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132例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并发肺部感染病例纳入阳性病例。比较两组阳性病例的营养疗效和对肺部感染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性病例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在感染后2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性病例的前降钙素,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在感染后2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控制肺部感染,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的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结直肠肿瘤患者72例,术后分别接受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研究组,36例)或常规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对照组,36例),于术前、术后第1、8天分别检测患者的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及营养指标。结果术后第8天,研究组血清谷氨酰胺、精氨酸、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CD4+、自然杀伤细胞(NK)、免疫球蛋白(Ig)G、IgM明显高于对照组,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改善结直肠肿瘤患者手术创伤后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探讨应用肠内营养制剂进行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可行性、安全性。回顾性选取112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应用能全素行术前肠道准备54例(实验组),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术前肠道准备5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准备时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并发症、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道准备前与术后第1天患者的营养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准备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方面,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前实验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手术前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肠道准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强化的肠内营养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方法选择7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强化治疗组于手术后第2天开始应用瑞先加微生态制剂,连用1周;对照组单用瑞先。测定手术前1天和第8天粪便中分泌型IgA,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术后菌群失调情况并分类,并观察比较两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8天,强化治疗组粪便中分泌型IgA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感染等并发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后细菌油镜计数结果微生态制剂强化的肠内营养组菌群失调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强化的肠内营养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防止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患者肠内营养的输注方案。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持续性输注组和周期性输注组,每组43例。持续性输注组24 h持续性进行肠内营养,周期性输注组每日肠内营养输注时间为15~17 h。比较两组的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手术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点的周径、握力等身体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等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分化抗原4(CD4~+)、分化抗原8(CD8~+)、分化抗原4/分化抗原8(CD4~+/CD8~+)的浓度等免疫指标。结果:持续性输注组和周期性输注组分别出现1例(2.3%)、3例(7.0%)肠内营养不耐受,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输注组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拔管进行自主进食的时间均显著少于周期性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身体、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输注组术后第5天、第10天PA显著高于周期性输注组(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的身体、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周期性输注相比,持续性输注方式缩短了胃癌术后患者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及拔管时间,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以及营养状态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胃癌手术后进行化疗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肠内营养制剂)和观察组(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化疗之后营养指标以及住院天数、排便时间以及首次排气时间。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M、IgG、IgA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CD3、CD4、CD8明显优于对照组,TF、PA、ALB、H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排便时间以及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癌术后化疗通过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够显著改善免疫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模式下围手术期序贯肠内营养在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将入选的115例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模式下的围手术期准备+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前准备+传统静脉营养支持,其中实验组55例,对照组60例。数据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肠道菌群变化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不同时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营养指标:术前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指标:术后第5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CRP水平及WBC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Ig A水平在术后第3、第5天时较对照组同期水平增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肠道菌群变化:术后两组患者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而致病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的计数则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临床观察结果:实验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模式下围手术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调节机体的炎症免疫反应,增强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失调,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对术后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遵照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分无营养风险的69例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34例)和肠内营养组(35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术前3天流质饮食,术前禁食12 h,术后禁食3 d、补充液体及所需热量,胃肠功能恢复后进半流质;肠内营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300 g/d,术前4 h停用,术后24 h即开始鼻饲.两组分别于术前3天、术后第4天及术后第8天监测营养指标、炎症反应、免疫指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情况及营养代谢与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术后两组各项指标除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肠内营养组的体重、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WBC、IgG、IgA、IgM、C3、C4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是一简便、价廉、安全的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病人肠道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病人9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ω-3鱼油脂肪乳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79.59%)优于对照组(5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ω-3鱼油脂肪乳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病人效果良好,可改善病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措施肝癌术后营养状况及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行肝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后患者谷草转氨酶(AST)、丙谷转氨酶(ALT)、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AST、ALT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肝癌患者肝功能、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对比神经导航辅助内镜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2015年11月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抽取30例为试验组;收集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随机抽取30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GCS评分,皮肤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第6个月KP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GCS昏迷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肤切口上,试验组平均切口长度为(4.25 ±0.44) cm,对照组平均切口长度为(13.27±1.01)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上,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3.93±21.04) min,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6.50 ±35.65)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出血量上,试验组平均出血量为(69.83 ±23.83) ml,对照组平均出血量为(196.17±33.83) 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天数上,试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3.33 ±1.79)d,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6.20±4.31)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上,试验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KPS评分试验组预后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定位准确、微创、直视、省时、止血充分,出血量少,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腹腔镜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给予肠外营养(卡文,1440 ml),实验组患者在肠外营养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瑞能,4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免疫指标(IgA、IgG),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C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3、IgA、IgG均高于对照组,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炎症指标,促进胃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早期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联合静脉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10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在术后24 h内开始连续6 d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每日静脉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20 g。分别于术前(3 d内),术后第1、3及7天采集清晨外周静脉血,检测炎症指标、免疫指标及营养指标,同时监测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有52例患者完成研究,2组各有3例因未能行根治术退出研究。术后第3天2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术后第7天2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IL-6和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均较低(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均较高(P0.05)。2组患者术后7 d内的感染性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和吻合口漏)发生率、非感染性并发症(腹泻、腹胀和腹痛)发生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联合静脉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有助于减轻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炎症反应,增强其免疫功能及改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疗效、大便菌群变化情况、预后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宣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SAP患者96例,随机分为EE组(给予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和IE组(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每组48例,并选择同期单纯因严重腹胀无法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SAP患者24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周、2周时疗效指标(血清白蛋白、淀粉酶AMS、白细胞计数)、营养状况指标(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发病7~10 d后大便菌群变化情况(菌群失调发生率),2周后观察并分析各组肠内营养治疗中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干预治疗后第1、2周组内对比三组血清白蛋白、淀粉酶、白细胞水平低于干预前,EE组白细胞计数、AMS恢复时间低于IE组,两组低于对照组,其中第1周时EE、IE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E、IE组干预后1~2周的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IE组干预后1~2周的T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1周时的TRF均高于对照组(P0.05)。(3)干预7~10 d后,EE组大便菌群涂片检查菌群失调发生率低于IE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5、5.679,P=0.021、0.017)。(4)EE、IE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严重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12.255、10.867,P=0.000、0.001),三组均未见死亡与不良反应。结论对SAP患者建议早期实施合理的肠内营养治疗,特别是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治疗,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应用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术后营养状况、肝功能、免疫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术后1~7天行常规肠外营养(PN);研究组20例在常规肠外营养(PN)的基础上加用精氨酸(Arg)。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4、7天营养状况、肝功能、免疫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指标如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ALT、AST、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免疫指标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免疫球蛋白Ig A、Ig E、Ig M及NO浓度等指标,在术后第7天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能够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应答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恢复,其临床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营养制剂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合理应用的意义和方法 .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24例选择营养支持方案(营养组),与传统治疗的21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为28.86%、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66%、3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营养组术后的发热时间平均为(14.68±12.49)d,住院平均时间为(35.28±17.15)d,对照组术后发热时间平均为(29.56±17.9)d,住院平均时间为(57.36±25.45)d,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出血患者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疗法,可明显减少手术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耐受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经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88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29例)及安慰剂组(29例)。对照组仅给予SAP中西医结合常规护理和早期肠内营养,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疗法,安慰剂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空白耳穴贴贴压(耳穴穴位与研究组相同),对比三组患者的喂养耐受性评分、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数值。结果: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喂养耐受性评分均降低,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可提高SAP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符合标准的92例胃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EN)及肠外营养组(PN)。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及术后7天检测病人外周静脉血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免疫指标:Ig A、Ig G。并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比较术前1天及术后1天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1天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较术前1天显著降低(P0.05)。术后7天时肠内营养组(EN)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较肠外营养组(PN)明显回升(P0.05)。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48 h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给予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外营养,排气后逐渐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花费、营养状况(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蛋白)、免疫功能(血清C3、C4、CD4~+、CD8~+、CD4~+/CD8~+、IgA、IgM、IgG)、应激反应(血清CRP、TNF-α、IL-6、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术后并发症(消化道症状、感染及吻合口瘘等)。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花费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血清C3、C4、CD4~+、CD4~+/CD8~+、IgA、IgM、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CD8~+、CRP、TNF-α、IL-6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抑制应激反应,安全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