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建立稳定发光的类中性粒细胞-大肠杆菌-金属片双荧光三相共培养动态模型,并研究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方法抽提pUC57-mCherry质粒,电转入大肠杆菌临床株ST131,构建稳定发光的ST131-mCherry大肠杆菌。通过活体成像(IVIS)系统对构建的ST131-mCherry大肠杆菌进行筛选。通过稀释涂板法比较ST131-mCherry与ST131的生长曲线,通过结晶紫染色比较ST131-mCherry与ST131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将ST131-mCherry与钛片共培养,荧光显像观察不同时间点成膜情况,并通过超声震荡稀释涂板法对钛片表面生物膜计量。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RTA)诱导HL60-eGFP细胞分化为类中性粒细胞。使用诱导分化的HL60-eGFP细胞、ST131-mCherry与金属片共培养,构建双荧光三相共培养模型,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以及稀释涂板计数评价不同金属表面的类中性白细胞抗菌能力。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OD值和活菌数等定量数据进行统计。 结果经临床株筛选,质粒电转获得红色荧光菌株"ST131-mCherry",在体外连续培养48 h,ST131-mCherry可稳定发光。ST131-mCherry与野生株ST131相比,两者的生长曲线没有统计学差异。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中,ST131与ST131-mCherry生物膜结晶紫染色490nm的OD值分别为(1.04±0.06)和(1.04±0.05)(t=0.890, P>0.05);在0.5%葡萄糖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G)中,分别为(1.55±0.06)和(1.49±0.17)(t=0.822, P>0.05);在10%滑液(SF)中,分别为(2.13±0.16)和(2.124±0.13)(t=0.833, P>0.05)。ST131-mCherry可以在钛片表面成膜,其荧光强度随着成膜量的增加而变强。诱导分化的HL60-eGFP细胞、ST131-mCherry与钛片或钽片共培养结果显示,经过60 min的共培养,钽金属体系内的HL60-eGFP细胞能够吞噬更多的ST131-mCherry大肠杆菌,钛片体系和钽片体系内细菌存活率分别为(33±2.5)%和(15.7±1.2)%(t=10.47, P<0.01)。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类中性粒细胞-金属片双荧光三相动态共培养模型,该模型是1种实用的PJI相关抗菌材料体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稳定型生物发光临床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JI)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噬菌体Phi11侵染带Lux发光基因的标准菌株BD1652,并通过噬菌体转导将Lux基因导入PJI临床菌株金葡菌ST1792基因组DNA,进而构建成稳定型生物发光临床菌株ST1792-Lux。通过抽纸牌,将1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克氏针作为两组模型动物的左膝关节假体。术中实验组左膝关节内注入10μl(105CFU)ST1792-Lux菌液,对照组注入等量0.9%氯化钠溶液,术后1、3、7、14 d,采用活体成像系统(IVIS)检测生物发光强度随时间变化;并于术后2周观察小鼠左膝关节病理学变化。以非配对t检验对ST1792-Lux和ST1792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同一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左膝平均生物发光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临床株筛选,噬菌体Phi11转导获得生物发光菌株"ST1792-Lux",无抗生素筛选条件下连续传代培养48 h,ST1792-Lux稳定发光;Lux基因重组于ST1792基因组DNA内,较之野生株ST1792,ST1792-Lux在生长能力和不同培养条件下成膜能力(tTSB=1.16,1.29;tTSBG=0.38,0.31;P均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IS检测示,术后每个时间点(1、3、7和14 d),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左膝平均生物发光强度均明显增高(t=9.13,10.72,14.48,7.46;P均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生物发光临床株S.aureus PJI动物模型,其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株S.aureus PJI的致病分子机制和各种干预措施有效性的体内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Remuzzi评分供肾移植后受者/移植肾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接受单肾移植的81例受者临床资料。根据供肾Remuzzi评分将81例受者分为低分组(Remuzzi评分0~3分,n=38)及高分组(43例)(Remuzzi评分4~6分,n=43)。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Graphpad 8.0.2绘制受者/移植肾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低分组38例受者供肾Remuzzi评分为(2.23±0.87)分,高分组43例受者供肾Remuzzi评分为(4.56±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49,P<0.05)。低分组术后1、3个月血清肌酐分别为(143±92)和(136±75) μmol/L,高分组分别为(138±80)和(123±39) 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7和1.031,P均>0.05)。低分组术后6个月血清肌酐[107.5(60,821) μmol/L]低于高分组[113.0 (67,224)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371,P<0.05)。低分组术后1、3和6个月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60±24)、(59±26)和(61±27)mL/min,高分组分别为(64±25)、(64±21)和(66±20)mL/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3、-0.903和-0.756,P均>0.05)。截至2022年2月14日,受者随访时间(29±6)个月(1~36个月)。低分组16例受者(42.1%)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高分组12例受者(27.9%)移植术后发生D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05)。两组受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8,P>0.05)。