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T细胞免疫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76例确诊IM患者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总T淋巴细胞(CD3)、T辅助细胞(CD4)和T抑制细胞(CD8)的水平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期CD3^+、CD8^+T淋巴细胞显著升高,CD4^+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下降,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疾病的恢复期,虽CD8淋巴细胞有所下降,CD4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贯穿整个病程。[结论]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对评估IM患儿的免疫功能状况、疾病的诊断及病情严重度判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3+CD4+,CD3+CD8+)和比值(CD3+CD4+/CD3+CD8+)的变化,探讨机体免疫功能和IM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0例IM患者(IM组)和30例对照(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3+CD4+,CD3+CD8+),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3+CD4+T细胞、CD3+CD4+/CD3+CD8+T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CD3+T细胞、CD3+CD8+T细胞水平则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
3.
闻炜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4,(4)
单核细胞增多症(MN)最常见的病原是EB病毒(EBV),其次是巨细胞病毒(CMV),大约占8%。在嗜异性抗体阴性的MN中,几乎半数与CMV有关。 本组124例均系西班牙马德里拉巴斯儿童医院住院病儿,年龄12岁以下。根据MN的临床、实验室诊断标准以及血清EBV、CMV特异性IgM阳性和/或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增长≥4倍,诊断为EMV-MN104例(83.8%)和CMV-MN20例(16.1%)。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临床表现呈多样,但在青少年中,其典型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炎、肝脾肿大等[2]。发热为其首要表现。近几年我们实验室接受临床上送检作嗜异性凝集试验的患者中,有66%的患者以“发热待查”送检[1]。现已证实EB病毒(EBV)是“传单”的病原体。血清中常有嗜异性抗体和EBV抗体[3],为了探讨这些患者嗜异性抗体和EBV抗体的情况,我们对60例患者在检测嗜异性抗体的同时,也做了EBV抗体的检测。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患者血清,主要来源于福州地区的省立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为IM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育英儿童医院就诊的IM患儿65例为IM(IM组),以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频数变化。结果 IM组CD3+CD8+细胞频数、Th17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Treg/Th17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者急性期EBV-DNA病毒载量与CD3+CD8+细胞、Th17细胞频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2、0.797,P0.01);与CD3+CD4+频数、Treg细胞、CD4/CD8及Treg/Th17比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1、-0.357、-0.469、-0.422,P0.05)。结论 IM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其免疫功能紊乱程度与EB病毒感染量有关,调节性T细胞减少和Th17细胞增多可能参与IM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9)
Epstein-Barr病毒(EBV)是人类普遍易感的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属于DNA病毒γ亚科,由EpsteinBarr等在幼儿中的淋巴瘤组织培养中首次发现而得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V所导致的一类急性传染性疾病,普遍易感,90%以上人类血清EBV抗体检测为阳性,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少年。EBV传播方式多样。一般认为IM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常累及多器官及系统,肝脏损害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IM的症状、体征趋于多样化,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有资料显示,6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感染仅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仅有如上呼吸道感染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从而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更多的困难。本文结合成人及儿童近年来国内外的最近报道,从IM的发病机制、自然病史、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管理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曾长时期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的病原学进行了探索,未获结果。直至60年代,始明确EB病毒(EBV)同本病的联系。EBV属于疱疹病毒B族,于1964年由Epstein和Barr等从乌干达的非洲淋巴瘤患者的活检材料中最先发现的。 相似文献
8.
