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采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治疗的23例中型肩袖撕裂。结果23例均获得(17.9±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Constant-Murley及UCLA评分明显增加,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90°外展位外旋及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中型肩袖撕裂术后患肩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提高显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边-边缝合修复肩袖肌腱体部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因外伤导致的肩袖肌腱体部撕裂而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边-边缝合的17例患者资料。男11例, 女6例;年龄(47.9±8.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0.4±21.3)d。记录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再撕裂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17例患者术后获(16.5±3.5)个月随访。术后2例出现肩袖再撕裂情况出现, 其余患者MRI显示肩袖愈合良好, 术后无感染、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范围分别为152.9°±8.5°、172.4°±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外展肌力分别为3.5(2.6, 4.1)、6.9(6.3, 8.3)kg, 外旋肌力分别为(3.8±1.0)、(5.9±1.6)kg, 内旋肌力分别为3.9(3.4, 4....  相似文献   

3.
马佳  张磊  朱立国  孙晋  张晟  刘晓华  姜博  李妍 《中国骨伤》2020,33(4):348-352
目的 :评估肩袖损伤合并全方位肩关节粘连患者,进行肩袖缝合同期关节镜下360°关节囊松解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247例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手术治疗。其中全方位肩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42例(17%),在肩袖缝合的同时,采取关节镜下360°关节囊松解手术。分别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前屈、外展及体侧外旋角度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采用核磁影像Sugaya分类对肩袖愈合情况进行评估。记录随访过程中肩脱位发生的次数。结果:42例中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22±6)个月。患者手术时年龄43~73(57±7)岁,Constant-Murley评分自术前的(43.6±6.3)分提升至末次随访的(87.5±2.8)分(P<0.001)。VAS评分自术前的(7.2±1.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1.0±0.9)分(P<0.001)。肩关节前屈自术前的(46±14)°提高至术后的(148±11)°(P<0.001),外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以改良Mason-Allen(mMA)法及双排缝线桥(SB)法修复肩袖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9月至2017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关节病专科诊治的59例肩袖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6例,女33例,年龄(58.1±9.1)岁(34~79岁)。行全关节镜下手术,采用mMA法34例(mMA组),采用双排SB法25例(SB组)。术中记录包括肩袖撕裂大小、使用锚钉数量。分析术前及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前举、外展、内旋、外旋)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并用MRI检查评估患者术后肩袖再撕裂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少个12月。术前mMA组肩袖撕裂为(1.2±0.7)cm,小于SB组[(1.6±0.6)cm,P0.05];肩关节外展及外旋角度、Constant评分和UCLA评分SB组均低于mMA组(P0.05)。术中mMA组使用锚钉(1.2±0.4)个,少于SB组[(2.8±0.8)个,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及VAS、Constant评分和UCL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肩关节活动度及各项临床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MRI检查随访发现,两组患者肩袖再撕裂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以mMA法和双排SB法修复肩袖损伤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并缓解症状,mMA法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植入锚钉相对较少,而SB法可能更适用于肩袖撕裂较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2月同一位医生独立实施肩关节镜手术修复14例巨大肩袖撕裂的资料。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测量肩关节活动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牛津大学肩关节评分(Oxford Shoulder Score,OSS)和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进行肩关节疼痛与功能评价。结果关节镜下确认12例有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撕裂,其中1例合并肩胛下肌腱完全撕裂,1例合并小圆肌腱撕裂;另2例分别为冈上肌腱合并肩胛下肌腱上部撕裂,以及冈上肌腱合并肩胛下肌腱完全撕裂。全部行肩袖修复术(关节镜下完成13例,中转切开手术1例),5例行肩峰成形术(其中4例为Ⅲ型肩峰),2例行肩胛下肌腱止点重建术,2例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固定术。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16.8±6.2)月。1例于术后3个月发现锚钉松脱而确认修复失败,但因疼痛和功能有一定程度改善,病人基本满意。末次随访时,VAS(0.7±1.1 vs.4.0±2.2)、校正DASH(4.6±7.0 vs.50.7±22.9)、OSS(14.0±2.8 vs.32.5±9.7)、UCLA评分(33.6±3.1 vs.17.9±3.3)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UCLA评分优12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2.9%(13/14)。患肩主动外展活动度(160.0°±43.0°vs.107.5°±58.8°)、主动前屈活动度(158.6°±39.4°vs.112.5°±60.2°)、主动外旋活动度(54.6°±16.2°vs.24.6°±21.5°)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6例获得MRI随访,除失败的1例,其余5例均结构性愈合[术后(11.2±7.5)月]。结论关节镜下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式,能显著减轻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肩袖损伤的特点及关节镜下线桥缝合技术治疗老年人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关节镜下双排线桥缝合技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肩袖全层撕裂92例,其中81例获得3年以上随访,回顾性分析此81例术前及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简要肩关节评分(simple shoulder test,SST)、关节活动度。平均年龄69.8岁(65~83岁)。结果 81例平均随访时间50.4月(36~84个月)。术后1年手术侧与对侧肩关节外展、前屈、体侧外旋活动度差别均小于30°。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自术前的(64.7±12.3)分提升至(93.2±3.6)分(P0.001),优良率93.8%(76/81),VAS评分自术前的(6.3±2.3)分降低至(1.4±0.4)分(P0.001),SST评分自术前的(9.6±1.8)分降低至(1.5±0.6)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线桥缝合技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人肩袖全层撕裂临床效果优良,术后疼痛和关节功能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5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4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缝合修复,对照组26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全层缝合修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撕裂类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体侧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及肩袖再撕裂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3,P=0.000)。