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18F-氟代脱氧葡萄糖为主要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技术作为一种完全无创性检测手段在准确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前分期、治疗后复发、全身器官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防治中显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介绍以^18F-氟代脱氧葡萄糖作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技术(FDG-PET)在肺部肿瘤诊断上的应用,尤其是在肺部孤立性结节(SPN)、肺部块影、浸润性阴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良恶性临别以及肺癌治疗后复发、转移性肺癌的诊断上的应用;并把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显像(MRI)、经胸针吸肺活检(TTNA)作了比较。PET不仅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手段,而且在肺部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以~(18)F-氟代脱氧葡萄糖作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技术(FDG-PET)在肺部肿瘤诊断上的应用,尤其是在肺部孤立性结节(SPN)、肺部块影、浸润性阴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良恶性鉴别以及肺癌治疗后复发、转移性肺癌的诊断上的应用;并把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显像(MRI)、经胸针吸肺活检(TTNA)作了比较。PET不仅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手段,而且在肺部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上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胸部肿瘤特别是肺癌已成为我国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 ,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 ,胸部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技术 (如 X线、 CT、MRI)及支气管镜、胸腔镜、纵隔镜等创伤性诊断技术。CT、MRI能从大小、形态方面较好地描述肿块 ,但有时很难区别其良、恶性 ;而胸腔镜、纵隔镜作为一种创伤性诊断 ,虽然能从组织学上作出诊断 ,但有时在技术操作上较困难。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PET)用 1 8F标记脱氧葡萄糖 ( 1 8F- FDG)。它能利用肿瘤细胞具有的高代谢率 (糖代谢 )、摄入较多 1 8F- FDG的特性 ,从肿…  相似文献   

5.
6.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 ,半个世纪以来 ,世界各地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 ,尤其在发达国家。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也在上升 ,个别城市肺癌病死率已跃居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大部分肺癌患者是X线胸片或CT扫描首先发现 ,但X线检查仅显示病灶解剖形态学特征 ,与许多良性病变无法区别。用核素18氟标记的 2 (氟 18) 2 脱氧葡萄糖 (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PET)可以提示病灶的生理和代谢特征 ,有助于区别良恶性病灶 ,是近 2 0年发展起来的诊治手段之一。一、FDG PET成像原理肿瘤病灶组成比较复杂 ,包括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7.
8.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在肺癌诊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在肺癌诊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998年9月1日至2000年3月1日期间就诊的肺癌或拟诊为肺癌的患者,均行PET及胸腹部CT、骨显像检查。结果共收集88例患者,其中肺癌患者68例(77.3%),良性疾病者20例(22.7%)。CT与PET共发现125个肺内病灶,其中恶性病灶80个(64.0%),良性病灶45个(36.0%),恶性病灶的标准摄取比(SUR)值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ET诊断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与病灶是否经过放化疗无关,但与病灶大小相关。对肺内病灶PET所见及SUR值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CT,其中PE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0%、95.6%及95.2%;SUR值诊断分别为65.0%、91.1%及74.4%。SUR值诊断直径≥1.5cm的肺内病灶的准确性高于直径<1.5cm的病灶。在诊断肺癌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远处淋巴结转移中,PET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显著高于CT。SUR值与细胞分化程度无关;小细胞肺癌经过放化疗后SUR值显著下降。结论PET在判断肺内病灶的良恶性程度上有优势,且能准确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直径<1.5cm的病灶及放化疗后的病灶,PET诊断的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9.
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系一种非损伤性的影像诊断技术,70年代以来已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和受到重视。现就其诊断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肺癌的诊断、分期及其在疗效判断方面的应用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0.
全球肺癌发病率以每年大约0.5%的速度增长。在美国,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目前肺癌均被认为是最常见致死性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每年导致15.5万人死亡:由于大多数病人确诊时已为晚期,因此确诊后总的5年生存率仅为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18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18F PET-CT)在植入式心血管电子装置(CIED)感染病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CIED感染的患者。对于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者,进一步接受PET-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分型。然后,根据诊断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随访一年,观察PET-CT对CIED感染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CIED感染的患者共227例。其中,10例患者伴有明显症状,但通过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等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及分型,其中8例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IE),2例疑似囊袋感染。进而接受PET-CT检查。结果表明,经PET-CT检查后发现,3例患者不存在局部及系统感染,1例疑似IE患者为菌血症,另1例超声见可疑团块的疑似IE患者为电极拔除术后残留组织。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的10例疑似诊断患者中,经PET-CT诊断确诊处理后,随访一年,10例均未出现新增感染及感染复发。结论在常规临床检查无法确诊的疑似CIED感染患者中,PET-CT可作为确定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辅助化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可减小肿瘤负荷,降低肺癌临床(TNM)病期,提高肿瘤的手术完全性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对近年来新辅助化疗的方案,与放疗联合应用治疗Ⅲ期NSCLC的有效率,治疗后的手术切除率及患者的生存期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全部肺癌的70-80%.约75%的初诊肺癌病人已属疾病的中、晚期,因此,中晚期NSCLC的治疗进展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朱昆莉  王仁本 《山东医药》2010,(21):100-101
研究显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全部肺癌的80%,早期(Ⅰ、Ⅱ期)患者仅占16%,经及时治疗后其5a生存率达49.5%。实际上,NSCLC是一组异质性明显的疾病,其病理分期决定患者的预后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胸腺肽α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德堂  林殿杰  李梅  于平 《山东医药》2006,46(14):77-77
2001年1月~2004年5月,我们应用胸腺肽α1(Tα1)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6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其森 《山东医药》2003,43(35):51-52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0%。而80%的NSCLC为晚期(Ⅰ、Ⅳ期)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故化疗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现将NSCLC的化疗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17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和CT检查,分别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PET和GTVCT),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1,例GTVPET〉GTVCT,3例GTVPET〈GTVCTT。PET检查后3例临床分期上升。5例分期下降。认为^18F-FDG-PET能更好地分清肿瘤和正常组织,有望鉴别肺不张和肿瘤。  相似文献   

