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幼蜱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零点和有效积温。方法将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饱血幼蜱置于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发育历期和积温,采用拟合模型方程求出两性株和孤雌株幼蜱发育的零点温度,计算幼蜱发育的有效积温。结果长角血蜱两性株和孤雌株的发育零点分别为14.89℃和14.95℃,平均积温分别为(265.08±99.37)日度和(306.90±176.24)日度,有效积温分别为(101.44±147.66)日度和(116.51±116.79)日度。结论长角血蜱饱血幼蜱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两性株比孤雌株发育快,研究结果可以作为长角血蜱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报讯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该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团队研究发现,棉铃虫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素受体基因ABCC2的变异可以导致其对Bt作物产生高水平的抗性,但这种变异显著增加了抗性棉铃虫对另外一种生物毒素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据悉,苏云金芽孢杆菌(Bt)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褐黄血蜱Hf05基因进行克隆及表达分析。方法基于褐黄血蜱中肠转录组文库中的Contig16575序列设计引物,RACE法扩增Hf05 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利用qRT-PCR分析褐黄血蜱Hf05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吸血状态下的雌成蜱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 Hf05 cDNA全长1 058 bp,ORF长531 bp,编码176个氨基酸;其表达情况为:饱血雌成蜱饱血若蜱饱血幼蜱雄成蜱(P0.05),饱血雌成蜱3/4饱血雌成蜱1/2饱血雌成蜱1/4饱血雌成蜱(P0.05),饱血雌成蜱体壳半饱血雌成蜱体壳饱血雌成蜱唾液腺半饱血雌成蜱唾液腺(P0.05)。结论成功克隆褐黄血蜱Hf05基因,该基因编码176个氨基酸的Hf05蛋白,qRT-PCR检测Hf05基因在饱血褐黄血蜱雌成蜱高表达。  相似文献   

4.
由于化学药剂的负面影响,人们只好大力发展利用微生物控制蚊和蚋进而防治许多重要虫媒病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一些主要的灭蚊菌毒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控制蚊、蚋幼虫方面的潜在利用价值。这些菌毒素包括苏芸金氏杆菌(Bt)的Cry和Cyt毒素、球形芽孢杆菌(Bs)的Bin毒素、短杆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的舟状折叠结晶以及双酶梭菌(Clostridium bifermentans)的4种主要蛋白质。  相似文献   

5.
概述苏云金杆菌与球形芽孢杆菌是多种媒介昆虫的高效生物控制剂,它们所含有毒素的类芽孢体对蚊幼虫具有极强的毒性作用。球形芽孢杆菌的类芽孢体对库蚊和按蚊幼虫毒效很高。在蚊幼中肠的碱性环境与蛋白酶作用下,类芽孢体很快被溶解,释放出毒素使中肠上皮细胞破坏、分离和分裂(这一点与苏云金杆菌类同)。有人认为中肠上皮细胞的肿胀和破坏是昆虫致死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江西省赣州市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的病原体,为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野外用布旗法和在动物体表采集蜱,进行种类鉴定。用PCR法扩增立克次体(Rickettsia sp.)gltA基因和埃立克体(Ehrlichia sp.)16S rRNA基因片段并测序,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江西省赣州市4县采集的395只蜱的种类包括2属4种,分别为血蜱属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嗜群血蜱(H. concinna)、具角血蜱(H. cornigera)和扇头蜱属的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395只蜱分为43批检测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共有18批阳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龙南县22批蜱中检测到16批阳性,来源于具角血蜱的LN1615株与扇头蜱立克次体(R. rhipicephali)处于同一分支,来源于微小扇头蜱的LN1620株与马赛立克次体(R. massiliae)处于同一分支,其余的12株来源于具角血蜱和2株来源于微小扇头蜱,与日本立克次体(R. japonica)处于同一分支。崇义县CY1602株来源于嗜群血蜱与R. raoultii处于同一分支。于都县YD1606株为来源于长角血蜱的埃立克体,与2010年Yonaguni206(HQ697589)、Yonaguni138(HQ697588)和2009年HLAE178(GU075695)处于同一分支。安远县微小扇头蜱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本文对江西省赣州市采集的蜱进行了鉴定,首次在江西省赣州市的蜱中检测到日本立克次体、扇头蜱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R. raoultii和埃立克体,为江西省蜱种类的调查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辽宁省东部地区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及种型分布。方法采集辽宁省本溪、宽甸长角血蜱,提取DNA,采用PCR扩增SFGR ompA基因,并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 65份(368只)长角血蜱标本有7份扩增出SFGR Omp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0.77%。对其中3份标本的扩增片段(BH36、BH30、KD9)测序后进行聚类分析,ompA基因序列与SFGR河北株暂定种Candidatus R.hebeiii(HQ651815、HQ651817)同处于一个分支,同源性为99.83%~100%;与R.heilongjiangensis和R.japonica遗传距离较近,与其他SFGR遗传距离较远。结论辽宁省东部地区长角血蜱携带SFGR Candidatus R.hebeiii,且感染较普遍。  相似文献   

8.
