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并应用生长抑素粉针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冻干粉针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小肠黏膜绒毛高度、陷窝深度、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IL-6、IL-8、TNF-α。结果治疗前两组小肠黏膜绒毛高度、陷窝深度、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IL-6、IL-8、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小肠黏膜绒毛高度与陷窝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小肠黏膜绒毛高度及陷窝深度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两组肠杆菌数量、IL-6、IL-8、TNF-α降低,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增多(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肠杆菌数量、IL-6、IL-8、TNF-α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在SAP患者中的应用可减轻肠黏膜损伤,修复胃肠道黏膜,调整肠道菌群,抑制早期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下调IL-6、IL-8、TNF-α,抑制炎症进展,从而促进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血清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100例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体检的100例老年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开展粪便涂片、肠道菌群培养、呼气氢浓度检测、~(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价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并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与血清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Ⅰ度菌群失调49例,Ⅱ度菌群失调16例;而对照组中Ⅰ度菌群失调8例,无Ⅱ度菌群失调。观察组大肠杆菌、肠球菌的菌落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菌落数及B/E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小肠细胞生长状态(SIBO)阳性和Hp阳性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受试者的平均血清CRP、IL-6、TNF-α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与CRP、IL-6、TNF-α呈负相关,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与CRP、IL-6、TNF-α呈正相关(P0.01,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和血清炎症指标升高,且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炎症指标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内科》2017,(6)
目的探讨益生菌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内毒素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乙肝患者3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血清内毒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均显著增加(P0.05),肠杆菌和梭菌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毒素、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内毒素、ALT、AST、TBIL、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干预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可作为乙肝患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英夫利西单抗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肠道菌群分布,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IB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析两组疾病活动度[Harvey-Bradshaw指数(HBI)],肠道菌群分布及血清IL-6、IL-17、TNF-α水平变化,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B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治疗4周、8周、12周HB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酵母菌、消化球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IL-17、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英夫利西单抗治疗IBD可有效提高疗效,促进患者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减少疾病活动度及血清IL-6、IL-17、TNF-α水平,安全性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变化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8例CL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联合组(常规治疗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每组各74例。检测2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肠道菌群数量及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相比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均明显增多,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并无明显变化(P>0.05);相比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相比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2周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2周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CLD的发病和病情的进展可能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有关,并且肠道菌群数量的改变可能会诱发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不仅可促进CLD患儿肠道菌群的恢复,而且可阻滞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特征与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诊治的171例活动性UC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根据活动性UC病情分为轻度组(79例)、中度组(47例)、重度组(45例)三个亚组,另选同期院内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外周血炎症因子,对比各组外周血内炎症因子与肠道菌群特征情况,分析活动性UC患者病情与外周血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TNF-α、IL-1 β、IL-6、IL-17水平及大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和肠球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NF-α、IL-1β、IL-6、IL-17、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P <0.05),肠球菌不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P>0.05)。ROC曲线显...  相似文献   

7.
