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们对12例原因不明的异位妊娠患者及12例正常早孕妇女及30例健康女学生进行了红细胞C_3b受体(RBC—C_3bR)花环,免疫复合物(RB—Ic)花环及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检测,结果表明异位妊娠患者RBC—C_3bR花环率显著下降,RBC—IC花环率与未孕正常妇女相比无显著性意义,血液中CIC略高于正常早孕妇女,但明显高于未孕正常妇女,这种表现类似自家免疫性疾病。推测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异位妊娠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脐血细胞免疫功能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血细胞免疫功能,探讨新生儿脐血细胞免疫功能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SysmexKx-21细胞仪、郭峰花环法(红细胞受体花环试验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对妊娠足月阴道产和妊娠足月剖宫产的新生儿脐血各30例进行部分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白细胞、红细胞)和特异性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成年健康未妊娠妇女外周血60例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C3b活性的测定。结果:新生儿脐血白细胞免疫(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粒细胞)阴道产组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特异性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红细胞免疫功能(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花环率)均无明显差异。新生儿脐血红细胞C3b活性显著高于成年健康未妊娠妇女外周血红细胞C3b活性(P<0.05)。结论:新生儿脐血的白细胞免疫与分娩方式有关;新生儿脐血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红细胞与分娩方式无关;新生儿脐血红细胞功能高于成年健康未妊娠妇女外周血的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采用薄层比色法测定早期反复自然流产患者30例以及同孕龄正常早孕30例和正常非孕期妇女30例外周血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 ic ac id,LPA)水平。结果:早期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3.72±2.39)μmol/L,高于正常早孕(1.99±0.94)μmol/L及正常非孕期妇女(1.70±0.6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早孕和正常非孕期妇女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升高与早期反复自然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肺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受体粘附法测定48例肺癌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并与35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肺癌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肿瘤红细胞花环(RBC-TRR)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则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肺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检测其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徐又先  陈广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77-3280
目的:检测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氧化应激产物和机体的微炎症状态,探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方法:以50例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组,50例同期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正常早孕组)和20例健康妇女(健康非孕组)为对照组。检测血浆TNF-α、hs-CRP、IL-6等炎症反应产物和8-isoprostane、MDA、ox-LDL等氧化应激产物的浓度。结果:研究组血浆8-isoprostane、ox-LDL的浓度分别为(148.27±39.35)pg/ml、(689.15±152.06)μg/L,均高于对照组(正常早孕妇女和健康非孕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MDA为(5.13±0.12)μmol/L,研究组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NF-α、hs-CRP、IL-6的浓度分别为(23.53±11.35)pg/ml、(3.84±1.26)mg/L、(28.72±17.38)pg/ml,均高于正常早孕组〔(11.45±6.82)pg/ml、(1.82±1.25)mg/L、(16.79±11.19)pg/ml,P<0.05、P<0.01、P<0.05〕和健康非孕组〔(8.86±1.39)pg/ml、(1.46±1.02)mg/L、(13.35±4.01)pg/ml,P<0.05、P<0.01、P<0.01〕;正常早孕组也稍高于健康非孕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流产患者8-isoprostane及ox-LDL均与hs-CRP、IL-6、TNF-α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MDA与hs-CRP、IL-6、TNF-α无相关性(P>0.05)。结论:正常妊娠存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失衡和微炎症状态的加剧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干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可能有利于控制早期不明原因流产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全血中GPⅡb/Ⅲa和血浆PLT水平,以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在子痫前期、子痫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检测子痫前期及子痫、正常孕晚期、正常未孕妇女全血GPⅡb/Ⅲa和血浆PLT水平。结果:全血中GPⅡb/Ⅲa水平:分娩前轻度子痫前期组(0.49±0.16)与正常未孕组(0.46±0.12)、正常孕晚期组(0.54±0.19)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组(2.60±0.63)与正常未孕组、正常孕晚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分娩后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组分娩前后GPⅡb/Ⅲa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PLT计数:分娩前轻度子痫前期组(210.43±69.58)与正常未孕组(232.16±39.47)、正常孕晚期组(218.45±53.12)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组(154.19±57.61)比正常未孕组、正常孕晚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的GPⅡb/Ⅲa和PLT呈负相关性,这种关系变化是诊断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病情加重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148例10~16周妊娠妇女,按随机表分为A、B、C三组。