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治疗的90例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顺序号的单、双号,将其分为实验组(n=45, 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康复治疗)和对照组(n=45,仅采取盆底肌锻炼康复治疗)。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级别、阴道压力、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法(POP-Q)分度、压力性尿失禁(SUI)分度及性生活总体满意率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及人体质量指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随访两组患者至术后3个月时,盆底肌力级别,阴道静息压、收缩压及收缩持续时间,SUI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盆底肌力级别及SUI分度均优于对照组(Z=-5.220,P=0.000;Z=6.429,P=0.011),阴道静息压及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31.9±7.2) cmH2O vs (23.8±7.0) cmH2O,t=-4.312,P=0.000;(34.6±9.4) cmH2O vs (25.1±9.6) cmH2O,t=-4.210,P=0.000](1 cmH2O=0.098 1 kPa),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4.2±1.1) s vs (2.7±1.8) s,t=-4.045,P=0.000],性生活总体满意率亦较对照组高(86.7% vs 60.0%,χ2=8.182,P=0.004),且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访两组患者分别至术后3及6个月时,POP-Q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复具有明显效果,能有效预防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阴道髂尾肌筋膜固定术联合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OP患者接受的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48,接受经髂尾肌筋膜固定术联合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与对照组(n=50,仅接受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统计学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率,以及复诊时感染率、手术创面愈合不良发生率及复发率。 结果①2组患者年龄、人体质量指数、产次、绝经时间及POP量化分期法(POP-Q)分度、合并症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8.5±2.7)h,较对照组的(10.6±3.2)h短,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4,P=0.035)。③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4±1.2)d,较对照组的(10.5±1.7)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8,P<0.001)。观察组治疗费用为(6 084.7±844.9)元,较对照组的(6 515.6±1 018.4)元低,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275,P=0.047)。④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9%(47/48),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率为4.2%(2/48),对照组分别为90.0%(45/50)与8.0%(4/50),二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诊时,2组患者感染率、手术创面愈合不良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阴道髂尾筋膜固定术联合传统术式治疗POP,疗效及安全性较为可靠,并且治疗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训练联合治疗对促进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以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健康知识教育,观察组在健康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肉训练,以8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和性功能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阴道动态压力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道动态压力均较治疗前增高(t1值分别为-10.787、-8.775,均P1<0.05),且观察组阴道动态压力增高更明显(t2=-3.074,P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增高(t1值分别为-7.450、-3.012,均P1<0.05),尿失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1值分别为11.950、5.042,均P2<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盆底肌张力:t2=-4.326,P2 <0.05;尿失禁评分:t2=7.341,P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性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t值分别为-9.835、-13.213、-10.605、-12.174、-9.424、14.661,均P<0.05).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联合健康知识教育可明显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阴道动态压力,提高其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的疗效,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6月于产后42 d随访时出现盆底松弛综合征的1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生物反馈组、盆底肌训练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4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疲劳程度、盆腔器官脱垂(POP)分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性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均显著好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疲劳程度均显著好于其余3组(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疲劳程度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POP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盆底肌训练组(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的性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的治疗中能起到协同作用,可有效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性脑性瘫痪(CP)尖足畸形患儿的痉挛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47例痉挛性CP尖足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3)。2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常规粗大运动训练及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另给予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治疗,所有患儿均共计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时,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价。对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2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疗效评价结果组间及组内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获得该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5(11)号],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Ⅱ级、Ⅲ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SS及GMFM分值组间比较:治疗前,2组患儿CSS及GMFM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个月时,观察组患儿CSS分值分别为(10.5±1.9)分、(7.6±1.7)分、(7.0±1.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1.9±1.7)分、(8.6±1.6)分、(8.2±1.8)分;而GMFM分值分别为(66.7±9.5)分、(79.6±10.1)分、(90.2±10.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9.1±8.8)分、(73.1±11.2)分、(81.5±12.6)分,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S分值:t=-2.662, P=0.011; t=-2.022, P=0.049; t=-2.374, P=0.022;GMFM分值:t=6.588, P<0.001; t=2.086, P=0.043; t=2.532, P=0.015)。③CSS及GMFM分值组内比较:治疗1、3、6个月时,观察组患儿CSS分值均分别低于治疗前的(12.1±1.7)分,GMFM分值均分别高于治疗前的(49.5±7.9)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S分值:t=-11.632、-26.432、-32.111,GMFM分值:t=9.091、14.159、17.352;均为P<0.001);治疗1个月时,对照组患儿CSS及GMFM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对照组患儿CSS分值分别低于治疗前的(12.0±1.6)分,GMFM分值分别高于治疗前的(48.5±8.5)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S分值:t=-18.247、-17.109, GMFM分值:t=10.366、11.723;均为P<0.001)。 