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8,P<0.05)。低分组发生DGF、低分组未发生DGF、高分组发生DGF和高分组未发生DGF受者术后生存率及移植肾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Remuzzi评分作为供肾病理学评估的重要部分,为肾移植受者术后治疗提供一定指导,评分较高供肾移植后受者也能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盐对RAW264.7细胞系毒性作用的浓度范围和抑制RAW264.7分化为破骨细胞的最佳实验浓度。 方法以小鼠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法检测唑来膦酸盐对小鼠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的毒性作用范围。使用TARP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盐作用下破骨细胞的生成数目。 结果体外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反应吸光度结果显示,10-3 mol/L(0.511±0.920),10-4 mol/L(0.615±0.577)唑来膦酸对小鼠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增殖有毒性作用,与空白对照组(0.789±0.0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0,P<0.01)。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结果显示:10-5 mol/L(8.333±0.817)、10-6 mol/L(10.400±1.817)、10-7 mol/L(11.250±2.750)及10-8 mol/L(11.143±1.864)唑来膦酸盐实验组破骨细胞数与空白对照组破骨细胞数(13.833±2.48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7.972,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当唑来膦酸盐浓度为10-5 mol/L时,抑制效果最明显(P<0.01)。 结论唑来膦酸盐抑制RAW264.7细胞系分化为破骨细胞的最佳体外实验浓度为10-5 mol/L。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发生急性肾损伤(AKI)供肾对肾移植受者及移植肾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71例供肾捐献前发生AKI供者(AKI 1、2和3期分别为31、16和18例)及78例非AKI供者,AKI组对应受者136例(AKI 1、2和3期供者对应受者分别为70、32和34例),非AKI组对应受者154例。采用成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受者/移植肾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KI组供者入院时血清肌酐以及供肾获取时血清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和尿蛋白阳性比例分别为(91±51)μmol/L、(206±126)μmol/L、(17±16)mmol/L、(121±28)g/L、53.5%(38/71),非AKI组分别为(66±33)μmol/L、(53±24)μmol/L、(9±4)mmol/L、(108±22)g/L和21.8%(1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8、-10.096、-0.432和-3.066,χ2=16.065,P均<0.05)。AKI 1期、AKI 2期和AKI 3期供者入院时血清肌酐以及供肾获取时血清肌酐和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275、15.012和3.840,P均<0.05)。非AKI组对应受者术后1个月血清肌酐、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及移植肾存活比例分别为(106±47)μmol/L、9.1%(14/154)和98.1%(151/158),AKI组对应受者分别为(126±82)μmol/L、25.0%(34/136)和86.8%(11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1,χ2=13.234和9.445,P均<0.05)。AKI与非AKI组供者对应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5,P<0.05);AKI与非AKI组供者对应受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07,P>0.05)。不同AKI分期供者对应受者移植肾及受者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43和1.257,P均>0.05)。 结论高分期AKI供者供肾经过积极维护能达到与低分期AKI供者供肾相似的移植效果,高分期AKI供者供肾经专业评估筛选后可作为扩大供肾来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MCU)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是否有调控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6孔:对照组(Control组)不预先给药;精胺(spermine,Sper)组,检测时给予30μmol/L的Sper;Ru360组检测前30 min给予10 μμmol/L的Ru360;环孢菌素(ciclosporinA,CsA)组检测前30 min给予0.2 μmol/L的CsA;苍术甙(atractyloside,Atr)组检测时给予400 μmol/L的Atr;Ru360+Atr组,检测前30 min给予10 μmol/L的Ru360,检测时给予400μmol/L的Atr; CsA+Sper组,检测前30 min给予0.2μmol/L的CsA,检测时给予30 μmol/L的Sper;建立钙超载模型:各个实验组上机检测时都给予200 μmol/L的CaC12.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持续监测6 min观察各个实验组线粒体酯化钙黄绿素(calcein AM)荧光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线粒体calcein AM荧光强度迅速减低(0.073±0.011);与对照组比较,Ru360组(0.779±0.015)、CsA组(0.923±0.011)线粒体calcein AM荧光强度减低缓慢(P<0.05);与Sper组(0.023±0.006)比较,CsA+Sper组(0.713±0.032)线粒体calcein AM荧光强度减低缓慢(P<0.05);Ru360+Atr组(0.643±0.087)与Atr组(0.047±0.015)比较,线粒体calcein AM荧光强度减低缓慢(P<0.05);与Ru360组(0.779±0.015)比较,Sper组(0.023±0.006)线粒体内calcein AM的荧光强度迅速减低(P<0.05).结论 在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水平上MCU对mPTP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橙皮苷对钛颗粒介导前破骨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 方法骨髓巨噬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30 ng/ml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50 ng/ml刺激下,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扫描电镜观察钛磨损颗粒形貌结构。