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小儿鞘状突未闭经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第九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12岁以下小儿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共92例,其中开放手术组45例,单孔腹腔镜组47例。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切口感染、阴囊水肿、术后复发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6月无复发。腹腔镜组术中无中转开放,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9例,单侧手术时间[(21.6±5.6)min vs.(64.5±20.1)min]、平均出血量[(2.1±0.6)vs.(20.0±5.3)mL]、切口长度[(7.2±2.6)mmvs.(36.0±3.9)mm]、住院时间[(5.4±0.5)d]等各指标均少于开放组,而治疗费用[(5 250.22±478.31)元vs.(4 657.19±657.32)元]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可同时发现处理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以及更为突出的美容效果等特点,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资料,探讨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单孔腹腔镜鞘状突管高位结扎,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中转为开放手术,术中均发现未闭合鞘状突。手术瘢痕小且隐蔽,复发率低。结论: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经阴囊小切口鞘膜切除术治疗特殊小儿鞘膜积液的经验。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月共收治22例特殊小儿鞘膜积液,包括复发鞘膜积液12例(其中2例年龄12岁),多房性鞘膜积液5例,年龄12岁7例。年龄2~14岁,平均5.4岁。经脐双切口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经阴囊2 cm切口行鞘膜切除。结果 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8~41 min,平均33 min。均术后第3天出院。随访6~36个月,平均24.9月,均无鞘膜积液复发、睾丸回缩、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联合经阴囊小切口鞘膜切除术治疗特殊小儿鞘膜积液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探索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选取71例鞘膜积液患儿,按手术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n=36,行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和单孔腹腔镜组(n=35,行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从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两组在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次数、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费用传统手术组明显少于单孔腹腔镜组(P0.05)。目前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鞘膜积液是安全有效的,提示临床上应进一步细化鞘膜积液术前诊断,从而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建议临床上针对双侧鞘膜积液和复发鞘膜积液患儿采用单孔腹腔镜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小儿鞘膜积液是精索部位的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塞的残留部位或睾丸鞘膜腔内液体积留过多所引起,它是小儿泌尿外科的常见多发病。我院自2012年采用腹横纹以下小切口高位结扎鞘状突治疗小儿鞘膜积液34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309例,单侧295例,双侧14例;女32例,单侧30例,双侧3例。年龄1岁4个月~14岁,平均2岁。二、方法小儿入院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如无手术禁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脐缘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9月~2022年3月我科对53例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左侧19例,右侧31例,双侧3例)采用腹腔镜镜头由内环口伸入腹股沟管并确定睾丸位置后,利用腹腔镜镜头顶住患侧鞘膜囊,沿腹股沟管下行入患侧阴囊,于阴囊底部腹腔镜头冷光源处做一横切口,腹腔镜镜头将鞘膜囊顶至切口外,打开鞘状突后拖出睾丸,横断鞘膜囊,必要时行精索和输精管的游离,无张力固定睾丸于患侧阴囊皮肤肉膜间。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探查见患侧内环口均未闭合,对侧内环口未闭合占单侧隐睾患儿42.0%(21/50),同期行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35.5±6.6)min。53例术后3、6、12、18个月患侧阴囊彩超提示所有患儿患侧睾丸血供良好,未出现睾丸回缩、萎缩,患侧无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术前彩超睾丸体积(0.69±0.25)ml,与末次随访(0.92±0.32)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13.083,P=0.000)。结论 脐缘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可行,不破坏患侧腹股沟管结构,能发现并同时结扎对侧鞘状突,短期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注水疝钩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科对85例小儿鞘膜积液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经脐部置入腹腔镜,疝钩针带4号丝线经患侧内环口体表处穿刺进入腹膜外间隙潜行,借助水分离技术使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与后腹膜间隙分离,环绕内环口1周完成鞘状突高位结扎。结果85例单孔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增加辅助操作孔,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单侧13~20 min,平均16 min;双侧23~36 min,平均29 min。85例随访4~9个月,平均6个月,1例患儿术后3周腹股沟穿刺点发生迟发性线结反应,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无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注水疝钩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安全、可行,术后体表无明显瘢痕,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双钩疝针内环关闭并脐内侧襞遮盖术治疗儿童巨大(内环口直径≥1.5 cm)腹股沟斜疝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长春市儿童医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水分离双钩套扎针内环口闭合并脐内侧襞遮盖修补术治疗的63例巨大疝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个月~6岁,中位年龄36个月,疝内环口直径≥1.5 cm,实施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双钩疝针疝内环关闭并脐内侧襞遮盖。