A组:米非司酮配伍卡孕栓;B组:丙酸睾丸酮配伍卡孕栓;C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结果:米非司酮配伍卡孕栓组终止妊娠成功率为100%,平均引流产时间为7.78±1.02h;丙酸睾丸酮配伍卡孕栓终止妊娠成功率为89.8%,平均引流产时间为10.69±0.81b;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卡孕栓用量,A组平均3.63±0.19mg,B组平均4.49±0.13mg,两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成功率为88%,和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平均引流产时间为9.64±1.89h,与A、B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米非司酮配伍卡孕栓用于终止10~16周妊娠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组,可为终止此期妊娠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集750例妊娠妇女按自愿选择终止早孕的方法,比较药物(组Ⅰ、Ⅱ)与吸宫(组Ⅲ)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接受性。三组治疗方案:①米非司酮首剂50mg,之后25mg/12h×4+PG05 1mg阴道塞药(组Ⅰ);②米非司酮同前+米索600μg(组Ⅱ);③吸宫流产(组Ⅲ)。结果显示:药流组与吸宫组完全流产率分别为94.2%(476/500)、100%(250/25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不全流产率、失败率三个组分别为:2.4%和0、3.4%和0,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出血量比月经量增多的对象占19.2%和10%,明显增多的占1.4%和0,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出血持续时间为11.0±7.1和4.8±3.1,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转经时间两种流产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流产的副反应,药流组的眩晕、下腹痛发生率高于手术组,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手术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此次流产表示满意的药流组和吸宫组为:79.6%和84.4%,两组中分别有86.4%以及64.0%的对象在下一次发生意外妊娠时,仍然愿意采用本次选择的方法终止早孕。结果提示两种流产仍是目前终止早孕的最佳方法,药物流产作为终止早孕方法的补充是安全,有效、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硒酸脂多糖对癌症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功能及其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总结了98例癌症病人服用硒酸脂多糖治疗前后对照。结果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Ic花环率、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率、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红细胞调节因子促进率、红细胞调节因子抑制率、促进肿瘤红细胞花环率,相差显著(P<0.05)。结论硒酸酯多糖增强了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血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IL-2、IL-10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探讨其免疫学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IL-2、IL-10含量,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L-2、IL-10在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局部表达。结果: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血清中IL-2的浓度为(12.31±2.64)pg/ml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的(5.74±1.2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的浓度为(7.97±3.02)pg/ml与正常早孕组的(17.6±5.12)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IL-2比值为(0.71±0.39)与正常早孕组的比值(3.37±1.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两种细胞因子浓度与复发性流产组中不同流产次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在复发性流产组蜕膜细胞胞浆和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P<0.05),IL-10在复发性流产组蜕膜细胞胞浆和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结论:IL-10有利于妊娠的顺利进行,而IL-2增多可能对妊娠有害。Th1/Th2细胞平衡向IL-2偏移时可能导致流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 (CMV) 活动性感染孕妇的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sIL-2R) 水平与孕早期绒毛感染及生长发育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从自愿人工流产或过期流产行清宫手术的孕早期妇女中, 筛查CMVIgM和晚期mRNA均阳性者, 再检测其绒毛组织CMVDNA。然后, 随机选择绒毛CMVDNA阳性和阴性各 50例为观察对象, 检测其孕妇外周血sIL-2R水平。结果: 绒毛组织CMVDNA阳性和阴性的孕妇外周血sIL-2R平均水平分别为 286 66±16 84u/ml和 122 67±23 37u/ml(t=2 65, P=0 01 ), 19例过期流产和 81例自愿人工流产孕妇的外周血sIL-2R平均水平分别为 234 41±11 48u/ml和 158 41±14 48u/ml(t=2 73, P=0 01)。结论 : CMV活动性感染早孕妇女的外周血sIL-2R水平可能与绒毛感染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减轻人工流产疼痛,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方法:将426例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孕妇随机分为用药组216例和未用药组210例,0.33%丁卡因5ml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推注子宫颈及官腔,1~3min后手术,观察受术者疼痛程度,宫颈松弛情况,不良反应及出血量,并与对照组相比。结果:丁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有显著的镇痛效果(P0.05)。结论:硬膜外针推注丁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有显著的镇痛效果和宫颈松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妊高征病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0.31±0.11μmolpi/mg蛋白·小时-1,膜内面Ca结合量50.00±17.50nmol/mg蛋白,正常孕妇红细胞膜以上两项指标分别为0.45±0.13μmolpi/mg蛋白·小时-1和69.6±19.12nmol/mg蛋白。将两组同一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P均小于0.01,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妊高征时细胞膜钠泵功能和膜内面结合Ca的能力减低,这些变化可能与妊高征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崔万善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33-5536
