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蓝光照射方式联合静脉滴注白蛋白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n=41,接受间歇蓝光照射+静脉滴注白蛋白)和对照组(n=41,接受连续蓝光照射+静脉滴注白蛋白)。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儿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以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汁酸(TBA)、游离脂肪酸(FFA)、碱性磷酸酶(AKP)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等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对2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50103),所有受试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胎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第7天血清TBIL、DBIL与IBIL水平分别为(153.9±9.6)μmol/L、(8.2±2.4)μmol/L和(139.6±8.9)μmol/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08.2±11.2)μmol/L、(20.9±2.8)μmol/L和(191.3±8.1)μmol/L,组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49、23.055、27.429,P<0.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第7天血清TBIL、DBIL与IBIL水平分别为(157.4±7.9)μmol/L、(8.9±1.5)μmol/L、(142.0±7.2)μmol/L,亦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10.8±10.9)μmol/L、(21.3±3.1)μmol/L、(192.9±8.9)μ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00、22.154、28.470,P<0.001)。此外,2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的血清TBIL、DBIL与IBIL水平分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第7天的HS-CRP、TBA、FFA、AKP和γ-GT水平分别为(1.3±0.3)mg/L、(12.3±3.4)μmol/L、(2 493.0±199.7)μmol/L、(126.2±10.2)μmol/L、(60.5±10.3)μmol/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4±0.4)mg/L、(32.6±5.9)μmol/L、(4 049.8±132.8)μmol/L、(238.7±11.4)μmol/L、(151.7±11.3)μ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091、19.138、41.560、47.061、38.174,P<0.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第7天的HS-CRP、TBA、FFA、AKP和γ-GT水平分别为(1.3±0.1)mg/L、(14.6±2.1)μmol/L、(2 546.4±224.1)μmol/L、(129.0±9.4)μmol/L、(63.0±9.2)μmol/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3±0.5)mg/L、(33.4±6.3)μmol/L、(4 009.5±121.5)μmol/L、(242.4±10.6)μmol/L、(154.2±10.6)μ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81、18.119、36.750、51.306、41.420,P<0.001)。此外,2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的HS-CRP、TBA、FFA、AKP和γ-GT水平分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1%(39/41),与对照组的92.7%(38/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4)。⑤实验组患儿腹泻、脱水、体温升高、奶量减少、哭闹与烦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91、6.252、5.623、7.291、5.143, P=0.032、0.013、0.024、0.012、0.022)。 结论间歇蓝光照射结合静脉滴注白蛋白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较好,并且能明显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在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拉莫三嗪治疗,研究组给予患者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莫三嗪血药浓度(8.61±2.93)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3.81±1.17)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0.0%(8/4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在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生时采用脐带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及抗体释放试验早期诊断新生儿ABO溶血病,对预防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确诊为ABO溶血病的655例晚期早产儿及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生时经脐带血DAT及抗体释放试验确诊为ABO溶血病的188例患儿纳入研究组,入院后经静脉血DAT及抗体释放试验确诊为ABO溶血病的46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并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近期预后等,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与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研究组患儿入院年龄及发现黄疸时年龄,均小于对照组[(34.3±21.8) h vs (58.8±34.3) h,(22.0±12.8) h vs (32.3±19.0) h],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TSB)浓度及血红蛋白(H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85.5±49.2) μmol/L vs (243.3±85.1) μmol/L,(147.3±21.6) g/L vs (153.8±24.9) g/L],剖宫产比例高于对照组(70.2% vs 56.5%),并且上述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71,P<0.001;t=6.831,P<0.001;t=8.743,P<0.001;t=3.132,P=0.002;χ2=10.492,P=0.001)。②研究组患儿换血率及白蛋白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0 vs 9.0%,9.6% vs 22.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532,P<0.001;χ2=15.151,P<0.001)。③7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患儿,均为对照组患儿。 