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近3年本科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成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4例,回顾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瘤。病理结果均为囊性淋巴管瘤。结论:超声和CT对成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是唯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57岁,平均42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其中单房囊肿7例,多房囊肿4例。术前仅有1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而确诊。结果11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中9例行开放手术,2例行后腹腔镜下切除肿瘤。全组均病理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随访8个月~12年未见复发。结论腹膜后淋巴管瘤由于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而易漏诊和误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外科治疗的3例原发性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结果 3例均行手术治疗,均为完整切除,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无复发.结论 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罕见,缺乏临床特异性,绝大部分为良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良性神经鞘瘤预后良好,恶性神经鞘瘤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腹部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腹部淋巴管瘤2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单房型淋巴管瘤13例;多房型淋巴瘤15例。16例囊壁及间隔清楚显示,12例囊壁及间隔未显示,全部病例均未见壁性结节。腹腔内淋巴管瘤18例,其中11例发生于小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管瘤10例,其中有5例发生于肾上腺区域。结论:肠系膜和肾上腺区域分别是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管瘤的好发部位。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大小、形态、囊壁和分隔,明确其囊性性质,CT值偏低或穿刺液为乳糜性具有较大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均经腹部CT定位诊断。行开放手术治疗并完整切除肿瘤,瘤体直径4~9 cm,手术时间80~120 min,住院时间14~28 d。18例均获得长期随访,随访0.5~4年。17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恢复,1例术后仍有高血压。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定位诊断确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积极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临床诊断难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脑膜瘤的患者20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肿瘤全切14例,随访1~5年,复发2例,均为囊在瘤外病例。结论肿瘤及囊壁的彻底切除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放射治疗可提高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以黑便就诊3例,上腹痛就诊1例,其余均为进食后上腹不适就诊。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部肿物。全部患者实施手术切除肿物,手术过程顺利,无死亡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术后随访,4例格列卫治疗患者未见复发,另8例未行格列卫治疗患者2例复发,实施二次手术。所有患者随访无死亡。结论胃间质瘤确诊依据术后病理诊断,可行格列卫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2例的诊治情况.结果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肿瘤,21例为恶性(65.6%),11例为良性(34.4%).CT诊断腹膜后肿瘤准确率达81%以上,B超诊断准确率为50%左右.完整切除率为78.1%(25/32),其中良性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1.8%(9/11),恶性肿瘤完整切除率为71.4%(15/21).联合脏器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3例,不能切除2例.随访26例,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术前诊断及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复发性的腹膜后肿瘤仍应争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对腹膜腔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活检及手术等病理证实的腹膜腔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影像齐全的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探讨其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腹膜腔单纯性浆液或黏液性的囊肿,CT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包块.8例囊腺瘤或囊腺癌可见增厚的囊壁和结节.5例肠系膜囊肿发现囊肿与肠系膜根部相连.3例腹膜腔假性黏液瘤则在肝脏前、后间隙和结肠下间隙见多个有分隔状囊性肿块.3例腹膜腔囊性间皮瘤局限于下腹腔,壁稍厚,有强化.4例腹膜腔淋巴管瘤位于胃脾肾间隙和胃肝间隙.4例腹膜腔脓肿均有腹部手术和术后发热史.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能清晰地显示腹膜腔囊性病变的部位、形态和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11例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的诊治过程,了解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例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过程,术后随访进行总结。结果 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40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5例,右侧6例。其中6例为体检时发现,5例以腰部疼痛不适发现,仅1例合并高血压。行增强CT扫描提示肾上腺区囊性占位。6例行腹腔镜下同侧肾上腺及肿物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下肿物切除术,1例行开腹肾上腺及肿物切除术,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上腺淋巴管瘤,随访2 a患者均正常存活,未见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肾上腺淋巴管瘤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表现为腰部疼痛不适,需经增强CT或MRI初步诊断,最终依靠病理学诊断。经腹腔途径切除患侧肾上腺及肿物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治疗。方法:1992年1月至2001年1月经手术治疗腹膜后副神经节瘤34例。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手术中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为2.6%。大部分病例有症状或肿块,11例有功能。术前B超、CT、MRI均能准确发现肿瘤。34例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恶性肿瘤8例(20.6%),良性26例(79.4%)。