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检测和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炎症因子水平,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8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院内感染患者63例,非院内感染妇科恶性肿瘤患者71例,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标本,接种血平板和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培养,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采集血标本,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PC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采用ELISA法测定IL-6。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63例妇科恶性肿瘤院内感染患者原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及泌尿道,分别为23例(占36.51%)和13例(占20.63%);手术切口、胃肠道、血液、皮肤及其他部位感染分别为10例(占15.87%)、8例(占12.70%)、5例(占7.94%)、3例(占4.76%)、1例(占1.59%)。63例妇科恶性肿瘤院内感染患者中检出病原菌9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9株,占71.13%;革兰阳性菌22株,占22.68%;真菌6株,占6.19%。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年龄≥60岁,贫血,接受手术及放、化疗,合并慢性病及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院内感染发生相关因素(P0.05)。血PCT、CRP、IL-6观察组分别为(4.57±0.38)μg/L、(39.56±6.25)mg/L和(107.51±17.82)ng/L,对照组分别为(0.86±0.15)μg/L、(5.28±1.04)mg/L和(53.24±6.1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900、45.532和24.086,均P0.05)。结论住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及泌尿道,主要感染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发生与高龄、贫血、接受手术和放化疗、合并慢性疾病及使用抗菌药物等密切相关,同时院内感染患者炎症反应较为剧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危险因素,并检测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骨科术后感染患者90例为感染组,同期收治的骨科术后未感染患者90例为未感染组;同期健康志愿者90例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感染组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对骨科术后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采用ELISA和免疫荧光法检测3组受检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90例骨科术后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1株(占56.48%),以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5株(占41.6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1.85%)。单因素回归法分析年龄、患糖尿病、导尿、住院及手术时间长均是骨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ELISA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MMP-9、TNF-α及CRP水平,感染组分别为(133.82±13.19)ng/mL、(92.82±0.94)pg/mL、(35.07±3.61)mg/L,非感染组为(40.49±4.06)ng/mL、(36.69±0.37)pg/mL、(18.39±1.92)mg/L,,与对照组(7.16±0.72)ng/mL、(12.56±0.14)pg/mL、(4.50±0.53)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大、有糖尿病、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长、导尿等均会增加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术后感染者血清内炎症因子MMP-9、TNF-α及CRP水平升高,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血清中相关因子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00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患者50例为化脓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50例为病毒组。同一时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采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特点;采集3组受检者血清中Delta-like 1(DLL-1)、干扰素-γ(INF-γ)、降钙素原(PCT)、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0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5株(占41.2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61株(占55.96%),以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真菌3株(占2.7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DLL-1、INF-γ、PCT及SIL-2R、NS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化脓组患者血清中DLL-1、PCT、SIL-2R、NSE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毒组患者(P0.05),INF-γ水平显著低于病毒组患者(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广泛,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血清DLL-1、INF-γ、PCT、SIL-2R及NSE水平升高,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及区分化脓性与病毒性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本院神经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并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300例,采集相应临床标本,分离、培养鉴定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分布,并进行药敏试验;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300例神经内科院内感染患者的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占45.00%),其次为泌尿系统(占27.67%)和消化系统(占19.67%)。共检出病原菌3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159株,占60.18%;革兰阳性菌(G~+菌)95株,占28.88%;真菌36株,占10.94%。G~-菌中检出率较高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12.12%,对氨苄林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率为30.30%~84.78%。G~+菌中检出率较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红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33.33%~100.00%。患者的年龄、侵入性操作、意识功能障碍、住院时间为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具有一定特点,病原体分布广泛且以细菌为主,其对部分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因此,开展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明确感染相关因素,对于院内感染的预防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老年住院患者914例,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详细记录患者感染部位,性别,长期卧床,住院时间≥30 d,白蛋白<30 g/L,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放置尿管、是否吞咽困难、是否有创性操作。对患者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制定基本因素的评估分界点。结果 914例患者院内感染率10.83%(99例),其中呼吸道感染57例,胃肠道感染17例,泌尿系感染21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4例;将其血样送病原学检查,共检出微生物14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革兰阴性菌65株,真菌45株。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占全部院内感染的57.58%,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21.21%),胃肠道感染占17.17%,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占4.04%;根据患者血液病原学检测发现,革兰阴性菌及真菌检出株数较高。