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和预后。了解保留生育后的月经恢复及生育情况。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5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年龄19岁的310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患者中,≤12岁81例(儿童组),13~19岁229例(青少年组)。结果: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以腹痛、月经不规律为主。良性肿瘤269例(86.77%),恶性肿瘤36例(11.61%),交界性肿瘤5例(1.61%)。其中生殖细胞肿瘤最多191例(61.61%),其次是卵巢瘤样病变61例(19.68%)。儿童组中恶性及交界性肿瘤分别为14.81%(12/81)和0,青少年组中恶性及交界性肿瘤比例分别为10.48%(24/229)和2.18%(5/229)。B超及肿瘤标记物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OGCT)大都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术式,5年总生存率、月经及后代生育情况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儿童及青少年有腹痛、月经不规律及腹胀症状时,应充分排除卵巢肿瘤可能。儿童、青少年卵巢肿瘤有其自身特点,对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首选保留生育功能术式。保留生育手术后生存率较高,月经及生育能力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青少年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和治疗。结果:临床症状以腹痛、腹部包块为主,肿瘤扭转率高。良性肿瘤41例,交界性3例,恶性23例;组织学类型以生殖细胞肿瘤最多。恶性肿瘤中65.2%为FIGOI期。除8例恶性患者进行了肿瘤细胞减灭术外,其余59例均进行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15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单因素分析显示仅化疗方案影响生存期,BEP优于VAC。结论:青少年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首选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BEP是恶性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龄30岁以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0月-2007年10月间、年龄30岁以下223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明显临床症状就诊者占71.30%(168/223)。良性肿瘤192例(86.10%),恶性肿瘤包括低度恶性潜能上皮性肿瘤(LMP)31例(13.90%)。生殖细胞肿瘤91例、上皮性肿瘤72例、性索间质肿瘤9例、卵巢瘤样病变51例。良性肿瘤中蒂扭转者切除卵巢的比例高于非蒂扭转者。恶性肿瘤手术病理分期:Ⅰ期28例、Ⅱ期1例、Ⅲ期2例,其中22例保留生育功能。11例LMP患者术后未化疗,其余2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9例进行化疗。随访时间10~181个月,27例无瘤生存,4例死亡;21例月经正常,9例有生育计划的患者中,7次妊娠,4次足月分娩。总5年生存率为80.21%,病理分期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30岁以下年轻患者卵巢肿瘤以良性、生殖细胞肿瘤为主。卵巢恶性肿瘤临床手术病理分期早期,手术应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化疗对卵巢及生育功能无明显影响。应重视年轻女性的临床表现并定期妇科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年轻非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现状及复发情况。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年龄≤40岁、未完成生育功能、因交界性或恶性卵巢肿瘤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57例,分析临床资料并随访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在57例患者中,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38例(66.7%),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7例(29.8%),其他类型2例;肿瘤分期Ⅰ期49例(86.0%),Ⅱ期2例,Ⅲ期6例;单侧附件切除手术者33例(57.9%),行分期手术者17例(29.8%);化疗29例(50.9%)。成功随访42例,中位随访时间40.5个月(10~119个月)。恶性肿瘤患者无复发;交界性肿瘤患者中,8例复发,复发率25.0%。交界性肿瘤复发组(8例)和非复发组(24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21.5个月和40.5个月(P〈0.01)。微乳头结构是交界性浆液性卵巢肿瘤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40岁、未完成生育功能的非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中以交界性肿瘤最常见;目前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但肿瘤本身的特点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交界性卵巢肿瘤(BOTs),约占所有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0%~15%,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其有着比较好的预后。由于交界性卵巢肿瘤病理学及临床特性较独特,在诊断和治疗上具有不同于卵巢癌的特点。该肿瘤常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诊断时大多数处于早期。手术切除是治疗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主要方法,由于诊断常发生在术中,缺乏确切的术前诊断标准,而且大多数患者都要求保留生育能力,因此交界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保守性治疗及术后化疗都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6.
