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FR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AFR组),各3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显著短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两组患者在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限制性复苏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总发生率优于充分液体复苏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病死率,缩短PT和APTT,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48例实施常规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90.32%、75.00%,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分别为8.06%、6.45%,同对照组22.92%、18.75%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复苏1小时后均有改变,观察组患者复苏1小时后血氧分压(PaO_2)、氢离子浓度指数(p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救治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并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气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及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0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限制性体液复苏,研究组患者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镇痛。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于急救前后分别取患者静脉血,检测Hb、BLAC和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测定PLT、PT、TT和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急救至手术前的输液总量,记录ARDS和MODS等创伤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死亡情况。结果急救后,研究组患者Hb、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而且BLA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组患者PT、TT和AP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组患者术前平均输液量(1298.37±359.82)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1836.05±451.63)ml,且研究组患者血清CRP含量(35.92±6.28)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49.08±8.37)ng/ml(P0.05);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86.79%)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69.81%),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0.75%)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41.51%)(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院前及急诊抢救阶段的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疼痛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状况,降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缓解应激反应程度,预防创伤后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我院6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组(n=30)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两种方法的治愈率、病死率及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G)、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的结果.结果 常规组输液量(2 980±564)ml,治愈率66.7%、病死率33.3%,限制性组输液量(1980±302)ml,治愈率90.0%、病死率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G、HCT、PLT、PT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渗液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与常规复苏组比较不致于扰乱机体代偿机制及内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伤性肝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的疗效对比。方法将81例外伤性肝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快速输入2∶1的平衡液和贺斯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70 mmHg(1 mmHg=0.133 kPa))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40例,维持MAP在70~90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ARDS,MODS及治愈率。结果与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1240±243)ml比(2850±520)ml],PT明显缩短[(11.2±1.5)s比(15.9±1.7)s],治愈率明显升高(87.8%比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未控制出血的患者的死亡率,能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重型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72例,其中36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组),另36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胶体液用量、早期复苏时间、死亡率和恢复良好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少于对照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胶体液用量、早期复苏时间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制成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NF组(无液体复苏组)、NS40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NS80组(常规大量液体复苏组),检测和比较休克复苏后各组存活大鼠肝脏枯否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失血后150min存活率NF组、NS40组和NS80组比对照组明显提高,NS40组较NS80组显著改善(P0.05);NS40组大鼠肝脏枯否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较NS80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大鼠的免疫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正>创伤已成为人类一大公害,严重失血是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占创伤死亡者中的1/3。创伤患者中有大约45%的院前死亡率和55%的住院死亡率[1],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液体复苏策略的观点从大量液体复苏逐渐转变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液体复苏,早期、大量输注液体,以尽快恢复血流动力学,是传统临床上救  相似文献   

9.
探讨腹部创伤性休克早期不同液体复苏方案的临床疗效。选取腹部创伤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非限制组和限制组,每组各30例。非限制组患者来院后即开始非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患者采取少量、分次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模式,观察比较2组患者开始液体复苏后相关指标变化以及预后情况。治疗1 h后,限制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指标均优于非限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后,限制组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均优于非限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死亡率为6.7%,并发症发生率为23.3%;非限制组死亡率为26.7%,并发症发生率为4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恢复腹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保护机体的凝血系统,降低腹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对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128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早期采用低压(A组)和正压(B组)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手术治疗的救治效果,并与传统路径正压液体复苏(C组)的救治效果相比较。结果 A组死亡12例(12/64,18.75%),B组死亡12例(12/45,26.67%),C组死亡7例(7/19,36.84%);3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掊2=6.825,P=0.037)。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C组(掊2=8.974,P=0.01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最短(t=10.619,P=0.000)。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能降低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并能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根据不同的复苏方式将41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水平和失血量变化情况,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疗效。