结论出生时采用脐带血DAT及抗体释放试验筛查ABO溶血病,可使医师和监护人对ABO溶血病患儿的黄疸加强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需要住院光疗的患儿,避免发生需要采取换血治疗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UGT1A6 A541G和A552C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对129例癫痫患者体内UGT1A6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癫痫患者体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采用SNa Pshot技术检测丙戊酸钠代谢基因UGT1A6。结果 129例癫痫患者中UGTIA6 A541G基因型AA、AG、GG分别为55例、61例和13例。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进行标准化处理,AA基因型患者为(3.18±1.67)μg/ml,AG基因型患者为(2.73±1.34)μg/ml,GG基因型患者为(3.24±1.70)μg/ml,UGT1A6 A541G基因型对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GTIA6 A552C基因型AA、AC、CC分别为61例、56例和12例,其中AA基因型患者为(3.28±1.71)μg/ml,AC基因型患者为(2.58±1.66)μg/ml,CC基因型患者为(3.21±1.81)μg/ml,UGT1A6 A552C基因型对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有突变基因型AG和GG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野生基因型AA患者。不同性别在UGT1A6 A541G和A552C基因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IA6 A541G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无显著相关性,UGTIA6 A552C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有显著相关性,AC基因型患者丙戊酸钠代谢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据炎症指标和血栓标志物恢复正常的时间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而停止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川崎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82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川崎病类型,将82例患儿分为完全川崎病(CKD)组(n=48)及不完全川崎病(IKD)组(n=34)。此外,根据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是否伴冠状动脉病变(CAL),将82例患儿分为CAL组(n=9)及无CAL组(n=73)。对所有患儿于急性期治疗后发热消退达72 h时,开始采取低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剂量为3~5 mg/(kg·d)。在出院后8周的随访期内,监测患儿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栓标志物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当4项指标均正常,并且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合并CAL时,停止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并继续随访至患儿出院后8周。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χ2检验,对如下计量与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①CKD组与IKD组、CAL组与无CAL组患儿的入院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后炎症指标和血栓标志物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②不同分类情况下,这82例川崎病患儿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 结果①本研究川崎病患儿入院时,血清CRP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CKD组[(10.2±4.9) mg/L,(1.1±0.3) mg/L]高于IKD组[(7.4±3.9) mg/L,(0.9±0.5) mg/L],CAL组[(13.9±7.6) mg/L,(1.7±1.5) mg/L]高于无CAL组[(8.5±3.9) mg/L,(1.0±0.7) mg/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8, P=0.007; t=2.716, P=0.027; t=3.402, P=0.001; t=0.382, P=0.017);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CKD组[(35.5±4.3) g/L]低于IKD组[(37.5±3.6) g/L],CAL组[(32.3±3.5) g/L]低于无CAL组[(36.4±3.8) g/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4, P=0.016; t=4.170, P<0.001)。②CKD组与IKD组、CAL组与无CAL组患儿中,男性患儿比例,入院时Harada评分、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值、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以及治疗后ESR、CRP、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研究82例川崎病患儿治疗后,炎症指标及血栓标志物恢复正常的时间,ESR为(44.2±9.4) d,CRP为(14.4±5.5) d,血小板计数为(31.5±10.9) d,D-二聚体水平为(33.5±6.3) d。④本研究川崎病患儿中,男性患儿ESR及CRP恢复正常的时间[(46.3±5.2) d, (16.4±5.6) d],均长于女性患儿的[(43.4±5.0) d, (13.3±4.8) d],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6, P=0.012; t=2.308, P=0.010);而发热持续时间≥7 d和<7 d,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有反应和无反应,以及Harada评分≥4分和<4分情况下的ESR及CRP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本研究川崎病患儿中,出院时伴CAL的1例CKD患儿和其余73例无CAL患儿,均在出院后3~4周时,复查炎症指标及血栓标志物水平正常,并且超声心动图提示无CAL后,终止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并在之后的随访期内,无新的CAL发生。 结论通过对炎症指标和血栓标志物水平的监控,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可个体化调整川崎病急性期后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而不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GDF)-15、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脑利钠肽(BNP)水平与肺炎合并心力衰竭(HF)患儿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断的80例肺炎合并HF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于本院进行儿童保健的8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受试儿血清GDF-15、H-FABP、BNP水平和HF标志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MB水平。