苏云金杆菌(Bt)产生的多分孢子晶体包涵体对摄取它的昆虫幼虫有毒害作用。本文报告了Bt medellin变种(Bt med)94kDa晶体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毒性试验。 用Lamda Zap Ⅱ/EcoRI/CIAP构建Btmed CIB 163—131株的基因库,用对94kDa晶体蛋白的小鼠抗血清筛选阳性克隆。选一阳性噬菌斑作体内切离得到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比较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和小亚璃眼蜱(H. anatolicum)新疆地理株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差异。方法2019年4—5月,于新疆奇台和吐鲁番2个蜱流行地采集硬蜱,利用形态学特征鉴定蜱种,提取全蜱总DNA, PCR扩增蜱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 (CO1)基因保守片段,使用pEASY R-T1载体系统对目的基因进行克隆,挑取单菌落无菌扩大培养,培养后的菌液进行测序。采用NCBI中Blast在线分析软件,对测序后的靶基因序列与其他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对,分析CO1基因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供血饲喂不同发育阶段的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分别为幼蜱(200只)、若蜱(150只)和成蜱(50只),每个发育期分别取2只大白兔进行供血饲喂。采用饲蜱装置将蜱接种于兔子耳部饲血,每天对吸血蜱进行观察,直至各发育期蜱饱血脱落,记录各个阶段的发育时间,观察各蜱种不同发育期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于奇台和吐鲁番两地共采集317和291只硬蜱,分别为亚洲璃眼蜱(317只)和小亚璃眼蜱(291只)。经生物学特性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16S rDNA基因及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gene,COⅠ)基因建立3种形态学特征相近的血蜱属蜱类-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在上海市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蜱样本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从蜱基因组中扩增16S rDNA及CO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6.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3种血蜱中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0%~97.2%,96.9%~98.8%;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9%~98.3%、87.1%~91.9%;铃头血蜱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日本的铃头血蜱(AB819170)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7.5%;3种血蜱16S rDNA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8.0%、87.0%、86.9%,COⅠ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0.4%、80.8%、82.8%。用16S rDNA及COⅠ基因构建系统发生树中,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分别与已知的长角血蜱和褐黄血蜱聚在一起,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均形成独立的分支。结论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并能更好地了解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辽宁省东部地区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及种型分布。方法采集辽宁省本溪、宽甸长角血蜱,提取DNA,采用PCR扩增SFGR ompA基因,并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 65份(368只)长角血蜱标本有7份扩增出SFGR Omp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0.77%。对其中3份标本的扩增片段(BH36、BH30、KD9)测序后进行聚类分析,ompA基因序列与SFGR河北株暂定种Candidatus R.hebeiii(HQ651815、HQ651817)同处于一个分支,同源性为99.83%~100%;与R.heilongjiangensis和R.japonica遗传距离较近,与其他SFGR遗传距离较远。结论辽宁省东部地区长角血蜱携带SFGR Candidatus R.hebeiii,且感染较普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临沧地区蜱虫种类及其自然感染埃立克体的情况。方法 采集耕牛体表寄生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和分组后,从蜱虫中提取DNA,应用PCR扩增蜱虫COI基因以及埃立克体16S rRNA和groEL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 共采集到蜱虫42只,其中微小牛蜱38只占90.48%、血蜱4只占9.52%。将每种蜱的2只为1组,在21组样本中,检出COI片断21份(检出率100%);在相同的4组样本中均检出埃立克体16S rRNA片断和groEL片断4份(检出率19.05%)。基因序列分析,检出的COI片断序列中有2份与澳大利亚pava血蜱(JX573136)的同源性最高(89.3%),其余19份序列与马来西亚微小牛蜱B3的同源性最高(99.5%);检出的4份16S rRNA片断序列完全一致,与美国查菲埃立克体Arkansas和埃文埃立克体Aa2FT349及中国北京查菲埃立克体BY-YQ-HME-O18株的同源性均为100%;检出的4份groEL片断序列也完全一致,与日本埃立克体Yonaguni206 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3.9%。结论 经分子检测证实云南临沧地区耕牛体表微小牛蜱中存在一种类似日本Yonaguni206株的埃立克体感染,耕牛体表还可能寄生一种新的血蜱。  相似文献   

