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目的评估气管内一次性注入博莱霉素(bleomycin BLM)诱发大鼠肺纤维化病变最佳时间点.方法SD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BLM,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7、14、28 d 1.5%戊巴比妥钠麻醉下,用肝素抗凝后注射器行腹主动脉抽血4ml,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左肺行组织固定,右肺支气管肺泡灌洗,膜天平法进行肺表面物质(Puhonary surfactant,PS)活性测定.灌洗后右肺液氮速冻,进行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测定.结果7 d模型组动物出现明显低氧血症,14 d逐渐好转,但仍然低于正常,28d血氧饱和度完全恢复正常.其动态变化与体重、PS活性变化及病理组织切片的结果相一致.羟脯氨酸在14和28 d时明显增加,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BLM各指标变化最佳时间点在14 d.②博莱霉素通过损伤肺Ⅱ型细胞(ATⅡ),使PS系统功能异常,从而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出血新生大鼠肺组织肺表面活性蛋白A、B(SP-A和SP-B)表达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腹腔注射脂多糖(LPS)5mg/kg致新生大鼠肺出血,生理盐水(NS)对照组注射等量NS,观察不同时间点肺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ELISA、Western blot和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肺组织SP-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蛋白及SP-A、SP-B和TNF-αmRNA的表达。结果:LPS致新生大鼠肺出血时肺内可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浸润,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注射LPS后,SP-B蛋白和SP-B、SP-A mRNA表达分别于用药后1h、2h和4h显著低于NS对照组;LPS作用后,IκBα蛋白表达于0.5h显著低于NS对照组,而TNF-αmRNA和蛋白表达于用药后0.5h和1h显著高于NS对照组。结论:肺出血致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B蛋白和SP-A、SP-B mRNA表达显著降低,肺内IκBα的降解和TNF-α增加及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浸润、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破坏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平阳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成纤维细胞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先将大鼠分成平阳霉素组和生理盐水组,平阳霉素组气管内给药复制大鼠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平阳霉素3mg/kg),生理盐水组气管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7,28 d处死平阳霉素组大鼠10只,生理盐水组大鼠4只,其中平阳霉素组及生理盐水组各取3只提取肺成纤维细胞,平阳霉素组6只提取大鼠原代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别进行培养。待两种细胞均已贴壁后,再进行如下分组即:①实验组:用平阳霉素组肺成纤维细胞上清液加入平阳霉素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并培养48 h;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组肺成纤维细胞上清液加入平阳霉素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并培养48 h。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SP-A、TGF-β及HGF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SP-A mRNA和HGF mRNA的表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对博莱霉素(BLM)致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 大鼠45 只,随机分成博莱霉素模型组(BLM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NS 组)和丙酸氟替卡松干预组(FP 组),各15 只.BLM组和FP组气管内灌注BLM诱导肺纤维化,NS 组在相同条件下灌注生理盐水,气管内灌注BLM后,第0~6 天FP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其余组在相同条件下给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各组分别于第7、14、28 天随机处死5只大鼠,收集肺组织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及Masson 染色,判断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行RT-PCR检测肺组织中MMP-2 mRNA及TIMP-1 mRNA的表达;行免疫组化染色,测MMP-2和TIMP-1在肺组织的表达水平;用比色法分别检测各组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 与NS 组相比,BLM 组第7、14、28 天肺组织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HY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BLM组相比,FP组第7、14 天肺组织的肺泡炎程度明显减轻(均P<0.05),第28 天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5);FP组各时间点HYP含量均较BLM组明显降低(均P<0.05);MMP-2 mRNA及TIMP-1 mRNA、MMP-2及TIMP-1在NS组肺脏中有微弱表达,灌注BLM后它们的表达均增强,FP 组第7、14、28 天MMP-2 mRNA、TIMP-1 mRNA、MMP-2及TIMP-1的表达均较BLM组降低(均P<0.05);BLM组MMP-2 mRNA/TIMP-1 mRNA及MMP-2/TIMP-1均较NS组减低,而第28天FP组中MMP-2 mRNA/TIMP-1mRNA及MMP-2/TIMP-1均较BLM组升高.结论 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可减轻BLM致肺纤维化大鼠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其干预机制可能为降低肺组织内MMP-2及TIMP-1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MMP-2/TIMP-1的比值.  相似文献   

6.
