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对单侧慢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单侧慢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磁共振脑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计算出有关脑灌注参数图,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达峰时间(TTP)图。其中14例进行外科或介入治疗,治疗后复查MR脑灌注成像,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2例I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PWI均发现病变侧脑灌注异常,表现为TTP、rMTT明显延迟,而rCBF正常轻度下降,rCBV正常或轻度增高。病变侧rMTT、TTP、rCBV、与对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CBF无显著差异(P<0.05)。40例患者TTP、rMTT延迟累及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和分水岭区,22例仅累及分水岭区。14例患者外科或介入治疗后TTP、rMTT图灌注异常区较治疗前减小(P<0.01),病变侧TTP、rMTT值较治疗前减低(P<0.01)。结论PWI检查能够提供单侧I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受损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脑灌注的改善情况,为评价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模式,对拟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进行扫描,探讨颈动脉狭窄解除与脑灌注参数改善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血运重建术前不同类型患者选择的意义。方法:30例经超声证实颈动脉狭窄并拟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w内进行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脑灌注各参数相对值进行分析。参数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及相对延迟时间(rDelay)。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根据脑灌注成像结果,将患者定性分为双侧大脑半球灌注对称组12例、双侧大脑半球灌注不对称组18例。结果: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患侧rTTP及rDelay较术前改善,其余灌注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术前脑灌注状态不同,对术前患者进一步分层研究,术前灌注对称组,术后患侧脑灌注各参数数值改善不明显;术前灌注不对称组,术后rCBV、rMTT、rTTP及rDelay较前改善。结论: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模式,可以全面地显示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颈动脉狭窄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所导致的患侧供血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患者术前评价、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疗效的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采用CTA观察颅内大血管的形态。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有无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12例)及非DCI组(4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 MTT相对均值的差异。结果 CTA可以显示脑血管痉挛(CVS)。CTP显示DCI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75±0.22、0.96±0.23及1.6±0.4;非DCI组的r 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3±0.21、1.01±0.32及1.1±0.3。与非DCI组相比,DCI组rCBF降低、r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rCBF)=-3.038,P_(rCBF)=0.004;t_(rMTT)=4.679,P_(rMTT)0.01);两组间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BF和rMTT值在a SAH后的DCI患者中分别显著降低和延长,对诊断DCI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 MRPWI)特点。方法选择经手术及放疗后发现颅内再次出现异常占位的脑胶质瘤患者38例,均行MRPWI检查,记录相对脑血容量( CBV)、相对脑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达峰时间( TTP)及团注到达时间( BAT),最终各参数结果等于病灶区值/对侧正常脑组织值,分别用rCBV、rCBF、rMTT、rTTP、rBAT表示。 MRPWI检查结束后行肿瘤切除手术,并送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显示,33例为胶质瘤复发,5例为放疗后脑损伤。 MRPWI、MR常规检查显示胶质瘤复发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80.0%、40.0%。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高于放疗后脑损伤者,P均<0.05。胶质瘤复发患者的rCBV与rCBF呈正相关(r=0.32,P=0.031)。结论 MRPWI检查是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可靠方法,脑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者。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行颈动脉血流重建前后,Willis环的不同代偿能力对脑血流灌注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航天中心医院神经科就诊的单侧颈动脉狭窄程度70%~99%患者65例,根据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压颈试验证实经Willis环代偿能力依据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分为代偿良好组33例(mTICI≥2b)和代偿不良组32例(mTICI≤2a)。代偿良好组和代偿不良组术前颈动脉狭窄率<90%患者分别为20例和19例,代偿良好组和代偿不良组术前颈动脉狭窄率≥90%患者分别为13例和13例。所有患者均行狭窄处支架置入手术,术前、术后均完善CT灌注成像检测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结果 代偿不良组术前rCBF略低于代偿良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不良组术前rCBV、rMTT、rTTP明显高于代偿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0.03 vs 1.02±0.02,1.19±0.12 vs 1.06±0.07,1.28±0.16 vs ...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短期变化。方法采用CT灌注成像(CTP)检查单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5例,有19例完成随访,根据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10例(狭窄率50%~69%)和重度狭窄组9例(狭窄率70%~99%)。分别在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选择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将狭窄侧参数值比对侧相对正常侧参数值,即获得各感兴趣区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rTTP),3个月后复查CTP,比较CTP前后参数值,并比较2组脑灌注差异。结果19例患者中,脑CTP参数好转7例(36.8%),无变化7例(36.8%),恶化5例(26.3%),其中rTTP延长5例,rCBF下降4例。中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6、3、1例,重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1、4、4例,2组脑灌注好转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vs 11.1%,P=0.040)。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CTP检测脑灌注下降患者短期脑灌注可发生变化,部分患者脑灌注改善。  相似文献   

8.
