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博  陈翔 《胃肠病学》2012,17(12):736-740
结肠镜检查和黏膜活检的组织病理学评估是诊断炎症性肠病(IBD)的主要方法。克罗恩病(CD)可累及口腔至肛门的任一部位,以节段性、透壁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表现为由直肠向上延伸至盲肠的广泛黏膜炎症,可伴有或不伴倒灌性回肠炎。缺乏慢性炎症的组织学证据如隐窝变形、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基底层淋巴细胞增多时,不能诊断为CD或UC。直肠、结肠、回肠末端的结肠镜黏膜活检是区分慢性与急性黏膜炎症、评估疾病分布以及鉴别诊断CD与UC的关键。UC的诊断可能较为直观,而诊断CD需结合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结果。  相似文献   

2.
克罗恩病(CD)是一种以慢性肉芽肿性炎性病变为表现的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肠炎.CD可累及全消化道,约70%的CD可累及小肠.超过30%单独局限于回肠.CD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有一定难度,误诊率较高.目前可采用临床症状、内镜诊断、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结果的综合判断作为诊断CD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为其诊断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临床首次诊断并经病理科证实的UC患者180例、CD患者106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病变累及肠道的部位,并选用病理组织学标准对病变的黏膜结构改变、黏膜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黏膜急性炎症改变、黏膜上皮改变进行评价,比较两类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和CD病例比较,UC病例出现黏膜结构紊乱的比例较高(P<0.05),出现局灶间断性炎症的比例较低(P<0.05),隐窝炎、隐窝脓肿及固有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率较高(P<0.05),表面上皮变扁或糜烂、黏液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高.肉芽肿样小结、假幽门腺化生及裂隙状溃疡改变仅出现在CD病例.180例UC病例中90%(162例)病例病变部位局限于结肠.106例CD病例中28%(30例)病变部位局限于回盲部,56%(59例)病变累及到2个及以上不同部位.结论 肠镜活检病理诊断UC及CD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若病变局限于回盲部或胃肠道多部位累及,黏膜出现肉芽肿样小结、局灶间断性炎细胞浸润、假幽门腺化生等改变则倾向于CD诊断;若病变局限于结肠,黏膜出现弥漫一致性炎或明显的黏膜结构改变、黏膜上皮改变则倾向于UC诊断.  相似文献   

4.
中国炎症性肠病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CD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肉芽肿性炎性疾病,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及邻近结肠最为常见,病变为穿壁性炎症,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麦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MD)患者并发憩室外肠道病变情况,旨在指导临床早期诊断,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5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最终确诊为MD的患者102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D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多见,其中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39例(38.24%),肠梗阻31例(30.39%),麦克尔憩室炎17例(16.67%),肠穿孔13例(12.75%),合并其他畸形2例(1.96%)。结论 MD常并发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憩室炎等,提高对MD并发症的认识,有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对回盲部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肠镜检查,采用Olympus CF XQ240型电子肠镜,均检查至回肠末端10~20cm,结合病理检查、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对回盲部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结果3127例肠镜检查中,发现回盲部病变253例,占8.1,明确诊断241例,诊断不明者12例,确诊的病例中,主要病变有炎症98例,息肉38例,溃疡性结肠炎37例(多为全结肠累及回盲部),其次为憩室22例和肿瘤22例,结核及Crohn病少见。结论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对回盲部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病变的内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诊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和巨细胞病毒(CMV)肠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GI-GVHD、CMV肠炎以及GI-GVHD合并CMV肠炎(GC)的结肠镜检查表现及其相关问题。结果47例患者接受50例次结肠镜检查,其中GI-GVHD32例次,CMV肠炎7例次,GC11例次,他们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1);GI-GVHD、CMV肠炎和GC外周血CMV-DNA阳性率分别为28.1%、42.9%和27.3%,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肠镜下GI-GVHD和CMV肠炎都有结肠黏膜病变,病变表现呈多样性,除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病变外,黏膜水肿、红斑、充血、糜烂及浅表溃疡均不能区分GI-GVHD和CMV肠炎;3例GI-GVHD有伪膜形成,1例CMV肠炎有疱疹样黏膜隆起,GC患者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活动性渗血和回盲瓣炎症。GI-GVHD、CMV肠炎和GC分别有63.8%、70.0%和43.8%的活检标本取自直乙状结肠。结论allo-HSCT患者外周血CMV—DNA检查难以区分GI—GVHD和CMV肠炎;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改变;GC患者更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渗血和回盲瓣炎症。左半结肠检查及组织活检能诊断大部分GVHD和CMV感染,但最好进行全结肠检查并到达回肠末端。  相似文献   