结论在常规粗大运动功能训练及中医推拿治疗基础上,联合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疗法,治疗痉挛性CP尖足畸形患儿起效更早,能进一步缓解肢体痉挛、减轻下肢尖足异常程度、提高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生理技术在女性盆底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女性盆底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阴道哑铃家庭康复器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电生理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力疗效、盆腔脏器脱垂疗效及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性生活质量PISQ-12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电生理技术在女性盆底疾病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盆底肌力、盆腔脏器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有利于性生活质量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想分娩-Lamaze呼吸-Kegel运动(SLK)训练方案在防治初产妇围生期抑郁及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182例单胎初产妇并将其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保健方法,研究组产妇在此基础上采用SLK训练方案。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分娩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国际盆底肌张力检查分级标准、自制产后性生活质量问卷比较两组产妇围生期抑郁情况、盆底肌张力和产后性生活质量。结果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总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4 h出血量、产后6个月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24周时,两组产妇SDS评分及盆底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1周及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产妇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张力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切口疼痛、阴道松弛、阴道干涩、性厌恶、性交疼痛、性高潮障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K训练方案可明显改善妊娠及分娩结局,降低产后并发症及围生期抑郁发生率,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盆运动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采用骨盆运动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6周,对照组(150例)采用骨盆运动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并应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和性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盆底肌力、肌电活力、疲劳度、POP-Q分度、性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盆底3~5分肌力患者比例明显增高(80.7%、68.0%,P0.05);Ⅰ类、Ⅱ类肌纤维平均电位高于对照组(18.02±2.55μv、13.25±1.97μv,21.05±6.51μv、18.05±2.57μv,P0.05),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对照组(4.02±0.55%/s、6.33±1.02%/s,4.26±0.49%/s、6.59±1.02%/s,P0.05);POP-Q分度0度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86.0%、64.0%,P0.05);PISQ-12评分两组均提高,但组间无差异(31.5±17.7分、32.8±12.9分,P0.05)。结论:骨盆运动联合盆底肌电刺激可显著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降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盆底肌锻炼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住院产妇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盆底筛查,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组进行盆底肌锻炼以及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的治疗方案。对产妇产后42 d和3个月时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电位均值、疲劳状况、产妇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以及性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和性生活质量均有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组盆底肌力提高,盆底肌电位活动均值较大,疲劳度值均值较小,SUI发生率较低,盆底肌电位POPⅡ度升高,性生活质量提高(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性指导治疗,进行盆底肌的自我锻炼,可以有效缓解产后孕妇盆底肌功能减弱,降低产妇的经济负担和过度治疗,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底肌康复治疗改善女性性生活水平的效果。方法 100例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患者按抛硬币法分为康复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实施自我健康管理,康复组给予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性生活质量调查表(SLQQ)和性生活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性生活水平。结果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SLQ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SLQQ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性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盆底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女性性生活质量和性生活满意度,对维护产后女性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菊英  梁新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881-3885
目的: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PFD 58例中32例行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传统组),26例行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经及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重建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及疗效等情况及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临床疗效,并随访其复发率及生活满意度。结果:重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分别是(75.4±20.5)min、(69.2±17.7)ml、(27.1±6.3)h、(6.7±0.3)天、2.78%;传统组分别为(138.7±18.6)min、(145.2±44.7)ml、(44.6±4.8)h、(11.4±0.4)天、9.3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及传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和76.00%。重建组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26例重建组患者手术前后POP-Q指标变化评分,阴道总长度在健康状况、盆腔器官脱垂对其角色、体力、社交、个人关系、情绪及睡眠、性生活影响,脱垂严重程度等方面,术后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00~0.007)。结论: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及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治疗PFD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疗效好、复发率低、技术易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盆底功能锻炼对初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 POP)分期和症状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将189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锻炼,维持4个月,对照组未进行干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线值(产后6周)的POP分期(χ2=2.372, P=0.640),POP-Q位点(P>0.05)和膀胱颈位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确诊POP-QⅡ度的初产妇在产后6周和6个月的相对风险度无显著性变化(χ2=2.204,P=0.533;χ2=2.407,P=0.326);对照组在产后6个月阴道内膨胀症状的初产妇数量明显高于实验组(χ2=25.69,P=0.001)。