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14个月,X线片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功能良好,无明显下沉松动,无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1%。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评价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老年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分别记录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随访拍摄髋部正、侧位X线片。结果:经10~16个月(平均14.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下肢行走功能基本恢复到受伤前状态,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4.5分恢复到末次随访时84.5分,优良率70%。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合分析我院3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经验.方法 选择2000-1~2010-12 本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36例,平均随访6年.回顾性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措施,总结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结果 36例老年患者均进入随访结果分析,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0.3分.结论 适应证和假体的选择,围手术期的治疗、并发症的防治及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手术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01诊治的8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44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置换组),44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髓内钉固定组)。结果 88例术后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股骨头置换组术后至开始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髓内钉固定组短,术后1周、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髓内钉固定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髓内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若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应证,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优先选用,使患者快速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6年7月采用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髋关节功能良好,并发症大幅度降低,优于传统内固定。结论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更符合生物力学、尽快恢复功能的特点,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严重股骨粗隆问骨折和内固定失败病例疗效,初步总结分析此类手术的适应证及方法特点。方法:自1997年6月~2002年12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8例,高龄严重粉碎移位股骨粗隆间新鲜骨折6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9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1例术中股骨近端骨折,加环抱器固定。结果:随访3个月~5年半,2例出现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没出现感染、术后骨折、脱位、假体松动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2分(24~56分),术后平均86分(65~99分)。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及部分高龄严重移位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长柄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EvansⅢ、Ⅳ型)6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67 min,术后引流袋引出血性液体平均480 ml,术后均输红细胞2 U。1例术后第5天假体脱位,行切开复位。1例术后2 h因全身麻醉术后拔管误吸死亡。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9-88分,平均85分。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维持肢体长度、早期下床功能锻炼,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36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术后33例获随访8~62个月,平均27个月。X线片示粗隆间骨折复位固定愈合及假体位置良好。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5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93.9%。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术后功能恢复快,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等优点,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重建加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粗隆重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63例.结果 51例获得随访,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功能按Harris标准评定,优良率88.2%.结论 对老年患者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采用该术式,能达到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重建结合生物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01—2015-06采用股骨近端重建结合生物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6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56(90~2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83(400~1700)ml,住院期间均无伤口感染、关节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6例均获得平均17(4~51)个月随访,均无明显髋部疼痛,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人工关节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前平均21(8~46)分,术后平均87.42(85.15~90.75)分。放射学评估:见6例假体在位,无假体松动、下沉存在。结论股骨近端重建结合生物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有效术式,股骨近端重建是恢复髋关节良好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8例。结果28例均获得随防,时间12~24(16±4)个月。患者均在术后6周下地负重行走。髋关节功能接近伤前水平,生活基本能够自理。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为84~97(90±4)分;术后为82~95(89±3)分。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早期下床锻炼,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1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71-87岁,平均(77.3±3.54)岁。内固定手术至行人工全髋置换时间为8-12个月,平均(7.5±1.6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4.5)个月(6个月-5年),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感染的发生。末次随访Harris由术前的45-64分,平均(50±3.2)分,提高至83-92分,平均(87.6±1.73)分,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73,P〈0.05),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于术前。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司枫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76-107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共收治45例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组,其中PFNA组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4例。术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43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6.1个月。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3例,后改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患者应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沈阳医学院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34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患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置换组在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点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无假体脱位、松动及关节感染,对照组2例因螺旋刀片选择过长而出现活动性髋外侧疼痛。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获得与PFNA内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术后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For the treatment of a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combined with femoral head necrosis in middle-age patients, it has been controversial whether to perform fractur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first then total hip replacement, or direct total hip replacement. We present a rare case of 53-year-old male patient suffered from bilate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caused by a road traffic injury. The patient had a history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for eight years, and the Harris score was 30. We performed total hip replacement with prolonged biologic shank prostheses for primary repair. One year after the surgery, nearly full range of motion was achieved without instability (active flexion angle of 110°, extension angle of 20°, adduction angle of 40°, abduction angle of 40°, internal rotation angle of 25°, and external rotation angle of 40°). The Harris score was 85. For the middle-aged patient with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an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we can choose primary repair for concurrent bilate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and femoral head necrosis with prolonged shank biologic total hip replacement.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玉明  蒋东明  毛国庆 《中国骨伤》2009,22(12):935-937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适应证以及早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40例。男9例,女31例;年龄75~95岁,平均81.1岁。骨折后入院时间3~48h,平均11.5h。按Evans分型:Ⅱ型8例,Ⅲ型21例,Ⅳ型11例。入院后至手术时间4~8d,平均4.8d。通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髋部活动能力,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0例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下床时间4~7d,平均5.9d。31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发生,14例恢复到受伤前的活动水平,有17例出现了髋关节活动能力下降。术后4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66.67±26.35)%,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76.08±25.62)%。术后6个月对髋关节进行Harris评分,其中伤前髋部活动能力正常的10例患者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过程安全,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较快,恢复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补救性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5年4月,对23例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失败的患者(股骨颈骨折17例,股骨转子部骨折5例,股骨头骨折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前期治疗失败的原因,总结此23例患者进行补救性THR后的疗效。结果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骨折后复位不良、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或技术错误。21例患者获平均32个月(8~46个月)随访。无感染、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有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8.3分提高到术后87.6分。结论骨折复位、内固定方式或固定技术对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非常重要。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和年轻患者的高能量损伤也增加股骨近端骨折治疗的难度。对于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补救性的THR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和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2种入路方式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2—2014-02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1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伴有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均采用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将骨折块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其余85例均采用传统的后外侧入路行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观察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住院时间、股骨头脱位率等。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平均12(11~13)个月,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输血率、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均明显低于B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股骨头脱位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不切断外旋肌群,不切除关节囊,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好,远近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合并后方骨折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3例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其中单骨髋70例,双髋3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治疗前后1周,1月,3月,6月,Hams评分,观察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1个月能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