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家博  张素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12-18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本组男12例,女8例,均为脑外伤病人,年龄2个月~60岁,平均年龄30岁,其中<15岁11例,15岁~50岁5例,>50岁4例。总结了20例外伤性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特点。结果:2例梗死发生在额叶,1例发生在颞叶,3例发生在枕叶,均为较大面积梗死及脑软化灶,14例梗死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结论:多层螺旋CT对外伤性脑梗死具有准确的诊断率,成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机制及动态CT检查的必要性,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小儿颅脑外伤住院75例病人CT资料.结果: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梗死灶梗死64例,占85%:脑叶区梗死,11例,占15%.19例伴双侧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25例,病灶均呈软化灶.首次CT扫描发现脑梗死仅有5例,复查CT发现脑梗死2O例.轻微脑外伤患者31例,其中术后4例.结论:小儿外伤性恼梗死多见于婴幼儿,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死的首选方法,当首次CT扫描未发现脑梗死时,应根据病情需要行CT复查,尤其是外伤后偏瘫患者,CT复查更为重要,能明确是否出现梗死灶.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便塞灶,而且可以观察梗死灶的变化过程.外伤后出现梗死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诊断外伤性脑梗死的作用.方法 使用GE公司CTe单排螺旋机及飞利浦CT Brilliance 16排螺旋机扫描,仰卧轴位平扫,层距、层厚6~10 mm,范围包括全脑.结果 36例中发现梗死灶38个,其中:右额区单发梗死灶3例,右颞区2例,右基底节区10例,右丘脑区2例,右枕颞顶区1例,左额区3例,左额颞顶区1例,左基底节区8例,左丘脑区1例,左枕顶区3例,右基底节区多发梗死灶(2~3个)2例;28例见着力点侧有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及大脑半球斑点或片块状高密度血肿灶存在,其中6例见对侧有脑内外血肿灶,8例仅见梗死灶表现.结论 螺旋CT对外伤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很高,且快速、安全,不受检查条件限制,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及继发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分析71例脑疝术后发生脑梗死患者的MSCT征象与临床表现。结果:大面积梗死44例;小灶性梗死27例,其中多发梗死25例。结论:MSCT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可对脑疝术后脑梗死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方伟  郑兆华  邓家秀 《医学综述》2013,19(12):2292-2294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就治的5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等临床资料,总结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 50例患者入院后首次CT检查除4例阴性外,均出现不同性质及程度的颅内血肿;24 h内复查CT,颅内血肿范围不同程度增大,13例出现脑梗死,36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或血肿清除术;72 h复查,37例出现脑梗死。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CT表现有一定特点,螺旋CT检查方便、快捷,分辨率高,对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6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头颅CT和磁共振扫描。结果:60例患者首次进行CT平扫时发现41例有梗死病灶,梗死部位有脑干5例,颞叶8例,基底节区21例,小脑3例,大脑中动脉4例。磁共振扫描复查,其中发现梗死病42例,DWI扫描均显示高信号,ADC图上均显示低信号,梗死灶与对对侧正常部位脑组织ADC值分别为(0.49±0.18)×1000s/m~2和(0.77±0.07)×1000s/m~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范围、程度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肺栓塞与肺梗死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疑似肺栓塞、肺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11例患者确诊为肺栓塞,其中2例发生肺梗死,1例为单纯肺动脉高压。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对肺栓塞与肺梗死的诊断有效,并能对肺内、纵隔情况进行观察、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效果和临床分析.方法 于选择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诊断,统计患者CT检测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取CT检测确诊为外伤性脑梗死,确诊率为100.0%.其中32例患者在伤后3 d内确诊,28例患者在伤后3~14 d内确诊.60例患者经CT检测,脑梗死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患者共45例,发生在枕叶7例,发生在额叶5例,发生在颞叶3例.45例脑梗死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区患者CT诊断病灶表现为低密度影,且多呈现为小斑片状,15例脑挫伤患者呈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影.结论 CT诊断外伤性脑梗死效果显著,确诊率高,且患者在伤后不同时间点确诊率均较高,临床使用CT诊断时需加强对患者的复查,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借助特殊软件进行脑灌注成像 ,观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动态变化。方法 静脉注射 10 0ml碘海醇 ,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 ,对 2 3例发病 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 -密度曲线 ,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血流灌注值局部脑血流量 (rCBF) ,局部脑血流容积 (rCBV) ,平均通过时间 (MTT)等 ,并获得相应参数的脑灌注CT成像 ,所有病例至少在发病 1周后复查 1次普通CT。结果  2 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 2 0例其脑梗死侧rCBF比对侧显著降低 (P <0 .0 1) ,有 17例患者 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 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 (P <0 .0 5 ) ,证明此组患者在梗死灶中心周围有缺血性半暗区存在 ,有 3例患者 1周后CT图像显示最终梗死面积与 6h内脑灌注成像面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 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 ,以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骨折中以脊柱爆裂性骨折为常见,好发于胸腰段。收集我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0例,螺旋 CT 扫描后在AW4.0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分析其图像特点,探讨16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组50例,男48例,女2例,年龄20~50岁,平均32岁。