结论: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胡明高  李向国 《安徽医学》2010,31(9):1037-1039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组织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报告3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 3例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B超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可初步了解肿瘤大小、部位,CT三维成像及MRI检查是定位诊断主要方法,可明确肿瘤周围毗邻;131IMIBG对微小病灶及术后复发病例有其优越性,也可作为术后内放疗一种方法;血浆及尿儿茶酚胺和VMA测定是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定性诊断主要方法。副神经节瘤对放化疗不敏感,早期彻底手术切除是治疗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囊性淋巴管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报告1例肾囊性淋巴管瘤病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青年女性,有腰部钝痛,血尿,肾区肿块病史。尿常规多次为镜下血尿。结果 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见一多房性囊性肿物将肾脏完全包绕,囊内有清亮透明的液体。病理报告为肾囊性淋巴管瘤。术后痊愈出院。患者术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一般无明显症状,如有明显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即应手术治疗,尽量保留正常肾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资料,4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位于左前中上纵隔1例,左侧腹膜后3例。4例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囊性包块,大小9.1 cm ×4.2 cm~21.6 cm ×8.1 cm,其内可见分隔、呈大小不一多房样改变,沿组织器官间隙生长蔓延。 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囊性包块内可见散在条索样及线样强化血管影,静脉期强化尤为明显,其内分隔亦不同程度强化。结论: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CT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单房囊肿3例,多房囊肿4例,囊壁菲薄、光滑,有分隔2例,7例均密度均匀。手术病理证实圆肠系膜、网膜系膜及结肠系膜下各1例。结肠系膜及空肠系膜各2例。结论: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是腹部少见囊性病变,多呈分叶状多房性薄壁囊肿。CT对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5例S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3例行B超检查,其中7例无阳性发现,5例发现腹腔肿块,1例诊断附件占位。9例CT检查,其中7例诊断为小肠肿瘤,1例诊断为后腹膜肿块。2例行DSA检查,其中1例考虑小肠肿瘤出血。15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标本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2例良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5年内均未复发,4例交界性间质瘤中2例在术后2年内复发,8例恶性间质瘤中5例术后1~2年内复发,其中1例姑息性切除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出现广泛转移致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失访。结论B超、CT和DSA检查对术前诊断有帮助,确诊要靠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手术仍是目前SIST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儿纵隔、颈纵隔型淋巴管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纵隔、颈纵隔型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19例纵隔及颈纵隔型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颈纵隔型14例,瘤体均深入锁骨或胸骨到达纵隔内,纵隔型5例,瘤体位于前上或后纵隔内。所有病例均由病理证实。结果 14例颈纵隔型中,2例系先行颈部病灶切除,术后发现纵隔病灶而再次经胸手术;1例先经胸行囊肿切除,术后再次行颈部囊肿切除;10例经颈胸联合切口手术;1例放弃手术。5例纵隔型均侧胸人路手术。完整切除3例,其他病例行囊肿揭顶引流,部分切除,残留囊壁石炭酸烧灼。术中发现左肺发育不良1例,术中损伤无名静脉1例,术后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颈纵隔部位的肿瘤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切口的选择应遵循充分暴露、避免损伤的原则;术中不宜强求完整切除,残留囊腔敞向胸膜腔可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8.
后腹膜肠源性囊肿——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后腹膜肠源性囊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年间收治的3例病理确诊为后腹膜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中,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35、73和24岁。临床表现均为左腹胀痛不适。3例B超和CT检查均提示囊实性包块。3例患者均行剖腹探查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后腹膜肠源性囊肿,随访至今肿瘤无复发。结论后腹膜肠源性囊肿较为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一旦确诊,应行完整切除手术。该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淋巴管瘤的CT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影像表现和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 4例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发生在颈部18例,肠系膜11例,腹膜后7例,后胸壁5例,纵隔2例,左侧腋窝并同时累及颈和纵隔1例。表现为囊性、边界清楚或不清的肿块影。增强CT扫描肿块囊内不强化,囊壁或囊肿内分隔有轻度强化。结论:淋巴管瘤的CT影像具有特征性,CT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密度、大小、形状和范围,是诊断淋巴管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特点,探讨MC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5年1月到2015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2例MC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23例;年龄24 ~ 78岁,平均53岁.术前16例患者行B超检查,全部患者均行CT检查且发现病灶.3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32例MCN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确诊.包括胰腺粘液性囊腺瘤25例,胰腺粘液性囊腺癌7例;囊肿直径4 ~ 22 cm,平均5.4 cm;位于胰头颈部14例,胰体尾19例,其中1例患者胰腺有两处病灶,分别位于胰头部及胰尾部,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胰腺粘液性囊腺瘤.3例病人术后发生胰漏和腹腔感染,经保守治疗后均治愈.结合术后病理切缘情况,31例患者得到根治性切除,1例患者切缘为阳性.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2例囊腺癌因复发转移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32个月死亡,2例患者死于其他疾病,其余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B超和CT是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往往有恶变倾向,临床常不能鉴别其肿瘤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行手术治疗.胰腺粘液性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囊腺癌术后疗效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