《内科》2019,(6)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责任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因存在丁苯酞使用禁忌证而未给予丁苯酞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I显示的病灶侧责任动脉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CBV)、相对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局部峰值时间(rTTP)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病灶侧责任动脉rCBF、rCBV、rMTT以及rTT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的rCBF、rCBV水平均显著升高,rMTT、rTTP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的rCBF、rCB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rMTT、rTT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脑血流供应状况,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HUK)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观察组患者予以HUK0.15PNAU+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及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IP)体积、患侧/健侧相对灌注参数[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侧支循环改善情况,计算ΔrMTT(治疗后rMTT-治疗前rMTT)、ΔrTTP(治疗后rTTP-治疗前rTTP)、ΔrCBV(治疗后rCBV-治疗前rCBV)、ΔrCBF(治疗后rCBF-治疗前rCB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rLM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rLM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WI序列梗死体积、IP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WI序列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P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健侧ΔrMTT、ΔrTTP、ΔrCBV、Δ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ΔrMTT、ΔrTTP、Δ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Δ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侧支循环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UK能有效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残障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CAS)术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CT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7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六医院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08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4 d采用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开始时间(rTS)、相对达峰时间(rTTP);比较患者术前与随访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与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4 d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rCBF、rCBV、rTS及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4 d大脑中动脉rTTP短于术前(P0.05)。随访6个月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术前,BI评分高于术前(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与术后14 d大脑中动脉rTTP差值与颈动脉狭窄患者随访6个月NIHSS评分(r=0.644)、mRS评分(r=0.578)呈正相关(P0.001),与BI评分呈负相关(r=-0.499,P=0.001)。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大脑中动脉rTTP缩短,且与患者预后有关;CT灌注成像能客观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手术前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31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将其分为3组:无症状组,7例;脑梗死组,11例;TIA组,13例。均经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无症状组一侧狭窄率〉70%,另一侧狭窄率〈30%,脑梗死、TIA组患侧狭窄率均〉50%)。对全部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33枚。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7d,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3组术前、术后7d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F)及相对达峰时间(rTFP)。结果①同组术前、术后比较:无症状组术后胛P(1.01±0.02)缩短,其余灌注指标变化不显著;TIA组的rTrP(1.10±0.06)、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脑梗死组的rTFP(1.11±0.05)、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均P〈0.05;rCBV均无明显变化。②3组比较:术前3组rTTP、rMTF、rCB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肿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rMTT、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脑白质疏松患者脑血流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能否通过磁共振灌注成像评价脑白质疏松(leukoariosis,LA)患者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并用于LA疗效的判断.方法 44例LA患者进行了动态磁敏感对比磁共振灌注成像,其中13例治疗后进行了复查.根据常规磁共振图像确定每例患者最大病灶的感兴趣区(ROI),计算病灶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以上参数和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相关性.结果44例LA患者病灶的rCBV(0.797±0.160)和rCBF(0.779±0.164)均减小,而rMTT(1.029±0.073)延长.患者病灶的rCBV与MMSE(r=0.524,P=0.000)和ADL(r=0.621,P=0.000)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CBF与MMSE(r=0.555,P=0.000)和ADL(r=0.690,P=0.000)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MTT与MMSE(r=-0.307,P=0.043)和ADL(r=-0.434,P=0.003)评分呈显著负相关.13例复查患者中,有10例病灶区血流灌注增加,并多数伴随着不同程度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磁共振灌注成像可以无创地评价LA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病灶区的血流灌注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流灌注的变化可用于疗效的客观评价和监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 (PWI)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blood perfusion of patients with leukoaraiosis (LA), its relationship to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therapy effect of LA. Methods The 44 patients with LA were recruited in the study. All the subjects were examined with both conventional and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perfusion MR imaging, 13 of them repeated the examination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shapes and sizes of the biggest lesions in each patient were confirmed by conventional MR imaging, then the values of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and 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 (rMTT) in each lesion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Furtherly, a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show whether these values were correlated with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scores o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s. Results The 44 lesions of all the subjects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rCBV (0. 797 ± 0. 160) and rCBF (0. 779± 0. 164) but increase in rMTT (1. 029±0. 073).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rCBV and MMSE (r = 0. 524, P =0. 000), between rCBV and ADL (r=0. 621, P=0. 000), between rCBF and MMSE (r=0. 555, P=0. 000), and between rCBF and ADL (r= 0. 690, P= 0. 000),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rMTTand MMSE (r=-0.307, P=0.043), and between rMTT and ADL (r=-0.434, P=0. 