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两组术后12个月时UCLA、ASES、VAS、Constant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4例(14.3%)、对照组5例(19.2%)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7,P=0.626)。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在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再撕裂方面与传统缝线桥全层固定术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且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双排固定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间应用关节镜下缝合桥双排固定技术治疗的44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的术后效果(男22例,女22例,术时平均52.3岁).关节镜下将撕裂按大小分组.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休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肩关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和美国肩肘外科医生评分(ASES).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9.7个月,随访率100%.本组病例小撕裂14例(31.8%),中撕裂21例(47.7%),大撕裂5例(11.4%)和巨大撕裂4例(9.1%).休息时VAS评分从术前(6.4±3.4)分降到随访时(0.7±1.5)分,活动时VAS评分从术前的(7.9±2.1)分降到随访时(1.8±1.8)分.手术前后的关节活动度有统计学差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的Z值分别为4.789,4.450和4.454,P〈0.01).UCLA评分由术前的(15.3±4.9)分增加到随访时(30.7±4.0)分;ASES评分由术前的(30.5±17.8)分增加到随访时(84.2±12.6)分,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759和5.760,P〈0.01).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是93%,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缝合桥双排固定是一种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临床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25例获得10个月以上随访的肩袖损伤患者资料,均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关节腔清理及肩峰成形术,之后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比较术前与术后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情况及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活动度及相应肌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创伤小、操作简单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技术治疗肩袖撕裂患者的资料,其中缝合桥固定组22例,单排组21例,采用疼痛目测评分(PVAS)、肩关节活动度、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FUSS评分)及Constant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3 d、术后6月情况,并对术后6月撕裂肩袖的完整性及再撕裂率进行评估。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缝合桥固定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PVAS评分分别为(2.41±1.05)分、(1.12±0.21)分,ASES评分分别为(13.29±1.57)分、(17.33±2.34)分,UCLA评分分别为(23.67±3.07)分、(33.61±3.64)分,Constant评分分别为(76.24±7.36)分、(87.96±8.49)分,FUSS评分分别为(75.43±12.06)分、(88.46±13.07)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60.28±11.57)?、外展(159.38±17.26)?、体侧外旋(48.08±1.81)?,这两时间点各指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排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PVAS评分分别为(3.52±1.31)分、(2.07±0.35)分,ASES评分分别为(10.25±1.18)分、(15.28±2.17)分,UCLA评分分别为(17.35±3.44)分、(28.57±3.52)分,Constant评分分别为(68.33±7.18)分、(78.69±8.05)分,FUSS评分分别为(68.25±11.36)分、(78.93±12.58)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4.63±12.08)?、外展(148.16±18.57)?、体侧外旋(43.18±10.06)?,这两时间点各指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桥固定组术后第3 d和术后6月各指标值均高于单排组(P0.05);术后6月,缝合桥固定组2例(9.09%)、单排组3例(14.29%)发生肩袖再撕裂(P=1.000)。结论: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技术均能治疗肩袖撕裂,前者在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但在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与全层缝合术比较,探讨关节镜下全层结合分层缝合的“杂交”缝合术修复肩袖分层撕裂的疗效。方法 将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8),试验组行关节镜下全层结合分层缝合的“杂交”缝合术修复,对照组行关节镜下全层缝线桥缝合修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肩袖撕裂侧别及程度、致伤原因、病程,以及术前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及体侧外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ASES评分、UCLA评分、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及体侧外旋)差值;MRI检查肩袖愈合情况,并基于Sugaya等肩袖愈合分型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失访排除研究,试验组27例、对照组26例纳入最终研究分析。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0.9个月;对照组10~13个月,平均1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复位联合有限切开改良McLaughlin术治疗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肱骨头前方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10—2020-06诊治的8例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采用关节镜下复位联合有限切开改良McLaughlin术治疗。牵引下经关节镜后下入路用交换棒复位肱骨头,探查并处理后方盂唇、盂肱关节软骨面及肩袖组织损伤,将带有肩胛下肌腱的肱骨小结节撕脱骨折块转位用2枚空心钉固定在反Hill-Sachs缺损部位,外旋位缝合肩袖间隙,将肱二头肌长头腱复位至结节间沟,修复横韧带。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26个月,平均24.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肩关节脱位复发情况,1例出现轻度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末次随访时肩关节UCLA评分为28~32分,平均29.8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为78~82分,平均79.6分。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为150°~170°,平均159.8°;外展活动度为125°~148°,平均135.8°;外旋(中立位)活动度为40°~50°,平均45.1°。结论 采用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关节镜联合关节腔灌注对肩袖损伤伴继发性冻结肩患者肢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接受关节镜联合关节腔灌注治疗的40例肩袖损伤伴继发性冻结肩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前术后Constant-Muley肩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术后患者Constant-Muley评分中疼痛、生活功能、肩关节活动度、肌力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前屈、外旋、外展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患者心理状况、躯体功能、疼痛感觉、社会职能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袖损伤伴继发性冻结肩患者接受关节镜联合关节腔灌注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肩功能状况、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阔筋膜补片桥接冈上肌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采用关节镜下阔筋膜补片桥接冈上肌治疗的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61.3±2.9)岁(范围57~67岁);右肩7例,左肩3例;7例患肩为主力侧。