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病理和超声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26例甲状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各指标(性别、年龄、肿瘤多灶性、肿瘤最大径、肿瘤双侧性、是否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超声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PTM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826例PTMC患者中有216例(26.15%)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患者为男性(OR=1.600,P<0.001)、年龄≤45岁(OR=2.020,P<0.001)、肿瘤最大径>5 mm(OR=2.371,P<0.001)、超声显示病灶内存在微钙化(OR=1.407,P=0.042)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OR=0.492,P=0.016)则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呈负相关;肿瘤多灶性、肿瘤双侧性及其余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并无相关性。结论: 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5 mm、超声显示病灶内存在微钙化是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参考依据,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则可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图像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316例,根据甲状腺癌术后病理分期(pTNM)结果,将pN0(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归为未转移组(160例),pN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归为转移组(156例),比较两组超声图像特征、临床资料、BRAF V600E突变情况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超声图像特征、BRAF V600E突变及各临床资料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转移组98例(62.8%)发生BRAF V600E突变,未转移组121例(75.6%)发生BRAF V600E突变,两组BRAF V600E突变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年龄及病灶数目、大小、沙粒样钙化、纵横比、边缘、与被膜关系、累及腺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纵横比、与被膜关系、累及腺叶均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3.606、4.061、2.149、8.578,均P<0.05),年龄、沙粒...  相似文献   

3.
周倩  许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11):1752-1756
甲状腺癌近年来呈高发趋势,尤其是乳头状癌(PTC)。PTC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有淋巴结转移,后者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灰阶超声可评估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模式等,结合超声造影血流增强模式动态显示及定量参数评估、超声弹性成像可定性判断及测定结节硬度,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及分子检测可进一步提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能力。本文主要对超声评估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特征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8例PTC患者,研究PTC结节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侧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PTC超声待征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因素,在肿瘤大小的基础上,用超声评分的办法预测LLNM风险。结果肿瘤最大径10mm、多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1),钙化、边界模糊及与甲状腺被膜接触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超声积分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超声积分≥2.5为分界值,其灵敏度为74.8%、特异度为86.8%。结论肿瘤大小及病灶数结合超声积分对PTC患者LLNM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135例PTC患者的术前超声征象进行分析,其中4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转移组,94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对照组.对超声征象与病理的吻合度进行k系数检验.以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以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PTC原发灶的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内微钙化、颈部淋巴结内钙化、淋巴结内囊变坏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 =45.21、48.78、57.81,OR=32.49、50.73、246.60,P均<0.05),且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度(k=0.57、0.56、0.64,P均<0.01).结论 PTC原发灶内微钙化和颈部淋巴结囊变坏死、钙化对术前预测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洗脱液测定BRAFV600E突变丰度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0年1月至12月间行甲状腺手术且病理证实为PTC的1046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测定BRAFV600E突变丰度。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19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627例)。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分析2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结节数目、结节位置)以及突变丰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同时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RAFV600E基因突变丰度预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中男性、<45岁、肿瘤最大径≥1 cm、多发结节数目以及多侧结节比例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2.0% vs 19.9%;72.1% vs 54.5%;38.9% vs 19.0%;25.8% vs 18.0%;16.2% vs 1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56、32.62、50.63、9.06、7.78;P<0.001、<0.001、<0.001、=0.003、=0.005);PTC伴有淋巴结转移的BRAFV600E突变丰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2.44±20.23)% vs(27.21±20.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年龄、最大径≥1 cm、多发结节、BRAFV600E突变丰度高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35、0.425、2.578、1.651、2.057;P均<0.05)。ROC曲线显示BRAFV600E突变丰度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8.69%、65.71%、48.69%、65.71%、0.574。 结论BRAFV600E突变丰度高的PTC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BRAFV600E突变丰度高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病理确诊的PTC患者216例,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者54例(CLNM组),非转移者162例(NCLNM组),比较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形式展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与校准度;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适用性;5折交叉验证法评价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两组性别、穿刺手感、多灶性、最大径、微钙化、血流信号、增强均匀性、增强模式及浅方被膜连续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多灶性、最大径、血流信号、增强均匀性、增强模式、浅方被膜连续性均为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92、3.482、2.730、2.581、3.096、3.6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峡部与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34例峡部PTC和53例侧叶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超声特征差异。结果 峡部与侧叶PTC在年龄、性别、结节大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边缘、纵横比、微钙化、被膜的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PTC比侧叶PTC更易发生甲状腺被膜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出现微钙化的比例低,边缘光滑、纵横比<1的甲状腺峡部结节应仔细分辨,需排除恶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超声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超声征象,为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70例PTC患者的超声征象。其中59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11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采用操作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限值。采用χ2和秩和检验比较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超声征象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RI、PSV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限值分别为0.735、13.95 cm/s。与PTC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直径、是否有晕环、是否累及甲状腺上极、有无微钙化、血供分级、RI及P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原发灶回声、边界是否清晰、纵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C原发灶直径及PSV这2个因素是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独立因素。