选取性别、是否长期卧床、是否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是否超过30 d、是否放置尿管、血浆白蛋白是否<30 g/L、是否吞咽困难、是否有创性操作为院内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长期卧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吞咽困难、是否有创性操作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长期卧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吞咽困难、是否有创性操作作为参数,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是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率较高,其中呼吸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为多发院内感染类型,而院内感染的发生与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创性操作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医院院内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加强监控,减少和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9年全年761例院内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0.1天,大于2009年平均住院天数12.3天;院内总感染率3.60%,易感原发病、某些侵袭性操作等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院内感染延长了住院的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加强病室通风、消毒、隔离机制,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3年在我院住院期间,确诊为AMI的患者61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62例)和存活组(552例),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方法与院内死亡的关系。结果:62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6.58±12.87)岁,男性39例(62.9%),院内死亡率为10.10%(62/61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AMI院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3.065,95%CI:1.188~7.915)、女性(OR=2.775,95%CI:1.200~6.419)、心率(OR=2.836,95%CI:1.405~5.722)、血糖(OR=1.943,95%CI:1.186~3.184)、Killip IV级(OR=1.744,95%CI:1.211~2.513)、3支或左主干病变(OR=3.157,95%CI:1.244~8.014),P<0.05~<0.01。结论:高龄、女性、心率增快、入院血糖水平高、KillipIV级、3支或左主干病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院血液科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并探讨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血液科感染患者1182例,采集分泌物、痰(唾)液、尿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和耐药性检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18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 305株,其中分离自分泌物标本占25.0%、分离自痰(唾液)、尿液、血液及脓肿标本分别占24.1%、21.5%、12.0%和9.6%。在1305株病原菌中,G-菌826株,占63.3%;G~+菌334株,占25.6%;真菌145株,占11.1%。G~-菌中检出率较高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3种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复方新诺明、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的耐药率较高(16.58%~100%),对阿米卡星、厄它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低(0~9.41%)。G~+菌中检出率较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2种菌对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22.22%~100%),对利福平、利奈唑烷、莫西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0~8.89%)。经单因素分析,年龄、病程、侵入性操作是血液科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血液科患者感染的致病病原菌种类广泛且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病程、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关,可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AMI患者2667例,其中男性2042例(男性组),女性625例(女性组)。女性组按院内生存情况又分为生存组565例,死亡组60例。分析女性组与男性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检查、并发症、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女性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组(9.6%vs 5.3%,P<0.01),其中接受PCI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未行PCI患者(5.1%vs 25.7%,P<0.01),急诊PCI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择期PCI患者(10.1%vs 2.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预后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红细胞比容、治疗方法、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呈正相关,与年龄、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肌钙蛋白T峰值、术后肌酐呈负相关(P<0.0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尿素、肌钙蛋白T峰值、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他汀类药物(P<0.05,P<0.01)。结论临床需更加关注女性发病情况,重视尿素、肌钙蛋白水平及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最优化药物治疗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循环内科收治的2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46例,51例次,感染发生率15.92%,例次感染率17.6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2.94%,其他依次为泌尿道(17.65%)、胃肠道(13.73%)等;检出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51.43%,G+球菌占34.29%,真菌占11.43%;高龄、心功能不全(Ⅲ~Ⅳ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侵人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多壁心肌梗死等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加强基础疾病治疗、纠正心力衰竭、对高龄患者密切监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营养状况,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70例(观察组),以及同期单纯肺部感染老年患者5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评分用于筛查营养不良;检测血清PCT、IL-17水平,并利用ROC曲线评价PCT、IL-17以评估老年急性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结果 70例老年急性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3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0株(24.10%),革兰氏阴性菌62株(74.70%),真菌1株(1.20%)。两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MNA-SF评分、营养不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CT、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老年急性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死率14.29%(10/70),死亡患者血清PCT、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5);血清PCT...