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哮喘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2 41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患儿可能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2 410例患儿中共有112例合并支气管哮喘,发病率为4.6%;共检出112株病原体,并发哮喘患儿主要以鼻病毒(RHV)为主,共23株占37.5%;年龄小、有哮喘家族史、过敏体质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RHV、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哮喘相关,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哮喘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具有哮喘家族史、过敏体质、RSV及RHV感染、男性以及低龄患儿发生哮喘的风险较大,临床应根据这些高危因素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哮喘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小儿支气管哮喘(哮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的1 955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并发哮喘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955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88例并发哮喘,发病率约4.5%,患儿并发哮喘时的主要病原体为鼻病毒(rhino virus,RV),阳性例数构成比为33.0%、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阳性例数构成比为2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563,P0.05)、过敏体质(OR=4.137,P0.05)、哮喘家族史(OR=3.890,P0.05)、RV(OR=3.757,P0.05)、RSV(OR=2.732,P0.05)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哮喘呈正相关,而年龄3岁(OR=0.553,P0.05)呈现负相关。结论男性、低龄(年龄≤3岁)、过敏体质、哮喘家族史、RSV及RV感染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感控措施以减少患儿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前白蛋白(P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51例细菌感染患儿、54例病毒感染患儿和60例对照者的血清PCT、P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血PCT、WBC水平均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PA水平均低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PCT与WBC水平呈正相关(r=0.295,P0.01);PA与WBC水平呈负相关(r=-0.210,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WBC(β=0.320,P0.01)决定了9.2%的PCT变化。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高PCT、低PA水平仍是细菌感染组的危险因素。结论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血清PCT水平升高、PA水平降低,并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776例学龄前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发生RSV感染将其分为RSV感染组(n=102)、非RSV感染组(n=674)。统计学龄前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合并RSV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期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合并RSV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学龄前期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合并RSV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低出生体质量、发病季节为秋冬、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IgM、外周血CD4+、CD19+水平较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CD8+、中性粒细胞较高均为学龄前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合并RSV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  相似文献   

5.
郭金霞  王东明  王玲 《现代保健》2010,(36):100-101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临床发病特征.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5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并以同期入院的非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喘息特征、辅助检查特点及对止喘药物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年龄以6月~2岁多发(60%),RSV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发热、喘息、对止喘药的反应、咳喘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组应用平喘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自己的特征,平喘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哮喘并发肺部感染患儿病原菌的构成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48例急性哮喘并发肺部感染的患儿作为观察组,51例单纯急性哮喘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病原菌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哮喘并发肺部感染患儿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共分离出31株病原菌,对照组患儿共分离出21株病原菌,两组患儿的革兰氏(下周)阴性菌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抗菌药物滥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使用氨茶碱或糖皮质激素等是影响急性哮喘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抗菌药物滥用、革兰阴性菌感染、使用氨茶碱或糖皮质激素等是影响急性哮喘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对其上述危险因素加以认识及重视,有利于预防急性哮喘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医院获得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1月在涟水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46名患儿及同期体检的50名健康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分为感染组(n=29)和非感染组(n=21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感染组与健康儿童血清PCT、CRP、IL-6水平,分析其对医院获得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246名住院治疗的患儿中,医院获得性上呼吸道感染29例,感染率为11.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免疫抑制剂、住院时间≥7 d、有严重基础性疾病、血清PCT、CRP、IL-6水平升高均为患儿医院获得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感染组患儿血清PCT、CRP、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且血清PCT、CRP、IL-6水平对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诊断价值,PCT诊断价值优于CRP和IL-6。结论高水平血清PCT、CRP、IL-6是患儿医院获得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反复喘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该接收并获得随访的12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反复喘息进行分组,分为发生组(31例)和未发生组(89例),仔细阅览患者病历资料,记录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反复喘息发生情况,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儿一般情况,并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反复喘息的影响因素。结果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与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喂养方式、家族过敏史、伴有基础疾病、特应质体质及被动吸烟均可能是诱发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反复喘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喂养方式、家族过敏史、伴有基础疾病、特应质体质及被动吸烟均可能是诱发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反复喘息的影响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反复喘息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尿白三烯E4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肺炎支原体或/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90例(易喘息感染组)、非肺炎支原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90例(一般感染组)、健康体检儿童90例(对照组).比较易喘息感染组和一般感染组的喘息发生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三组尿白三烯E4的浓度.结果 易喘息感染组喘息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 37.78%(34/90)比8.89%(8/90),P<0.01 ].易喘息感染组、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的尿白三烯E4浓度分别为(51.57±2.30)、(31.60±2.49)、(3.56±2.42) n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易喘息感染组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P<0.01),一般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较一般感染更容易引起喘息.