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林下种植重楼和珠子参根际土壤与原生林地土壤特征差异,了解植被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方法 以林下移栽种植重楼和珠子参为对象,测定根际土壤特征并与相对应的原生林地土壤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珠子参根际土壤有机碳(46.14 g·kg–1)、有机质(79.55 g·kg–1)、全钾(9.65 g·kg–1)和硝态氮(0.006 g·kg–1)质量分数较高,而全磷(0.49 g·kg–1)、速效磷(0.03 g·kg–1)和铵态氮(0.01 g·kg–1)质量分数的最高值出现在重楼根际土壤中。原生林地土壤中蔗糖酶(51.66 mg·g–1·d–1)、脲酶(372.6 μg·g–1·d–1)、过氧化氢酶(9.65 μmol·g–1·d–1)和亚硝酸还原酶(932.04 μmol·g–1·d–1)活性最高。重楼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高于珠子参根际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则与之相反,其他几种酶的活性在2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3种土壤在养分构成、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方面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 土壤特征之间差异表明,植被类型养分需求和获取策略有所不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受到植株自身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双重影响,且往往出现复杂的网状联系。探明药用植物适宜的土壤类型差异能为引种栽培区域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不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滇重楼共生培养条件下,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养分,AM真菌侵染率及根茎总皂苷的影响。方法: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滇重楼实生苗接种外源性AM真菌后处理组与不接种对照(CK)组根系侵染率、根际土壤养分和根茎总皂苷含量的变化,以及根际土壤因子与其侵染率和总皂苷含量的关系。结果:与CK组相比,接种AM真菌处理组根系侵染率显著增强(P0.05),处理组滇重楼根际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总球囊霉素含量、全氮含量较CK组显著提高,速效钾含量和pH较CK组显著降低;接种AM真菌后滇重楼根际土壤全磷、速效磷、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与CK组相比变化较大,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提高了滇重楼根茎总皂苷含量。结论:接种AM真菌能够改善滇重楼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有助于根际土壤养分转化,促进滇重楼生长,提高药材的入药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滇重楼接种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条件下,不同时期的滇重楼根系侵染率、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因素盆栽实验,对滇重楼幼苗接种28种AM真菌,在8月份(果熟期)和11月份(衰老期)2个时期进行采样,分析根系侵染率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滇重楼果熟期和衰老期各AM真菌处理组菌根侵染率均在75%~100%;与CK组相比,2个时期的根际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个时期的处理组根际土壤pH均呈上升趋势,果熟期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衰老期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2个时期的根际土壤全氮和全钾有所下降,2个时期的根际土壤其他理化性质增加或降低,无明显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与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接种AM真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滇重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为AM真菌菌剂在滇重楼栽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接种不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组合对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方法:在室温盆载条件下,对种植于灭菌土壤中的云南重楼实生幼苗分别接种12种AM真菌的不同组合,观察不同AM真菌组合的侵染能力及其对云南重楼根系活力、根际土壤环境中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接种外源AM真菌对云南重楼根际土壤中AM真菌孢子密度、根系AM真菌侵染率具有调控作用,提高了云南重楼根系活力;外源AM真菌可调节云南重楼根际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总球囊霉素及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提高了云南重楼对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吸收能力,提高了根际土壤中酶活性,同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了细菌/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比及降低了真菌/放线菌数量比,改善了云南重楼根际土壤环境。结论:不同AM真菌处理组合对云南重楼幼苗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人工栽培云南重楼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组合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在不同接种时期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培育高品质的滇重楼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温盆栽接种试验及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对不同AM真菌组合及不同接种时期侵染的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中的孢子密度、侵染率、根围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等进行分析。