张雅勤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8,(3)
本文作者报告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急性期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壁增厚,痊愈后复查胆囊正常,这种现象以往未见报告。患者女性,75岁,咳嗽、疲乏和发热1个月,查体未见异常。血液检验:白细胞13 600,淋巴60%。碱性磷酸酶510(正常36~130)mU/ml,SGOT360(正常7~40)mU/ml。根据嗜异性抗体反应阳性确诊为IM。超声检查肝脏正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未见胆石,胆囊无触压痛,但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达9mm。症状缓慢消失,2个月,后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嗜异性抗体反应阴性,超声检查显示胆囊正常。作者在讨论中指出,胆囊蹙(正常人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害的特点,提高对肝损害的认识.方法 对20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M易合并肝损害,发生率为46.0%(92/200);肝损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为轻到中度,50 U/L< ALT< 200 U/L共82例(占89.1%,82/92);ALT> 50 U/L患儿(92例)白细胞计数为(16.60±10.56)×109/L,ALT≤50 U/L患儿(108例)为(14.28±10.42)×109/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大占51.0%(102/200),多为轻度肿大.结论 IM易合并肝损害,主要表现为ALT轻到中度升高,肝脏轻度肿大,早期同步检查ALT及肝脏B超,并进行比较,对于IM的诊断及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6—2018年某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IM患儿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单纯IM组和IM+MP感染组,人口学特征按患儿年龄分为婴儿期(<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学龄期(7~13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4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观察组,40例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结果 2组比较观察组CD4+降低,CD8+及CD3+有所升高,CD4+/CD8+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着重要临床指导意义,对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4)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平均体积、淋巴细胞平均电导和淋巴细胞平均光散射等VCS参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Beckman-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及50例健康体检儿童外周血标本,统计分析WBC、L以及MLV、MLC和MLS等VCS参数结果。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WBC、L、MLV、MLC、MLS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恢复期各参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MLV、MLC与异型淋巴细胞比值(ALY)呈正相关(r=0.315、0.495,P0.05)。ROC曲线分析MLV、MLC、ML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4、0.911、0.756,其中MLC的cut-off值≥114.1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86.5%和88.7%。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淋巴细胞VCS参数存在异常变化,在血常规检查的同时提供MLV、MLC、MLS等参数,或有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MLC或可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快速诊断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3)
目的探讨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与护理配合应用体会,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2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0~3岁组、3~6岁组及>6岁组,根据性别将其分为男、女两组,统计分析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应治疗,分析其预后。结果在发热、淋巴结炎、咽峡炎扁桃体渗出、眼睑浮肿、皮疹、脾肿大、肝肿大、外周血白细胞、ALT、AST水平方面,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热、咽峡炎扁桃体渗出、眼睑浮肿在>6岁患儿中较多见,皮疹在0~3岁患儿中较多见;女性患儿AST高于男性患儿(P<0.05);经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配合护理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结论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其某些临床特征与患儿年龄、性别存在一定关系,在临床工作中给予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能够使患儿快速痊愈,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病原体分布情况及肝酶的变化。方法:分析170例初诊IM患儿EB病毒和TORCH中IgM抗体阳性分布情况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结果:170例IM患儿,9例未检出病原体IgM抗体,30例检出1种病原体IgM抗体,131例检出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IgM抗体。IM患儿血清ALT、AST升高,B、C、D、E组明显高于A组(P<0.05),B、C、D和E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M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以混合感染为主,尤其是EB病毒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的混合感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的IM患儿血清肝酶明显高于病原体IgM抗体阴性者,但与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种类的多少无关。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EBV-IgM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清EB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IM患者血清标本78份,同期健康体检血清标本3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V-VCA-IgM抗体.[结果]两组阳性率分别为87.2%和3.3%;阳性率IM组高于体检对照组(P<0.01).[结论]对IM患者作血清EBV-VCA-IgM抗体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效果,并研究其护理方法.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研究对象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护理,可以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利于该症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3月 31日 17:0 0 ,潍坊市卫生防疫站接到潍坊市城区某棉纺厂幼儿园报告 ,自当天 9:0 0以来已有 4 5名儿童突然高热、咽痛、头痛 ,有的有腹痛、恶心、呕吐、皮疹、惊厥、抽风等。开始高度怀疑为食物中毒 ,后经详细调查 ,确诊为EB病毒 (EBV)引起的一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 )暴发。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对该幼儿园所有患儿进行个案调查。暴发后 13d对分布在 9个班的 2 0例患儿和发病率较高的小一班、小四班各 5名接触者采静脉血 1ml,分离血清 ,- 2 0℃保存备检。以某县 13名同龄健康儿童血清为对照。暴发后 5d对 …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痛原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及其意义,以及免疫干预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紊乱的改善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柯萨奇B组病毒抗原(CVB—Ag)、IgM抗体(CVB—IgM)、EB病毒VCAIgM抗体(EBV~IgM)、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浓度。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①EBV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浓度与EBV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EBV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组CD4^+T比例、CDC+/CD8^+比值较其他病毒感染组降低(P〈0.05)。EBV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组IgG、IgM浓度较其他病毒感染组升高(F〈0.05)。EBV感染组外周血CD4^+/CD8^+比值较其他病毒感染组降低(P〈0.05)。②免疫干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儿CD4^+T细胞比例、CD4^+/CD8+升高(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免疫干预治疗后患儿CD4^+T细胞比例、CD4^+/CD8^+、CD19^+细胞比例升高,CD3^+T细胞比例、CD8^+T细胞比例降低(P〈0.05)。结论EBV感染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胞免疫紊乱的重要原因。免疫干预治疗有助于尽快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