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血压病(EH)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4型,用循环酶法检测E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结果: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H患者各中医证型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键康对照组(P<0.01)。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及气虚痰浊型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异常增高是EH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可作为中医证型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的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证候与内皮功能失调及自由基损伤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不同证候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及自由基损伤关系.方法:观察高血压病肝火亢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证患者血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计算SOD/MDA值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 高血压病各证候组ET、NO、CGRP、SOD、MDA、SOD/MDA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 ET、MDA含量升高(P<0.01); NO、CGRP、SOD、SOD/MDA降低(P<0.05~0.01).这些指标在不同证候之间的改变不尽相同.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自由基代谢失衡,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失常.证候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及自由基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认为ET、CGRP、SOD、MDA、SOD/MDA的变化可作为EH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中医不同证候患者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及其与各证候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ELISA对163例EH患者,包括肝胆湿热证36例、痰湿壅盛证45例、阴虚阳亢证38例、肝阳上亢证44例进行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测定,并与40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各组间瘦素水平比较:痰湿壅盛>肝胆湿热>阴虚阳亢>肝阳上亢>健康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痰湿壅盛与阴虚阳亢,痰湿壅盛与肝阳上亢,痰湿壅盛与健康人,肝胆湿热与健康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脂联素水平比较:健康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胆湿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除痰湿壅盛与肝胆湿热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不同证候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存在差异,并与痰湿及湿热证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中医不同证候患者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水平与各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136例EH患者,包括肝胆湿热证36例、痰湿壅盛证39例、阴虚阳亢证29例、肝阳上亢证32例,分别进行AngI、AngII、ALD测定。结果各组间Ang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阳上亢证组AngI水平明显低于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各组间AngI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ngII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并且阴虚阳亢证与肝阳上亢证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各组间ALD水平经比较发现,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LD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各组间体重指数(BMI)经比较发现,痰湿壅盛证肝胆湿热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组内两两比较痰湿壅盛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及肝阳上亢证,而肝胆湿热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结论高血压病不同证候AngI、AngII、ALD及BMI水平存在差异,并与证候分别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中医不同证候患者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水平与各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136例EH患者,包括肝胆湿热证36例、痰湿壅盛证39例、阴虚阳亢证29例、肝阳上亢证32例,分别进行AngI、AngII、ALD测定。结果各组间Ang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阳上亢证组AngI水平明显低于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各组间AngI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ngII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并且阴虚阳亢证与肝阳上亢证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各组间ALD水平经比较发现,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LD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各组间体重指数(BMI)经比较发现,痰湿壅盛证>肝胆湿热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组内两两比较痰湿壅盛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及肝阳上亢证,而肝胆湿热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结论高血压病不同证候AngI、AngII、ALD及BMI水平存在差异,并与证候分别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级高血压病(EH2)中医证型与血浆ET、AngⅡ、TXA2水平的关系,进而观察川芎嗪对其的影响。方法:测定83例不同中医证型EH2患者血浆ET,AngⅡ、TXB2的含量,同时采用川芎嗪治疗,观察EH2及血瘀组治疗前后血浆ET,AngⅡ,TXA2的变化情况,结果:肝火亢盛,血瘀组ET水平显著升高,实证组,血瘀组AngⅡ,TXB2水平显著升高,川芎嗪能显著降低EH2及血瘀组异常的ET、AngⅡ,TXB2水平。结论:血浆ET、AngⅡ、TXA2可以作为EH2判断病情轻重及辨证论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总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方法:设健康人对照组和中医各证型组。采用放免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分别检测中医各证型组治疗前后血浆ET和亚硝酸盐与硝酸盐(以亚硝酸盐与硝酸盐之和来代表NO水平)。结果:ET及ET/NO在肝脾气滞型无明显变化;在肝脾湿热血瘀型和脾胃实热血瘀型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ET增高及ET/NO比值增高可能是急性胰腺炎时存在血瘀证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H)各中医证型的分布,以及各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将20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壅盛4型,用色谱法检测E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50例)血浆HCY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与血浆HCY的关系。结果: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中最多的是痰湿壅盛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H患者血浆HCY水平随着EH分级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1),痰浊壅盛型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1),阴阳两虚型血浆HCY水平高于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P0.05),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血浆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中医证型痰浊壅盛型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血脂ET NO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肝火亢盛、肝肾阴虚、痰湿壅盛、瘀血阻络组及健康对照组各28、29、30、28、30例,测定血中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ET、NO水平等.结果:瘀血阻络、痰湿壅盛组年龄构成偏高、肝火亢盛偏低,痰湿壅盛组的体重指数、CHO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收缩压在高血压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而舒张压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组高于瘀血阻络组,各组NO含量无显著变化,而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各组、尤其是肝火亢盛组ET含量显著升高.