结果 63例(77侧)巨大腹股沟疝均成功实施手术。49例单侧巨大疝术中发现32例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予以同时单纯腹膜外内环结扎。手术时间单侧49例为(9.5±3.5)min,双侧14例为(20.8±4.2)min。术中未出现血管损伤、疝环腹膜撕裂及腹膜结扎不全等。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2例鞘膜积液,2例线结反应,无伤口感染、复发疝以及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双钩疝针内环关闭并脐内侧襞遮盖术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脐单通道腹腔镜结合改良双钩疝针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经脐单通道腹腔镜结合改良双钩疝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35例(54侧),并与同期行开放手术的46例(58侧)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阴囊水肿情况、有无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囊水肿情况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7%vs 6.5%,P均0.05)。而术后并发症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有2例出现皮下气肿,给予吸氧等对症处理后于1~3 d逐渐吸收,无其他不良反应,无远期并发症出现。开放组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为阴囊血肿,予以清创缝合后愈合良好,2例为术后3 d切口感染脂肪液化,予以每日换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腔镜组无复发、睾丸萎缩等远期并发症发生。开放组有3例复发,其中1例术后1个月单侧复发,改行腹腔镜内环口结扎后治愈;另有2例对侧再次出现鞘膜积液,予以腹腔镜内环口结扎后治愈,无其他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通道腹腔镜结合改良双钩疝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脐单切口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鞘状突未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30例腹股沟鞘状突未闭男性患儿,其中斜疝18例,鞘膜积液12例;左侧17例,右侧13例。常规取脐上缘1.0cm弧形小切口,经切口两角分别置入5mm、3mm Trocar各一个,使用18号静脉留置针带线穿刺至腹膜与腹横肌层间隙,完全腹膜外环绕未闭内环口,并经留置针提线至腹壁皮下打结。结果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未使用复合套管。术中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11例;手术平均用时单侧8±3min,双侧15±5min,术后住院1~2d,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4个月(2~6个月),未见斜疝及鞘膜积液复发,腹股沟、脐部切口未见明显瘢痕。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步骤简单,所需器材费用低,借助人体天然瘢痕来掩盖手术切口,美容效果满意,在小儿外科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应用于交通性鞘膜积液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中的价值。方法:2003年6月~2008年1月我院为88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者应用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实施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结果:8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单侧(76例)8~10min,双侧(12例)16~20min;术后未见阴囊水肿及睾丸疼痛及缺血坏死。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结论: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用于交通性鞘膜积液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安全、简便、经济,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2例鞘膜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42例行开放手术(传统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自主活动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自主活动时间及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优于传统组(P<0.01),住院费用较传统手术组高(P<0.01)。两组单侧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侧手术时间腹腔镜组更短(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较传统开放手术更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可触及型隐睾采用单阴囊切口且离断不结扎鞘状突行睾丸下降固定的手术方法的应用,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观察。方法: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从2015年1~12月间因隐睾入院手术的病例:可触及型隐睾109例(125侧)(A+B组);未触及型隐睾15例(C组)。前者采用单阴囊切口+近内环口高位离断鞘状突(未结扎)睾丸下降固定(A组,53例,61侧)或标准腹股沟阴囊双切口睾丸下降固定(B组,56例,64侧),后者腹腔镜探查(C组)。分析单阴囊切口睾丸固定术在可触及型隐睾中的治疗成功率、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斜疝或鞘膜积液的发生(复发),以及单、双切口(A、B组)治疗可触及型隐睾中相关参数的比较。结果:可触及型隐睾患儿中位年龄1.4(0.6~11.0)岁。A组:中位年龄1.5(0.6~7.0)岁。隐睾侧别:左24例,2例伴有鞘膜积液;右20例,1例伴有鞘膜积液,2例术中增加腹股沟切口;双侧9例,1例右侧术中增加腹股沟切口。治疗成功率为95.1%(58/61)。B组:中位年龄1.4(0.8~11)岁。隐睾侧别:左27例;右22例,3例伴有腹股沟斜疝;双侧7例,1例术后右侧睾丸回缩。两组中鞘状突未闭合率80.8%(101/125)。未触及型隐睾C组15例全部腹腔镜探查:2例睾丸先天缺如;6例睾丸发育不良且切除;3例在内环口呈"窥视",改普通双切口术;4例腹腔镜手术固定。切口愈合良好,无睾丸萎缩,无斜疝或鞘膜积液发生(复发)。结论:单阴囊切口且不结扎鞘状突治疗可触及型隐睾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且不结扎鞘状突未增加发生斜疝或鞘膜积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取小横切口术式和应用腹腔镜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总结分析38例小儿鞘状突未闭,其中20例行小横切口术式,18例行腹腔镜术式。比较两者的适应症,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治疗效果。结果20例行小横切口术式,手术时间平均45±10min,无一并发症发生;18例行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0±10min,2例发现双侧鞘状突未闭,行双侧鞘状突高位结扎;3例出现腹膜外血肿,其中1例中转横切口手术;5例术后鞘膜积气积液,局部处理后痊愈。结论小横切口术式和腹腔镜手术均可作为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的首选方式,,疗效肯定,小横切口术式禁忌症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且易于医生操作;腹腔镜术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留疤痕.对伴有双?病变的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5.
