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内瘘穿刺法在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80例疑难自体内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试验组采用改良内瘘穿刺法。比较2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 2组穿刺10、40次后的内瘘血管内膜壁厚度均较同组穿刺前增加,且对照组穿刺40次后的内瘘血管内膜壁厚度大于试验组穿刺40次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21%,高于对照组的9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为(1.60±0.52)分,低于对照组的(2.40±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肿发生率为0.04%,低于对照组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0.93%,与对照组的1.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护理措施,从而减少早期使用内瘘的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86例内瘘成形术后6~8周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穿刺时选择内瘘侧,即动脉针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8~10cm穿刺,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5~10cm穿刺.实验组43例的动脉穿刺点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10cm以上,静脉穿刺选择患者其他肢体的表浅静脉或颈内静脉植管.并且由两名以上专业护士评估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共穿刺688次.结果:实验组43例穿刺成功342/344(99.4%)高于对照组296/344(86.1%),皮下血肿发生率7/344例(2.4%)明显低于对照组21例(7.2%),P均<0.05.而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动静脉内瘘新瘘穿刺时,我们摒用传统方法,而选择动脉端刺入内瘘新瘘,静脉端穿刺其他肢体浅表静脉或连接颈内静脉置管,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干针微负压穿刺法在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干针微负压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回血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回血率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干针微负压穿刺法能提高疑难动静脉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率,降低皮下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新内瘘患者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新启用内瘘患者108例,按首次内瘘启用时间对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比较2组患者随访12个月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穿刺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6月开始实施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绘制,按示意图有规划、保护性的穿刺血管,提高血管穿刺部位轮换率。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开展内瘘血管绘制活动前12个月)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15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8年7月(开展内瘘血管绘制活动后12个月)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16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内瘘穿刺点渗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素质、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内瘘穿刺点皮下渗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素质评分、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开展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绘制活动后,有效降低了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 目的 观察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和锐针绳梯式穿刺法对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其中血管条件不良穿刺困难病人28例,可穿刺血管短者17例,高位内瘘者15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扣眼穿刺组30例和绳梯穿刺组30例。观察12个月,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内瘘堵塞、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拔针后止血时间。结果 扣眼穿刺组和绳梯式穿刺组均未发生动静脉内瘘堵;扣眼穿刺组内瘘动静脉端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提高(P<0.01);扣眼穿刺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渗血发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减少(P<0.01);扣眼穿刺组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较绳梯穿刺组明显缩短 (P<0.01);扣眼穿刺组患者疼痛均值较绳梯穿刺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扣眼穿刺法在疑难内瘘穿刺中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内瘘,降低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扣眼穿刺法在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明显优于绳梯式穿刺法,疑难内瘘临床可推广优先选择纽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绳梯样穿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静脉内瘘是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道,是尿毒者患者的生命线。它通常将患者的一根动脉(多选桡动脉)和一根静脉(多选头静脉)进行吻合,达到静脉动脉化,以耐受血液透析时的反复穿刺。常规使用的内瘘比新建的内瘘和普通静脉穿刺更省力,成熟的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很高(100%)。对长期透析患者定点穿刺常常引起患者内瘘侧的手臂局部隆起,隆起部位的上下方血管特别狭窄,严重影响外观。血液透析只是暂是替代了尿毒症患者的肾脏功能,帮助患者排除毒素和多余的水分。如果患者不进行肾移植,这种方法将长期进行。定点穿刺处皮肤变薄、松弛,透析时针眼处渗血,少数患者形成局部动脉瘤,甚至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险。经常更换穿刺点可避免定点穿刺造成使用过多血管壁受损、弹性减弱、硬节瘢痕形成。为此,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我们针对我院现有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了改进,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内瘘单针扣眼穿刺方法在疑难内瘘中并发症及优点的探讨,为内瘘单针扣眼穿刺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肾内科疑难内瘘患者32例,18例选用内瘘单针扣眼穿刺方法,14例选用绳梯穿刺方法,应用长海痛尺疼痛分级量表评估穿刺疼痛感,对比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后渗血率、血肿率和压迫止血时间;费森尤斯OCM机在线监测2组患者Kt/V值。