李雅琴  黄向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11):826-829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卵巢肿瘤患者得到早期诊断,伴随着晚婚晚育、二孩政策的放开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卵巢功能及生育力的保留成为目前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目前年轻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恶性性索间质肿瘤及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现状、术后化疗及卵巢功能保护、妊娠结局及随访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对于合适的年轻恶性及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且有较满意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年轻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应限于早期且组织学类型较好者,如高、中分化上皮性肿瘤而非透明细胞瘤。术后一般不影响预后,且妊娠结局良好。而对中、晚期患者一般不推荐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年龄相对较轻,而且在诊断时多为Ⅰ期肿瘤,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妊娠成功率甚高。对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甚至可行卵巢囊肿剥除术,其并不影响预后。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文献报道多为无性细胞瘤,手术成功率较高。而对晚期或其他类型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也有尝试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但这仅为个案报道,通常并不推荐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除非患者及家属有强烈意愿。对于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具体情况不同,手术应因人而异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及年轻妇女的恶性肿瘤。随着联合化疗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生存率逐渐提高。在大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存活的同时,对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情况,以探讨保留生育功能的条件及治疗措施。一、资料与方法1958年5月至1996年11月,我院共收治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76例,其中保留生育功能65例。1.年龄及婚育情况:初诊时患者中位年龄18岁,年龄最小5岁,最大35岁;<2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kit基因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突变情况及其在卵巢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应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序列。结果c-kit基因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突变率分别为72.1%、44.4%、11.5%、0,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中c-kit基因突变率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与卵巢交界性肿瘤中c-kit基因突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低分化组的c—kit基因突变率为88.9%,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c—kit基因的突变率随FIGO分期的进展及淋巴结的转移而升高(P〈0.05),c—kit基因的突变与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c-kit基因突变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c-kit基因突变与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卵巢恶性肿瘤在19岁的青少年、儿童中非常罕见,不到儿童所有恶性肿瘤的1%,却是最常见的青少年妇科恶性肿瘤。与成人卵巢肿瘤主要来源于上皮组织不同,青少年儿童卵巢肿瘤以生殖细胞肿瘤为主,包括畸胎瘤、性腺母细胞瘤、内胚窦瘤(又称卵黄囊瘤)、胚胎癌、多胚癌及绒癌。非生殖细胞肿瘤包括性索-间质肿瘤和上皮性肿瘤,性索-间质肿瘤包括卵泡膜-纤维瘤、Sertoli-Leydig细胞肿瘤及幼年型颗粒细胞肿瘤。与成人卵巢癌就诊时大多为晚期不同,青少年、儿童卵巢肿瘤患者就诊时大多处于临床早期,可行保守性手术。有效地治疗肿瘤的同时保留卵巢及生育功能是青少年卵巢肿瘤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与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在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住院治疗的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择期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脉球囊置管32例(腹主动脉组)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置管32例(髂内动脉组),观察比较两组孕妇术中、术后情况及新生儿出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输血率、子宫切除率、住院时间、球囊预置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率、感觉障碍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身高、出生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主动脉组球囊预置时间、透视时间、放射剂量均显著低于髂内动脉组(P0.05)。术后1年内随访,两组婴儿在42天、3个月、6个月、1年的体质量及身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与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在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治疗中均能安全、有效减少术中出血。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X线暴露时间更短、预判效果无需造影剂,对母胎保护性更强,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Morcellation at laparoscopy is a commonly used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 to extract bulky tissue from the abdomen without extending abdominal incisions. Despite widespread use of morcellation, complications still remain underreported and poorly understood. We perform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urgical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identify, collate and update the morcellator-related injuries and near misses associated with powered tissue removal. We searched articles on morcellator-related injuries published from 1993 through June 2013. In addition, all cases reported to MedSun and the FDA device database (MAUDE) were evaluated for inclusion. We used the search terms “morcellation,” “morcellator,” “parasitic,” and “retained” and model name keywords “Morcellex,” “MOREsolution,” “PlasmaSORD,” “Powerplus,” “Rotocut,” “SAWALHE,” “Steiner,” and “X-Tract.”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55 complications were identified. Injuries involved the small and large bowels (n = 31), vascular system (n = 27), kidney (n = 3), ureter (n = 3), bladder (n = 1), and diaphragm (n = 1). Of these injuries, 11 involved more than 1 organ. Complications were identified intraoperatively in most patients (n = 37 [66%]); however, the remainder were not identified until up to 10 days postoperatively. Surgeon inexperience w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most cases in which a cause was ascribed. Six deaths were attributed to morcellator-related complications. Nearly all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FDA device database and not from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The laparoscopic morcellator has substantially expanded our ability to complete procedures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Associated with this opportunity have been increasing reports of major and minor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se complications are largely unreported, likely because of publication bias associated with catastrophic events. Surgeon experience likely confers some protection against these injuries.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safe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the laparoscopic morcellator will reduce these iatrogenic injurie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前不同预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住院中B超检查提示妊娠囊下缘距子宫切口小于1.0 cm行宫腔镜下清宫术并确诊为CSP的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直接行宫腔镜下清宫术的患者23例(A组);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药物治疗后在宫腔镜下行清宫术的患者29例(B组);行米非司酮+甲氨蝶呤+米索前列醇杀胚治疗后在宫腔镜下行清宫术的患者40例(C组);行子宫动脉灌注+介入栓塞术后在宫腔镜下行清宫术的患者78例(D组),比较4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①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发生术中大出血和组织残留,4组患者治疗后血β-HC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术后血β-HCG、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和D组住院时间较短,B组和C组较长,A组与D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住院费用最少,D组最多,B组住院费用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不良反应情况:A组术后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B组术后有2例肝功能受损,3例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C组术后有3例肝功能受损,26例发生胃肠道反应;D组1例发生肝功能受损,16例发热,57例疼痛,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CSP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经济条件、个人意愿和医院的技术设备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