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广西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鼠和传播媒介感染情况,为有效防控莱姆病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布笼法捕捉野外老鼠并采集其身上寄生的蜱,BSK-II培养基培养从鼠膀胱或蜱中肠中分离到的螺旋体并通过形态学和PCR扩增菌株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方法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鼠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G。结果捕获鼠491只,蜱51只。从鼠体内共分离出16株伯氏疏螺旋体,分离阳性率为3.26%(16/491)。其中斯氏家鼠分离阳性率最高为15.79%(3/19),其次为黄毛鼠,分离阳性率为11.59%(8/69)。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为17.92%(88/491),其中斯氏家鼠莱姆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6.32%(5/19),其次为褐家鼠,阳性率为22.63%(62/274)。蜱体内未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结论研究提示在广西5市调查的部分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斯氏家鼠、黄毛鼠、褐家鼠是重要宿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广西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鼠和传播媒介感染情况,为有效防控莱姆病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布笼法捕捉野外老鼠并采集其身上寄生的蜱,BSK-II培养基培养从鼠膀胱或蜱中肠中分离到的螺旋体并通过形态学和PCR扩增菌株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方法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鼠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G。结果捕获鼠491只,蜱51只。从鼠体内共分离出16株伯氏疏螺旋体,分离阳性率为3.26%(16/491)。其中斯氏家鼠分离阳性率最高为15.79%(3/19),其次为黄毛鼠,分离阳性率为11.59%(8/69)。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为17.92%(88/491),其中斯氏家鼠莱姆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6.32%(5/19),其次为褐家鼠,阳性率为22.63%(62/274)。蜱体内未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结论研究提示在广西5市调查的部分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斯氏家鼠、黄毛鼠、褐家鼠是重要宿主。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即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经蜱叮咬动物或人而传播.莱姆病螺旋体有6种主要外膜蛋白,其中外膜蛋白A(OSPA)存在于90%的莱姆病螺旋体,人感染莱姆病螺旋体2~4周后,体内即可出现抗OSPA特异性抗体,持续时间长达数年,并且OSPA与其他微生物的交叉反应性低,这提示其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OSP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具有高度保护作用的抗体应答,可以用来制备疫苗[1-4].莱姆病螺旋体最初被认为是一个同质的菌种,然而大量的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揭示了伯氏疏螺旋体菌株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吉林省长白山区获得的7株莱姆病螺旋体中扩增出外膜蛋白A的基因,并进行克隆与核酸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2012年重庆三峡库区蚊虫中分离乙脑病毒株PrM及E基因序列,揭示毒株的遗传特性。方法 对新分离乙脑病毒的PrM及E基因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测序。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 新分离的8株乙脑病毒株均为基因I型,与我国其他省市的既往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分离株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相比较,PrM区核苷酸同源性在85.1%~86.7%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5.1%~96.3%之间;E基因区核苷酸同源性在87.6%~87.8%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6.9%~97.1%之间。所有新分离株与疫苗株在E基因存在14个氨基酸差异位点。结论 2012年8株重庆乙脑分离株为基因I型,在E基因区域与疫苗株相比有部分差异。  相似文献   

5.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它是由蜱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不同基因型甚至是同一基因型不同分离株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及致病性都有所不同,而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之间存在传播媒介、致病性、组织嗜性、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就伯氏疏螺旋体从蜱到宿主动物的感染致病以及免疫防御的机制进行了阐述,包括伯氏疏螺旋体的整体分类情况、感染循环、致病机制及疫苗和展望等方面来论述伯氏疏螺旋体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均可为莱姆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预防及治疗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全沟硬蜱分离的伯氏疏螺旋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从全沟硬蜱分离的一株伯氏疏螺旋体(VL株)实验研究的结果。该株螺旋体同莱姆病螺旋体标准株在超微结构上相近,可以和高稀释度的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发生间接免疫荧光反应。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其蛋白组成和标准株的蛋白图谱相同。热变性温度法测定其DNA的G+Cmol%含量为28.1%,和标准株的含量无明显区别,试验结果证实此株螺旋体属伯氏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008-2009年江苏省肠道病毒71型(EV71)分离株的病毒基因特征。