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初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没有影响;对于特定人群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性研究确定盆底功能锻炼对盆腔器官脱垂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方法 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安康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 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疗法组(对照组)、盆底肌肉锻炼组(A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和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组(C组),观察治疗后产妇阴道肌电压、尿失禁发生率、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 各组产妇治疗后阴道肌电压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t=-28.193~-15.092,均P<0.05),而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21,P<0.05),C组产妇阴道肌电压明显高于其它组(t对-C=18.101,tA-C=15.052,tB-C=16.511,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B组、C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降低(χ2b=9.244、χ2c=18.679,均P<0.05),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5,P<0.05),C组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为6.41%,明显低于其它各组(χ2对-C=12.221,χ2A-C=11.292,χ2B-C=11.152,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A组、B组、C组产妇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均显著降低(χ2a=8.486、χ2b=8.375、χ2c=29.538,均P<0.05),治疗后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76,P<0.05),C组治疗后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其它各组(χ2对-C=15.110,χ2A-C=13.551,χ2B-C=12.985,均P<0.05).结论 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且联合疗法的疗效要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盆底肌肉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盆底治疗仪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孕产妇,根据不同治疗方法 分为两组.对照组(149例)行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151例)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孕产妇的盆底肌力水平及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促进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128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产后第3天进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生物电刺激;产后3个月进行盆底组织器官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分级及阴道肌电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收缩力分级及阴道肌电压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满意率高达89%,对照组为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P〈0.01).结论 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206例产后患有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后6个月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和尿失禁情况,产后并发症及术后性生活。结果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收缩力显著高于对照组(t =7.31,P<0.05),而尿失禁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73,P<0.05),观察组尿垫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75,P<0.05)。观察组产妇腰骶痛、子宫缩复不良、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痔疮和阴道壁膨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别为3.54、15.73、4.29、11.62、7.76、6.14,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性生活水平均显著提高(χ^2别为17.30、121.69,均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性生活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χ^2=2.48,P<0.05)。结论 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有利于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显著降低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0例足月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盆底肌张力评分及尿失禁程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尿失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子宫缩复不良、子宫脱垂、痔疮及腰骶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子宫后倾后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膀胱膨出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恢复,能有效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盆底肌肉功能训练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君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09-411
目的:评价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在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方法:初次分娩产妇60例随机分成两组,训练组30例于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对照组3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患者于新产后(产后3日内)、产后3个月及12个月采用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及盆底肌力评分,评价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恢复效果。结果:训练组产后3个月及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和尿垫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新产后并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评分显著高于新产后并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早期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漏尿症状,提高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在减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发生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至12月汉川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分为A组和B组,两组各45例,A组行盆底肌功能锻炼,B组在A组基础上行肌电刺激治疗,并对比两组治疗后其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结果 B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及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3.95、2.86、2.86,均P<0.05);B组治疗后其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类法(POP-Q)0度比例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4,P<0.05),而Ⅰ度、Ⅱ度比例较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5、5.89,均P<0.05),B组尿失禁发生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P<0.05);治疗3个月、9个月的盆底功能影响问卷(PFIQ-7)、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法(PFDI-20)评分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96,均P<0.05).结论 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能够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盆底功能,进而有助于提高其生活水平,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持续性指导孕(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对围生期盆底肌锻炼依从性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孕妇随机分为持续指导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由一位专职健康教育的护士任教盆底肌锻炼课程,课后对持续指导组采用电话随访,了解持续指导组妇女进行盆底肌锻炼的情况,对照组未进行盆底肌锻炼的专人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持续指导组孕期、产后整体的盆底肌锻炼频率优于对照组(Z=7.554,P〈0.001;Z=8.090,P〈0.001)。持续指导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t=2.101,P=0.040),而第一、第三产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1,P=0.081;t=1.142,P=0.263)。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446,P=0.076)。两组妇女的孕期母体增重、新生儿体重、会阴撕裂患病率、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指导使孕产妇拥有良好的盆底肌锻炼行为,有助于缩短第二产程,但对分娩方式、会阴侧切、会阴撕裂的患病率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