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9~1992年用LDT和IFAT对山东和江苏两省17个地区(市)、38个县(区)的134个乡(镇)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的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显示山东省黑热病的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江苏省LDT阳性者最小年龄为8岁,1~9岁年龄组LDT阳性率是各年龄组中最低的,其中1~7岁1409人无1例阳性,30岁以下与30岁以上人群平均阳性率分别为2.2  相似文献   

2.
鲍勇  吴中兴 《地方病通报》1993,8(1):101-104
本文用LDT方法于1989~1991年对山东、江苏两省15个地市、28个县区、89个村庄12835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黑热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在近30年无病人地区,30岁以下无一人呈LDT阳性反应;而近10年曾有病人地区,各年龄组均有阳性人群,且10岁组(1.81%)和30岁组(3.28%)阳性率差异不显著(x~2=2.18,P>0.05)。两地区LDT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泰安地区青少年进行LDT的动态观察,发现其阳性反应和黑热病患病率呈正比关系。不仅证实LDT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作用,而且初步肯定了LDT用于黑热病防治效果考核的可行性。对IFAT在黑热病研究方面的应用亦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3.
1989~1996年,用LDT和IFAT对山东(13个市)、江苏(4个市)和安徽(3个县)3省原黑热病流行区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1989~1990年,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1991~1992年,江苏省10岁以下人群有LDT阳性者,但30岁以下和以上人群LDT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1996年对江苏省人群进行动态监测,10岁以下人群已无LDT阳性者,30岁以下和以上人群LDT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3省受检血样本,IFAT均为阴性。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原黑热病流行区的山东、江苏、安徽3省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黑热病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后,坚持监测,继续防治,自1972年以来仅查见18例因长期误诊或治而未愈的残余病人,未再出现新感染的患者;白蛉显著减少,在85%的村庄已告绝迹。为了对防治效果作进一步的评价,1989年在13个地(市)、24个县(市区)的78个乡镇进行了免疫学监测,对10239名农村居民作利什曼素皮内试验(LDT),结果30岁以下人群无1例阳性反应(0/8020),30岁以上的居民阳性率平均为4.42%(98/2219),显示黑热病的传播早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在作LDT的人群中,对1232人同时采血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原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免疫学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9 ̄1996年,用LDT和IFAT对山东(13个市)、江苏(4个市)和安徽(3个县)3省原黑热病流行区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1989 ̄1990年,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1991 ̄1992年,江苏省10岁以下人群有LDT阳性者,但30岁以下和以上人群LDT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1996年对江苏省人群进行动态监测,10岁以下人群已无L  相似文献   

6.
自1958年来,江苏省对黑热病继续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至1985年,全省共发生11例黑热病病人。为全面考核黑热病在江苏省的流行趋势.于1991和1996年两次对原黑热病流行区11个县市区56个村庄近万人进行了黑热病流行病学和免疫学观察。在1991年的调查中:未发现现患病人,未查见中华白蛉,人群LDT阳性率在0~9岁组最低,未有IFAT阳性者。在1996年的调查中:也未发现病人,0~9岁组没有LDT阳性者.未有IFAT阳性者。两次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年龄组LDT阳性情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如山东)一致。可以认为,江苏省目前已无现患黑热病病人,中华白蛉密度极低,人群免疫状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相同。所以.江苏省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7.
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IEST。233例班氏丝虫患者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94.0%和82.4%,其中微丝蚴血症者223例,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94.2%和83.9%;该两种抗体总阳性符合率为96.0%。165名献血员IgG和IgM假阳性率分别为6.1%和1.2%。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6~15与1~5岁年龄组的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且当地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显示丝虫病传播基本阻断;而丝虫病流行区6~15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接近高峰,表明当地丝虫病仍在传播。提示以6~15岁年龄组人群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与其他年龄组互相比较,可用于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原鲁南重点间日疟流行区的两个监测点居民用 IFA 进行六年疟疾抗体纵向监测的结果。该地通过各种抗疟措施,使发病率逐渐下降。疟疾年发病率与人群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96,P<0.01)。从1985年基本消灭疟疾后,每年流行季节末期人群抗体阳性率为1.78~3.64%,而儿童阳性率在1%以下,显示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1986~1988年每年疟疾流行季节,疟疾抗体阳性发生率都很低,而其恢复率较高。以上表明,在灭疟后期 IFA 可用于纵向监测疟疾的流行动态和评价抗疟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又一次对50例黑热病确诊患者作血清抗原检测,以诊断黑热病。阳性率达100%。与前文报道的51例共计101例的阳性率为97.03%。509份对照血清(合计)中,假阳性反应1例(0.2%),特异性达99.8%。本文新病例乃在改进及简化方法基础上获得了更满意的效果。分析甘肃陇南、四川北部63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可见:10岁以下占65.1%;11—20岁,12.7%;21—30岁, 17.4%;21—40岁,4.8%;40岁以上无病例。符合山丘型黑热病的特点。本文总结出McAb—AST为敏感性高(97.03%),特异性强(99.8%)的黑热病实验断方法。经简化后,适合于广大基层单位推广使用,由于所需血清样品量微,取材方便,在儿童多发的山丘型黑热病疫区的应用,较之骨髓涂片诊断法的优越性,更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班氏丝虫病流行区达标后人群丝虫抗体水平,我们于1990年10月和1991年9月,分别对全民服药地区的瑞昌市和平乡杨塅村和药盐供应地区的武宁县横路乡横路村居民,用ELISA进行了抗体检测。结果杨塅村检测303人,抗体阳性129人,阳性率为42.57%,平均消光值为0.39±0.19。横路村检测181人,发现抗体阳性104人,阳性率为57.46%,平均消光值为0.43±0.16。两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ELISA抗体阳性率与年龄组呈完全正相关(r=0.8908,P<0.01)。年龄组中0~、6~、11~、21~、31~、41~、51岁~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 7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