2组受试儿血清GDF-15、H-FABP、BNP、cTnI、CK-MB水平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研究组患儿血清GDF-15、H-FABP及BNP水平与HF标志蛋白cTnI、CK-MB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清GDF-15、H-FABP、BNP水平与肺炎合并HF患儿预后的关系。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2组受试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受试儿性别构成比、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研究组患儿血清GDF-15、H-FABP、BNP、cTnI、CK-MB水平,分别为(5.01±0.73) ng/mL、(36.2±6.2) ng/mL、(899.8±300.3) pg/mL、(0.31±0.10) μg/L、(36.2±5.3) 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59±0.10) ng/mL、(1.2±0.3) ng/mL、(21.4±4.3) pg/mL、(0.06±0.02) μg/L、(18.4±2.6) U/L,并且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652、50.432、26.164、21.931、26.973,P均<0.001)。②肺炎合并HF患儿血清GDF-15、BNP水平与血清cTnI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340、P=0.002,r=0.285、P=0.010);血清GDF-15、H-FABP水平与血清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765、P<0.001,r=0.302、P=0.006)。③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DF-15、H-FABP、BNP高表达患儿的不良预后风险,分别是血清GDF-15、H-FABP、BNP低表达患儿的2.319倍(HR=2.319,95%CI:1.306~4.118,P=0.004),1.737倍(HR=1.737,95%CI:1.027~2.937,P=0.039)及1.904倍(HR=1.904,95%CI:1.135~3.195,P=0.015)。 结论血清GDF-15、H-FABP、BNP在肺炎合并HF患儿中表达增高,并且与患儿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这3个指标与肺炎合并HF患儿预后的关系,以及对于该病患儿预后的判断价值,仍然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移动医疗APP营养管理干预策略对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状况及体格发育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2组早产儿,分别采用基于移动医疗APP、常规电话随访策略进行出院后营养管理干预,并随访6个月。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对2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小儿智能发育检查表》评分、生化指标、疾病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2组早产儿性别构成比、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经过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0108),与纳入研究早产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干预后研究组早产儿身高、头围、体重分别为(66.7±6.4) cm、(7.7±2.2) kg、(42.0±3.4) c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0.3±5.3) cm、(7.0±1.5) kg、(39.2±2.5) cm,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87、P<0.001,t=2.291、P=0.029,t=3.575、P<0.001)。②干预后,研究组早产儿《智能量表》与《运动量表》评分分别为(91.1±10.4)分、(48.6±5.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8.2)分、(42.3±4.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87、5.235,P<0.001)。③干预后,研究组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分别为(136.1±8.5) mg/L、(140.7±16.9) 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3±7.0) mg/L、(126.6±14.3) mg/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08、3.498,P<0.001)。④研究组早产儿疾病发生率为10.0%(3/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7%(11/30),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3、P=0.016)。 结论对早产儿采取基于移动医疗APP营养管理干预策略,可显著提高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状况,促进其生长发育,减少早产儿疾病发生,进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儿免疫功能与肠道微生态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126例RVE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63,采取布拉酵母菌散+蒙脱石散治疗)与对照组(n=63,采取双歧杆菌+蒙脱石散治疗)。采用χ2检验,进行2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率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与配对t检验,对2组患儿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水平,以及肠道菌群数量等进行比较。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轻与中度脱水发生率等临床资料,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TNF-α、IL-8及CD4+、CD8+、CD4+/CD8+水平,以及拟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酸杆菌与双歧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Z20180111),与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61/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3%(55/6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0、P=0.048)。②研究组患儿腹泻、呕吐、腹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2.4±5.5) h、(23.4±4.4) h、(25.6±3.9) h、(46.3±6.7) 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4.4±7.3) h、(46.8±6.6) h、(49.9±5.9) h、(66.3±7.5)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98、16.427、11.944、8.420, P<0.001)。