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疑似暴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2月北京老年医院骨科病房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患者血液标本,进行细菌检测与药敏试验,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区域分布、时间、人群分布判断是否为感染暴发。同时采集环境标本及可能接触的医护人员手部细菌等标本进行检测查找传染源。结果 6名患者血液中均分离出同一株病原体,为对头孢他啶、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美罗培南均敏感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其余标本均未分离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结论此次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暴发可能为配液过程中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院多耐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进行调查,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患者标本和环境标本进行培养,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区域分布、暴露时间判断是否为暴发。结果从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出病原菌4株,均为多耐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4例感染者均来自重症监护室同一病区,床位相邻;发病时间集中,为2011年1月16-22日。环境标本分离病原菌5株,分别分离自上述患者所在病区的床头柜、呼吸机管道、治疗车、被子、医务人员手,其他病房环境中未检出该菌。患者来源和环境来源的病原菌耐药谱基本一致。结论此次多耐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主要是重症监护室医疗用品被该菌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临床调查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 了解我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情况。方法 对“军字一号”医院感染监控系统提供的2000年1月~2002年11月医院感染病例603份,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23例进行调查。结果 23例感染患者,占同期医院感染病例的3.81%,死亡6例;基础疾病以烧伤、恶性肿瘤、多发骨折占多数;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伤口和血液为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妥布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在90%~100%。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多由外源感染所致,加强医用水、器械、管路等的消毒灭菌,介入检查治疗患者的无菌操作和日常护理,可预防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已有感染迹象患者的经常性微生物学检查,对发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及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流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同源性,以便更好地控制短时间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方法对医院2013年5-6月分离的15株血流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菌株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LS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atpD、gltB、gyrB、recA,lepA、phaC和trp B7个管家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MLST数据库中的数据比对分析,获得菌株各管家基因的编号和ST型,研究其同源性。结果 15株菌中,13株菌的7个管家基因完全相同,同时gyrB管家基因出现新的序列型,为新的序列型(ST)。15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被分为3个基因型,分别为ST482、ST608和一个新的ST序列,来自神经外科的13株菌为同一个ST型。结论医院短时间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属医院感染暴发,神经外科的13株菌为同一ST型。其中13株菌的ST型不仅相同且是新的ST型,与另外两科室的菌株不同。MLST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子生物学分型中的应用,表现出了较高的分辨率,对医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血流感染暴发的调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调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暴发的价值。方法 对分离自某医院心脏手术后发生医院血流感染患者的经API20NE条鉴定系统鉴定的28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进行recA基因PCR扩增,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对recA基因PCR扩增片段进行PCR-RFLP分析。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全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血流感染临床株recA基因的PCR扩增阳性,PCR产物经HaeⅢ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出现一致的谱型,符合RFLP-J型,即B.stabilis(基因型Ⅳ)。28株菌对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对氟喹诺酮、碳青霉烯类、复方磺胺甲嗯唑、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氨噻肟的敏感性存在微小差异。结论此次医院血流感染暴发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stabilis(基因型Ⅳ)所致。recA基因的PCR-RFLP分型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及追踪溯源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PCE)医院下呼吸道感染(NLRTI)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ICU内NLRT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37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LRTI作为观察组,43例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LRTI作为对照组,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LRTI多发生于机械通气后约1周,两组在住ICU时间、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联合使用抗菌药物、H2受体拮抗剂或制酸剂及深静脉穿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ICU时间、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联合使用抗菌药物、H2受体拮抗剂或制酸剂及深静脉穿刺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LRTI的重要危险因素,该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杨莉俊  佘军  刘军 《浙江预防医学》2008,20(3):31-31,34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主要存在于水和土壤中,在医院环境中通常可通过污染的自来水、医疗器械、各种管道造成院内感染。近年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医院性感染有增加趋势。为了解我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点,对我院2005~2006年住院病人中46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儿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该菌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15—2020年在本院PICU分离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患儿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并对死亡组及存活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C反应蛋白、有创通气时间、入住PICU时间、免疫缺陷病例百分比及血培养阳性例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离到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较高,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头孢呋辛等抗生素耐药性较高。结论 长时间有创机械通气和入住PICU的患儿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风险增加;培养出该菌的患儿尤其应注意免疫缺陷的可能,且死亡率高;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需要严格做好隔离措施,避免出现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洋葱综合征患者终末消毒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原属假单胞菌属,引起的重症肺炎往往导致呼吸衰竭,国外因为这种由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常常导致快速进展的肺炎而称为洋葱(cepacia)综合征,该病被认为是致命的而且难以治愈的.2004年10月我院收治一男性,78岁发热患者,因肺部大面积感染、反复细菌培养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而诊断为临床罕见的洋葱综合征.由于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患者最终治疗无效死亡.这种耐药性强的细菌,如果引起病区的流行,后果将十分严重.我们对该病室进行了严格的终末消毒并对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方法选取2013-2017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ICU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分布及原发疾病等临床资料,分析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2013-2017年医院急诊ICU共收治患者7 553例,305例发生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感染率为4.04%; 5年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率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χ~2=7.363,P<0.001);标本类型以痰液为主,占59.67%;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03例占33.77%;5年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于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均呈现逐渐增高趋势(χ~2=35.089,48.656,8.833,30.513,77.580,P<0.001)。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低于40.00%。结论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出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风险较大,标本来源以痰液占比较高,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药敏和危险因素. 