003). The blood perfusion was enhanced in 10 out of 13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repeated examinations after the treatment, most of whom showed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Conclusions Perfusion MR imaging can assess hemodynamic alterations in LA, which could reflect the clinical symptoms. Moreover, the changes of blood perfusion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and monitor the therapy effect of L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患者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与320排动态容积CT脑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择期行OPCABG手术的患者,其中女性50例,男性225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62.68±7.83)岁。剔除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者,其中HIE患者37例,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217例。收集患者影像学、神经系统查体信息,录入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①本研究术后发生HIE发生率4.36%。②HIE两组间各种灌注参数变化率结果显示:颞叶rCBV、颞叶rCBF、枕叶rMTT、基底节rMTT、额叶Delay及基底节Delay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枕叶rMTT变化率最为敏感;以枕叶rMTT变化率ROC曲线结果显示:枕叶rMTT变化率10.13%为ROC的移动诊断界点。结论:脑灌注参数与术后发生HIE关系密切,本研究中枕叶rMTT为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33例发病<5 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行CT平扫后,再行CTP,24 h后复查CT.结果 33例患者基线CT平扫均未见异常.CTP显示15例正常,18例异常.CTP正常者病灶侧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egional mean transit time,rMTT)分别为(32.588±5.877)ml/(100 g·min)、(1.205±0.261)ml/100 g和(2.937±0.887)s,与健侧的(33.208±6.740)ml/(100 g·min)、(1.233±0.290)ml/100 g和(2.854±0.799)s无显著差异(P均>0.05);经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11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为低血糖、2例为脑干梗死.18例CTP异常患者病侧rCBF、rCBV和rMTT分别为(6.580±3.457)ml/(100 g·min)、(0.803±0.285)ml/100 g和(14.947±4.665)s,与健侧的(34.756±4.126)ml/(100 g·min)、(1.622±0.708)ml/100 g和(3.794±1.775)s差异显著(P均<0.05);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为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 CTP可用于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且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显爪脑血流参数的变化,探讨脑血流动力学与脑血管痉挛间的父系。方法选择aSAH≤7d的患者38例,另选同期无SAH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行全脑DSA检查,观察患者腑m管痉挛(CVS)程度;行PWI检查,采集大腑前动脉(ACA)、大腑中动脉(MCA)供血区及基底核区(BSGL)的相应感必趣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F)和达峰时间(TTP)参数。分析这些参数与CVS的相关性。结果①DSA检查屁示,38例中,28例至少有1支血管痉挛,其中轻度痉挛有9例,中度痉挛有10例,重度痉挛有9例;10例未发现CVS。②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痉挛组ACA、MCA、BSGL供血区rCBF、rCBV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而无痉挛组、轻度痉挛组、中度痉挛组、币度痉挛组各血管供血区的rCBF、rCBV均有降低趋势,但降低的程度不同。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痉挛组、巾度痉挛组、重度痉挛组ACA、MCA、BSGL供血区的MTT、TTP均有延长趋势,CVS越重,延长就越明显,其中,中、重度痉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VS程度与各供血区的rCBF及rCBV呈负相关,rs均〈0.4,为低度相关;与MTT、TTP呈正相关,rs.0.310~0.730,为中度相关。结论PWI检查可以定量地提供脑组织血流灌注的信息。PWI检查所采集的各供血区rCBF、rCBV、MTT、TTP4个参数中,MTT和TTP参数与CVS程度的符合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自发性一过性过度灌注现象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5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2 h组(B组)和缺血6 h组(C组),B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0 h、0.5 h、1 h、2 h、4 h、6 h、24 h组,C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0 h、0.5 h、1 h、2 h、24 h组,每组4只.各组动物在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大鼠行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 A组假手术区脑血流灌注参数相对值及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结果与对侧无显著差异.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B组缺血核心区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cerebral blood flow,rCBF)和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逐渐上升,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逐渐下降,再灌注6 h后与A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显示,B组缺血核心区神经元密度降低,部分细胞体积增大呈空泡变,部分神经元胞体和胞核浓缩.C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缺血核心区rCBF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再灌注0.5 h,B组和C组在缺血核心区均出现一过性rCBF和rCBV增高现象,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显示此时缺血核心区出现大量凋亡和坏死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浸润.再灌注6 h,B组缺血核心区电镜下可见血管密度增高,微血管怒张.结论 CIPI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再灌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病理学损伤机制具有一定相关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超早期自发性一过性过度灌注现象与灌注损伤后的一过性炎性充血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血运重建术前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8例、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1例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对比术前与术后2周内氙CT检测的局部脑血流量(r CBF)及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12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异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30±10)ml/(100 g·min),术后为(32±14)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3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正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48±6)ml/(100 g·min),术后平均r CBF值为(50±7)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mRS评分改善8例,稳定7例。15例患者术后mRS评分为[1(0,3)]分,与术前[3(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血运重建术可改善术前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靶血管远端局部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术前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灌注异常可能较灌注正常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8.
探讨陈旧性脑梗死缺血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加压灌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灌注脑缺血区的影像学特点,检验经动脉内加压灌注治疗陈旧性脑梗死的可靠性和疗效,以探讨加压灌注治疗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对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病灶进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测定(患侧/健侧),确定低灌注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缺血分期:代偿期(rCBF保持正常,rCBV升高,MTT延长);失代偿期(rCBF轻度下降,rCBV正常或下降,MTT延长);梗死前期:(rCBF下降,rCBV下降,MTT延长)。结合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加压灌注治疗;术后复查PWI,对比相应区域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评定治疗效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标准对4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45例脑梗死患者经加压灌注治疗后,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NIHSS中位数由10分降到8分;对比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磁共振影像,大部分皮质型脑梗死(14/19)、所有分水岭区脑梗死(23/23)血流灌注状态有所好转,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无效(2/3)。结论脑梗死后长期存在低灌注脑区,DSA结合PWI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低灌注脑区的缺血损害程度以及治疗价值,侧支循环的建立是加压灌注治疗能否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