经脐两孔无瘢痕腹腔镜鞘状突口腹膜外缝扎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脐两孔无瘢痕腹腔镜鞘状突口腹膜外缝扎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为90例患儿行经脐两孔无瘢痕腹腔镜鞘状突口腹膜外缝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手术均获成功,单侧单纯鞘状突口缝扎时间3~8m in,平均5m in。结论:经脐腹腔镜鞘状突口腹膜外缝扎术设计合理、简练、可行,需用器械简单,术后腹壁无可见瘢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1年4月应用SILS及改制的普通硬膜外穿刺针完成176例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手术。取脐部纵切口,直视下置入3 mm或5 mm腹腔镜,用改制的16号硬膜外穿刺针带4号丝线经皮沿内侧腹膜下潜行穿入,依次越过腹壁下动静脉、输精管、髂外血管和精索,越过精索后刺破腹膜进入腹腔,更换有凹槽的穿刺针沿外侧腹膜下穿入,到达结扎线处进入腹腔,将结扎线带出体表,体外收紧结扎,悬吊于腹壁,完成手术。结果 176例SILS手术成功,术中发现对侧隐性疝58例,均同期处理。手术时间7~50 min,平均16 min。所有患儿术后3 d出院。176例随访12个月,1例同侧复发,1例同侧并发直疝(手术证实),55例鞘膜积液无复发。结论 SILS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腹阴囊型鞘膜积液的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阴囊型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超声所见、术中所见及术后效果。 结果6例腹阴囊鞘膜积液患儿,5例术前诊断精索鞘膜积液。查体腹股沟至阴囊体积大、张力高囊性包块,透光阳性。超声探查睾丸后上方包块并延伸至腹腔,积液量多,有时可见分隔。囊性包块均自内环口处脱出。2例先将腹腔包块还纳至鞘突管,再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最后经阴囊抽出积液。4例先穿刺针刺破腹腔内囊性包块,将囊液排尽,囊膜还纳至鞘突管后,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后随访10个月至24个月,临床及超声检查,均无再次出现症状。 结论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疗腹阴囊型鞘膜积液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带线针经皮腹膜外鞘状突缝合环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21例鞘膜积液患儿采用腹腔镜治疗资料,年龄中位数2岁(1岁-6岁),术前诊断左侧7例,右侧10例,双侧4例。腹腔镜直视下用5ml注射器将生理盐水注射于内环口后壁腹膜外,水压分离腹膜与输精管、精索血管间隙,2-0不吸收带线针穿刺入腹腔,缝合环扎鞘状突,打结于腹膜外皮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5min(15~60min),无腹内脏器损伤、阴囊血肿、伤口感染等。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碳酸氢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28.6%)术前诊断为单侧者在术中确诊对侧存在开放鞘状突,同法处理。术后住院时间1d-5d(平均2d)。随访1个月~10个月,无复发、切口疝及睾丸萎缩等发生。结论腹腔镜小儿鞘膜积液腹膜外缝合环扎可行、微创、安全、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在小儿腹股沟型隐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施行小儿腹股沟型隐睾腹腔镜手术95例患儿临床资料,将其中应用腹腔镜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实现隐睾松解的患儿与其他不同手术方式的患儿进行比较,对比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术中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型隐睾共95例、125侧,按鞘状突开闭状态和睾丸位置的不同进行分型并实施不同手术方式:鞘状突闭合低位睾丸型8例、12侧(A组),腹腔镜探查后转阴囊切口松解固定隐睾;鞘状突闭合高位睾丸型6例、7侧(B组),腹腔镜下经腹膜后松解精索血管及隐睾;鞘状突未闭低位睾丸型8例、11侧(C组),腹腔镜内环口结扎后转阴囊切口松解固定隐睾;鞘状突未闭高位睾丸型73例、95侧(D组),应用腹腔镜下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实现隐睾松解固定。各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无术中副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0%,B组42.9%,C组9.1%,D组4.2%。结论对于鞘状突未闭的腹股沟型隐睾,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的方法松解隐睾能避免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损伤;对于鞘状突闭合的腹股沟型隐睾,因无鞘状突腹膜引导松解精索,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推荐在腹腔镜下松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经脐单孔单通道与单孔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将8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单通道组及双通道组各40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腹壁美容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虽然双通道组术后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高[(3.6±1.1)分vs(4.8±1.4)分,t=-4.986,P0.01],但两组的手术时间[(31.2±4.6)min vs(29.8±4.2)min,t=1.383,P=0.171]、术后住院时间[(1.82±0.8)d vs(1.95±0.7)d,t=-0.784,P=0.436]、术后并发症(0 vs 0)和腹壁美容满意度[(4.8±0.5)分vs(4.6±0.6)分,t=1.253,P=0.214]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无脐疝、鞘膜积液及睾丸萎缩等并发症,腹壁无可见手术瘢痕。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经脐单孔单通道与单孔双通道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疗效相当,腹壁不留瘢痕,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无需特殊器械,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