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血化瘀法的产生历史悠久。《素问、调经论》云:“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血实者宜决之”的治疗法则。《神农本草经》所载的365味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达80多种,其中如:丹参、桃仁、赤芍、牛膝、水蛭等…仍为目前活血化瘀的主要药物。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了“瘀血”、“蓄血”、“干血”等证。创方如“下瘀血汤”等共11首。特别是在治则上确立了鲜明的以“祛邪为主”观点,即使是妇女有孕倘兼有瘀血仍可用“活血化瘀”疗法治之,绝不姑息养患。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风治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偏瘫为主证的一种病证 ,其来势凶险 ,病情重笃 ,为老年人常见病。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记载极为丰富 ,并列为“风、劳、臌、膈”四大难证之首。笔者长期潜心于活血化瘀的研究 ,根据气血理论 ,对中风治血取得较好疗效 ,现浅谈体会如下。1 中风治血的理论渊源祖国医学对中风早有认识 ,在《内经》中有“厥巅疾”、“煎厥”、“薄厥”、“大厥”、“偏枯”的记载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 :…  相似文献   

3.
便血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祖国医学对便血的论述内容丰富。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有“结阴者便血”;《灵枢·百病始生》有“血内溢则后血”;《伤寒论》称为“圊血”或“便血”;《金匮要略》首先将下血分为“远血”与“近血”;《医学入门》又有“血箭”之称,“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肠风脏毒》说“血清  相似文献   

4.
对中医藏象脾探讨如下。1有关脾的实体的描述1.1脾的位置《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医学入门》说:“微着左胁于胃之上”。脾的大小:《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脾胃论》说:“脾长一尺掩太仓”。1.2脾的形态《类证活人书》:“(脾)象马蹄,内包胃脘”。《医林改错》“脾中间有一管,体相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1.3脾的颜色《素问·五藏生成篇》记载有:“黄当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等。《医事启源》说:“脾者,其色赤紫,…  相似文献   

5.
寒邪致病有何特点?其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何? 寒为冬令之主气,感寒而发病,是为外寒。寒本属阴,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则使人恶寒、无汗;其性凝滞,可使机体的气血凝结阻滞,而发生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相似文献   

6.
瘘证是由于五志六淫、房劳食滞等原因 ,导致五脏内虚、肢体失养而引起的 ,临床以肢体筋脉痿软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型 ,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痿论篇》并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元代朱丹溪在《内经》及前人论治痿证的基础上 ,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 ,即泻南方之火热 ,补北方之阴水的治疗原则 ,对今之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南方火盛、北方水亏 ,是痿证的主要病机《内经》认为 ,痿证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 ,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 ,因而五体失养 ,产生痿软症候 ,《素问·…  相似文献   

7.
<正>消渴病即现代医学所指的糖尿病,"消渴"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中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8.
水血总属阴液,同源而异流,唐容川在《血证论·胎气》篇中指出:“水血调和,则胎孕无病,所以有病者,皆水与血不和之故”。由于水血在女子月经生理上的依存性,因而活血行水法治疗妇科疾病又有其特殊性,正如唐容川所说:“或调气中之水以滋血,或调血中之气而利水,是女子调经之法”。这种气、血、水的理论,对指导妇科临床辨治水血相关为疾,发病须究孰先孰后具有重要意义,兹就用活血行水法治疗妇科经、带、胎、产疾病择要介绍如下。一、瘀血崩漏澄源水血同治祛除作为病理性产物和继发致病因素的水邪、瘀血必须明确是血病及水,还是水病及血,以分清主次,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须“化而走小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原发性慢性退行性神经疾病,目前西医药治疗方法尚不理想。近年来开展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现就有关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进行一些思索,以有利于将来的继续研究。1加强帕金森病的文献研究,进一步提高疗效关于病名,本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描述道:“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将振掉,骨将惫矣。”多数文献将PD归于中医颤证范畴,又有震颤、振掉、肝风、身振摇等病名。针对PD的主症,其他疾病中是否也存在与PD交叉的证候?如古代文献对于僵直、强直、头摇、僵硬、…  相似文献   

