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许俊杰  陈眉 《中医药学刊》2010,(10):2110-2113
疼痛(pain)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所以疼痛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临床慢性疼痛为一种常见的疼痛类型,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病理与主观感受症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随着人们对疼痛病理认识的深入,中医药止痛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也为中药止痛药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本文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以及中医药镇痛治疗的研究做一综述。预计中药止痛药在疼痛治疗方面将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章徐洁  吴金玉  姚梅琪 《新中医》2020,52(23):126-129
疼痛常给患者带来不适的体验,对于疼痛的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药物止痛容易产生依赖性和不良反应,腕踝针已被证实在镇痛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综述腕踝针的概念,从经络学说、神经-体液学说、生物学说,探讨其阵痛机制,并总结腕踝针在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和术后疼痛治疗领域中的应用,供临床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慢性疼痛为一种常见的疼痛类型,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病理与主观感受症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已经成为当今困扰人类健康的严重的问题之一。虽然疼痛的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但是治疗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人们对疼痛病理认识的深入,中医药止痛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以及中医药镇痛治疗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之一,大量文献研究显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神经胶质细胞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神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各种神经活性物质,发挥信号转导通路功能,在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作用,电针刺激可通过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镇痛效应。本文就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国内外最新文献研究,对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及其参与电针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医药治疗研究逐年增多,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关于中医药复方及中药单体干预NP的实验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阐述中医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理研究进展,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身心疾病,包括躯体痛觉异常、认知障碍、负性情绪等多个方面的改变,同时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结构的改变。本文将对慢性疼痛与下行疼痛调节通路、疼痛情感-认知调控网络以及中脑边缘奖赏网络的相关性,以及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探讨下行疼痛调节通路、疼痛情感-认知调控网络以及中脑边缘奖赏网络在慢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类疾病提供更优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归纳总结肛瘘术后中医药镇痛治疗进展。方法搜集近年来各类文献资料,归纳中医药在肛瘘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并从中药外治、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疗法等方面总结综述近年来肛瘘术后中医药镇痛治疗进展。结果肛瘘术后治疗原则为疏通血脉、调畅气机、疏通腠理,使得局部化瘀生新,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结论中医药疗法在肛瘘术后镇痛方面疗效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然而,在熟悉疼痛机制、灵活个体化辨证施治的同时,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完善大样本量疼痛机制及中药镇痛的药理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8.
复方天麻制剂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疼痛模型大鼠痛阈、皮温、踝关节肿胀度及疼痛级别以验证复方天麻制剂明显提高慢性疼痛模型大鼠痛阈。方法:右后足跖部向踝关节方向注入FCA 0.1ml,制成疼痛模型,然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不同的药物灌胃。结果:与其它治疗提高疼痛模型大鼠的基础痛阈比较复方天麻制剂提高较快;显著降低慢性疼痛模型大鼠局部炎性皮肤温度,但与其它治疗组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明显降低慢性疼痛模型大鼠踝关节的肿胀度,疗效优于速效枣仁安神胶囊、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明显降低疼痛级别。结论:复方天麻制剂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致痛物质的传递,减少神经冲动的传入,激活镇痛系统,释放镇痛物质,抑制疼痛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种类型的疼痛诊疗机构的相继建立和对疼痛的观念、知识及技能的普及。疼痛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是这一专业必不可少的成员之一,是负责全面照顾者、配合医师工作及协调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良好的护理是疼痛病人保证有效镇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多学者指出,要想更好地控制各种急慢性疼痛,在研究各种新的先进镇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探索更合理的服务机制,这促进了疼痛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完善,所以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独特的关键作用目益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榄香烯(Elemene)是从我国传统中草药莪术中提出来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其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对各种疾病导致的疼痛均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榄香烯镇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少,相较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易引发的胃肠道出血、过敏以及阿片类药物易导致成瘾的问题优势明显,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榄香烯镇痛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多途径、多通路、多靶点,镇痛效果显著。另外,将榄香烯与其他药物或者镇痛方式联合使用可以有效缓解各类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通过对榄香烯既往的镇痛研究进行总结回顾,在与传统镇痛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对比的同时,凸显出榄香烯在治疗慢性疼痛中的巨大潜力,并希望推动其进一步研究,为临床镇痛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常见的妇科病症,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其主要表现为慢性盆腔痛、不孕、异位妊娠、盆腔炎症疾病反复发作。