布地奈德对肺纤维化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孕期被动吸烟对新生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A、B(SP-A,SP-B)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产前被动吸烟对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方法分别将SD大鼠于妊娠第1、8和15天置于吸烟箱内每天2 h被动吸烟建立孕鼠被动吸烟动物模型,孕鼠每天置于吸烟箱内2 h不吸烟者为对照组,于妊娠第20天剖宫取胎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新生鼠肺组织SP-A、SP-B mRNAs的表达.结果不同孕期被动吸烟SD大鼠所产新生鼠肺组织SP-A、SP-B mRNAs的表达与对照比较和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孕期被动吸烟对新生大鼠肺组织SP-A和SP-B mRNAs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泡巨噬细胞(AM)内转录活化蛋白1(STAT1)活化在大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取50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博莱霉素组(BLM)和生理盐水组(NS),每组各25只.用Western-blot法测定AM内STAT1活化的动态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AM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结果 NS组大鼠的AM内有少许STAT1活化,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1 d后AM内STAT1活化就开始显著增高,第7 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第28 d仍高于NS组(P<0.05);NS组的AM中有少许细胞ICAM-1表达呈阳性,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1 d后AM的ICAM-1表达阳性细胞数就显著增高,第7 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第28 d仍高于NS组(P<0.05);AM内STAT1活化程度与AM的ICAM-1表达呈正相关(r=0.913,P<0.01),而后者又与肺组织炎症积分呈正相关(r=0.947,P<0.01).结论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AM内存在STAT1的异常活化,异常活化的STAT1参与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下大鼠肺泡Ⅱ型上皮(type Ⅱ alveolar epithelial,AT-Ⅱ)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通过酶消化分离和免疫黏附法纯化原代培养AT-Ⅱ细胞,并进行碱性磷酸酶、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和电镜鉴定.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经LPS作用后PPARγ、TNF-α、SP-A mRNA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LPS作用后细胞PPARγ,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蛋白表达.结果 经碱性磷酸酶、SP-A和电镜鉴定,原代培养AT-Ⅱ细胞成功;在致炎因子LPS作用下,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这一变化伴随炎性因子TNF-α的升高.结论 在LPS作用下,AT-Ⅱ细胞内PPARγ表达降低,提示PPARγ参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所致肺纤维化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LMVECs)超微结构及血清CTGF的变化,探讨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型及与博莱霉素损伤肺纤维化间的关系. 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博莱霉素(BLM)组,肺炎链球菌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分别气管滴注博莱霉素及肺炎链球菌造模,对照组滴注生理盐水. 电镜观察外周肺组织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同时测定血清CTGF含量. 结果:光镜及电镜显示肺炎组与BLM组的不同改变. 肺炎组组织学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炎症损伤修复,之后肺组织结构恢复正常. BLM组表现为肺组织损伤的持续进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7 d开始增殖并出现形态学的改变,且贯穿实验各个阶段,最终胶原明显沉积于肺泡间隔. 血清CTGF测定:肺炎组3 d开始增高,第7 d骤降至(5.04±0.82) ng/L,第21 d恢复至(12.06±0.43) ng/L. BLM组全程增高,第7 d至(12.53±2.36) ng/L,第21 d增至高峰(19.45±0.41) ng/L. 结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转变及其分泌CTGF时相和量的异常可能是博莱霉素所致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肺间质纤维化大鼠体内明胶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0)和博莱霉素组(BLM组,n=40)。向BLM组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BLM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则在气管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动物同步于气管内灌注后第1、3、7、14、28d分别随机处死8只。腹主动脉抽血分离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肺泡灌洗液,冰浴匀浆肺组织制备匀浆液,-80℃冻存。采用明胶酶谱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BLM组各样品中MMP-9活性均有所增加;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MMP-9的活性在BLM注入后1d开始升高,血清MMP-9活性在3d达高峰,肺组织匀浆MMP-9活性在7d达高峰,14及28d已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肺泡灌洗液中MMP-9活性在BLM注入后1d开始增加,7d达高峰,14d趋向平稳,28d回落。BLM组血清样品中MMP-2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肺泡灌洗液样品中MMP-2活性从14d起开始升高,持续到第28d始终未见有回落;肺组织匀浆样品中MMP-2的活性升高较早,从3d起开始升高,至28d始终未见回落。结论MMP-2和MMP-9在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的来源及作用均不同。  相似文献   

12.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血清MD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明坤  刘婷  谭强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3):225-228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血清MDA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雌性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三组:博莱霉素模型组(B组);NAC治疗组(N组):模型制备同B组,于博莱霉素处理前1周及此后每日经强饲法口服NAC(3mmol/kg);正常对照组(C组):同样条件下向气管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动物分别于气管灌注后的第1、3、7、14及28天随机处死五只。取肺组织标本行病理学观察、肺系数测定及血清丙二醛(MDA)检测。