李琳  钟青 《传染病信息》2017,(6):361-36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8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未患溃疡性结肠炎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肠黏膜TLR2、TLR4、TLR5、TLR9分子表达检测和外周血IL-4、IL-6、IL-17、IL-23、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检测,分析炎性细胞因子和TLRs表达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结果试验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肠黏膜组织中TLR2、TLR4、TLR5、TLR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外周血IL-4表达低于对照组,IL-6、IL-17、IL-23、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LR2、TLR4、TLR5、TLR9表达与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呈负相关;与IL-6、IL-17、IL-23、TNF-α表达呈正相关,与IL-4表达呈负相关。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促炎因子表达增加,抑炎因子表达减少,TLRs分子表达增加。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增强TLRs分子表达来促进促炎因子的分泌,介导肠黏膜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与肝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门诊健康的6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间的差异,对比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肝功能、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指标差异,最后以Spearman系数分析肠道菌群指标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ALT、AST、ALP、TNF-α、IL-6、IL-8、肠杆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ALT、AST、ALP、TNF-α、IL-6、IL-8、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对比A级B级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对比A级 B级 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相关性分析,肠杆菌、肠球菌与ALT、AST、ALP、TNF-α、IL-6、IL-8呈现出正相关(r=0. 573、0. 389、0. 315、0. 393、0. 421、0. 389、0. 436、0. 441、0. 598、0. 571、0. 345、0. 370),双歧杆菌、乳杆菌与ALT、AST、ALP、TNF-α、IL-6、IL-8呈现出负相关(r=-0. 487、-0. 378、-0. 347、-0. 318、-0. 337、-0. 330、-0. 459、-0. 570、-0. 502、-0. 661、-0. 384、-0. 418),均有P 0. 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肝功能、炎症因子指标均呈现出异常表达,且各项指标间关系密切,临床治疗工作中应当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肠道菌群、肝功能、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确诊的NAFLD患者60例,采集粪便标本检测肠道菌群,同时在门诊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将NAFLD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给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456 mg/次,3次/天,疗程30天;B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次,3次/天)的同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次,3次/天),疗程30天。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内毒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变化。应用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320、2.875,P值分别为0.022、0.002),肠葡萄球菌和肠杆菌数量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4.352、3.435,P值分别为0.000、0.001),肠球菌和拟杆菌无显著变化(t值分别为0.834、1.459,P值分别为0.401、0.173)。治疗后A组与B组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的数量均有所上升,B组较A组上升更显著(t值分别为2.455、2.526,P值分别为0.027、0.018),两组治疗后肠葡萄球菌及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B组较A组下降更显著(t值分别为-2.049、2.758,P值分别为0.041、0.009)。治疗前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浆内毒素、TNF-α、IL-6和HOMA-IR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2.783、3.174、6.173和6.730,P值分别为0.006、0.002、0.000和0.000)。与A组相比,治疗后B组血浆内毒素、TNF-α、IL-6、HOMA-IR、ALT、AST、TBil及TG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452、-3.038、-3.398、-3.276、-2.473、-2.748、-2.474和-2.536,P值分别为0.023、0.005、0.002、0.004、0.018、0.017、0.019和0.017)。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需氧菌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厌氧菌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构成的改变,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治疗NAFLD可显著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肝衰竭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作慢性肝衰竭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微生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菌落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多,酵母菌菌落数显著减少(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肠道菌群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菌落数为(11.94±0.91)lgCFU/g,乳酸杆菌为(9.91±0.74)lgCFU/g,肠球菌为(11.13±0.89)lgCFU/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酵母菌为(3.01±0.64)lgCFU/g,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百分率和CD4+/CD8+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CD8+百分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CD4+百分率及CD4+/CD8+值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为(37.71±7.81)%、CD4+/CD8+值为1.52±0.3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CD8+为(27.82±4.5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TNF-α、IL-1、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为(113.71±27.81)ng/L,IL-1为(92.82±18.51)ng/L,IL-6为(62.02±18.06)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肝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及机体免疫功能,且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黄连素调节肠道菌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方法将Babl/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和干预组(n=15)。采用高脂饮食法制备脂肪肝模型,自第5周起,给予干预组小鼠黄连素(200mg·kg-1)灌胃至第13周结束。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相对定量检测CD14、IL-6、IL-1、TNF-α及进行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计数。