10.
气功保健谈     
气功保健,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份,脱胎于古代导引、吐纳、按跷等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已有较多的阐述。唐·王冰在注《内经·素问》自序中说:“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在古时叫“养生法”,称精、气、神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 ,笔者将对针灸治疗此症的思路与方法作初步探讨。1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素问·刺腰痛论篇》中提到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 ,不可以俯仰 ,仰则恐仆 ,得之举重伤腰” ,又云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 ,不可以咳 ,咳则筋缩急。”《医学心悟》亦说 :“腰痛拘急 ,牵引腿足”。说明本病可由外伤引起 ,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 ,咳嗽时加重。这与西医所说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基本相似。《素问·痹论篇》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表明风寒湿邪是…  相似文献   

12.
病机【原文】邪之所凑①,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注释】①凑(còu腠):会合、聚合。这里引伸作侵犯讲。【语译】病邪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首先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的缘故。【原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①。(《素问·刺法论》)  相似文献   

13.
痛症是一种自觉症状,许多疾病具有之。究其发病机理,在《内经》多从寒热之气客于脉立论,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热气留于肠中,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乾不出,故痛而闭不通矣”。但痛从肝论也有所见,如《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灵枢,胀论》也认为肝经受寒而引起胁和少腹痛。《千金要方》有谓“小户嫁痛”,即妇女性交时阴痛,也因肝经郁热所致。《千金翼》记述“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也,上攻头脑》。朱氏丹溪指出“痛多肝郁”,《本草从新》亦云“痛为肝木尅脾土”?杉痈温弁匆鸭诤芏嘀髦?然而上升到理论高度还是清代的汪訒庵,他根据前人所述痛多属肝的见解,在他的著作《医方集解·芍药甘草汤篇》,明确提出“诸痛皆属于肝木”的理论,并详细地阐述了芍  相似文献   

14.
厥证多因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丧血失液、痰饮内伏、正气虚衰等原因引起机体胡阳失调,气机逆乱,以至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发作者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口呙)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导致死亡,祖国医学对厥证早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指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  相似文献   

15.
寒热是辨别疾病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张景岳“寒热乃阴阳之化也”即是此意。寒热辨证,不能孤立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对证候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证候,历代文献记载较多。例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即是突然晕倒而半身不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等,皆属此类论述,后世许多医家都认为本病属昏瞀猝仆之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除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的主症外,还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方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于中风证候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指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孙氏所述的中风是从广义角度去认识的风病。明·戴思恭《证治要诀·中风》对中风的临床症状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中风之症,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  相似文献   

17.
1中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所致疼痛的认识中医学中并未提及“骨质疏松症”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虚劳”、“骨痿”、“骨枯”等证。《素问·痿论篇》认为骨痿的病因有“远行劳倦”,“大热而渴”等。晋代王叔和《脉经》将骨枯的病因归于“足少阴气绝”。明代张景岳认为痿证的发病与脏腑热证关系密切。肾虚、脾虚、肝郁、血瘀等均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病因病机。目前认为与年老体衰、外伤制动、营养不良、脏腑失调及风邪侵袭等有关。原发性骨质疏松所致疼痛症亦常为肾气虚型的腰膝酸软而痛或绵绵作痛,肾阳虚型的畏寒冷痛…  相似文献   

18.
重用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1 理论依据 对于膨胀的成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所致。张仲景则根据腹部胀大及兼有症状的不同,将膨胀分别称之为肝水、脾水、肾水,很显然在病机上已认识到膨胀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杨士瀛则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称之为“谷胀”、“气胀”、“水胀”、“血  相似文献   

19.
中风之症,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醒后有言语不利,口眼(?)斜,半身不遂等为主证。或不经昏仆而出现上述诸症。其发病之因,各家论述有所不同,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劂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金匮要略》则谓“络脉空虚”然后风邪乘虚入中,以病情浅深轻重,分为中经、中络、入脏、入腑之称。金元  相似文献   

20.
现在,医生对病人的诊断,除问、闻、望、切外,还可借助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古代,诊断的手段比较简单,但却很认真。早在《内经·素问》中就讲到应该怎样诊断,怎样防止误诊。如《素问·征四失论》说(大意):“诊病不问病的起因:忧伤过份,饮食没有节制;房事过度;或为毒物所伤?不先问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