方法对ICU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例作为观察组,22例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病例作为对照组,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使用抗生素≥7 d,使用抗生素≥两种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对丁胺卡那、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超过60%. 结论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以减少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31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年份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率、标本来源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2012年-2016年入住ICU患者共6339例,其中318例发生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感染率为5.0%;近5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呈上升趋势,2016年感染率为7.0%,显著高于2012-2015年的3.3%,3.7%,4.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2016年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主要以痰液分离为主,占59.12%,显著高于血、腹水、尿、分泌物、脓液等其他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2016年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原发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占33.02%,显著高于恶性肿瘤及其他原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近年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菌株逐渐增加,耐药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2016年其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9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的耐药率最低。结论重症监护室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率逐年上升,耐药株也有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应选择敏感药物及时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某医院发生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进行调查,寻找感染来源、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和对策。方法对2012年3月1日-5月25日感染病例进行主动搜索,开展病例个案因素调查及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测。结果某医院在两个多月内708例剖宫产手术产妇中有16例发生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临床表现一致,罹患率为2.3%;对手术相关因素调查发现,导致阳性结果主要为剖宫产手术前胎心监测使用的某批次耦合剂受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污染,菌落总数104105 CFU/g;一次性使用医用粘贴敷料检出芽胞杆菌;该医院手术室使用聚维酮碘消毒液进行术前皮肤消毒,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结果显示,聚维酮碘原液对涂抹了污染耦合剂染有大肠埃希菌布片作用30s平均杀灭率为30.76%、聚维酮碘原液对涂抹了污染耦合剂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布片作用1min的平均杀灭率为55.55%;经停用某批次受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污染的耦合剂,加强无菌操作后未再出现类似病例。结论该院短期内发生一起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暴发事件,经加强耦合剂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快速控制了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医院近两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特点、分布状况及耐药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各种送检标本中培养鉴定的127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计算标本构成比、科室分离率,并统计分析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同时检出的微生物,分析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药敏结果.结果 综合ICU、神经外科、血液内科及呼吸内科等分离出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占全院检出率的79.6%;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占总数的88.2%;绝大部分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单一感染,混合或多重感染只占7.9%;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较高,均>90.0%,可用于临床经验性治疗.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感染,因其耐药性高而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及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才能有效控制该菌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1543-1544
目的分析220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有效用药及院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用Micro Scan Walk Away 96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培养、鉴定出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结果共分离出22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年检出比率相对稳定在0.5%左右。分离自痰液标本最多,占80%,其次为分泌物。来自器官移植病区比例最高,占41%;其次为ICU病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适用的主要抗生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SXT)、左旋氧氟沙星(LVX)、头孢他啶(CAZ)、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TIM)的耐药率分别为10%、14%、30%、76%。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适用药物仍较敏感,但主要适用药物的耐药率以阶梯状上升;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依然是治疗该菌的首选药物。该菌在不同地区对同一种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明显,不同医院患者感染该菌存在明显差异,临床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时应根据地域与本院特点选择合适药物与防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医院检出的127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E)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预防及用药。方法对2007-2010年医院检出的127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标本来源与分布进行分析并做药敏统计。结果 172株BCE中,103株来自ICU,占59.9%,161株为痰液中分离出的,占93.6%;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大多数药物耐药。结论应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临床感染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查,治疗上应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某院肿瘤病房一起由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引起的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暴发的原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资料调查和现场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此次医院感染的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1例次BC引起的 CRBSI发生时间集中,分别为2008年2月18日(1例)、19日(1例)、20日(6例)、21日(1例)、22日(2例);均为股静脉置管患者,均从患者血液中培养出BC,均使用了同一袋肝素钠封管液。环境卫生学调查,患者所使用的液体、一次性注射器材、环境物品细菌学检测均合格,仅在1份剩余肝素钠封管液中(患者共用此封管液)培养出1株BC,其药敏结果与患者血液培养菌株一致。立即采取措施,拔除患者深静脉置管,并抗感染治疗。11例患者7 d后血培养均无细菌生长,该病区再无相同病例出现。结论BC污染肝素钠封管液是此次CRBSI暴发的原因,经积极采取措施,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对学校发生的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并采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查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暴发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采集患者粪便、水样进行细菌学培养,运用PFGE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此次暴发疫情的调查共发现病例60例,罹患率为10.12%,发病人群均为小学学生;从53例患者的粪便中共检出30例痢疾阳性病例,且菌群均为宋内志贺菌;水样检测发现2号水井及其旁边的水塘存在宋内志贺菌;对4份病例的粪便、2份水样进行PFGE分析,其结果显示,6份样本所检出菌株的电泳带型完全相同。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因饮用宋内志贺菌污染的水源而导致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9.
正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存在耐药性强、分布广泛等诸多致病特点[1],临床治疗选择抗菌药物相对狭窄,常常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因此,及时监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发生及耐药性,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尤其是针对重点科室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监测更为重要[2]。现对浙江省常山县人民医院2014年度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其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98株,标本类型分布主要为痰(86株,占87.76%),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检出最多(46株,占46.9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最高,为73.47%,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为16.33%,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为5.10%。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感染耐药性高,应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查,治疗上应结合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