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17例予针刺传统腧穴治疗和良姿位摆放。两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ADL的评定,结果显示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ADL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痉挛的评定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针刺近端拈抗肌群穴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透刺法和阳明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40例,予以拮抗肌透刺法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阳明经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①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痉挛程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拮抗肌透刺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阳明经针刺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4.
针刺拮抗肌群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1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玲  薛斌  赵菁菁 《河南中医》2008,28(2):59-60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17例予针刺传统腧穴治疗和良姿位摆放。两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痉挛的评定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针刺拮抗肌群穴配合良姿位的摆放,可防止痉挛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针刺拮抗肌的效果,分析不同刺激量差异。方法:选取24例患者为对象,在半个月中每隔5天对患者进行一次针刺治疗,分别以小刺激、中刺激和大刺激针刺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相比,Hmax/Mmax、Fmax/Mmax甲组<乙组<丙组(P <0.05);Ashworth、Fugl-Meyer、Barthel评分相比,治疗前差异不大(P> 0.05);治疗后Ashworth评分相比:甲组<乙组<丙组(P <0.05);Fugl-Meyer、Barthel评分:甲组>乙组>丙组(P <0.05)。三组总有效率相比,甲组>乙组>丙组(P <0.05)。三组比较,治疗后其H-B、TFGS、DFNP间差异甚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差异较大(P <0.05)。结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小刺激量针刺拮抗肌的效果良好,且能大幅改善患者H反射及F波情况,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拮抗肌火针疗法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法)、舌针组、火针组(拮抗肌火针疗法)、火针加舌针组各3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CSI评分均有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有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CSI评分较其他各组更低,Barthel评分较其他各组更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CS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治愈率(70.00%)及总有效率(96.67%)均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治愈率(46.67,43.33%)及总有效率(80.00%,76.6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均较对照组(16.67%,53.33%)显著升高(P<0.05)。结论:拮抗肌火针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高雁鸿  粟茂 《四川中医》2014,(1):150-15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以调神解痉治疗为主,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标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并Barthel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痉挛程度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痉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8.
拮抗肌取穴针刺治疗偏瘫病人患肢痉挛2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拮抗肌取穴针刺治疗偏瘫病人患肢痉挛20例的临床观察100077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肖淑杰李惠兰陈之罡160000齐齐哈尔市嫩江农垦局中心医院杨文异在偏瘫病人的自然恢复过程中,大约有80%左右可出现患肢痉挛。一般说来,在脑卒中发病后,患肢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针刺拮抗肌穴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选取常规穴位配合常规内科及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选取拮抗肌穴位配合常规内科及康复治疗,两组每次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运用电针刺激拮抗肌运动点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运用针刺常规腧穴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两组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天治疗,4周后予以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西医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巴氯芬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Ashworth量表积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Ashworth量表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及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西医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可明显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中医症状与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头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4天,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MAS)、下肢功能积分(FMA)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50%和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可明显缓解患者下肢痉挛,增强下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莉  王建成  闫付兰 《四川中医》2007,25(11):106-107
目的:观察拮抗肌取穴法治疗脑卒中(CVD)与脑外伤引起的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拮抗肌取穴法、常规取穴法进行治疗。结果:拮抗肌取穴组总有效率57.78%,常规取穴组总有效率44.44%,拮抗肌取穴组与常规取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拮抗肌取穴法治疗脑卒中(CVD)与脑外伤引起的肢体痉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配合拮抗肌群透刺治疗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肌张力恢复总有效率及患肢运动功能、痉挛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C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廖华薇 《四川中医》2006,24(9):107-108
目的:总结拮抗针刺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拮抗针刺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组)、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肌张力下降级别例数。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分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肌张力下降2、3级例数、FIM评分,ADL评分与对照组进行统计比较,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拮抗针刺合关节松动术在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5年有关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部分文献进行整理,对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在使用脑病科治疗卒中基础药物、护理和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  相似文献   

18.
张亚男  沈燕  王舒 《光明中医》2013,28(6):1298-1299
中风病致残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痉挛性瘫痪造成的,约有65%的存活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肢体痉挛,其不但会引起肢体的疼痛还会造成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探寻有效的治疗痉挛性瘫痪的药物和疗法,是医学领域的重大问题,也是困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难题。目前,以"简、验、便、廉"为特点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偏瘫痉挛状态是脑中风最重要的功能障碍之一。存活下来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0%的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群之间的运动不协调性,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