结果:不同AM真菌处理组在不同接种时期的侵染率均在80%以上,孢子密度在部分时期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CK),AM真菌与滇重楼幼苗根系共生关系良好。土壤中氮含量降低,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pH提高,1年生滇重楼实生苗与野生种源滇重楼幼苗土壤养分较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表现出细菌放线菌真菌,S3,S5和S8的AM真菌组合的2年生实生苗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结构较好,生物量碳的含量较高。土壤中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增长率较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长率最低,S2~S6处理组的野生种源滇重楼幼苗和1年生滇重楼实生苗土壤酶活性最佳。结论:不同AM真菌处理组及不同接种时期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数量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人工栽培滇重楼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滇重楼根茎品质与根际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骞  邬佩宏  杨敏  母茂君  黄瑜  郭冬琴  周浓 《中草药》2020,51(22):5839-5849
目的 探明野生与移栽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际土壤中基本养分、土壤酶活性与根茎品质的关系,筛选影响滇重楼活性成分的主导土壤因子,为滇重楼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采自云贵川33个样点的滇重楼为材料,测定了其根茎品质指标以及生长土壤基本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分析了根茎品质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滇重楼根茎品质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 滇重楼野生品和移栽品在总皂苷、总多糖、总黄酮含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药材品质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有滇重楼根际土壤样品的酸碱度适中,基本养分充足、含量丰富,土壤酶活性高,适宜于滇重楼的生长发育,野生地土壤肥力质量优于移栽地。野生滇重楼根茎总皂苷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总黄酮与pH值、脲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移栽滇重楼根茎总皂苷与速效钾含量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总黄酮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多糖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滇重楼品质主要受到土壤因子综合影响,在滇重楼野外就地保护或人工栽培过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土壤各养分的含量及其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接种解钾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通过室温盆栽实验,研究接种不同解钾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接种不同解钾菌能显著性影响滇重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其中速效氮的质量分数为24.5~90.5 mg·kg-1、速效磷质量分数为2.53~25.9 mg·kg-1、速效钾质量分数为132~312 mg·kg-1。土壤pH为7.08~7.75,均符合滇重楼种植最适范围。接种不同解钾菌可不同程度影响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化,标志着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会影响根际土壤酶活性,中性磷酸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增强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菌数量与真菌数量呈负相关(r=-0.856,P<0.01),与放线菌数量、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土壤pH呈负相关性。结论 接种解钾菌能有效提高滇重楼根际土壤中速效钾、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对滇重楼连作障碍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为滇重楼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二级濒危药用植物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野生资源严重匮乏,引种栽培可缓解市场需求,筛选滇重楼根际土壤解磷菌,为开发高效微生物菌肥提供数据支撑。该研究从云南、四川和贵州3个地区10个不同地点的野生和移栽品种的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矿化有机磷能力的根际解磷菌,经分离纯化后定性定量分析解磷能力,结合生理生化实验,运用16S rDNA测序分析进行菌株鉴定。从10个不同生境滇重楼根际土壤中筛选41株解有机磷菌株,其中野生品种滇重楼根际土壤中获得21株,移栽品种根际土壤中获得20株。显著性分析发现,41株解有机磷菌株的解磷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溶磷量为0.08~67.61 mg·L-1,pH 4.27~6.82。其中菌株Y3-5的溶磷量为67.61 mg·L-1,增磷量为57.57 mg·L-1。经鉴定41株均为革兰阳性芽孢杆菌。结合生理生化和系统进化树,最终筛选运动芽孢杆菌Y3-5为候选滇重楼根际解磷菌。不同生境滇重楼根际土中解磷菌的分布不同,解磷能力存在差异,解有机磷菌株Y3-5可望作为滇重楼微生物菌肥的候选菌种。  相似文献   

9.