结论 PTC原发灶的一些超声征象与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为术前PTC患者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声像图表现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145例PTC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其中6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5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及声像图表现(病灶数、最大径、边缘、纵横比、是否侵犯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内部血供),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间年龄、肿瘤最大径、侵犯包膜、内部血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肿瘤内部中高血供及侵犯包膜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患者年龄及肿瘤是否侵犯包膜、内部血供情况与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FVPTC的127个结节.超声评估指标包括:最大径、边缘、纵横比、内部结构、回声水平、钙化、后方衰减、声晕、血供程度,将超声指标纳入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原发灶的常规超声特征及声触诊组织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VTI)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77例PTC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对其术前常规超声图像及VTI分级进行分析,比较各个因素与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有无相关性。将各独立危险因素赋值为1,计算每个结节包含危险因素的分值,绘制ROC曲线,确定最佳截点。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微钙化、极低回声、血流Adler分级Ⅱ~Ⅲ级及VTI 6级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PTC原发灶具备≥2项独立危险因素,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2.1%,准确性为88.3%。结论:PTC原发灶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及VTI可以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微钙化、极低回声、血流Adler分级Ⅱ~Ⅲ级及VTI 6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门诊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80例,通过术前超声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TC。通过术后病理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LLNM组,n=46)、未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NLLNM组,n=34),收集其临床特征与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术前超声可疑LLNM相关的独立因素,ROC曲线计算分析患者肿瘤直径预测LLNM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被膜侵犯、淋巴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微钙化及结节纵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结节微钙化均是与LLNM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患者肿瘤直径曲线截断点为1.404 cm,对LLNM诊断的敏感度为52.2%、特异性为88.2%,曲线下面积为0.709。  结论  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404 cm、结节微钙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可增加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ACR TI-RADS)分类及血清学指标在不同大小甲状腺髓样癌(MTC)风险管理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于绍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MTC患者52例,共计52个甲状腺结节。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术前血清降钙素(CT)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测定。依据结节大小将52个结节分为2组:>10 mm组(大结节组)和≤10 mm组(小结节组)。分析不同大小MTC组间超声特征、TI-RADS分类、血清CT和CEA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的差异。 结果对52个MTC结节进行TI-RADS分类,46.2%(24/52)归为5类,46.2%(24/52)归为4类,5.8%(3/52)归为3类,1.9%(1/52)归为2类。52个结节中,17个为小结节组,35个为大结节组。小结节组与大结节组的结节边缘(P=0.003)、内部血流(P<0.001)、血清CEA(P=0.001)、ACR TI-RADS评分(P=0.027)、中央区(P=0.046)及侧颈部(P=0.008)淋巴结转移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小结节组17个结节TI-RADS分类均归为4类或5类,大结节组88.6%(31/35)归为4类或5类,但2组间TI-RADS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大结节组中1例TI-RADS分类为2类,3例为3类,这4例结节大小为32.0~53.0 mm,血清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CT的升高范围为14.5~2000 pg/ml,血清CEA的升高范围为52.3~153.9 ng/ml。 结论不同大小的MTC在超声特征、血清学指标、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差异性。ACR TI-RADS分类在MTC的恶性风险管理中依然有效,临床可将TI-RADS分类与血清学指标相结合对MTC进行诊断评估及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接受淋巴结根治术的PTC患者,按转移区域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NLNM,n=152)、单纯中央区转移组(CLNM组,n=47)、侧颈区转移组(LLNM组,n=48),单因素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纵横比、包膜接触对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χ2=27.842、32.554、8.716、30.770,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病灶最大径是预测CLNM及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5,OR=0.203、2.657);包膜接触范围仅是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01,OR=2.090)。年龄与CLNM和LLNM均呈负相关(β=-1.596、-1.285)。结论年龄 < 45岁、病灶最大径 > 10 mm、包膜接触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病灶包膜接触范围对于LLNM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包膜接触范围越大,发生转移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54例,根据有无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不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甲状腺瘤、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多发病灶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多灶性PTC中TGF-β1和MMP-2的表达,以癌旁组织及单灶PTC作对照,比较TGF-β1和MMP-2的阳性表达与多灶性PTC侵袭转移、复发等因素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TGF-β1和MMP-2在多灶性PTC中的表达均高于单灶PTC和癌旁组织,与多灶性PTC腺外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家族史、是否是微小癌、多灶性PTC中病灶数目无关(P>0.05);TGF-β1和MMP-2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920,P=0.000)。结论 TGF-β1和MMP-2在多灶性PTC中阳性表达率高,与发生侵袭、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两者可作为判断PTC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大小与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NA-Tg)测值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4月~2019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96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或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疾病相关的颈部淋巴结136枚,以穿刺细胞学结果或石蜡病理为金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良性和恶性。对患者的颈部可疑淋巴结进行超声评估,测量淋巴结在最大切面上的长轴和短轴,对淋巴结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和FNA-Tg测定,FNA-Tg样本使用ECL分析仪(Cobase 602,瑞士罗氏)和ELEXSYS TG Ⅱ试剂盒测定Tg数值。所有患者穿刺前2周内均完成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检测,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大小与FNA-Tg测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136枚可疑淋巴结中,89枚(65.44%)和47枚(34.56%)分别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和良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FNA-Tg的测值水平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中位数631.550 ng/mL vs 0.056 ng/mL,P < 0.001),FNA-Tg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截值为2.71 ng/mL,FNA-Tg/sTg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截值为6.50 ng/mL,淋巴结大小与FNA-Tg的测值及诊断结果无相关性(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的FNA-Tg测值结果显著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的大小本身不影响FNA-Tg的测值及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