对不同浓度下橙皮苷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t检验分析得出最低有效浓度;对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阳性细胞数及骨吸收陷窝面积判断橙皮苷对破骨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最后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验证橙皮苷对钛颗粒介导的破骨基因,包括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1)、组织蛋白酶K (CTSK)、TRAP的影响。TRAP阳性细胞数及骨吸收陷窝面积、RT-PCR结果数据均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扫描电镜显示钛磨损颗粒大小在1~3 μm。CCK-8实验结果显示橙皮苷对巨噬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浓度超过40 μmol/L后,会对巨噬细胞产生抑制作用(F=40.1, P<0.01),所以选择40 μmol/L作为对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中发现40 μmol/L的橙皮苷会明显抑制前破骨细胞的分化,TRAP阳性细胞数目及破骨细胞的面积明显减少(t=5.5,P<0.05)。与对照组相比,扫描电镜观察钛颗粒介导骨吸收陷窝面积明显增多,但加入40 μmol/L的橙皮苷后,这种吸收效果或明显减少(t=6.1,P<0.05)。最后,通过RT-PCR实验得出,40 μmol/L的橙皮苷会明显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相关NFATc1, CTSK,TRAP基因(t=7.1、4.8、9.1,均为P<0.05)。 结论橙皮苷抑制钛颗粒介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及成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长链非编码RNA NORAD在氯胺酮诱发小鼠海马神经元毒性中的作用及其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方法分离并培养原代小鼠海马神经元,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36):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pcDNA3.1-NORAD质粒组(K+NORAD组)、氯胺酮+对照质粒组(K+NC组)和氯胺酮+NORAD+衣霉素组(K+NORAD+TM组)。C组使用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K组加入40 μmol/L氯胺酮孵育24 h;K+NORAD组先转染pcDNA3.1-NORAD质粒至神经元中, 48 h后加入氯胺酮40 μmol/L孵育24 h;K+NC组先转染pcDNA3.1(+)质粒至神经元中, 48 h后加入氯胺酮40 μmol/L孵育24 h;K+NORAD+TM组先转染pcDNA3.1-NORAD质粒, 24 h后加入内质网应激激活剂衣霉素1 μg/ml孵育24 h, 然后再加入氯胺酮40 μmol/L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力, 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 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Real-time PCR法测定NORA...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短暂急性肾损伤(AKI)与持续AKI发生率;比较两组AKI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人发生持续AKI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5岁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744例。根据发生AKI后48 h时血肌酐(Scr)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短暂AKI与持续AKI进行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发生持续AKI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744例老年AKI患者中,男性701例,占94.2%,中位年龄88 (84~91)岁。8.3%的患者为短暂AKI (62/744),91.7%的患者为持续AKI (682/744)。两组患者比较,持续AKI患者较短暂AKI患者的高血压病史比例高(72.4%与83.9%, P=0.041) ,90 d病死率高(37.4%与8.1%, P<0.001)、AKI 3期所占比例高(33.1%与8.1%, P<0.001),确诊时Scr (130.0与116.1 μmol/L, P<0.001)、Scr峰值(147.6与117.9 μmol/L, P<0.001)、血尿素氮(13.1与9.3 mmol/L, P<0.001)、尿酸(368.1与338.3 μmol/L, P=0.006)、血钠(141与138 mmol/L, P<0.001)水平高。持续AKI患者伴有机械通气(42.5%与12.9%, P<0.001)、低蛋白血症(34.1±5.6与36.1±5.3 g/L, P=0.006)、贫血(111±22与119±20 g/L, P=0.009)等情况明显增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r峰值(OR=1.011; 95%CI: 1.004~1.019; P=0.002)、血钠高(OR=1.055; 95% CI: 1.015~1.097; P=0.007)、机械通气(OR=2.912; 95%CI: 1.334~6.357; P=0.007)是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持续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老年患者持续AKI的发生率高达92%,早期诊断和治疗危险因素可减少肾脏的持续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Aurora激酶抑制剂AT9283对基底样乳腺癌细胞(BLBC)系MDA-MB-231细胞运动能力和凋亡的影响,探讨AT9283降低BLBC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机制。 方法取不同浓度(0、0.01、0.1、1、10 μmol/L)AT9283处理MDA-MB-23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倍体细胞形成,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荧光染料显色观察不同浓度下AT9283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和Aurora激酶、Cofilin-1及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划痕试验及趋化试验观察AT9283对细胞迁移、趋化能力的影响。 