滇重楼总皂苷含量和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滇重楼总皂苷含量和AM菌根侵染率与根际土壤性质的相关研究和通径分析,探讨土壤因子在滇重楼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测定了25个主要分布区滇重楼根茎总皂苷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根系AM菌根侵染率,并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滇重楼总皂苷含量和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在自然条件下,滇重楼根系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侵染率在36.41%~83.37%.总皂苷与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AM菌根侵染率与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滇重楼总皂苷含量主要受其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其次为土壤有机质和脲酶活性.而菌根侵染率主要受土壤pH制约,其次为碱解氮、脲酶活性和速效磷.结论:滇重楼品质形成与土壤因子密切相关,通径分析更能反映土壤因子对滇重楼总皂苷含量和菌根侵染率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境滇重楼根际解钾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生境滇重楼的根际土壤解钾菌的解钾能力,筛选出具有高效解钾能力的菌株,为滇重楼的栽培及品质提升奠定理论基础。该研究以云南、四川和贵州3个地区10个不同地点的野生和移栽品的滇重楼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离纯化解钾菌,使用火焰分光光度法测定解钾能力,并通过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纯化后获得26株解钾菌,野生和移栽品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各获得13株。通过解钾能力测定发现,26株解钾菌的解钾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发酵液中的K~+质量浓度为1.04~2.75 mg·L~(-1),增钾量为0.01~1.82 mg·L~(-1)。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鉴定为芽孢杆菌、根瘤农杆菌、葡萄球菌,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4株)为芽孢杆菌属的优势菌。滇重楼根际解钾菌的生理生化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解钾能力也随之变化,分离纯化得到解钾能力最强的Y4-1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增钾量为1.82 mg·L~(-1)。解钾菌株的筛选为微生物菌肥的制作提供了新的菌种。解淀粉芽孢杆菌Y4-1有望能作为培育滇重楼菌根化苗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2016,(5)
目的:研究接种AM真菌后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人工栽培滇重楼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28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滇重楼与AM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选择性。AM真菌诱导处理后,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有所差异,AM真菌的施用降低了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的数量,而对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并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结论:滇重楼人工栽培中施用AM真菌能促使滇重楼根际微生物区系从低肥力的"真菌型"向高肥力的"细菌型"转化的趋势,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有助于维持滇重楼根际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和谐性,证明了田间人工栽培滇重楼施加AM菌剂的有效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地调查与采集三峡库区重楼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培养法对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数量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为优势类群,放线菌次之,真菌很少。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显示,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选择合适的重楼品种和栽培基地,有利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从而为重楼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田间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际土壤的影响,为指导滇重楼的规范化栽培,培育优质的滇重楼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小规模的大田接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滇重楼根际土壤结构受田间接种菌根真菌所带来的影响,采用土壤农化法对各土壤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接种外源AM真菌处理组对滇重楼根系AM真菌的侵染率以及侵染强度等方面具有调控作用;添加AM真菌后,土壤pH基本不受影响,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真菌的数量下降,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根际土壤酶活性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土壤理化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特别是细菌数量与3种磷酸酶均极显著的相关性(r=0.849,0.800,0.804,P0.01)。结论:2种混合菌剂的施加能使滇重楼根际土中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增加,各土壤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在3个大田试验点中,贵州安顺和重庆万州的效果更为理想,这为大规模的推广大田栽培滇重楼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苍术根际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分析苍术根际区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比分析不同产地,相同立地环境下栽培与野生,及不同生长年限栽培苍术根际区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质及pH的差异。结果:茅山(MS)、罗田(LT)及妙峰山(MFS)苍术根际区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质及pH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1),6项指标平均值都是MS样品最低,MFS样品最高,而LT样品居中;栽培苍术根际区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显著低于野生苍术根际区土壤(P<0.01),有效磷,pH高于野生苍术根际区土壤(P<0.05),有效钾没有差异(P>0.05);2年生苍术根际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1年生苍术根际区土壤(P<0.01),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及pH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茅山苍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较重养分缺乏胁迫,主要表现为缺钾胁迫。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滇重楼栽培中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3类促生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滇重楼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丰富,不同产地滇重楼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解钾细菌、解无机磷细菌和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规律是: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真菌与解钾细菌数量呈逐年增加,细菌、放线菌、解无机磷细菌与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呈逐年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类型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不同产地滇重楼根茎的药用品质具有生境依赖性,种植年限的增加造成滇重楼药用品质下降作用明显。由此可见,种植年限增加会引起土壤微生态区系的变化,降低了滇重楼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进而造成滇重楼药用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6.