③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TNF-α、IL-8水平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研究组亦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治疗后,2组患儿CD4+、CD4+/CD8+水平组内比较均显著增高,而CD8+水平组内比较,则显著降低;治疗后,研究组CD4+、CD4+/CD8+水平,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而CD8+水平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后,2组患儿拟杆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研究组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2组患儿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研究组亦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治疗中,2组患儿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RVE患儿的临床疗效良好,可降低患儿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小儿复杂性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60例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输液、止痉、抗感染、对症治疗、营养支持、加强呼吸循环管理等综合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常规剂量丙戊酸钠缓释片(20~40 mg·kg~(-1)·d~(-1),B组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钠缓释片(10~20 mg·kg~(-1)·d~(-1)。监测两组患儿用药后的丙戊酸钠药代动力学,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2及24 h的惊厥控制率、意识恢复率、体温恢复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随访1年的复发率、继发癫痫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用药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均随时间升高,A组用药72 h后达稳态谷浓度,B组84 h达稳态谷浓度。A组与B组用药120 h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69.35±6.65)μmol/L与(66.92±6.2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12 h患儿的惊厥控制率、意识恢复率、体温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67%显著高于B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年的复发率与继发癫痫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复杂性热性惊厥可有效控制病情并促进患儿意识与体温的尽快恢复,效果与常规剂量相当,同时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率与继发癫痫发生率则未见明显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不同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患儿对其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178例癫痫患儿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检测了其服药前后血清尿酸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在平均服药(2.71±2.23)年后,丙戊酸钠组、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钠联合奥卡西平组、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组及多药组(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妥泰)血清尿酸水平较服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5、4.93、3.43、2.44、4.47、3.77,均P<0.05),而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组服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其中丙戊酸钠组、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钠联合奥卡西平组,多药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0、2.94、3.21、2.59,均P<0.05)。结论不同抗癫痫药物对血清尿酸水平影响不同,提示临床医生注意定期监测服用抗癫痫药物患儿血清尿酸水平变化以便早期发现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服用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儿体内中性粒细胞活性的改变,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服用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儿34例作为癫痫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癫痫组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治疗6、12个月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36±4.72)%、(15.87±5.68)%比(5.32±1.41)%,P< 0.01],且治疗12个月中性粒细胞活化率高于治疗6个月(P<0.05).癫痫组治疗前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治疗6、12个月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64±1.22)、(6.96±2.64) mg/L比(1.46±0.27)mg/L,(74.72±22.58)、(96.67±30.25) ng/L比(31.72±12.16) ng/L,(32.59±8.45)、(46.74±12.16)ng/L比(15.36±4.45) ng/L,P< 0.01],且治疗12个月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治疗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患儿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与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0.328、0.402、0.344,P< 0.05).结论 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儿体内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出现了显著的升高,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活化使机体处于高氧化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变化。 