砸伤14例,车祸伤14例,坠落伤22例。主要临床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外伤性肾损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后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0例患者中CT平扫能明确诊断的40例、可疑肾损伤的6例、未见异常的4例(敏感性89.6%、特异性72.4%);对以上所有肾损伤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后,全部患者均能明确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在外伤性肾创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增强扫描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因素及CT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因素与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使用全身螺旋CT扫描仪进行颅脑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均发生在基底核内囊区,表现为斑片状、点片状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欠清晰,其中双侧11例,单侧28例,合并有豆状核区钙化29例,钙化呈斑块状、斑点状及砂粒状。结论:基底核区钙化的存在是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外伤所致脑组织的不均匀肿胀,引起基底核区钙化的移位,使血管受压,导致供血区域的脑组织梗死是基底核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26例经CT证实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15例行同侧血肿清除术,6例行脑挫伤挫裂脑组织清除术,21例行气管切开术.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结论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高,重残率高.早期CT、MRI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支扩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3例支扩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束后分别以8 mm~10 mm层厚及1 mm~2 mm薄层重建图像,其中15例有普通CT检查资料.对不同CT扫描及不同层厚的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进行评价.结果:33例患者共检出支扩肺段75个.其中15例同时有普通CT检查资料,共48个支扩肺段,普通CT仅检出24个(50 %).1 mm~2 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支扩肺段75个,而8 mm~10 mm常规厚层重建图像仅检出54个(72 %),且有6例(18 %)常规厚层重建图像显示阴性.结论:多层螺旋CT较普通CT在支扩诊断上很大的优越性,尤其是1 mm~2 mm的薄层图像价值更大.对临床疑支扩患者,应首选多层螺旋CT检查,以便及早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患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偏瘫、癫痫等症状,经头颅CT扫描已经确诊,研究患儿的CT表现并与临床症状相结合.结果:脑叶梗死4例,占15.4%,基底节区梗死22例,占84.6%,16例伴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18例,病灶均呈软化灶.结论:CT扫描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9月间,26例小肠出血性病变的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表现.结果 26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病例,经CT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间质瘤9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淋巴瘤2例及回盲部外伤性出血1例,阳性率为61.54%(16/26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豫 《中外医疗》2014,(16):60-61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在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该院收治的37例外伤性脑疝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CT检查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后24 h复查检出脑梗死6例,24-48 h检出13例,3-6 d检出18例,大面积梗死21例,小灶性梗死16例;5例患者强化CT结果显示为大脑动脉或分支动脉狭窄、闭塞,后期复查出现梗死灶;预后良好率62.16%。结论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动脉致密血管征、岛带及基底核消失征等CT征象是早期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临床重视CT影像早期改变,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在脑分水岭梗死的研究及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来我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6例,其中普通脑梗死48例(对照组),脑分水岭梗死38例(观察组),分别对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头颅血管成像检查,对两组的检查结果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颈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血管狭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64层螺旋CT头颅成像是一种无创、安全、快速、简便的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可区分脑分水岭梗死与普通脑梗死,可作为脑分水岭梗死筛查和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与CT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证实的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脑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进行了螺旋CT平扫,2例增强扫描,检查前均口服造影剂。结果:CT分型:全部病例均为大脑梗死,其中大便死2例,中梗死6例,小梗死13例,腔隙性梗死7例。结论:CT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脑梗死的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平扫CT值差值的测量对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将10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进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照组进行平扫CT,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检出率为90%,对照组患者检出率为42%,实验组患者检出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检查中可采取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本检查方式具有空间分辨率较高的优点,且检出率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