结果不同处置后12h两组HC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2h及24h两组PL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两组血清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液体复苏时,限制液体复苏相对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不至于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且对改善细胞氧代谢更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刨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救治经验。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91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大量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患者,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是合理有效的措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在入院24小时及1周内的死亡率虽都无显著差异,但限制性液体复苏组1周时的死亡率要更低,出院时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预后良好(GOS分级Ⅳ~Ⅴ)的比率则更是显著高于常规液体复苏组。结论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宫外孕破裂大出血休克(HSEP)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62例HSEP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62例HSEP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均纳入31例。对照组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成分输血。比较两组输液量、总输血量、住院时间、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输液量和总输血量显著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2 h,两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气剩余碱(BE)、红细胞比容(HCT)显著上调,但观察组上调更明显(P<0.01);治疗后2h,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下调,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上调,但观察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3 d内,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6.45%)较对照组(32.26%)明显减少(P<0.05)。结论 对HSEP患者要进行成分输血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可有效降低输液量、总输血量以及缩短住院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救麻醉处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接收的9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限制性体液复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急救麻醉处理。观察比较急救前、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术前,观察组的血红蛋白(Hb)、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对照组,乳酸(BLAC)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95.56%)高于对照组(82.22%)(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急救麻醉处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功能,从而提升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肝破裂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两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的肝破裂失血性休克5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A组)和限制组(B组)。比较两组复苏后的血压、心率、尿量和乳酸、碱缺失变化来了解患者的内环境状态,判断复苏效果。结果限制组平均输液量明显降低,血压、心率、尿量和乳酸、碱缺失(BE)显著改善。B组和A组比较HR、SBP、MAP、CVP、血乳酸,、尿量、碱缺失(BE)均P〈0.05有显著意义。结论在肝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出血未控制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不仅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而且降低了出血,改善了预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0例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LFR组和积极液体复苏(AFR)组,采用两组不同复苏方式,对两组患者的血乳酸(LA)、剩余碱(BE)、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两种不同复苏方式治疗后,血乳酸[手术开始时:(3.26±0.52)mmol/Lvs(5.71±0.58)mmol/L;术后3小时:(2.35±0.36)mmol/Lvs(3.87±0.24)mmol/L]和剩余碱[手术开始时:(-5.56±0.49)mmol/Lvs(-9.48±0.71)mmol/L;术后3小时:(-3.54±0.22)mmol/Lvs(-5.34±0.68)mmol/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死亡率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75±259)mlvs(2568±360)ml;(14.5%vs35.4%),P均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酸中毒,为后续救治创造条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失血性休克是引起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规范的创伤救治能有效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液体复苏是创伤救治的主要环节。过去几十年中液体复苏的许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开放性液体复苏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复苏液体选择等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应重视休克发生的基础机制,针对休克发生的各个环节,以现有循证依据为参考、结合各单位救治经验,规范化、个体化地实施救治和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8.
失血性休克是引起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规范的创伤救治能有效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液体复苏是创伤救治的主要环节。过去几十年中液体复苏的许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开放性液体复苏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复苏液体选择等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应重视休克发生的基础机制,针对休克发生的各个环节,以现有循证依据为参考、结合各单位救治经验,规范化、个体化地实施救治和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挤压综合征(CS)对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收集95例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S透析组和CS非透析组,按Hb、PLT降低程度分为4级,比较两组Hb及PLT、PT、APTT的改变以及两组血液制品输注情况。结果CS患者85例(89.5%)发生贫血,47例PLT降低(49.5%),合并AKI的CS透析组Hb和PLT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CS透析组PT、APTT均较非透析组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CS透析组输血人次、输血量、输入血浆量均较非透析组高(P〈0.05)。结论CS患者可发生明显的血液及凝血功能的异常,造成Hb及PLT不同程度地降低,PT、APTT时间延长,在合并AKI的CS透析患者中,Hb及PLT降低程度更重,输血及血浆治疗在CS透析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复苏液及不同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液体复苏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4只(体质量400~550 g),采用摸球法随机分为4组:乳酸钠林格液限制性复苏组(晶体限制性复苏组)、羟乙基淀粉(盈源)限制性复苏组(胶体限制性复苏组)、浓氯化钠(7.5%氯化钠液)限制性复苏组(浓氯化钠限制性复苏组)及羟乙基淀粉(盈源)非限制性复苏组(胶体非限制性复苏组),每组16只大鼠。实验大鼠均于称重后行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左侧颈动脉置管,右侧股动脉置管,动物模型制作采用股骨创伤骨折并放血法。受试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状态维持1 h后开始复苏,分别于成功复苏后第2、6、12及24 h时抽取腹主动脉血清,然后分别处死大鼠,终止实验。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8及TNF-α含量。结果复苏后第6 h时,各限制性复苏组大鼠血清中IL-8及TNF-α含量较复苏后第2 h时的相应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且均达最高峰,然后均开始下降;至复苏后第12 h时,各限制性复苏组大鼠血清中IL-8及TNF-α含量继续呈下降趋势(P0.05)。非限制性复苏组各时相点大鼠血清中IL-8及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各限制性复苏组相应时相点对应的指标(P0.05);同时,晶体限制性复苏组各时相点大鼠血清中IL-8及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2种复苏液限制性复苏组各时相点对应的指标(P0.05)。结论从本研究的初步研究结果来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液体复苏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大鼠休克状态的恢复要明显优于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晶体复苏液相比胶体及浓氯化钠两种复苏液更能有效地抑制大鼠血清中IL-8和TNF-α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