结果肺系数N组与B组统计学分析显示除第1天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比较,第3、7、14、28天MDA升高(P<0.05),而N组与C组相比,第1、14、28天MDA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3、7天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B组与N组血清MDA含量均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进行两组间统计学比较,第7、14、28天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NAC可降低博莱霉素所致肺纤维化大鼠MDA的产生,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肺纤维化的发展,对肺纤维化具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氨溴索对实验性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雌性 SD大鼠 45只,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5只,气管内一次性注入博莱霉素5 mg·kg-1,当日予氨溴索20 mg·kg-1灌胃,每日一次,于第7,14和28 d各处死5只;模型组:15只,以生理盐水代替氨溴索灌胃,余同治疗组;对照组:15 只,大鼠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0.2~0.3 ml,于第7,14和28 d各处死5只。各组动物处死后提取肺组织,作HE染色,进行病理分析,并测定肺匀浆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羟脯氨酸(HYP)的含量。结果:对照组无明显病理改变;治疗组7 d时肺泡炎较模型组减轻,28 d时纤维化病变较模型组好转。模型组 7 d肺匀浆中 GSH含量和14 d SOD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升高(P<0.05, P<0.01)。模型组 28 d时肺匀浆HY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结论: 氨溴索能通过增强肺局部抗氧化能力,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是治疗肺纤维化的可能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肺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肺纤维化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及对照组。前者经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后者灌注生理盐水。两组于气管内灌注后第7,14,28,42d各处死5只,原位杂交法检测HGFmRNA在肺内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GF蛋白在肺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肺组织HGF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在第7d达高峰,之后下降,第28,42d时低于正常对照(P<0.05,P<0.01)。模型组血清HGF在第7d开始升高达峰,后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HGF在肺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早期升高,中晚期降低,而血清中的含量始终高于正常组。HGF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毒素与博莱霉素所致肺损伤的病理特征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内毒素组、博莱霉素组、对照组,内毒素组经尾静脉注射内毒素5 mg/kg,博莱霉素组给予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5 mg/kg,对照组气管内及尾静脉注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的第3,7,14,28天处死5只。肺组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内毒素组早期肺泡炎较重,短期内恢复正常,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的水肿,板层小体的脱颗粒,增生不明显。博莱霉素组早期肺泡炎,随之出现纤维化,并逐渐加重。Ⅱ型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线粒体破坏。结论:内毒素与博莱霉素虽均可导致肺损伤,前者恢复正常,后者演变成肺纤维化,可能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干细胞动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保护作用与机制。 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2组:COPD组、COPD-rhG-CSF组各20只;均采用熏烟加气管注入脂多糖(LPS)制备COPD大鼠模型;此外,COPD-rhG-CSF组尾静脉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COPD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模型制备成功后当天(0 d)、14 d、28 d观察肺组织病理,并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实验、RT-PCR实验及WB实验检测CC16和肺表面活性蛋白A (SP-A)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制备成功后,2组肺组织病理切片肺泡数减少、肺泡腔不规则扩大,肺泡间隔断裂,随着时间延长,COPD组持续加重,但COPD-rhG-CSF组较COPD组有所缓解。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COPD-rhG-CSF组在0 d、14 d、28 d的CC16和SP-A表达强度高于COPD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T-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COPD-rhG-CSF组在0 d、14 d、28 d的CC16和SP-A表达水平高于COP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干细胞动员能够提高COPD大鼠肺表面CC16和SP-A表达,促进肺组织修复,可能为其发挥肺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体质量250 g左右的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博莱霉素模型组、甲基强的松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每组1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经气管插管注入生理盐水0.2 mL,其他各组注入博莱霉素 5 mg/kg制备成模型。甲基强的松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每天灌胃给药分别予甲基泼尼松龙6 mg/kg、阿司匹林10 mg/kg,于第7、14、28天每组各处死5只,取其肺组织作以下测试:HE染色病理学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羟脯氨酸、IL-4、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 β)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水平;Real Time PCR检测TGF β的mRNA表达。结果  博莱霉素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在第7天时出现明显的出血渗出性炎症反应,在第28天时出现明显的肺组织纤维化;其肺组织的羟脯氨酸、IL-4和TNF-α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TGF-β蛋白和TGF β mRNA的表达也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阿司匹林治疗组肺组织病理与博莱霉素模型组比较,第7天时大鼠肺组织的炎性渗出有明显减轻,第28天时肺组织纤维化程度较轻。阿司匹林治疗组大鼠肺组织的羟脯氨酸、IL-4、TNF-α含量较博莱霉素模型组有明显下降(P<0.01),其肺组织TGF-β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明显低于博莱霉素模型组(P<0.05)。阿司匹林治疗组与甲基强的松治疗组相比较,在第28天时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低于甲基强的松治疗组(P<0.01),而IL-4、TNF-α、TGF-β、TGF-β mRN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可抑制炎症细胞分泌TGF-β、IL-4和TNF-α,减轻博莱霉素导致的肺间质纤维化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GF β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