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和同期非COVID-19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指标特征,找寻鉴别诊断指标。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4月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66例和同期非COVID-19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影像学特征、住院时间、入院时实验室指标。结果 COVID-19患者白细胞(WBC)、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LB)均低于非COVID-19患者,而住院时间、谷草转氨酶(AS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乳酸脱氢酶(LDH)、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铁蛋白(Ferritin)均高于非COVID-19患者。COVID-19患者具有更高频率的支气管充气征、网格状改变、病变肺叶数及病变肺段数,以及更低频率的小叶中心结节影。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与患者年龄正相关,与LYM和ALB呈负相关性。此外,同时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住院时间多于其他患者。受试者诊断曲线(ROC)显示,WBC、TSGF、LDH和Ferritin在鉴别COVID-19和非COVID-19患者时曲线下面积均>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SGF、LDH及Ferritin是鉴别COVID-19与非COVID-19的独立因素,三指标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高达0.9181。结论 普通型COVID-19和非COVID-19患者存在部分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其中TSGF、LDH和Ferritin联合诊断模型或可成为鉴别普通型COVID-19和非COVID-19患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例与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疑似患者密切接触的双胎妊娠孕产妇的临床分娩处理经过、诊断及结局。 方法选择2020年2月19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收治的1例孕龄为37+2孕周的与疑似COVID-19患者密切接触的双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双胎妊娠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妊娠结局、COVID-19相关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对本例受试者的临床分析如下。①一般临床资料: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双胎妊娠,无妊娠相关并发症,无发热、干咳等临床症状。②流行病学资料:丈夫为COVID-19疑似患者,与其共同居住、生活,未采取任何隔离、消毒等防护措施。③妊娠结局:对其按照COVID-19疑似患者防护标准进行管理,于37+3孕周接受剖宫产术分娩2例出生体重分别为2 430 g和2 510 g新生儿。④COVID-19相关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分娩后,立即进行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鼻咽拭子、直肠拭子、羊水、胎膜标本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均呈阴性。 结论在SARS-CoV-2感染疫情暴发期,产科应制定严格的防护、隔离措施与应对策略,有效切断传染源,防止医务人员与非SARS-CoV-2感染孕产妇被交叉感染,而对COVID-19疑似患者做好防护、隔离管理,防止其被反复感染,同时对其妊娠、分娩及产后进行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Omicron变异株感染轻型与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阴性(以下简称为“核酸转阴”)时间缩短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4月7日至5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区“亲子病房”集中收治的150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这150例患儿的核酸转阴中位时间为13 d,将其分别纳入快转阴组(n=84,核酸转阴时间<13 d)和慢转阴组(n=66,核酸转阴时间≥13 d)。对2组患儿年龄、性别、轻型与普通型COVID-19患儿构成比、疫苗接种率、COVID-19相关临床表现及COVID-19发病48 h内系统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进行成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Omicron变异株感染轻型与普通型COVID-19患儿核酸转阴时间缩短的因素。2组患...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好发于年龄<5岁婴幼儿,是婴幼儿获得性冠状动脉疾病最常见病因.川崎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预后.近年川崎病所致患儿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逐渐引起重视.冠状动脉内多普勒(ICD)、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正电子发射计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急性期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川崎病后,接受规范化治疗,并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217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所有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血清PCT、CRP水平检测结果,以及川崎病发病后30 d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根据217例患儿川崎病急性期是否并发CAL,将其分别纳入CAL组(n=72)和非CAL组(n=145)。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PCT、CRP水平。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PCT、CRP阳性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血清PCT与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联合预测因子L。绘制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T、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R与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最佳临界值,同时计算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敏感度、特异度。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CAL组与非CAL组患儿血清PCT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16 μg/L与0.04 μg/L,血清CRP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5.0 mg/L与16.4 mg/L,2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46;Z=-6.412,P<0.001)。2组患儿血清PCT、CRP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22,P=0.269;χ2=0.665,P=0.415)。②以川崎病患儿是否并发CAL作为二分类结局变量,血清CRP、PCT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的结果显示,血清CRP、PCT水平升高,均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7,95%CI:1.027~1.190,P<0.001;OR=1.046,95%CI:1.015~1.078,P=0.003)。构建的联测预测因子L的表达式为:L=x1+0.608x2,其中x1、x2分别是指血清CRP、PCT水平。