方法选取18份EV71分离株,用一对特异引物进行VP1全基因核苷酸序列扩增,在ABI3130型自动测序仪上测序,序列结果用DNA Star和MEGA4软件进行分析,并与各型参考株进行比较。结果 18株病毒与安徽省阜阳市和山东省临沂市分离的C4a基因型参考株最为相近,核苷酸同源性在96.3%~99.6%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9.0%~99.7%之间;而与A、B基因型参考株比较差异较大,核苷酸同源性只在81.8%~84.4%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4.3%~97.0%之间;说明本文的18株病毒均属于EV71型C4a基因型。结论 2008-2009年江苏省分离的18株EV71可能与安徽省和山东省分离的EV71有相同的起源,均属于C4a亚型;目前C4a亚型病毒在中国大陆可能有较广泛的分布和传播。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的莱姆病流行区,进行了21000多人的莱姆病疫苗接种的对照研究,证明伯氏疏螺旋体疫苗安全有效。莱姆病是通过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最常见于美国。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每年有10000个新病例。新近研究的疫苗由重组伯氏疏螺旋体和外脂膜蛋白A(OspA)组成,分2组,2次接种,间隔1个月,在12个月时加强1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产生与伯氏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 pbmdr- 1的关系。 方法 采集本实验室培育的抗青蒿素伯氏疟原虫阳性小鼠 (抗性指数分别为 18.9和 2 7.4 5 )血 ,制成滤纸干血滴 ,Chelex- 10 0抽提 DNA,设计引物 ,经 PCR扩增 ,连接 ,抽提质粒并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 ,然后同 Gen Bank中 pbmdr- 1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青蒿素抗性株与敏感株均有扩增 ,且抗性株与敏感株两序列相同 ,与基因库中多药抗性基因 pbmdr- 1序列有 99%的同源性。 结论 伯氏疟原虫抗青蒿素虫株抗性产生与多药抗性基因 pbmdr- 1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原学特征,分析2011年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黑线姬鼠钩体分离株16S RNA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基因种鉴定,为贵州省钩体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PCR扩增几乎全长的钩体16S rRNA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双向序列测定,从NCBI数据库下载钩体17个基因种代表菌株及及伊尼利螺旋体和短小螺旋体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生物信息软件比较分离株和各基因种代表株间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其亲缘进化关系,确定分离株基因种。结果 通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获得4株钩体分离株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1492 bp),4株钩体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与17个钩体基因种中的问号钩体(L. interrogans)基因种黄疸出血群代表菌株的同源性最高(99.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钩体分离株与17个基因种代表菌株及伊尼利螺旋体和短小螺旋体形成致病性、非致病性、未知致病性和其它分支,贵州4株分离株分属于致病性基因种分支,其中与致病性钩体8个基因种中的问号钩体基因种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贵州省2011年钩体病疫区黑线姬鼠钩体分离株均属致病性钩体的L. interrogans 基因种,该基因种菌株可能为当地流行菌株,该结果将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1年龙岩市流行的柯萨奇病毒A组16(CVA16)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从龙岩市2011年散发的手足口病(HFMD)患者标本中分离CVA16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VPl基因片段全长,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根据VPl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其他CVA16毒株序列构建进化树,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 4株龙岩分离株CVA16核苷酸同源性为99%~100%。比较推导的氨基酸序列,VP1不存在位点差异,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对分离株病毒进行VP1核苷酸序列两两差异分析,与国内其他分离株VP1基因序列的一致性为87%~100%。确定4株CVA16病毒均属于B1b基因型。结论引起2011年龙岩市HFMD流行的CVA16病毒均为B1b基因型,与目前国内其他地区流行毒株高度同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城疫病毒TL1株NP基因部分序列,并与代表性毒株进行比较。方法根据GenBank登陆的新城疫病毒NP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用RT-PCR技术对新城疫病毒内蒙古分离株TL1的NP基因进行整体扩增。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通过酶切、PCR和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测序拼接得出NP基因的序列长度为1 528 bp,该基因的ORF总长为1 470 bp,编码489个氨基酸。与GenBank下载的14株参考毒株比较NP基因编码区全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发现TL1株与鹅源新城疫NA-1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9.5%,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9.0%;与鹅源新城疫ZJ1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7.6%,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9.2%,而与传统疫苗株LaSota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5.7%,氨基酸的同源性91.6%。