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4.0±13.5)个月(范围1~48个月),2例有外伤史,所有病例均为初次手术。术后1周、6个月、1年、2年时行MR检查,评估阔筋膜补片桥接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转归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全部病例均可重建水平力偶,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年ASES评分为(92.2±3.5)分(范围88.3~98.3分)、UCLA评分为(31.6±2.0)分(范围28~34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2±5.4)分(范围78~93分),均较术前[分别为(32.7±16.2)分(范围15~75分)、(9.8±4.9)分(范围6~23分)、(32.4±15.7)分(范围14~72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54,P=0.000;t=12.111,P=0.000;t=8.948,P=0.000);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6±0.5)分(范围0~1分),较术前的(6.4±1.3)分(范围3~8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6,P=0.000)。术后2年MRI显示9例患者阔筋膜补片同肩袖残端愈合良好,1例发生再撕裂并出现补片吸收现象。10例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明显改善,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力弱(3~4级)。结论关节镜下阔筋膜补片桥接冈上肌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能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自体阔筋膜补片通过桥接可以与肩袖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桥技术(suture bridge)修复全层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对22例全层肩袖损伤患者予以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并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为25.8个月(18~35个月).肩袖撕裂平均为(3.60±0.25) cm,术后无锚钉拔出现象.患者术后患肩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主动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 0.001),前屈及中立位外旋肌力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由术前的66.5分提高到90.6分(P< 0.001),Constant评分由64.4分提高到93.8分(P<0.001),患者对手术结果均表示满意.结论 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修复全层肩袖损伤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肩袖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肩袖损伤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组(A组)和全关节镜下修补组(B组)。A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8±7.8)岁;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B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3.2±9.5)岁;采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情况以及ASES、UCLA、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8~35个月,平均20.8个月。A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活动度(131.4±18.8)°,外旋(64.9±8.8)°,内旋(63.7±7.3)°;B组患者术后外展活动度(132.3±16.9)°,外旋(65.1±9.4)°,内旋(64.4±8.1)°;两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ASES评分88.4±8.9,UCLA评分29.6±3.6,VAS评分1.4±0.3;B组患者ASES评分89.5±9.6,UCLA评分30.8±4.1,VAS评分1.3±0.4;治疗后两组ASES、UCL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对于肩袖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肩袖牵拉复位、缝合固定大小结节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HILOS)治疗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肩袖牵拉复位、缝合固定大小结节联合PHILOS治疗27例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患者。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关节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2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147.9°±17.4°,外展146.1°±15.6°,外旋44.6°±9.0°,内旋82.6°±6.0°; Constant-Murley评分为75~98分,优17例,良10例,优良率27/27。无术后感染、肱骨头坏死、螺钉穿出关节面及钢板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肩袖牵拉复位、缝合固定大小结节联合PHILOS固定治疗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术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早期临床疗效及补片结构的完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术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12例,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49~80岁,平均(66.1±8.6)岁.术前症状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压配式双排缝合法和双排缝合桥固定法治疗肩袖大型撕裂患者的疗效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肩袖大型撕裂患者共72例,按照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压配缝合组36例,行关节镜压配式双排缝合治疗,缝合桥固定组36例,行关节镜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结果压配缝合组的缝合固定时间(11.06±1.93)分钟略小于缝合桥固定组(17.18±2.49)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98,P0.05)。手术治疗后3个月,压配缝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小于缝合桥固定组,而UCLA评分、ASES评分均明显大于缝合桥固定组(P0.05);手术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UCLA评分及ASE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治疗后3个月,压配缝合组的患肩前屈、体侧外旋、外展活动度均明显大于缝合桥固定组(P0.05);手术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肩的前屈、体侧外旋、外展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肩袖大型撕裂患者,采用关节镜压配式双排缝合法进行治疗,肩关节在早期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临床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2004年3月至2006年12月间,对56肩(55例患者)肩袖撕裂患者进行两种修补方法的疗效比较,至少随访19个月,平均随访27个月。分为A组30肩(29例患者),B组26肩(26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B组患者采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随访资料包括,住院时间、并发症、关节活动度、肌力、MRI评价术后肩袖愈合情况等,并进行UCLA、VAS及ASES评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ASES、UCLA、VAS评分测试结果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组间术后评分改善情况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现A组再撕裂4例(13.3%),B组再撕裂3例(11.5%),两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撕裂患者与肩袖完整患者相比,术后ASES、UCLA、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在2~3年的随访期内并无统计学差异,再撕裂的发生率为10%~15%,肩袖再撕裂与肩袖完整患者在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