结果在13周末,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明显的脂肪变和炎症改变,NAFLD活动度计分(NAS)为4.60±1.07,明显高于对照组(0.44±0.53,P<0.01);模型组血清ALT为346.00±142.01U/L,显著高于对照组(120.00±10.22U/L,P<0.01);肝组织IL-1mRNA为1.539±0.437、IL-6为0.580±0.083和TNF-α为4.482±0.820,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421±0.083、0.258±0.084和1.336±0.156,P均<0.01);模型组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数量为0.495±0.082,乳酸菌数量为0.010±0.006,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4±0.709和94.682±64.089,P均<0.05);与模型组比,干预组肝组织小叶内炎症明显减轻,NAS为2.73±0.90,显著低于模型组(4.60±1.07,P<0.01),生化指标较模型组改善,其中ALT为175.00±20.14U/L,显著低于模型组(346.00±142.01U/L,P<0.01),肝组织CD14为0.045±0.006、IL-1为0.243±0.067、IL-6为0.249±0.046和TNF-α为0.553±0.553,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321±0.106、1.539±0.437、0.580±0.083和4.482±0.820,P均<0.01),盲肠内容物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模型组增多,其中双歧杆菌(2.160±0.629)显著高于模型组(0.495±0.082,P<0.01)。结论高脂饮食喂养的Babl/c小鼠灌胃黄连素后,可能因为调整了肠道菌群,使肝内脂肪性炎症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8种(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梭菌、酵母样真菌)进行培养和计数,检测所有被研究者的血清内毒素、TNF-α、IL-6和ALT的浓度.选择健康正常成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NASH共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B组)和观察组(C组)各30例,B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C组常规保肝治疗的同时联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治疗4wk,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肠道细菌数量的变化和内毒素、TNF-α、IL-6、ALT的变化,并比较B组和C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治疗前NASH组肠杆菌显著增多(7.28±1.22 vs 6.54±1.08,t=4.83,P<0.01),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显著减少(7.13±1.28 vs 8.83±1.24,t=-6.65,P<0.01;6.67±1.21 vs 7.31±1.12,t=-2.16,P<0.05;6.99±1.31 vs 7.82±1.15,t=-2.41,P<0.05);血清中内毒素、IL-6、TNF-的浓度显著增高(168.37EU/L±24.13EU/L vs 110.53EU/L±18.33EU/L,t=11.69,P<0.01;42.62ng/L±12.65ng/L vs 21.58ng/L±8.47ng/L,t=7.71,P<0.01;15.98ng/L±3.19ng/L vs 8.63ng/L±2.49ng/L,t=11.97,P<0.01);C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多(P<0.01),肠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内毒素、TNF-α、IL-6、ALT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C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B组有显著改善.结论: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革兰氏阴性杆菌过度生长,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可明显改善NASH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中内毒素、TNF-α、IL-6、ALT的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8、MCP-1)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60例符合标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康复训练)、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相比,均具有可比性(t=-0.034、-1.254、-0.081,P=0.973、0.215、0.936);治疗后组内比较,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6.446、-7.388、8.983,P=0.000、0.000、0.000;对照组t=-2.896、-2.179、3.349,P=0.007、0.038、0.002);治疗后,治疗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和对照组相比,各项数值的改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1、2.595、-2.716,P=0.039、0.012、0.009)。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TNF-α、IL-18、MCP-1)相比,均具有可比性(t=1.927、0.763、-0.956,P=0.059、0.448、0.343);治疗后组内比较,TNF-α、IL-18和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59.243、4.925、20.050,P=0.000、0.000、0.000;对照组t=12.548、6.838、10.208,P=0.000、0.000、0.000);且治疗后,治疗组TNF-α、IL-18和MCP-1水平和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5.184、2.234、-4.214,P=0.000、0.029、0.000)。结论腹针联合康复训练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肠道菌群,并具有抑制血清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另取35例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胃苓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细菌培养中常见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比,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 0. 01),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 0.05)。(2)治疗组患者经加味胃苓汤治疗后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下降(P 0. 05),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0.05);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较对照组低,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增加,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加味胃苓汤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清溃愈疡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炎症应激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双岐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清溃愈疡汤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炎症应激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肠道菌群分布数量、炎症应激及相关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球菌、肠杆菌数量, MCP-1、MIP-1α、HMGB1、HIF-1α、TGF-β1及β-E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丁酸梭菌的数量显著增多(均P0.01);观察组患者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及MCP-1、MIP-1α、HMGB1、HIF-1α、TGF-β1、β-EP水平分别为(7.11±0.71)log10CFU/g、(8.22