结论TL1株与鹅源新城疫NA-1株、ZJ1株的同源性极高,它们三者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该毒株相对于经典的NDV在NP基因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我们于1992年在辽宁省桓仁县开展莱姆病动物宿主调查时,从黑线姬鼠的胎鼠肝中分离到1株伯氏疏螺旋体,命名为辽6。该分离株与单克隆抗体H5332、H9724反应良好,与H6831不反应(B31株均反应),分离株与国际标准株B31(分离自美国达敏硬蜱)比较,其抗原性质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从黑线姬鼠的胎鼠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为世界首次报告,证明该螺旋体在小型野鼠体内可能存在经胎盘的垂直传播过程,此种传播途径在维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连续存在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河南省8株狂犬病毒磷蛋白P及基质蛋白M的基因序列,探讨狂犬病毒流行株毒力与致病性变异的可能原因。方法以免疫荧光法检测2006年采自河南省的121份犬脑,取阳性犬脑组织悬液接种鼠脑分离病毒,以RT-nest-edPCR法扩增病毒P与M基因,克隆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分离到8株狂犬病毒,序列分析表明8株病毒均为基因1型狂犬病毒,8株病毒彼此之间P基因与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8.9%~9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0%~99.3%和97.0%~99.5%。8株病毒与我国宁夏分离株CNX8511、CNX8601的同源性最高,P基因与M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9.1%~89.7%和91.1%~92.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3%~94.3%和96.6%~98.0%。在核苷酸及氨基酸水平上,8株病毒与CTN疫苗株的P与M同源性均明显高于与其它疫苗株的相应同源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8株病毒与我国宁夏街毒株、CTN疫苗株、泰国及菲律宾等东南亚株进化关系最近,而与CTN以外的其它疫苗株、标准攻击毒CVS株,以及我国80年代初分离的DRV、MRV株进化关系较远。氨基酸对位分析表明,较之参比的其它基因1型毒株,河南省8株狂犬病毒的P与M出现多处变异。结论8株狂犬病毒仍属基因1型狂犬病毒,但其P基因及M基因在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水平上均出现了明显变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进一步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 PCR)技术对中国 5例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云南省勐腊县勐罕 CMH/YN分离株和云南省盈江县农场 CYJ/YN分离株基因组 DNA裂殖子表面蛋白 1( MSP1)第 13— 17区基因进行扩增 ,将扩增产物分别经 Eco RI和 Kpn I双酶切后 ,回收的 MSP1第 16— 17区基因分子定向克隆M13mp18和 M13mp19载体 ,按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 DNA序列测定 ,并与 MAD2 0、K1和Wellcome株原型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比较。结果 :发现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 CMH/YN和 CYJ/YN分离株 MSP1第 16— 17区基因之间的序列完全相同 ,全长为 918bp,编码 30 6个氨基酸 ,含 12个半胱氨酸组成的 2个表皮生长因子 ( EGF)单体结构域 ;除了在核苷酸第 4 869位缺失 1个碱基和散在分布 5个碱基点突变之外 ,与 MAD2 0、K1和 Wellcome株相应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 98.6%、2 3.3%和 2 2 .8%。结论 :本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报道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分离株MSP1第 16— 17区 DNA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确证该基因与 MAD2 0株高度同源性 ,并发现在1691— 170 1位氨基酸存在 TCTEEDSGSSR表位。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 全面研究和了解肠道病毒71型在福建省的遗传背景,分析和探讨肠道病毒71型在我省的基因型地理分布特征及传播特征。方法 对2010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 50株EV71分离株进行VP1区全长基因序列测定,并对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2010年福建省50株EV71型分离株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全长均为891个bp,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50株EV71型分离株之间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5.4%-100%,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3%-100%,与08年阜阳流行株Fuyang17.08-2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99.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7%-100%;VP1区基因遗传进化分析,与Fuyang17.08-2株进化关系较为接近,同属于C4a基因亚型。结论 2010年福建省50株EV71型分离株均属于C4a基因亚型,未产生明显的抗原漂移及变异;福建省及各个地市均分布亲缘关系较近的C4a基因亚型的EV71多传播链病毒,应加强长期动态地监测和分析。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VP1区;基因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广西新分离乙脑病毒GP0722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了解其基因组结构及毒力特征。方法 应用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扩增引物进行RT-PCR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拼接后得到全基因序列。应用Clustal X(1.8)、DNASTAR、Mega 4. 1等生物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病毒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广西新分离乙脑病毒GP0722全基因长10 965个核苷酸,从97到10 395位编码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 432个氨基酸,与目前使用的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比较,只有88.9%的核苷酸同源性,97.6%的氨基酸同源性,全基因组共存在1 222个核苷酸差异,83个氨基酸差异。