13.
用地衣红-卡红染色进行共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克隆内共生细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经地衣红-卡红染色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呈黑色和棒状,在胞质内不规则分布。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的16S rDNA基因长1534bp,与类亚洲嗜阿米巴杆菌(Candidatus Amoebophilus asiaticus 5a2)和韩国棘阿米巴分离株KA/E21内共生细菌的16S rDNA基因的同源性均为98%。进化树分析表明,棘阿米巴CB/S1内共生细菌与韩国棘阿米巴KA/E21内共生细菌、类亚洲嗜阿米巴杆菌、黑脚硬蜱内共生细菌和伯恩蚜小蜂内共生细菌等细菌构成单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目前非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随机抽取100株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非鲍曼不动杆菌,用E-test方法检测非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PCR方法检测16种相关耐药基因的分布。结果共筛选出17株非鲍曼不动杆菌,7株为多重耐药(41.2%),其中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100%,对氯霉素、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6.5%、76.5%、64.7%和52.9%,对多粘菌素B普遍敏感;检出6种耐药基因分别为ampC、blaTEM、blaPER-1、blaOXA-23-like、blaOXA-58和Int1。结论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和blaOXA-23-like基因为非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非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贵州省炭疽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2015年贵州省间不同地区的409份标本(外环境388份、患者19份和牲畜2份)进行炭疽芽胞杆菌分离培养,采用革兰染色镜检、青霉素抑制试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对可疑炭疽菌落进行鉴定,分析菌株检出情况。运用MLVA-15技术对炭疽芽胞杆菌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获得各VNTR位点的扩增长度并计算重复单元的重复数目。结合各VNTR位点重复数目,利用NTsys 2.10e软件对不同地区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409份标本中分离出34株炭疽芽胞杆菌,检出率为8.31%。其中341份土壤检出33株,检出率为9.68%;17份患者皮肤病灶渗出液检出1株,检出率为5.88%。2015年分离出炭疽杆菌的阳性率最高,占48.72% (19/39)。MLVA-15分析显示,34株菌株被分为3个MLVA型;聚类分析显示,34株菌株被分为A和B两簇,其中A簇又被进一步分为A1和A2分支。来自相同地区或年份的多数菌株聚类关系相对较近。结论 2012-2015年贵州省间各种疑似炭疽送检标本中,土壤的检出阳性率最高,贵州省炭疽芽胞杆菌菌株具有MLVA型别多样性,型别分布和聚类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低保老年患者非发酵菌的感染分布特点、耐药率及其变化,为临床合理选择和更换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以本院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间≥60岁老年患者标本分离的非发酵菌作为分析对象,分析非发酵菌的检出阳性率、耐药率及其多重耐药率等.结果 3年内共检出非发酵菌496株,其中≥60岁患者(老年组)占71%,老年组阳性率7.6%远高于非老年患者(对照组)的3.4%,检出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55.0%)、鲍曼不动杆菌(33.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7%)3种为主;耐药分析显示,除对于碳青霉烯类、部分氨基糖苷类和部分复合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保持相对较高的敏感率外,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都很高;耐药趋势大体呈阶梯状逐渐上升;多重耐药的比率铜绿假单胞菌达29.5%,鲍曼不动杆菌达48.7%,其中老年组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比率达到2.4%.