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1周及放化疗后2个月肺功能变化情况,评估肺功能状态.方法 选取47例70岁以上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顺铂加紫杉醇化疗,分别比较47例患者放化疗前1周和放化疗后2个月及47例中肺功能正常且无合并症者(正常组31例)与肺功能异常及有合并症者(异常组16例)放化疗前后肺功能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放化疗后2个月,47例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较治疗前1周降低[(90.6±16.8)%比(65.8±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17,P<0.05);其中正常组明显降低[(93.5±15.9)%比(70.6±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87,P<0.05);异常组降低最明显[(87.3±14.7)%比(56.4±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06,P<0.01).而其他肺功能指标放化疗前后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化疗对高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肺通气功能损伤较小,但可致弥散功能降低,尤以治疗前肺功能异常且伴有合并症者降低最明显,换气功能损伤最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97-99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以最大限度提升诊治成效、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可行性借鉴。方法 应用最新医学样本勘验对比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实验需求均分为两个年龄段,分别为对照组(n=55例,60岁)和观察组(n=55例,≥60岁),通过检查结果分析心脏异常指标、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开始升高时间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心脏异常指标数值上分别为100.00%(55/55)和81.82%(4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67,P=0.000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CK、CK-MB、LDH1、AST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开始升高时间上数值分别为(4.2±0.1)h和(5.7±0.2)h、(2.1±0.3)h和(3.8±0.2)h、(25.7±10.5)h和(36.0±12.1)h、(5.6±1.4)h和(9.3±2.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较≥60岁患者临床表现更不突出、耗时更长,临床强化对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视,可为患者救治赢得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心肌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3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心肌标志物水平及心电图变化情况,并随访6个月,统计研究组患者病死情况。结果两组心电图异常率相比,研究组73.21%(82/112)高于对照组21.43%(24/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CK、CK-MB及c Tn I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依据c Tn I水平异常与否分为c Tn I正常组(n=70)与c Tn I异常组(n=42),随访半年后,c Tn I异常组病死率19.05%(8/42)远高于c Tn I正常组4.29%(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心肌改变,临床治疗中应及时检测心肌标志物水平及心电图异常情况,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