与GenBank中选择的21株乙脑病毒全基因序列比较发现,其核苷酸总体差异率为0.9%~18.8%,氨基酸总体差异率为0.1%~5.2%。通过PrM/C区段、E区段、3′NTR区段和全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属于基因1型乙脑病毒。结论 新分离的乙脑病毒GP0722株属于基因1型,与JEV/sw/Mie/40/2004进化关系最近,与疫苗株SA-14-14-2相比关键位点氨基酸未见变异,现行使用的疫苗仍能保护GP0722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江苏省盐城市狂犬病毒核蛋白及糖蛋白的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揭示流行于该地区的狂犬病毒与人用及兽用狂犬病疫苗株间的差异。方法以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犬脑标本,用阳性犬脑组织悬液接种鼠脑分离病毒。以RT-PCR法扩增病毒核蛋白及糖蛋白全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后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从58份犬脑中发现两份样品狂犬病毒抗原阳性,分别命名为Jiangsu Yc87与Jiangsu Yc88。从两份阳性样品均扩增到全N基因与G基因序列。阳性犬脑组织接种乳鼠后,从Jiangsu Yc88样品分离到狂犬病毒。分析发现两株病毒均为基因1型狂犬病毒,两株病毒间N基因与G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99.7%,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3%和98.8%。与已知的狂犬病毒相比,两株病毒与我国宁夏、河南、湖南、印度尼西亚病毒株的同源性较高,N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6.3%~98.7%和95.4%~99.8%,G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2.1%~92.1%和94.1%~95.7%;Jiangsu Yc87与Jiangsu Yc88N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发生了4和2处氨基酸的替换,G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29和26处氨基酸的替换。与当前使用的疫苗株相比,两株病毒与CTN疫苗株同源性较高,N基因与G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0.2%和87.1%~87.3%,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4%和91.7%~92.3%,但G基因膜外区与所有疫苗株无显著差异;N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发生了5和6处氨基酸的替换,G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31和28处氨基酸的替换。结论两株狂犬病毒为基因1型狂犬病毒,其N基因和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及推导出来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1型狂犬病毒株及疫苗株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2013-2015年14株登革1型病毒(DENV-1)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采用C6/36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用RT-PCR法扩增新分离DENV-1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astalX1.83和MEGA6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4株DENV-1,其中瑞丽市9株,临沧市3株,昆明市2株。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这14株DENV-1的全基因组序列(10 735nt),其开放读码框(95-10 271)编码3 39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表明,13株为基因I型(G-I),其中瑞丽和临沧本地病例7株,缅甸输入性病例6株;1株为G-III(昆明的印度输入性病例)。云南13株G-I可分为2个进化群,但均与缅甸、泰国等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云南13株G-I的E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02%-100%和98.78%-100%,它们与6株东南亚G-I参考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53%-99.53%和97.33%-100%,与DENV-1原型株US_Hawaii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76%-94.45%和95.86%-96.91%。所有云南株和东南亚参考株与US_Hawaii株在结构蛋白或非结构蛋白的氨基酸位点分别存在44和150个位点差异。结论云南中缅边境地区2013-2015年流行的DENV-1均为G-I,并具有基因多样性特点但均为来自缅甸的多个传播来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河南省狂犬病毒与人用、兽用狂犬病疫苗株在糖蛋白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水平上的差异,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方法 以反转录-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heminested-PCR)扩增2006年12月分离自河南省信阳市的9株狂犬病毒街毒株,经纯化、克隆、测序后获得9条糖蛋白基因全长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基因系统发育树,对糖蛋白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9株狂犬病毒糖蛋白在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水平上彼此的同源性分别为97.6%~98.9%和99.2%~99.8%;9株病毒与CTN疫苗的同源性最高,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5.6%~93.0%和91.9%~92.9%;9株病毒与其他疫苗株相比,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0.4%~83.3%和87.7%~92.5%;与已知的基因1型狂犬病毒比较,9株病毒糖蛋白氨基酸序列发生了若干位点的氨基酸取代.结论 9株河南省狂犬病毒街毒株均属基因1型,CTN疫苗株可能为目前我国河南省所流行的狂犬病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