结论:年龄层次及体重指数、血压、血脂、ET水平变化与高血压中医不同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3,(5):912-9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合并颈动脉硬化(CAS)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23例老年EH合并CAS患者测定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合四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不同中医证型间AngⅡ水平(pg/mL)的比较:痰湿壅盛(72.90±16.74)pg/mL>阴阳两虚(66.69±12.85)pg/mL>阴虚阳亢(61.99±8.67)pg/mL>肝火亢盛(55.93±8.52)pg/mL,P<0.05;(2)高血压分级间AngII水平(pg/mL)的比较:EH1级(53.98±7.02)pg/mL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1 784高血压病住院患者应用临床调查表采集中医病名、证候类型及其证候要素等相关信息,并应用频数法进行分析。结果:中医与高血压病相关的病名有眩晕、胸痹、心悸、头痛等6种,以眩晕居多(82.40%);中医证候类型有7种,以风阳上扰证(31.61%)、痰湿壅盛证(26.51%)和肝肾阴虚证(15.86%)居多;证候要素有10种,以内风(47.48%)与阴虚(42.71%)居多,其次为阳亢、内湿、痰浊、气虚、内火、血虚、血瘀、阳虚等。结论:高血压病中医病名以眩晕为主,证候类型以风阳上扰证、痰湿壅盛证及肝肾阴虚证常见,证候要素以内风、阴虚、阳亢为主。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 对70例高血压病Ⅱ期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并根据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分别统计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在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频率,及中医证型在血瘀证及非血瘀证组中的分布频率。结果 高血压病Ⅱ期各型构成依次为阴虚阳亢(40%)→痰湿壅盛(30%)→阴阳两虚(18.6%)→肝火亢盛(11.4%)。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在瘀血证组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对121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对照组与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的血脂水平。结果高血压组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痰湿壅盛证TC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及对照组(P均<0.01)。痰湿壅盛证LDL-C、阴阳两虚证及肝火亢盛证TG也高于其他证型,但无显著性差异。阴阳两虚证HDL-C较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及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与TC升高、阴阳两虚证与HDL-C降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及颈动脉硬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337例EH患者尿MA水平及颈动脉超声、心超的检测,同步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采集相关病史,结合四诊情况进行中医辨证,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4种常见中医证型尿MA的阳性率以痰湿壅盛(33.3%)、阴阳两虚(46.7%)显著增高,阴阳两虚与痰湿壅盛证的颈动脉硬化及左室肥厚的发生率高于肝火亢盛与阴虚阳亢证(P0.05)。结论:EH患者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尿MA水平更高,可能更易发生颈动脉硬化及心、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医证型与B型脑钠肽(BNP)及未来10年脑卒中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通过对EH患者中医辨证分型、BNP的测定及对未来10年脑卒中发生率的评估,探讨中医证型与BNP及脑卒中风险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清BNP水平与未来10年脑卒中风险显著相关,EH患者BNP水平上升1pg/mL,脑卒中发生率升高0.50%;②EH患者各证型间血清BNP水平:痰湿壅盛组(1.46±0.49)>阴阳两虚组(1.31±0.56)>阴虚阳亢组(1.27±0.49)>肝火亢盛组(1.24±0.43);③EH患者各证型间未来10年脑卒中发生率:痰湿壅盛组(13.29%±10.54%)>阴阳两虚组(10.71%±6.06%)>肝火亢盛组(10.34%±6.80%)>阴虚阳亢组(9.90%±10.35%)。结论:EH患者血清BNP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痰湿壅盛证型BNP水平较高;EH患者血清BNP水平与未来10年脑卒中风险相关;EH患者中医证型对脑卒中发生率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痰湿壅盛证型的EH未来10年脑卒中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粘附分子水平异常与痰湿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痰湿证与粘附分子水平的关系。方法:观察EH痰湿证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的变化,与EH非痰湿证患者及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各组间sICAM1、sVCAM1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EH痰湿证及非痰湿证患者sICAM1、sVCAM1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尤以痰湿证患者sICAM1、sVCAM1升高更为明显,与非痰湿证患者比较,P<0.05。结论:sICAM1、sVCAM1在痰湿证EH患者中特异性升高,是EH痰湿证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刘健 《江苏中医药》2015,47(12):29-31
目的:基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探讨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与辨证分型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35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肾损害常见的证型构成为阴虚阳亢33.19%,痰湿壅盛36.17%,肝火上炎11.49%,阴阳两虚3.4%,其他15.74%。其中痰湿壅盛及阴虚阳亢与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最为密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头如裹、口干、失眠、夜尿频几个症状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最为密切;合并的靶器官损害心血管39.57%、脑33.19%、眼底51.06%,合并眼底病变与早期肾脏病损害关系密切。结论:中医证型与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有密切的关系,提示阴虚阳亢及痰湿壅盛证可能是高血压病早期肾损的特征性证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找出其与糖脂代谢、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证候问卷的形式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证候判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GOD)检测患者空腹血糖(GLU),采用酶法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采用抑制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200例高血压患者证候分布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最高;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患者TC、LDL-C水平最高;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最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证候分布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最易合并糖代谢紊乱,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患者最易合并脂质代谢紊乱,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患者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为早期预防高血压病合并糖脂代谢及靶器官损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NO/NOS系统、内皮素(ET-1)、左室质量指数(LV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4例EH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测定NO、NOS、ET-1水平,并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室质量指数。结果肝火亢盛证、痰湿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左室质量指数明星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iNOS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明显高于阴虚阳亢证(P〈0.01)。NO、NOS、ET-1水平在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及阴虚阳亢证患者的LVMI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结论LVMI可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及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EH患者的iNOS水平较高,iNOS表达的降低可能是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痛患者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