8.
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以慢性肉芽肿性炎性病变为表现的非特异性肠炎,目前多认为CD与自身免疫缺陷、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可累及全胃肠道,全壁层炎症,节段性分布。胃肠道以外的器官如关节、皮肤、眼及肝胆胰等也可累及[1]。CD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亚型,目前认为它是一个涉及多基因的复杂疾病,本质上为遗传易感个体在肠内微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镜对回肓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a来纤维结肠镜和电子结肠镜送达回肓部被检查者1786例,检出回肓部病变者116例,占6.5%其中男74例,女42例,年龄19岁~82岁,平均46岁,病程1mo~6a,1a内占60%,首发症状以腹痛、腹泻、右下腹肿块为主.结果腺癌9例,恶性淋巴瘤1例,憩室12例,血管畸形1例,回肓瓣脱垂1例,钩虫病1例,炎性病变106例,包括炎性息肉12例,单纯性溃疡4例,溃疡性结肠炎15例,克隆病2例,结核6例,淋巴滤泡增生症11例,单纯性炎症56例.其中病变累及2个部位有15例.上述12例憩室中10例是通过电子结肠镜检出的,1例回肠末端血管畸形也是经电子肠镜发现并通过手术证实的.结论①既往不易发现的回肓部病灶可以通过大肠镜特别是电子结肠镜明确诊断②大肠镜检查的患者,应尽可能将镜头送达回肓部,多部位病灶的发现靠的是医生的耐心和细心.③大肠镜检查诊断阳性率高,能正确判断病变的具体部位、性质与范围,尤其对一些小的病灶如憩室,血管畸形,小息肉,慢性炎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克罗恩病是一种肠道慢性透壁性炎症性(即从肠黏膜至浆膜层均有炎症累及)疾病,可侵犯从口腔到肛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回肓部,但消化道以外器官亦可累及.关于克罗恩病例的报道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意大利医师的1例"回肠梗阻"报道[1].1913年,苏格兰外科医师Dalziel报道了9例具有回肠炎、间质性空肠炎及结肠炎的病例;1932年,美国医师Chron等[2]指出其为主要侵犯年轻人远端回肠的亚急性炎症.此后,人们才逐步对本病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胃肠道的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疾病,累及上消化道少见,发病年龄为15~30岁,与环境、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但是否与H.pylori感染相关仍存在争议。本文报道1例15岁男性患者,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病变累及空肠末端、回肠及十二指肠,同时伴有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15  
目的 评价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间38例有消化道症状,但是经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为阴性者,进行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决定从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插镜,其中8例经上消化道插镜未能到达回盲部者改从下消化道插镜。结果 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检查发现有小肠病变33例(检出率86.8%),其中空回肠克罗恩病7例,空回肠多发溃疡5例,空肠血管畸形并出血4例,空肠多发憩室4例,空回肠静脉显露3例,小肠恶性间质瘤2例,非特异性回肠炎2例,回肠中分化腺癌1例,空肠钩虫病1例,回肠蛔虫病1例,嗜酸细胞性小肠炎1例,吻合口狭窄1例,回肠结核1例。检查过程中未见明显并发症,除2例因腹痛不能耐受而中途放弃外,其余患者均可完成检查。结论 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可直视检查全小肠腔内病变,病变检出率高,安全性好,是诊断和治疗小肠疾病的有利工具,但操作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炎症性肠病(1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该病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欧洲和北美UC的发病率为(10—20)/10万、患病率达(100~200)/10万;CD的发病率为(5~10)/10万、患病率达(50~100)/10万。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总被引:116,自引:21,他引:11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憩室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verticulardisease核心成员 :Dr.T.MurphyMDProf.RHHuntMDProf.MFriedMDDrs.J.H .Hrabshuis  一、定义憩室 :穿过结肠肌层的黏膜囊袋状突起[2 5] (译者注 :憩室通常发生于结肠。突起发生于肠壁的薄弱区域 ,血管能穿出的部位。通常为 5~ 1 0mm大小。假性憩室仅含黏膜和黏膜下层 ,外层由浆膜层覆盖憩室疾病的组成憩室病 结肠内存在憩室憩室炎 憩室的炎症憩室出血憩室疾病的类型 75%为单纯型 ,没有并发症。2 5%合并有脓肿、内瘘、梗阻、腹膜炎或败血症。二、流行病学年龄发生率40岁    50 %60岁    30 %80岁    65 % [2…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   总被引:92,自引:8,他引:9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回肠末端溃疡病变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来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145例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中男女之比为0.99∶1。内镜表现以片状溃疡为多见,病变为多发性,病理检查类型例数依次为黏膜非特异性炎症、克罗恩病、肠结核及淋巴瘤。结论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肠镜联合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9.
CD 是 IBD 的一个主要类型,表现为胃肠道慢性、反复发作、非特异性的全肠壁炎性反应,病变呈跳跃性、节段性分布;可累及全消化道,但主要累及小肠、回肠末端和近端结肠,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 CD 少见,病变不典型,临床上易误诊、漏诊[1]。文献报道,食管 CD 发病率为0.3%~2.0%,胃、十二指肠 CD 的发病率为0.5%~4.0%[2-5]。2012年,Annunziata 等[5]报道上消化道 CD 的发病率为16%。研究显示,IBD 的发病与遗传和免疫密切相关,因此,不同人种的发病特征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Leong 等[6]研究显示,中国 CD 患者仅4%局限于回肠末端,19%的患者合并上消化道病变,而上消化道 CD 病变可导致患者手术和住院风险增加[7]。  相似文献   

20.
许慧君  赵静 《胃肠病学》2013,18(1):37-39
背景:急性回盲部憩室炎的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近年来,超声检查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但关于回盲部憩室炎超声诊断的报道尚少。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回盲部憩室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17例于2010年2月-2011年12月在天津市西青医院经急诊超声检查诊断为急性回盲部憩室炎,并经手术病理或相关检查证实的患者,对其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其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患者中,病灶位于盲肠或升结肠者7例,位于回肠末端者10例,包块大小0.62cm×0.80cm-2.30cm×1.32cm。所有患者均于腹部压痛点或其周围探及肠壁向外凸出的圆形或卵圆形包块,包块腔内通常为点状低回声,可伴有气体、液性、粪石样回声。憩室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脂肪组织、网膜系膜组织增厚。10例患者接受急诊手术治疗,7例接受保守抗炎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检查对回盲部憩室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能早期明确诊断外,还可为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