18.
微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在发展过程中,部分癌细胞播散离开肿瘤原发病灶,存在于外周血、淋巴道、骨髓等组织器官中,但尚未形成转移性肿瘤结节,用常规诊断方法如CT、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扫描、超声等难以发现的一种微转移肿瘤细胞,它们经过一定的时间和在合适的环境下,逐渐表现出临床上的转移病灶。因此,早期发现微转移对于判断患预后及能否最大程度地从系统性综合治疗中受益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在NSCLC微转移的研究中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较多,本结合国内外献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PET)是当前核医学临床检查中的高级精密设备,已从实验阶段进入临床。近几年来,由于其固有的特点及潜在的临床价值备受人们关注。PET能够对活体进行研究,可用短半衰期的正电子发射性核素标记物研究机体生物或功能改变,以及标记物的代谢情况。PET可用于对脑缺血、心脏病、肿瘤、癫痫和精神病患者的诊疗。下面重点探讨PE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当前有3种放射性核素广泛应用于心脏PET,有13NH3、铷82(82Rb)和氟18脱氧葡萄糖(18FDG)。13NH3和8…  相似文献   

20.
Kirk等认为老年性痴呆(Alzheimer病,AD)患者从正常脑功能到痴呆形成过程分为5个阶段(症状前阶段、临床前阶段、轻度痴呆、中度痴呆和重度痴呆)。Crystal等认为AD的脑部病理变化早于临床症状15-20年。所以人们就有可能在痴呆症状出现前找出脑部的病理变化,作出AD的早期诊断。AD的典型病理表现为脑部出现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细胞丧失等。老年斑主要由神经纤维网(neuropil)、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 rotein,Aβ)异常突触和胶质细胞等构成。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扫描重要进展在于AD的早期或临床前阶段能找出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乙酰胆碱(Ach)神经元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