丹白颗粒是国家名老中医徐志华教授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瘀热湿阻的病机而研制,由牡丹皮、大血藤、紫花地丁、三棱、莪术、败酱草、川芎、白花蛇舌草、白英、土茯苓、墓头回、椿皮、白芍、当归组成,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满意。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以方剂学的思维角度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探析丹白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组方机制,为临床应用丹白颗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稀莶草药材的3种来源进行鉴定,以了解3种旆莶草的区别.方法: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对3种稀莶草进行鉴别.结果:稀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腺梗稀莶S.Pubescens和毛梗豨莶S.glabrescens有明显的区别.结论:首次采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观察拍摄3种豨莶草商品药材的显微图片,真实、直观地反映了3种来源药材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药具有非常显著的传统特点和功效独特的疗效优势,并具有历史悠久理论丰富、功效独特、成分 复杂、机制模糊、保健领先、复方为主、剂量是密、辩证用药等特点,又存在研究成果多实际应用少的现状;深刻 认识中药特色优势、明确中药研究应用目标、准确选择中药研究重点和适宜方法,创造性地设计中药研究方案, 有可能取得满意预期目标,真正推动中药学术、中药维护健康、中药产业的巨大发展,也必然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及其对肠道屏障、肠道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的调节均可影响腹泻的发生与发展。中药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然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基于肠道菌群在腹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抗腹泻中药新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对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风湿病科临床数据中药背后隐含的方剂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模式或规律。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5月-2016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office2010、复杂网络技术、IBM SPSS Clementine 14.2软件Apriori模块进行中药频数统计、核心处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有4 000份住院病历及3 643份中药处方被纳入研究,主要分析结果如下:①临床用药大致分为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清热药四大类,频次在60%以上的有茯苓、甘草、陈皮、丹参、薏苡仁、红花、山药、威灵仙、桃仁等,核心处方为:茯苓、甘草、陈皮、丹参、薏苡仁、红花、山药、威灵仙、桃仁、蒲公英;②药物关联分析得出:茯苓与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豨莶草、桃仁、威灵仙等健脾化湿药配伍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清热药等20对药物组合;③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差值比较,实验组Hs-CRP、RF、ESR、IgA、IgG、C3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④药物与指标二项关联分析:姜半夏、豨莶草与Hs-CRP、ESR降低关联度较高,白术、丹参与RF降低关联度较高,山药、蒲公英与C3降低关联度较高,杜仲和威灵仙、红花与IGA、IGG降低关联度较高。三项关联分析:姜半夏、豨莶草分别与蒲公英、桃仁和Hs-CRP、ESR降低关联度较高,黄芪、丹参、甘草与RF降低关联度较高,山药、蒲公英、豨莶草与C3降低关联度较高,麦芽、蒲公英、威灵仙与IGA降低关联度较高,杜仲、红花、甘草与IGG降低关联度较高。结论:本研究解析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真实世界关系,以健脾化湿药为核心,与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之间的配伍是组方的关键,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炎症等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6.
浮针疗法是治疗各种痛症的新型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软组织镇痛,收效快速。本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现代医学及经络实验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对浮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线栓法造成大鼠局灶性脑梗死,观察寒性药物豨莶草提取物对大鼠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阳性药物尼莫地平12mg/kg组,假手术组,豨莶草提取物7g生药/kg给药组。灌胃给药,观察药物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脑梗死面积、行为学指标、血清SOD,MDA含量等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豨莶草提取物可减小模型动物梗死面积,对行为学指标有一定的降低趋势、血清SOD,MDA含量等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豨莶草提取物对大鼠脑梗死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药方剂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饮片配伍来组方制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应用模式,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应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中药方剂具有理论优势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但科学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中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中药方剂发挥疗效的规律认识不足,影响了中药疗效的稳定发挥,也阻碍了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组分中药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了仅凭经验组方的传统,实现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的转变,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3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支持下,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研发创新中药为目的,围绕"两个相对清楚",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开拓了组分中药研究方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扩展,组分中药和效应配伍理论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组分中药理论价值不仅是在新药发现方面,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构建了关键技术体系,符合中药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该文着重介绍组分中药研究历程、相关概念和技术发展以及在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制药技术升级换代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外治癌痛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癌痛症状及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减轻西药镇痛药物的毒副作用,已成为目前中医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十年来临床报道的有关癌痛中医药外治法的文献进行综述,探寻中医在癌痛外治方面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