结论 低保老年患者非发酵菌感染阳性率高,耐药率高,耐药率增高变化快,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比例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梅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其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梅州地区5所医院2012年1~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210株,采用K-B法检测药敏性,改良Hodge试验筛选耐碳青霉烯表型,PCR扩增IMP、VIM、OXA-23、OXA-24、OXA-51和OXA-58型碳氢霉烯酶基因,并测序。应用ERIC-PCR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17种药物除多粘菌素B耐药率为0.48%外,其他药敏耐药率都高于60%;改良Hodge试验阳性菌株163株(77.62%)。扩增结果显示Bla-OXA-51的检出率为最高为94.29%(198/210),Bla-OXA-23的检出率次之为78.57%(165/210),Bla-VIM的检出率为4.29%(9/210),Bla-IMP、Bla-OXA-24、Bla-OXA-58均未被检出。210株菌株分为7个ERIC基因型,其中A型97株,B型44株,H型25株,为主要的流行克隆株。结论 梅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十分严重;产OXA-51、OXA-23和VIM型碳氢霉烯酶是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且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存在克隆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食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O157∶H7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并分离致病菌。结果检测11类样品共1 739份,检出致病菌174株,总检出率10.0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9.53%,11类食品中肉与肉制品污染最为严重、阳性率14.88%。结论武威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肉与肉制品是主要受污染的食品品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某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常见病原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方法 对2010-01-01/2011-12-31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标本培养阳性的致病菌,用VITEK一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辅以手工方法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25株,以革兰阴性菌(237株,72.92%)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48株,14.77%)、铜绿假单胞菌(47株,14.46%)、肺炎克雷伯菌(46株,14.15%)及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45株,13.85%)为最常见;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属(27株,8.31%)为主,其次是肠球菌(5株,1.54%);真菌(55株,16.92%)所占比例不小,以白色假丝酵母菌(37株,11.38%)为主.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表现为多重和普遍耐药.肠杆菌科耐药性最强的为青霉素类,耐药率高达96.21%,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高达97.73%.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大于60.0%,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敏感率>70.0%.结论 2010-2011年某院医院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驻湖北孝感某部营区蜱虫及蜱媒病原体感染现状,为防治蜱媒病对人群健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对某营区的仓库及训练场开展蜱虫调查,采集营区警犬饲养员及离营区20 km医院发热待查患者血样、警卫犬体表及营区草地上的蜱虫,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方法检测分析测定病原体基因分型。结果累计收集患者血110份,将血样混合分组,共7组;警犬饲养员血1份。患者血样检出巴尔通体和肺炎军团菌分别为3组和1组,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nate,MLE)感染率分别为27.77%(4/110),8.52‰(1/110);警犬饲养员血液检测到巴尔通体。从警犬身上、营区草地上分别采集蜱虫6只、20只。警卫犬体表蜱虫和营区草地蜱虫均检测到巴尔通体和立克次体。营区警犬饲养员及医院发热待查患者血样与营区警犬体表蜱虫检测到的巴尔通体基因型不同,分别为牛巴尔通体(B.bovis USAMRIID-000002),杆菌巴尔通体(B.birtlesii USAMRIID-000020),伊莉萨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 USAMRIID-000008 or B.grahamii USAMRIID-000026),巴尔通体变形菌(B.grahamii USAMRIID-000026);而警犬体表蜱虫携带的为巴尔通伯格霍夫亚种(Bartonella vinsonii subsp.berkhoffii)基因型Ⅲ。不同来源的样本检测的巴尔通体基因型不同。结论该调查点蜱虫易见,蜱媒病原体感染率高,应采取蜱虫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