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于本院儿科就诊的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受试儿童采用循环酶法测定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Hcy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研究组男性与女性儿童的血清Hcy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性别儿童[(28.11±10.98) μmol/L vs. (11.36±5.43)μmol/L; (22.96±11.26) μmol/L vs.(12.15±4.3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7,10.67;P<0.01);两组受试者血清Hcy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9,P<0.01)。 结论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异常检出率较高。Hcy水平变化可能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前、后血清白三烯B4(LTB-4)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确诊并治疗的70例HSP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HSP组,其中中医辨证分型为血热妄行型为45例、气不摄血型为25例。将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2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LTB-4及IL-6含量。将HSP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清LTB-4及IL-6含量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分别与对照组儿童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比较2种中医辨证分型HSP患儿治疗后血清LTB-4、IL-6含量下降值差异及病情反复率、肾脏损害率差异。两组儿童年龄及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HSP组患儿治疗前LTB-4及IL-6含量[(114.7±6.3) ng/L、(286.9±64.1) ng/L],均较对照组[(18.5±0.5) ng/L、(35.4±3.5) ng/L]或HSP组患儿治疗后[(18.2±1.9) ng/L、(34.9±2.3) ng/L]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94、-6.794,P<0.05;t=-7.271、-7.271,P<0.05)。②治疗后血热妄行型HSP患儿血清LTB-4、IL-6含量下降值[(100.7±4.0) ng/L、(288.5±43.3) ng/L],均较气不摄血型含量下降值[(94.2±6.3) ng/L、(186.0±35.5) ng/L]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10.10,P<0.05);而气不摄血型HSP患儿病情反复率及肾脏损害率(40.0%、20.0%),均较血热妄行型(15.6%、2.2%)者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6.48,P<0.05)。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对HSP患儿血清LTB-4及IL-6含量有调节作用。气不摄血型HSP患儿病情易反复,并且容易发生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治疗高原肺水肿(HAPE)重症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2例接受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联合PEEP通气治疗的HAPE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低PEEP通气组(n=21)与高PEEP通气组(n=21),2组患儿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呼吸机初始PEEP分别设置为<5 cmH2O(1 cmH2O=0.098 1 kPa)、5~7 cmH2O。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患儿住院时间及急性病生理与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上述指标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0-K-12),并且与所有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2组患儿年龄、治疗前APACHE Ⅱ评分、HAPE发病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42例患儿接受SIMV联合PEEP通气治疗后,40例患儿存活,2例放弃治疗。③机械通气治疗2 h后,高PEEP通气组患儿的心率、RR,均显著低于低PEEP通气组,而SpO2显著高于低PEEP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62、P<0.001,t=4.392、P<0.001,t=-3.219、P=0.006)。低PEEP通气组患儿治疗2 h后,心率、RR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46、20.125,P<0.001)。高PEEP通气组患儿治疗2 h后,心率、RR均显著低于治疗前,SpO2则显著高于治疗前,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31.159、19.913、-8.022,P<0.001)。④机械通气治疗24 h后,低PEEP通气组、高PEEP通气组患儿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气分数(FiO2)]、血清pH值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PEEP通气组:t=-17.374、-7.607、12.338,P<0.001;高PEEP通气组:t=-13.645、-12.262、17.949,P<0.001)。机械通气治疗24 h后,高PEEP通气组患儿PaO2/FiO2显著高于低PEEP通气组,PaCO2则显著低于低PEEP通气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0、P=0.013,t=3.230、P=0.006)。⑤高PEEP通气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分别为(36.7±2.8) h、(14.0±0.4) d、(16.9±7.9)分,均显著低于低PEEP通气组的(40.2±4.0) h、(18.4±0.5) d、(18.6±2.2)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35,t=5.985、P<0.001,t=2.499、P=0.025)。 结论采用SIMV联合PEEP通气模式治疗HAPE重症患儿效果良好,采取高PEEP通气(呼吸机初始PEEP为5~7 cmH2O)模式,对该病患儿相对更为安全,可更好地提高HAPE重症患儿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辅助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价值及治疗指征。 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239例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是否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将其分为4组:轻症观察组(n=76,为轻症HSP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血液灌流),轻症对照组(n=84,为轻症HSP患儿,采用常规治疗),重症观察组(n=47,为重症HSP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血液灌流)及重症对照组(n=32,为重症HSP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抗炎、抗过敏、抗凝及对症处理,血液灌流为辅助治疗。