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阻滞方式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肩部或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ASA Ⅰ~Ⅱ级,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用0.5%的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S组:超声引导单点注射组;M组:超声引导多点注射组;R组:超声引导减药注射组.S组和M组各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 ml,R组臂丛各干均被局麻药包裹呈“甜圈征”即停止局麻药注射.结果 S组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皮神经平均起效时间(92±3.1) min和(10.6±2.8)min明显长于M组(7.6±2.3) min和(6.0±2.2) min和R组(8.2±2.6) min和(7.6±2.7) min;S组臂内皮神经阻滞完善率(60%)明显低于M 组(100%)和R组(94.3%);M组并发症发生率(60%)明显高于S组(20%).结论 超声引导多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加快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提高臂丛阻滞完善率,但与单点和减药注射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与传统盲探法3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肥胖患者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盲探组通过异感判断针刺部位行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组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均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25 ml。比较3组麻醉效果及副作用发生率。 结果 3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且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P〈0.05)。超声引导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30例),均高于传统盲探组76.7%(23例)及神经刺激器组83.3%(25例)(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发生1例(3.3%),均低于传统盲探组8例(26.7%)及神经刺激器组4例(13.3%)(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因行上肢手术而收住本院的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通过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实验组通过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情况、麻醉情况和疼痛评分。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实验组手术开始15分钟和手术开始45分钟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都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实验组患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实验组患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效果更好,且术后病人疼痛减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B组和C组分别给予0.3%、0.4%、0.5%的罗哌卡因30ml。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注药后15min A组、B组和C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例数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不能屈肘)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注药后30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不能屈腕)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1)。A组优16例(80%),良4例(20%);B组优18例(90%),良2例(10%);C组优18例(90%),良2例(1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0.3%~0.5%的罗哌卡因30ml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随着浓度增加,麻醉起效加快而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黄斌  张倩 《实用手外科杂志》2011,25(3):257-258,261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断指再植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n=40),实验组0.375%左旋布比卡因30ml,对照组0.596%甲磺酸罗派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神经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不良反映及麻醉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试验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用于手术需时较长,或要求术中肢体不动的显微外科手术麻醉,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骨折手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应用0.5%罗哌卡因75 mg。观察组给予0.5%罗哌卡因75 mg+右美托咪定1μg/kg。观察2组患者入室后(T_0)、臂丛麻醉后15 min(T_1)、手术开始即刻(T_2)、手术开始后30 min(T_3)、术毕即刻(T_4)时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T_0时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_1~T_4时间点HR、MAP低,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麻醉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 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使用0.375%罗哌卡因20 ml或3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右侧前臂手术患者54例,男39例,女15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和B组(0.375%罗哌卡因30 ml),每组27例。记录臂丛各分支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痛觉阻滞情况,使用超声测量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15、30 min时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以及RR,记录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臂丛分支神经痛觉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桡神经、腋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注药后30 min,B组RR明显增快(P0.0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减少(P0.05),膈肌麻痹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20 ml和30 ml的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理想麻醉效果,但20 ml对膈肌麻痹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硫酸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和镇痛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ISBPB复合喉罩全麻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37~7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40mg)加10%硫酸镁2ml(0.5g);对照组(N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加生理盐水2ml(40mg)。待神经阻滞完全起效后,静脉诱导插入喉罩通气,术中七氟醚(呼末MAC 0.8)维持。分别记录局麻药注射后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4、8、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N组(P0.05)。术后8、12、24h M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5)。两组的术后补救用镇痛药、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肌力减弱、麻木、瘙痒、寻麻疹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ISBPB注射0.5%罗哌卡因复合硫酸镁能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静脉单独注射或局麻药复合应用两种给药方式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静脉注射组(n=40)和局麻药复合组(n=40)。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辅助技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术中和术后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和持续时间,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局麻药复合组阻滞起效时间较短(14.12±4.77分钟vs. 11.21±2.87分钟,P0.05),且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低(P0.05)。与静脉注射组相比,局麻药复合组运动和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地塞米松复合局麻药应用较静脉单独注射更有效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锁骨上)在桡骨远端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90例择期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手术”的成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C组).