结果AT9283(10 μmol/L)处理MDA-MB-231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89.17±0.03)%,荧光染色可见AT9283处理的胞核绿染、碎裂;流式细胞术检测1 μmol/L AT9283作用于乳腺癌细胞48 h形成多倍体细胞,0.1、1、10 μmol/L AT9283作用下MDA-MB-23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4±2.5)%、(29.5±3.4)%、(52.8±6.7)%,与对照组的(0.7±0.1)%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减少,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蛋白剪切增加。AT9283可显著延长划痕愈合时间,减少趋化穿膜细胞个数(P<0.05),并有效抑制Aurora激酶及Cofilin-1的磷酸化水平。 结论AT9283可通过抑制Aurora激酶的磷酸化及Cofilin-1磷酸化水平而诱导BLBC细胞系凋亡,并抑制其运动,从而抑制侵袭及转移。  相似文献   

11.
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然而,金葡菌经常与其他微生物在假体周围感染灶共存,迄今已有多篇文献报道金葡菌与其他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这些相互作用涉及影响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耐药性、改变毒力因子表达水平等。本文拟对关节假体多重感染对金葡菌致病特性的影响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锚钉技术治疗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腱性锤状指畸形的疗效,评估锚钉技术在治疗糖尿病患者腱性锤状指畸形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和唐山市第二医院的腱性锤状指畸形糖尿病(试验组)与非糖尿病(对照组)患者各30例,试验组男性1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4.54±4.55)岁,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3.63±4.37)岁,均应用锚钉技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2、3,4个月的患指屈伸运动功能;肌腱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30例,其中3例失去随访;对照组30例,其中4例失去随访。伤口愈合时间:试验组平均(14.0±1.0)d;对照组平均(13.0±1.1)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7,P>0.05)。末次随访时MP、PIP,DIP屈伸活动度分别为试验组:(89.7±2.4)°、(84.2±5.4)°,(76.3±5.2)°;对照组:(89.0±3.2)°、(84.0±5.3)°,(75.3±5.2)°,两组比较差异分别无统计学意义[(t=1.325,P>0.05)、(t=1.079,P>0.05),(t=1.553,P>0.05)]。手运动功能TAM分级:试验组优23例,良3例,可1例;对照组优22例,良2例,可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3,P>0.05)。肌腱彩超提示,两组患者均腱骨愈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可从事正常工作及生活。 结论锚钉技术可有效防止伸肌腱粘连,使患指获得良好的屈伸运动功能,术后并发症少,同样可以用于糖尿病患者腱性锤状指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围手术期水平及其对髋关节置换手术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前瞻性收集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共152例,分为骨折组(股骨颈骨折,72例)及骨病组(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80例)。测量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并随访术后两年以上,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水平、围手术期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结果术后随访6~49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随访24个月及以上患者138例,随访率90.8%。骨折组术前血沉为(26.575±6.292)mm/H,骨病组为(16.743±4.235)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3,P<0.01)。骨折组术后血沉为(40.424±17.566)mm/H,骨病组为(36.643±11.836)m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组术前C反应蛋白为(28.402±4.103)mg/L,骨病组为(5.666±1.69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33,P<0.001)。骨折组术后C反应蛋白为(75.405±18.345)mg/L,骨病组为(48.062±12.4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12,P<0.05)。骨折组术前D-二聚体为(1.613±0.833)mg/L,骨病组为(0.784±0.1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骨折组术后D-二聚体为(3.200±1.106)mg/L,骨病组为(2.852±1.415)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年随访显示两组均无假体周围感染病例,骨折组2例下肢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病组为1例,两组均无肺栓塞病例。骨折组术后两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6)分,骨病组为(86±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存在不同程度升高。经术前仔细筛查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增高并不增加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率和血栓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的骨关节炎(OA)患者,出院时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发生假体周围感染(PJI)的关联性。 方法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共收治480例因OA行初次单侧THA或TKA术的患者。纳入标准为术前CRP水平正常;排除标准包括术前有感染病史者、合并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根据出院时血清CRP水平,分为高CRP组(273例)和正常CRP组(207例)。