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因素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科1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相关资料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诊治的AMI患者,根据是否院内出现消化道出血分为院内消化道出血组和未消化道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化验检查结果,寻找可能影响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3 207例,204例(6.4%)AMI患者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MI低、肌酐升高,HGB降低,既往存在消化道溃疡史、消化道出血史及心肺复苏术后史,抗血小板+抗凝+院外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我院溶栓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n pump,IABP)及临时起搏器与院内消化道出血有关,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血小板+抗凝+外院溶栓治疗、IABP、消化道出血史及肌酐升高是AMI患者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抗血小板+抗凝+外院溶栓治疗、IABP、消化道出血史及肌酐升高是AMI患者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放射性肺炎合并感染患者炎症指标及感染病原菌种类,并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放射性肺炎患者112例,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成感染组(56例)和未感染组(56例),检测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水平以及感染组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并通过Logistic回归法分析放射性肺炎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血PCT、CRP及WBC分别为(2.23±1.51)ng/ml、(10.07±1.94)mg/L和(1.22±0.31)×10~9/L,对照组分别为(0.96±0.16)ng/ml、(5.63±1.07)mg/L和(2.40±0.38)×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6例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出病原菌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8.46%)和表皮普通球菌(12.31%)为主;革兰阴性菌26株,以大肠埃希菌(23.08%)和肺炎克雷伯杆菌(9.23%)为主;真菌检出16株,以白色念珠菌(18.46%)为主。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45岁、血WBC2.0×10~9/L、放疗照射体积≥25.0%以及KPS评分70分均为放射性肺炎患者合并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放射性肺炎患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广泛,需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在感染的预防方面,需重点关注患者可能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管生成素2(Ang-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金华广福肿瘤医院AMI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1例为观察组,另择同期单纯AMI患者12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 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Ang-2、TNF-α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与耐药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 TnT、CK-MB、肌红蛋白、Ang-2、TNF-α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 is 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血清Ang-2和TNF-α为AMI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1)。Ang-2和TNF-α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均呈正相关(r=0.660、0.583,均P<0.05)。Ang-2和TNF-α联合诊断肺部感染的AUC高于各自单独诊断的AUC。肺部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和分析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变化、病原菌分布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158例,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受检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检测分析脓毒症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并分析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PCT、CRP、内毒素以及PGE-2水平均显著高于脓毒症患者及对照组(均P0.05)。158例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血培养共分离出17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15株(66.86%),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45株(26.16%),主要包括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真菌12株,主要为白假丝醇母菌。分离菌中的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50.00%,革兰阳性性菌对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50.00%。真菌对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并发急性肾衰竭、器官衰竭数≥2个、尿素氮水平≥9mmol/L、APACHEⅡ评分≥20分、脓毒症性休克等均为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治疗药物的选择依病原菌耐药试验结果为依据。急性肾衰竭等为脓毒症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对存在预后不良高危因素的患者给予更多关注,重视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预防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院内感染是急性白血病化疗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 。我们对 1 997~ 2 0 0 0年收治的 1 60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以期对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合理的防护对策。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 87例、女 73例 ,年龄 1 4~ 62岁。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 96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62例 ,慢粒急变 2例 ,均经血象、骨髓象或细胞化学等检查确诊。根据血、尿、粪便、痰液等常规及 B超、X线等检查 ,结合病原学检查确定有无感染及感染部位 ,采用统一表格形式调查院内感染者抗生素、激素、化疗方案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感染,对影响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2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7例(20.4%),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31.6%),呼吸道感染12例(21.1%),胃肠道感染10例(17.5%),泌尿系感染7例(12.3%)和败血症10例(1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416,P=0.006)、住院时间(t=28.247,P0.001)、血清白蛋白(t=2.661,P=0.008)、CD4~+T淋巴细胞ATP值(t=8.122,P0.001)、Child-Pugh分级(x~2=10.577,P=0.005)、侵入性操作(x~2=29.214,P0.001)、腹水(x~2=25.776,P0.001)、消化道出血(x~2=111.434,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感染与患者性别和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是年龄较大、肝储备功能差、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长者。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了探讨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68例医院感染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68例病人共发生85起院内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皮肤和口腔为主。感染病原菌的为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耐药率较高(90.48%,59.09%)。白细胞下降、化疗、激素和广谱抗生素使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为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必须对白细胞<2×109/L的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