王勇  何舒  熊冰杰  王慧玲  贾凌云  何霞红  施蕊 《中草药》2021,52(17):5303-5310
目的以不同栽培模式下的人参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红松下种植人参、农田土壤种植下的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功能特征的变化,探讨环境土壤微生物对林下人参、大棚人参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对不同种植模式人参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和差异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在林下参根际土壤中检测到α-变形杆菌-13-2-20CM-2-64-7、慢生根瘤菌属的erythrophlei、SP-URHD0069、Lablabi、硝化螺旋菌SCGC-AG-212-E16、放线菌-13-1-2CM-4-69-9为优势菌种,这些固氮菌在加强了林下人参的养分吸收,在增加森林碳汇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增强了林下人参的抗逆性。相同年限的大棚人参根际土壤中检测出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诺卡氏菌-SP-lS0805N、诺卡氏菌terrae、γ-变形杆菌-13-2-20CM-66-19显著增多,其中氨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菌丰度较高,这与种植方式比如施肥,翻耕、农药使用有密切联系。结论不同的栽培模式影响着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落多样性,及菌群功能特征。为后期人参绿色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为人参农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接种不同解有机磷细菌或复合菌对滇重楼药材品质及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滇重楼人工栽培中生物菌肥的研制和施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单因素室内盆栽的方式,试验设空白(CK)组、接种Bacillus mycoides(S1)组、接种B. wiedmannii(S2)组、接种B. proteolyticus(S3)组、接种B. mycoidesB. wiedmannii(S4)组、接种菌株B. mycoidesB. proteolyticus(S5)组、接种B. wiedmanniiB. proteolyticus(S6)组、接种B. mycoidesB. wiedmanniiB. proteolyticus(S7)组8个处理,分析接种解有机磷细菌对滇重楼根茎总皂苷含量及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影响。结果 接种解有机磷细菌的7个处理中,滇重楼根茎总皂苷含量与CK组比较分别增加了16.42%、3.83%、16.86%、33.69%、2.11%、13.44%、28.83%;接种解有机磷细菌均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以S6和S7组的效果最为显著;接种解有机磷细菌提高了酶活性,以S7组效果最为显著,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比CK组高49.96%、104.67%、110.17%、99.61%、26.26%、11.29%;接种解有机磷细菌降低了根际土壤pH,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S7组处理下,滇重楼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组高181.46%、51.64%、42.62%;相关性分析表明,总皂苷与磷酸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各种养分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接种不同解有机磷细菌或复合菌能提高滇重楼品质和根际土壤肥力,其中以混合接种3种解有机磷细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乌兰浩特地区防风直播生产田、育苗田、移栽生产田的适宜肥料种类进行研究,筛选出不同生产田的宜用肥料种类以指导生产实践。方法:测量和比较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后试验区内药材的产量、根粗、鲜根重、根条数。结果:单独施用农家肥或复合肥对根部各指标和亩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复合肥与通丰养分平衡剂混合施用或单独施用生物菌肥对根部各指标和亩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大。结论:直播防风田适宜基肥为氮磷钾复合肥(N∶P∶K=13∶17∶15)45 g·m~(~(-2))+通丰养分平衡剂150 g·m~(-2);育苗田为氮磷钾复合肥(N∶P∶K=13∶17∶15)52 g·m~(-2)+通丰养分平衡剂150 g·m~(-2);移栽田为金满田生物菌肥120 g·m~(-2)或氮磷钾复合肥(N∶P∶K=13∶17∶15)45 g·m~(-2)+通丰养分平衡剂150 g·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广藿香间作生姜与豇豆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种植模式(广藿香单作、广藿香-生姜间作、广藿香-豇豆间作)的广藿香根际土壤的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区片段进行测序,研究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间作豇豆的广藿香根际土壤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单作广藿香土壤,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间作生姜广藿香根际土壤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显著高于单作广藿香土壤。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间作生姜和豇豆后广藿香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单作存在明显差异。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电导率、碱解氮、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强度最大。广藿香间作豇豆后通过改变土壤中电导率、碱解氮、有机质进而增加根际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并影响了广藿香根际群落结构。结论:广藿香间作豇豆在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差异及不同种质太子参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方法: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定性、定量分析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供试土壤中共检测出92种PLFA,其中i15∶0、i16∶0、16∶0、16∶0 10-Me及18∶1ω9c含量较高,磷脂脂肪酸总量在江苏句容、福建柘荣两产地土壤中含量较高,4个产地间磷脂脂肪酸种类和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还包含放线菌及真菌,不同产地和种质太子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含量及群落结构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