所有患者出院时血象和体温正常、伤口清洁干燥,出院后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统计随访期间内发生PJI的例数和时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JI发病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出院时间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 3)个月。两组在末次随访时各有3例、2例患者发生了PJI,发病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05)。 结论行初次单侧THA或TKA术后的OA患者,出院时CRP水平和PJI发病率可能无关联性,但应加强对出院时CRP水平较高患者的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接受手术的高龄(年龄≥75岁)髋部骨折患者149例,男62例,女87例,年龄(82±5)岁。分别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组及传统处理模式组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对比。 结果149例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0±2.3)个月。男62例,女87例,平均年龄(82±5)岁。加速康复外科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2±1.2)d,少于传统处理模式组术后住院时间[(12.1±1.9)d,t=2.513,P<0.05]。术后24 h及48 h,加速康复外科组VAS评分与传统处理模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1,t=1.598;均P>0.05)。术后12 h及72 h,加速康复外科组VAS评分为(2.5±1.3)分、(1.2±0.8)分,低于传统处理模式组[(3.9±1.6)分、(2.7±1.5)分,t=2.379,t=2.165;均P<0.05]。加速康复外科组术后精神异常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6.4%及9.0%)低于传统处理模式组(23.9%及29.6%,χ2=9.079,χ2=10.339;均P<0.05)。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脑血管意外、尿路感染、褥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5,χ2=1.232,χ2=0.444,χ2=2.170及χ2=1.091;均P>0.05)。术后1 w,加速康复外科组Harris评分为(63.2±4.8)分,高于传统处理模式组[(49.2±3.9)分,t=2.221,P<0.05],术后3、6及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7,t=1.098,t=0.813,均P>0.05)。 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术后精神异常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水泥封堵股骨髓腔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TKA的患者173例,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血液学检验报告且伴发疾病不影响凝血或血流动力学的患者共116例,其中男53例,女63例,年龄平均(64±5)岁。65例患者使用自体截骨块制成的塞子填塞股骨髓腔口(A组),51例患者在使用自体骨塞的基础上采用面团期骨水泥封堵残存的股骨髓腔裂隙(B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麻醉方式、异体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截骨厚度、术后引流量及围手术期显性出血量及隐性出血量。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χ2=0.161,P >0.05)、年龄(t=-8.38,P >0.05)、BMI(t=1.837, P >0.05)、麻醉方式(χ2=0.91,P >0.05)、手术时间(t=1.714,P >0.05)及截骨厚度(t=0.448,P >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显性出血量为(237.7±58.7)ml,B组的显性出血量为(225.5±68.1)ml,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的隐性出血量为(624.6±77.1)ml,B组的隐性出血量为(543.1±63.3 )ml, A组的隐性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t =6.104,P <0.05)。A组的异体输血率为35%,B组的异体输血率为21%,经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 <0.05)。A组和B组下肢DVT的发生率分别为6.1%与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使用骨水泥封堵股骨髓腔可有效减少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T.O.N.E.肾结石评分系统预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后结石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评价其预测PCNL治疗效果的价值。 方法选取从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施行PCNL的120例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患者一般情况、结石特征、手术情况及围手术期情况等,利用术前泌尿系CT平扫资料给S.T.O.N.E.评分系统的各指标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对患者进行评分,分析患者评分情况与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住院天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120例肾结石患者的结石清除率为85.5%(102/120),并发症发生率为6.7%(8/120),平均S.T.O.N.E.评分为(7.6±1.1)分。结石清除组的S.T.O.N.E.评分为(7.5±1.1)分,结石残留组的S.T.O.N.E.评分为(8.3±1.1)分,两组患者S.T.O.N.E.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6,P=0.015)。S.T.O.N.E.评分与结石清除率(OR=2.740,P<0.01),手术时间(r=0.419,P<0.01)有相关性,但与术后并发症(OR=1.233,P>0.05),估计失血量(r=0.100,P>0.05),总住院天数(r=0.065,P>0.05)及术后住院天数(r=0.050,P>0.05)均不相关。 结论S.T.O.N.E.评分越高PCNL术后结石清除率越低,手术时间越长,其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估计失血量,总住院天数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