回顾性分析239例HSP患儿病例资料,对2组轻症或2组重症HSP患儿急性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等近期疗效指标,以及1年内皮疹复发率及肾脏损害发生率2项远期疗效指标,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就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并与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重症观察组HSP患儿腹痛及血便消失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及皮肤紫癜减轻时间[(4.8±0.6) d、(3.0±0.7) d、(3.4±0.8) d],均短于重症对照组[(5.8±0.5) d、(4.2±0.8) d、(4.5±0.7) d],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99、7.060、6.040,P<0.001);对2组重症HSP患儿随访1年的皮疹复发率及肾脏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轻症HSP患儿上述5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重症观察组HSP患儿治疗第7天时,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20.6±15.0) mg/L、(6.6±0.6) mg/L、(8.0±1.0) mg/L、(0.32±0.23) mg/L、(6.9±1.6) mg/L、(9.6±2.9) mg/L],均低于重症对照组[(38.4±10.4) mg/L、(9.0±1.0) mg/L、(10.2±1.7) mg/L、(3.50±1.40) mg/L、(8.3±1.7) mg/L、(12.9±2.8) mg/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4、13.191、6.686、15.286、3.823、5.004,P<0.001)。2组轻症HSP患儿治疗第7天时上述6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灌流辅助治疗可缓解重症HSP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急性肾损伤,但是对轻症或重症HSP患儿皮疹复发及肾脏损伤,尚未发现有预防作用。建议血液灌流仅用于重症HSP患儿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 BECTS)异常放电的有效血药浓度及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BECTS患儿(观察组)和30例非BECTS癫痫患儿(对照组),均给予丙戊酸钠小阶梯逐渐加量至异常放电消失,观察两组有效血药浓度及观察组相应状态下患儿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异常放电得到控制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平均值为(28.76±7.04)μg/mL,而对照组患儿异常放电得到控制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平均值为(70.43±5.87)μg/mL,两组血药浓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8.98,P<0.05);观察组患儿异常放电控制后其总智商(FIQ)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5.78,P<0.05);观察组患儿异常放电控制后其持续注意力操作测试(CPT)正确数明显增加而错误数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6.43、7.02,均P<0.05)。结论控制BECTS癫痫患儿异常放电的丙戊酸有效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癫痫,且在此血药浓度下患儿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戊酸单药治疗小儿癫痫后血氨异常的药理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187例癫痫患儿,所有患儿均接受了3个月以上的丙戊酸单药治疗。根据患儿服用后的血氨浓度将其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患儿血氨浓度正常(27~82μmol/L,共78例);乙组患儿血氨浓度异常(>82~119μmol/L,共65例);丙组患儿为高血氨患者(≥120μmol/L,共44例)。记录各组患儿的日服药剂量和心率、年龄、体重等情况,对比各组患儿服药前后的血氨浓度和肝功能变化情况及丙戊酸血药浓度等,分析影响癫痫患儿出现高血氨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患儿在心率、日服药剂量、体重、年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537、0.164、0.092、0.113,均P>0.05)。甲组患儿中有1.28%的患儿出现肝损伤,有38.46%的患儿出现肝功能异常;乙组患儿中有7.69%的患儿出现肝损伤,有38.46%的患儿出现肝功能异常;丙组患儿中有13.63%的患儿出现肝损伤,有52.27%的患儿出现肝功能异常;三组患儿的肝功能异常情况比较并无明显差异(χ^2=2.341,P>0.05),丙组患儿的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甲、乙两组患儿(χ^2值分别为7.939、4.302,均P<0.05)。丙戊酸浓度(OR=4.05,95%CI:2.018~8.374,P<0.05)和日服药剂量(OR=5.40,95%CI:2.837~10.273,P<0.05)、年龄(OR=2.87,95%CI:1.452~5.934,P<0.05)是影响癫痫患儿出现高血氨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丙戊酸浓度和日服药剂量、年龄等都是影响癫痫患儿出现高血氨的相关因素,在对患儿使用丙戊酸单药治疗时应该注意药物剂量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探讨单药应用丙戊酸、奥卡西平和左乙拉西坦三种抗癫痫药物对学龄期癫痫患儿临床疗效和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学龄期癫痫患儿15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50例,A组给予奥卡西平,B组给予左乙拉西坦,C组给予丙戊酸,均进行单药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价并比较三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组血清Ca与25-(OH)D水平下降、AL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5、4.037、4.976,P<0.001);B组仅ALP水平显著升高(t=2.321,P<0.05);C组血清Ca、25-(OH)D与BMD水平显著下降、ALP与BAP水平显著升高(t=31.596、5.991、3.591、3.239、4.643,P<0.001)。三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癫痫患儿,左乙拉西坦在疗效上优于丙戊酸,在不良反应上优于奥卡西平,且对学龄期患儿的骨代谢指标影响也为最小,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源性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51例尿源性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按照1∶2的比例,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随机抽取功能,抽取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02例非尿源性脓毒症患儿纳入对照组。