半胱氨酰白三烯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可能是儿童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后易喘息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导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18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MRSA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吸烟、住院天数和早期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等可能是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痰培养阳性前的住院时间和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MRSA所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住院时间,对防止MRSA引起的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及过敏的关系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有无喘息分为A组(43例)、B组(42例),进行RSV-IgM抗体及过敏原检测,并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85例患儿共检出RSV-IgM抗体阳性28例(32.94%),其中A组占51.16%(22/43),B组占14.29%(6/42),A组明显高于B组(P<0.01).食物过敏原筛查及吸入性过敏原筛查阳性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22例RSV-IgM抗体阳性患儿随访中,有68.18%(15例)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RSV感染与哮喘有密切的联系,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及过敏的关系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有无喘息分为A组(43例)、B组(42例),进行RSV-IgM抗体及过敏原检测,并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85例患儿共检出RSV-IgM抗体阳性28例(32.94%),其中A组占51.16%(22/43),B组占14.29%(6/42),A组明显高于B组(P<0.01).食物过敏原筛查及吸入性过敏原筛查阳性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22例RSV-IgM抗体阳性患儿随访中,有68.18%(15例)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RSV感染与哮喘有密切的联系,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学特点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HPS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为感染组,选取该院同期HPS未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80例为非感染组。采集感染组患儿下呼吸道感染标本并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6、PCT、IL-1β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对HPS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预测价值。结果 80例HPS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共检测出病原菌9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33%,革兰阳性菌占33.33%,真菌占8.33%;感染组患儿血清IL-6、PCT、IL-1β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三指标联合作为诊断指标时AUC最高,为0.934,且同时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 HPS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IL-6、PCT、IL-1β水平显著升高,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HPS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及喘息发作时尿白三烯E4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同期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伴喘息400例与无喘息650例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2组患儿尿液中LTE4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喘息组患儿以上两种病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其尿白三烯E4测定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尿白三烯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发生喘息的发病机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指标对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248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39例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209例为未感染组。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肝癌TACE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观察患者血清IL-8、CRP、PCT指标对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肿瘤大小、TACE次数、门静脉癌栓、门脉高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水、碘油剂量、肝脓肿史、肝癌破裂出血为肝癌TACE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小板及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IL-8、CRP及PCT指标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IL-8、CRP及PCT指标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946,明显高于单个指标。结论肝癌TACE术后感染的发生和多种高危因素有关,其中IL-8、CRP及PCT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肝癌TACE术后感染的防治进行医学干预并制定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细菌性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结合病毒血清学、细菌培养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病毒感染组及细菌感染组,检测血清PCT、hs CRP。结果:病毒感染组患儿hs-CRP为(10.22±2.13)mg/L,PCT为(1.73±0.54)ug/l;细菌感染组患儿hs-CRP为(3.15±0.63)mg/L,PCT为(0.53±0.11)ug/l,两组患儿hs-CRP和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PCT及hs-CRP水平能够有效早期判断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区分细菌性感染及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RSV)感染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是否存在RSV感染分为RSV感染组和非RSV感染组。同时根据RSV感染患儿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分析RSV感染患儿临床特点,比较各组实验室指标[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α干扰素(IFN-α)、β干扰素(IFN-β)]水平,分析RSV感染程度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582例儿童共100例RSV感染,RSV感染率为17.18%(100/582)。RSV感染组发热、喘息、气促、胸片影像学表现为散在斑片状影、纹理增多占比明显高于非RSV感染组(P0.05); 100例RSV感染患儿,重度感染患儿38例(38.00%),轻度感染患儿62例(62.00%)。重度组、轻度组、非RSV感染组IL-17、TNF-α、中性粒细胞计数、IFN-α、IFN-β依次降低,而淋巴细胞计数依次增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SV感染患儿病情程度与IL-17、TNF-α、IFN-α、IFN-β、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RSV感染患儿无明显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差异,以发热、喘息、胸片影像学表现为散在斑片状影、纹理增多等特点常见,RSV感染儿童病情程度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及过敏的关系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有无喘息分为A组(43例)、B组(42例),进行RSV-IgM抗体及过敏原检测,并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85例患儿共检出RSV-IgM抗体阳性28例(32.94%),其中A组占51.16%(22/43),B组占14.29%(6/42),A组明显高于B组(P〈0.01)。食物过敏原筛查及吸入性过敏原筛查阳性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22例RSV-IgM抗体阳性患儿随访中,有68.18%(15例)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RSV感染与哮喘有密切的联系,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婴幼儿喘息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过敏的关系,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237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按有无喘息分为两组,有喘息、肺部可闻及哮鸣音组114例(A组)和无喘息、无哮鸣音组123例(B组),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和T-IgE检测,收集特应性体质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家族史,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A组患儿MP-IgM阳性率为39.47%(45,114),高于B组的23.58%(29/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7,P<0.01);A组中42例MP.IgM阳性患儿随访6-24个月,有29例(69.05%)诊断为哮喘,其中23例有特应性体质或家族史.结论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毒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其流行规律。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采集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喘息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在701份标本中,病毒阳性382份,阳性率54.5%,感染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占首位,达29.0%,其次是流感病毒,占22.7%,鼻病毒占14.5%,副流感病毒占12.7%,腺病毒达到8.2%,>2种的病毒混合感染达17.5%。结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50.0%为病毒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鼻病毒等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联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诊治时应根据所感染病原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