③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T、CRP水平,对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ROC-AUC分别为0.773(95%CI:0.700~0.845,P<0.001),0.560(95%CI:0.475~0.645,P=0.148)和0.767(95%CI:0.695~0.839,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联合预测因子L及血清PCT、CRP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3.068、2.32 μg/L和22.0 mg/L,此时其预测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敏感度分别为68.1%、30.6%、68.1%,特异度分别为83.4%、86.9%、80.7%。 结论监测儿童川崎病急性期血清PCT、CRP水平及其联合预测因子L值(L=x1+0.608x2,其中x1、x2分别是指血清CRP、PCT水平),对儿童川崎病急性期并发CAL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医疗队驰援湖北进行医疗救援,感染控制(感控)人员是援鄂医疗队不可或缺的力量。做好感控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医疗队员被感染的风险。本文基于实践,总结援鄂医疗队中感控人员开展感控工作的经验,包括成立感控小组、进行感控培训、制定驻地感控措施、感染和暴露的监测处置、优化三区布局和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流程、督导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指导清洁消毒、制定各项疫情时期的感控制度,以及督导临床感控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发热门诊是做好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通过总结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汉市发热门诊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据此探讨我国发热门诊的运行机制和疫情防控改进方向.方法 调查2020年1月15日—3月15日武汉市所有开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每日发热门诊就诊数据,结合国家、湖北省以及武汉市发布的应对新冠肺... 相似文献
9.
付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8):1121-112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自暴发以来,全国已有多例一线医护人员确诊病例,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内感染发生率高于平时,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医护人员感染不仅给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也对COVID-19救治和防控工作造成巨大影响。在当前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处于焦灼状态的关键时期,准确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的形势,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预防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是保持医疗救治持久力,夺取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最终胜利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COVID-19疫情相关救治工作的现场调研及对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实践经验的梳理,对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策略与核心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再思考和深入的再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2019年12月以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升级为全国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集中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武汉政府紧急建设火神山医院。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决定了放射科在相关救治中承担的重要角色。截至2月20日,通过对武汉火神山医院放射科顺利、高效运行18 d以来的防控相关经验进行总结,探讨放射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感染防控及工作流程,为放射科同行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11.
目的 基于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评估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9日宁波市COVID-19疫情个案数据、疾病进程等信息。根据防控策略落实情况,建立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计算基本再生数(R0)和实时再生数(Rt),评估防控效果。结果 宁波市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157例,无死亡病例,重症病例比例为12.1%。从暴露到发病(潜伏期)平均(5.7±2.9)d,发病到确诊平均(5.4±3.7)d,从确诊到出院平均(16.6±6.5)d。累计医学观察105 339人,其中居家医学观察者COVID-19感染率为0.1%,集中医学观察者感染率为0.3%,确诊病例在就诊前处于医学观察期者占63.1%。估算R0为4.8。随着防控措施的加强,Rt呈逐渐下降趋势,到2月4日下降至1.0以下,之后持续下降到2月中旬的0.2。结论 通过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宁波市COVID-19防控措施的效果,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公众风险感知对防控行为的作用机制,考察情绪的中介作用和疾病认知的调节作用。 方法 借助问卷星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调查,通过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探究公众风险感知、情绪和防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采用bootstrap检验分析疾病认知的调节作用。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10 846份。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公众的风险感知和防控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情绪和防控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风险感知、情绪、疾病认知、防控行为四者之间构成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情绪作为风险感知和防控行为的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28.75%。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认知对风险感知和情绪的调节效应显著(β=-0.06,t=-5.28,P<0.001),对风险感知和防控行为的调节效应也显著(β=0.26,t=25.05,P<0.001)。 结论 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会对公众防控行为造成负面影响,认知过程可以对人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对情绪变化起主导作用,因此情绪引导可以从改变认知开始。通过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缓解公众情绪,提高疾病认知水平,可以有效引导公众及时采取有效防控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某驰援武汉医疗队感染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某定点医疗机构某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驰援该定点医疗机构的武汉医疗队通过风险识别寻找风险点,在线问卷工具评估队员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结果 通过梳理医疗队医务人员工作和生活流程,制定接触风险识别表。采用在线问卷评估队员风险,发现4名队员可能有接触风险。再次访谈4名队员,综合判断,排除4名队员暴露高风险并强化感染防控措施。经过14 d的观察,截至2月22日该医疗队队员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在疫情期间,开展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