记录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测定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区的痛觉消失时间,评价感觉阻滞效果、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3组患者基本资料与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患者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21±6) min比(20±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长于B组[(8±5)min](P<0.05);A组和C组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18±6) min比(17±6) min],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B组[(10±6)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效果优秀率最高(90%).A组和C组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出现膈神经阻滞,B组有1例患者止血带不耐受.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在桡骨远端手术中麻醉优秀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在超声引导下与传统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30ml,观察两组穿刺所用时间、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所用时间、平均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作用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阻滞效果为Ⅰ、Ⅱ级的比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出现两例神经损伤,一例Homer综合症,一例气胸.结论:对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所用时间短、起效迅速、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30):单靶点组(S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周围注射21 ml局麻药;三靶点组(T组)超声引导下在锁骨上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脉相接位置的下方注射7 ml局麻药,再2次(各7 ml)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形成以臂丛神经为中心的扇形注射;传统解剖定位组(A组)取锁骨中点上1 cm左右为穿刺点,注射21 ml局麻药.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记录各组操作时间和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程度及切皮时的麻醉效果,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相比,T组操作时间延长,尺神经分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缩短,S组和T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升高,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完全率升高(P<0.05);与T组相比,S组操作时间缩短,尺神经分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延长(P<0.05);三组桡神经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刺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S组和T组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持续时间较长,且并发症较少;三靶点注射法的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尺神经的阻滞较快且完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拟于本院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共计210例。年龄66~73岁,ASA分级Ⅰ~Ⅲ级。使用随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0.25%罗哌卡因组(T0.25组)、0.375%罗哌卡因组(T0.375组)、0.5%罗哌卡因组(T0.5组),每组各70例。记录3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患者低血压、恶心、呕吐、局麻药毒性反应等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有效性方面,T0.25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长于T0.375、T0.5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375、T0.5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T0.25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375组与T0.5组之间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不良反应方面,T0.5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T0.25组和T0.375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5组中有1名患者发生局麻药物毒性反应。结论 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患者不仅能够显著缩短起效时间、延长镇痛维持时间,同时不增加术中并发症发生风险,可作为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推荐浓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肌间沟(颈7入路)加压注射的臂丛神经阻滞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颈6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法经典入路方法进针。两组在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再注入局麻药。两组均注入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0ml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的合剂30ml。两组的麻药总量均相等.观察组在注射后压迫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使药液向下扩散,使尺神经阻滞更完善。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43例,对照组18例(P〈0.05);尺神经阻滞完全观察组为46例,对照组为19例(P〈0.05);麻醉效果差的对照组为6例,观察组无。结论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更接近臂丛下千.尺神经阻滞效果好,方法较传统穿刺路径更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相对于传统盲探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优越性和实践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20例(超声引导组),同时选择同期采用盲探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盲探臂丛阻滞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各生理指标、生命体征变化、神经阻滞效应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引导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成功率均优于盲探臂丛阻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盲探臂丛阻滞组的并发症高于超声引导组,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有助于使麻药准确注入至最佳位置,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本组自2007年5月~12月对6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ASAI~Ⅱ级,分为罗哌卡因(R)组和左旋布比卡因(L)组,每组30例,采用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患者对神经阻滞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间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L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R组(P〈0.05),神经阻滞优良率均为100%。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均可安全用于临床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二者有相似的药效学特性,但左旋布比卡因在术后镇痛方面略优于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进行上肢手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神经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的短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的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注药20分钟后神经阻滞效果的优良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36例拟行肱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儿,应用高频超声探头扫描肌间沟内臂丛神经的分布,测量神经干的直径和距离皮肤的深度,在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超声扫描36例小儿肌间沟内臂丛神经均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达100%.结论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中间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拟行单侧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组(S组)和颈中间丛神经阻滞组(M组),每组30例。两组均先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5 ml,S组行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0 ml;M组行超声引导下颈中间丛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0 ml。记录颈浅丛和颈中间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记录神经阻滞效果满意例数。记录术后1、2、4、6、12、24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局麻药物中毒、声音嘶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M组阻滞操作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两组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率均为100%。M组术后1、2、4、6 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两组均无局麻药物中毒、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中间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但颈中间丛阻滞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更短、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