收集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脏器功能损害及预后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2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TB)、乳酸脱氢酶(LDH)、肌酐、血尿素氮(BUN)、血糖、D-二聚体(DDI)、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N端脑钠肽(NTBNP)、肌钙蛋白I (cTnI)、血清pH值与乳酸,以及血清Na、K、Ca2+及Cl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或者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对2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转入率、病死率等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研究组患儿中位年龄为6个月(4~12个月),小于对照组的10个月(5~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0,P=0.008)。②研究组患儿的WBC及CRP水平分别为17.4×109/L[(11.8~26.6)×109/L]和120 mg/L(87~160 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109/L[(5.0~17.6)×109/L]和48 mg/L(20~135 mg/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45、-4.465,P均<0.001)。研究组患儿WBC>15×109/L及CRP>40 mg/L所占比例,分别为62.7%(32/51)和90.2%(46/51),均高于对照组的38.2%(39/102)和55.9%(57/10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12、18.197,P=0.004、<0.001)。③研究组患儿的PLT、血清Ca2+、Fib和pH值分别为(344.1±148.7)×109/L,2.36 mmol/L (2.29~2.49 mmol/L),(492.0±185.1)mg/dL和7.4(7.4~7.5),均高于对照组的(271.2±147.5)×109/L,2.21 mmol/L (0.08~2.39 mmol/L),(346.0±165.8)mg/dL和7.4(7.3~7.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1,P=0.005;Z=-4.002,P=0.992;t=-3.639,P<0.001;Z=-2.108,P=0.035)。研究组患儿的AST、LDH、DDI和cTnI水平分别为35.0 U/L(25.8~44.2 U/L),534.5 U/L(471.5~649.5 U/L),1.1 mg/L(0.5~2.2 mg/L),0.01 μg/L(0.01~0.01 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46.5 U/L(46.0~87.2 U/L),673.0 U/L(535.0~1 106.0 U/L),2.5 mg/L(1.2~4.0 mg/L)和0.01 μg/L(0.01~0.04 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30、3.851、-2.175、-3.716,P均<0.05)。④研究组患儿中,需要呼吸支持治疗、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气分数(FiO2)<300 mmHg、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 s、PLT<150×109/L、cTnI升高、AST>100 U/L、有神经系统症状者、血清Ca2+<2.1 mmol/L所占比例,分别为11.8%(6/51)、3.9%(2/51)、8.0%(2/25)、7.8%(4/51)、3.7%(1/27)、6.0%(3/50)、29.4%(15/51)、6.1%(3/49),均低于对照组的47.1%(48/102)、27.5%(28/102)、35.3%(24/68)、20.6%(21/102)、34.4%(22/64)、25.5%(26/102)、61.8(63/102)和27.6%(27/9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545、11.941、6.761、4.040、9.458、8.255、14.241、9.235,P均<0.05)。⑤研究组51例患儿中,49例(96.1%,49/51)尿常规检查结果可见不同数量白细胞及脓细胞,另外2例患儿多次尿常规及尿培养试验均无异常,但是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肾脓肿。⑥研究组患儿PICU转入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480、6.142,P均<0.05)。 结论尿源性脓毒症患儿常伴明显白细胞及CRP升高,脏器功能损害较轻,总体预后较好。对伴有明显炎症指标升高,而脏器损害较轻的尿源性脓毒症患儿,可完善清洁中段小便分析,必要时进行尿培养试验及泌尿道超声、CT等检查,对确定感染源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α-syn)和tau蛋白在癫痫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脑电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因癫痫在天津市安定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患儿(均为首治患儿)为癫痫组,另选取同期9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α-syn和tau蛋白水平;采用脑电图仪对受试儿童进行脑电图检查;采用Pearson法和Spearman法分析癫痫患儿脑电图异常率和脑电图放电指数与血清α-syn和tau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癫痫组患儿发作1 h和发作24 h血清α-syn[(13.13±2.98)μg/L、(12.94±2.21)μg/L]、tau蛋白[(16.54±3.76)pg/ml、(15.88±2.39)pg/ml]水平及脑电图放电指数[(63.14±10.65)%、(62.81±10.16)%]均高于对照组[(5.76±1.43)μg/L、(5.02±1.38)pg/ml及(41.79±7.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8.987、531.912及151.005,均P0.05);发作24 h血清α-syn、tau蛋白水平及脑电图放电指数与发作1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97、1.436及0.231,均P0.05)。发作1 h脑电图异常率(79.79%)高于发作24 h(6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5)。对照组脑电图均正常;癫痫组患儿发作1 h时19例脑电图正常,48例表现为尖波、棘波及棘(尖)-慢综合波,27例表现为非阵发性出现的局灶或广泛δ及θ活动;癫痫组患儿发作24 h时31例脑电图正常,42例表现为尖波、棘波及棘(尖)-慢综合波,21例表现为非阵发性出现的局灶、广泛δ及θ活动。发作1 h和发作24 h脑电图异常组血清α-syn[(16.85±3.14)μg/L、(20.52±3.89)μg/L]和tau蛋白[(15.76±2.81)pg/ml、(18.96±3.64)pg/ml]水平均高于脑电图正常组[(9.54±1.31)μg/L、(13.03±2.81)μg/L,(9.31±1.16)pg/ml及(12.61±2.9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99、7.874、12.250及8.458,均P0.05)。癫痫患儿发作1 h和发作24 h血清α-syn与tau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637、0.677,均P0.05);癫痫患儿发作24 h脑电图异常率和脑电图放电指数与血清α-syn和tau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534、0.513、0.516及0.524,均P0.05)。结论癫痫患儿血清α-syn和tau蛋白水平呈高表达,且二者与脑电图异常率和脑电图放电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