±0.91)log10CFU/g、(45.63±4.71)ng/mL、(10.65±1.28)ng/mL、(21.15±2.25)pg/mL、(49.11±5.09)ng/L、(128.47±14.06)ng/L及(5.54±0.67)pg/100μL,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672、7.261、9.235、20.386和22.926、5.338、8.513和37.388,均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丁酸梭菌数量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清溃愈疡汤方剂可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缓解炎症应激,抑制HIF-1α、TGF-β1和β-EP的过表达,进而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青春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的水平,并分别比较各组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UC患者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传统治疗组及双歧杆菌治疗组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而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可以降低UC患者血清促炎因子TNF-α、IFN-γ及IL-6水平,还可升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调节肠黏膜的细胞免疫功能,可用于UC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GDM患者重要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分析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GDM患者(GDM组)116例、妊娠期NGT女性(GNGT组)101名及非妊娠体检健康女性(NC组)80名。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和快速细菌鉴定法对各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及梭杆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ELISA和免疫荧光法测定TNF-α、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NC组比较,GNGT组和GDM组BMI、SBP、DBP升高(P0.01)。与GNGT组比较,GDM组SBP、DBP、FPG、HbA_1c、TC、TG、HDL-C均升高(P0.05或P0.01)。与NC组比较,GNGT组和GDM组肠杆菌[(7.14±0.28)vs(8.26±0.90)vs(9.54±1.08)logN/g]和拟杆菌[(7.99±1.46)vs(8.94±1.43)vs(9.45±1.68)logN/g]的菌落数增多,双歧杆菌[(10.47±0.18)vs(8.06±0.32)vs(7.35±0.49)logN/g]和乳杆菌[(7.52±1.36)vs(6.75±1.86)vs(5.31±0.68)logN/g]的菌落数降低(P0.05或P0.01)。GDM组肠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较GNGT组增多,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菌落数降低,且肠球菌[(8.30±1.42)vs(6.81±0.57)、(7.12±1.80)logN/g]的菌落数高于NC组和GNGT组(P0.05);GDM组TNF-α[(235.63±28.60)vs(126.77±12.05)、(123.43±14.92)ng/L]、IL-6[(147.73±24.26)vs(77.44±9.55)、(75.61±10.07)ng/L]及hsC-RP[(4.58±017)vs(1.21±0.20)、(1.05±0.19)mg/L]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1),而NC组和G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肠杆菌与TNF-α、IL-6及hsC-RP呈正相关(r=0.535、0.557、0.512,P0.05或P0.01);肠球菌与TNF-α和IL-6呈正相关(r=0.534、0.504,P0.05);双歧杆菌(r=-0.681、-0.517)、乳杆菌(r=-0.425、-0.560)及拟杆菌(r=0.483、-0.432)与TNF-α和IL-6呈负相关(P0.05或P0.01);梭杆菌与TNF-α、IL-6及hsC-RP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肠道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GDM患者表现更为明显,推测肠道菌群可能在GD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皮下注射利拉鲁肽0.6 mg/次,1次/d。在空腹血糖高于7.8 mmol/L、餐后2 h血糖超过11.1 mmol/L的情况下,皮下注射利拉鲁肽1.2 mg/次,1次/d。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0.5 g/次,3次/d。两组均治疗16周。治疗结束后检测血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G)及餐后2 h血糖。采用ELISA检测炎性因子IL-10、IL-4、TNF-α和IL-1β。收集患者治疗前后新鲜粪便,提取总DNA,PCR扩增16srDNA V3高变区并进行Illumina二代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治疗16周,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PG分别为(9.64±1.23)mmol/L和(7.38±1.2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5.24±2.17)mmol/L和(13.85±1.5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LDL及TG含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C及HDL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TNF-α由(24.83±2.53)ng/L降至(14.49±1.38)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50,P=0.0002)。IL-1β由(5.58±0.52)ng/L降至(2.41±0.21)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4,P=0.0018)。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度以及多样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双歧杆菌科、乳酸杆菌科丰度与患者空腹血糖浓度呈负相关(P=0.001和P=0.031),双歧杆菌科丰度与患者血液TNF-α含量成负相关(P=0.006)。结论利拉鲁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水平,提高肠道益生菌数量和相对丰度,改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肠道细菌菌群失调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炎症反应及体液免疫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85例(研究组),85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85例(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集受试者血液,采用免疫荧光试剂盒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3、C4、IgG、IgA、IgM水平;采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分析肠道菌群结构与炎症因子和体液蛋白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粪便大肠埃希菌丰度为(10.42±0.34)logN/g,酵母菌丰度为(3.56±0.74)logN/g,双歧杆菌丰度为(7.08±0.85)logN/g;健康对照组分别为(9.68±0.82)logN/g、(3.31±0.54)logN/g和(8.99±1.71)logN/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粪便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丰度与血清TNF-α、IL-6、IL-18和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均存在相关性(均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丰度与血清IgA、IgG、IgM、C3和C4水平亦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炎症因子和免疫蛋白水平异常,且肠道菌群分布与炎症因子和免疫蛋白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进行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