结果内瘘单针扣眼穿刺较绳梯穿刺明显减低穿刺疼痛感(1.86±0.82比5.06±1.24,t=-9.552,P=0.039),有较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82.41%比76.68%,χ2=25.251,P=0.000),针眼渗血率及皮下血肿率等并发症明显减低(分别为2.61%比21.65%和0.17%比26.46%,χ2=2.597、2.553,P=0.000、0.000),压迫止血时间明显缩短[(11.45±2.04)min比(35.05±6.22)min,t=-16.126,P=0.007],Kt/V值明显升高[(1.73±0.19)比(1.11±0.11),t=12.499,P=0.001]。结论扣眼穿刺较绳梯式穿刺疼痛感减低,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渗血率及血肿率均明显减低,压迫止血时间缩短。内瘘单针扣眼穿刺大大节省内瘘血管及外周血管资源,明显提高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程序化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应用程序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栓塞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9.98%,对照组9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内瘘栓塞及假性动脉瘤.穿刺后患者针眼渗血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程序化内瘘穿刺,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栓塞率及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并发症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结果40例移植人造血管内瘘出现并发症13例25次,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无一例出现功能丧失。结论掌握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先兆并及时处理,对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患者功能锻炼开始时间。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3例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于术后3 d(A组)、术后12 h(B组)及术前2周(C组)开始指导功能锻炼,比较3组术前2周、术前1 d、术后2周、4周及8周头静脉内径;比较3组术后2周、4周及8周吻合口血流量;比较3组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3组头静脉内径术后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头静脉内径术后2周、4周及8周增宽速度低于C组(P<0.05);C组术前1 d头静脉内径大于术前2周(P<0.05)。A、B 2组术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吻合口血流量得到快速提升(P<0.05);A、B两组术后2周、4周及8周吻合口血流量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成熟时间较A、B组短(P<0.05)。3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早期有针对性地实施术侧肢体的功能锻炼,可在保障动静脉内瘘安全的前提下,增大血管内径及血流量,改善血管条件,缩短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14.
朱伟萍 《天津护理》2010,18(6):314-315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能减少內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保证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15.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顺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 5 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选择同侧下肢大隐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 (常规穿刺法 )动脉出路距瘘口近侧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 ,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 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动脉端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 80 .30 % ) (P <0 .0 1 )。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实验组为 4 .2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1 2 .1 2 % ) (P <0 .0 1 ) ,静脉端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内瘘堵塞率为 3.5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2 5 .93% ) (P <0 .0 5 )。实验组透析中血流量可达 2 0 0ml/min以上 ,为 82 .82 % ,对照组为 77.2 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纽扣式穿刺法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纽扣式穿刺法,对照组区域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纽扣式穿刺法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申鹏  李宏  郭珏  王爱萍  乔金红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3):1634-1640
目的 检索、评价并汇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为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生存率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循证护理方法,系统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临床顾问、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DynaMed循证知识库、美国指南网等指南数据库、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等专业协会网站、PubMed等综合数据库中有关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预防的证据,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临床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由循证团队进行证据的提取、汇总、质量评价。 结果 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文献14篇,其中临床决策5篇,指南6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2篇。结合临床专业人员意见汇总6个主题、34条证据,包括评估、监测与筛查、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规范使用、人员与培训、健康教育、透析低血压管理。 结论 该研究总结了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可为透析中心医护人员提供参考。临床医护人员采纳证据应用到临床时要结合专业人员判断及患者偏好,审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周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者腔内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对30例先天性动静脉瘘腔内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所有病例均经过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护理随访3个阶段.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其中25例术后症状改善,无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5例患者因术中无法配合、血管过细微导管无法通过等原因未行治疗;随访期内5例症状复发,但症状较腔内治疗前轻.结论 腔内治疗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