目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早孕期各种习惯性流产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值、搏动指数(PI)值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黄体功能不全引起的习惯性流产20例,黄体功能正常习惯性流产20例和正常群组20例各妊娠早期子宫动脉血流,对照统计各组子宫动脉RI值、PI值的相关关系及各组之间子宫动脉RI值、PI值的差异。结果:正常群组子宫动脉RI值、PI值下降,RI均值为0.792 0±0.024 4、PI均值为1.985 5±0.275 6。黄体功能正常组子宫动脉RI值、PI值增高16例,无变化或下降4例,RI均值为0.838 0±0.031 8、PI均值为2.503 5±0.268 6。黄体功能不全组子宫动脉RI值、PI值增高17例,无变化或下降3例,RI均值为0.839 0±0.032 5、PI均值为2.485 5±0.235 0。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与黄体功能正常组、正常组与黄体功能不全组子宫动脉RI值、P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体功能正常组和黄体功能不全组子宫动脉RI值、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原因引起的习惯性流产患者妊娠早期,无论是黄体功能不全或黄体功能正常,都可见子宫动脉RI值、PI值增高,子宫动脉RI值、PI值增高是习惯性流产发生过程中的一种病理表现,子宫动脉RI值、PI值增高是导致孕早期习惯性流产的主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奥湿克用于不同孕产史早孕妇女人工流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孕产史的早孕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前应用奥湿克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方 法,共接纳合格妇女408人,按既往孕产情况分为三类:初孕妇、有人工流产史的未产妇、经产妇,每类孕妇随机分为奥 湿克组及对照组,奥湿克组术前30min~2h口服奥温克2片,对照组术前不用药。结果:人工流产术前口服奥湿克对 不同孕产史的受术者,均有明显扩张宫颈的作用,并明显减轻术中疼痛的程度(P<0.05),这种变化以初孕妇更为显, 著(P<0.001)。对于初孕妇及有人工流产史的未产妇,口服奥湿克还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P<0.05)。结论:人工流 产术前口服奥湿克对于不同孕产史的早孕妇女均有明显效果,以初孕妇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血清及绒毛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 (EGF)及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 :血清及绒毛组织中EGF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 (E2 )、孕酮 (P)、泌乳素 (PRL)采用免疫酶联法测定。其中 80例为早孕期 ,30例为正常黄体期。结果 :早孕妇女血清中EGF、P、E2 、PRL含量明显高于非孕妇女 (P <0 0 1) ;服用米非司酮后血清中EGF和P含量均下降 ,药物流产的绒毛中EGF的含量也明显低于人工流产者 (P <0 0 1)。结论 :EGF可能在维持妊娠中起重要作用。服米非司酮后EGF降低可能是其抗早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早孕未产妇女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由专业麻醉师静脉推注异丙酚,按2~3mg/kg给药诱导麻醉,孕妇意识消失后即开始手术,术中根据情况维持麻醉。同时观察麻醉效果、宫颈扩张、出血量、子宫收缩幅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实验组术前2h阴道给米索前列醇400μg,其余操作同对照组。结果:两组麻醉效果100%有效,无一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而宫颈扩张、子宫收缩幅度、阴道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异丙酚联合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镇痛效果良好,同时宫颈易扩张,阴道出血量少,能降低人工流产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染色体技术诊断习惯性流产病因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G显带,镜下核型分析和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研究。结果:318例受检者中检出异常核型40例,检出率为12.58%。其中罗伯逊易位携带者9例,平衡易位携带者31例。实验组染色体脆性位点的频率为15.28%,对照组为4.6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习惯性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习惯性流产与染色体脆性位点频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免疫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T细胞表型及Th1/Th2功能亚群在早期稽留流产发病中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14例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妊娠8~10周),采用血液自动分析仪检测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百分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百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浓度。同时选取18例正常妊娠早期妇女(妊娠8~10周)检测上述各项指标作为对照。结果:①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率29.77±4.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4±5.96(P<0.05);粒细胞比率为60.09±4.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76±7.31(P<0.05)。②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和CD4+细胞的百分率以及CD4+/CD8+的比值分别为66.76±8.76、41.01±8.47、1.83±0.50,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早期妇女的56.72±10.86、31.22±7.70、1.20±0.42(P均<0.05);CD8+细胞的百分率为25.05±5.87,与对照组的27.35±6.28比较,无显著差异。③早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清中IFN-γ浓度为28.96±10.7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11±7.08ng/L(P<0.01);IL-4为13.16±8.3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91±15.96ng/L(P<0.05)。结论:稽留流产的发生可能与CD4+/CD8+T细胞比例失调,以及Th1/Th2功能亚群向Th1偏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水平检测对于早期诊断流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十堰市中医医院妇产科门诊进行检查的妊娠妇女490例,追踪其妊娠结局,其中自然流产45例(流产组)、正常妊娠至分娩妇女445例(正常组),对比两组妊娠7~12周时的血清HCG、P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求取血清hCG、P水平早期预测自然流产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孕第7~ 12周,流产组的血清hCG平均值9 368.70±5 958.40mIU/mL、P平均值16.73±3.98μg/L,均显著低于正常组的61 395.50±11 401.70 mIU/mL、27.50±5.54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591、19.788,均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当血清hCG水平为10 156.70 mIU/mL时,对应的灵敏度为72.17%、特异度为78.96%、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53;当血清P水平为18.05 μg/L时,对应的灵敏度为78.43%、特异度为81.6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90;血清hCG联合P检测预测妊娠妇女发生流产:灵敏度为84.69%、特异度为89.57%、漏诊率为15.31%、误诊率为10.43%、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73.结论 妊娠早期血清hCG、P水平降低,提示流产风险,血清hCG联合P检测,对预测早期流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