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腹膜透析患者再次发生腹膜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再次发生腹膜炎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再次腹膜炎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共32例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及操作者的文化程度、患者原发疾病、年龄、Hb、Alb、腹膜炎发生的可能原因、透析时间、医疗付费方式等因素,比较上述因素与腹膜炎发牛的相关性.结果 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再次腹膜炎发生与患者年龄、操作者的文化程度、Hb、Alb、透析时间、操作者、原发疾病有关(P<0.05),老年人、患者及操作者文化程度较低、营养状况差、原发病为糖尿病、透析时间在1~3年患者易再次发生腹膜炎,而与性别及医疗付费方式无关(P>0.05),操作不规范、便秘、腹泻是腹膜炎再次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对老年腹透患者、Alb和Hb较低、糖尿病、患者及操作者文化程度低、透析时间在1~3年的患者,特别是家属操作者要加强随访管理、再培训,防止腹膜炎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对腹膜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护理干预预防腹膜炎发生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两年来进行腹膜透析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按患者在进行腹膜透析期间是否进行护理干预,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腹膜炎的发病率。结果:经过对比可发现实验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几率(33.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0.95%);实验组患者在腹膜透析期间或者治疗之后腹膜炎的发病率(9.5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7.6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期间对患者施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腹膜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降低腹膜透析病人腹膜炎发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一体化替代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其操作简单、方便、费用低。近些年来随着腹透技术的改进,腹透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已有明显下降,但是腹膜炎的发生仍然是腹透病人退出腹透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进一步降低腹透病人腹膜炎发生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对收治和随访的45例腹膜透析病人发生腹膜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情况,为有效预防腹膜炎提供参考。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56例次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膜透析液标本培养阳性率、腹膜炎致病菌种等情况。结果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人数在不断下降。病原菌培养的阳性率也在不断提高,且致病菌的种类在不断减少。结论规范的腹膜透析操作、反复多次的腹膜透析培训考核、扎实的腹膜透析护理水平以及适时的家访服务等能够有效降低腹膜炎的发生。肾科医生或腹膜透析护士及早介入、改进标本的培养技术、针对性的病原菌治疗等能有效提高腹膜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2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信息,统计记录腹膜炎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60例患者中发生腹膜炎的73例,占28. 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低文化水平、合并糖尿病、透析时长、总蛋白(TP)水平下降、血钙(Ca)水平下降。结论我院慢性肾衰竭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为28. 08%,腹膜炎发生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低文化水平、伴有糖尿病、透析时间长、总蛋白水平下降、血钙水平下降,结合危险因素制定防范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7.
总结了5例因居家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引起腹膜炎的原因主要为操作不当及肠道感染,认为通过健康教育和腹膜透析操作学习,有利于减少腹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总结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新置管的39例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采用延续护理方法,对患者出院1个月、3个月后的各项检查指标及腹膜透析治疗的总体有效性进行监测,观察不同时期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和自我护理能力水平的差异。结果出院3个月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腹膜炎发生率、完全缓解率及治疗的总体有效性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延续护理为患者提供了不间断持续护理,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促进了患者的健康转归,提高了护理工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 )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将2012年1—12月CAPD患者108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CAPD患者150例设为试验组。试验组对传统管理的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原因进行分析,在借鉴病房患者分级护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实施腹膜透析患者分级管理方法,比较实施分级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腹膜炎发生率。结果分级管理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降低,由25.9次/患者月降至64.0次/患者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665,P<0.01)。结论分级管理腹膜透析患者的方法可以降低腹膜透析中腹膜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作改良腹膜透析液双联系统,并探讨其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肾内科随访的156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改良腹膜透析液双联系统和传统腹膜透析液双联系统进行换液操作,比较两组的换液时间、腹膜炎发生率、平均每次透析成本、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腹膜透析换液操作时间缩短、腹膜炎发生率降低,平均每次透析成本减少,患者满意度得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传统腹膜透析液双联系统,改良腹膜透析液双联系统方便操作、缩短了换液操作时间、降低了腹膜炎发生率和透析成本,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发和重现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于2008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前瞻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73例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432例次,据第2次腹膜炎发作的特点分为复发/重现组,并与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致病菌和转归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复发/重现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66.7%,较对照组29.5%明显增高(χ2=12.969,P0.001),其中又以表皮葡萄球菌居多。患者近期及远期转归分析中发现,复发/重现组再次发生腹膜炎风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20.8%vs.1.7%(P=0.001);37.5%vs.15.3%(P=0.008)。在近期及远期转归中死亡率、转血液透析率及维持腹膜透析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复发和重现性腹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复发和重现组再次发生腹膜炎风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培养阴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N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CNP患者的病史、化验室指标、病原菌、治疗方式及转归,并与同期收治的革兰氏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进行分组比较。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血清不同致病菌PDAP患者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的疗效、近期抗生素使用史及合并症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结果56例PDAP中CNP组21例,G+球菌组24例,G-杆菌组11例;CNP组有较高的近期抗生素使用史(23.8%);3组患者在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2486.9±2576.4)×106/L,(3017.5±1979.4)×106/L,(2526.7±509.7)×106/L,F=0.185,P>0.05]、近期抗生素使用率(23.5%,4.2%,9.0%, χ2=4.48,P>0.05)、合并出口/皮下隧道感染(4.8%,4.2%,0%,χ2=0.5,P>0.05)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红蛋白(78.2±11.9)g/L最低,与G+球菌组(89.5±16.5)g/L(LSD-t=11.26,P<0.05)及G-杆菌组(89.1±15.8)g/L(LSD-t=10.95,P<0.05)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白蛋白(25.1±4.1)g/L最低,与G+球菌组(31.5±7.5)g/L(LSD-t=6.32,P<0.05)及G-杆菌组(32.5±6.7)g/L(LSD-t=7.31,P<0.05)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方面,CNP组患者有较低的完全治愈率(66.7%),较高的拔管率(9.5%)、复发率(23.8%),但3组间初始应答率(81%,87.5%,90.9%,χ2=1.68,P>0.05)、完全治愈率(66.7%,75.0%,81.8%,χ2=1.12,P>0.05)、拔管率(9.5%,4.2%,0%,χ2=1.4,P>0.05)、复发率(23.8%,8.3%,0%,χ2=4.4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培养阴性腹膜炎的产生与近期抗生素使用无关,其有较重的营养不良;且完全治愈率低,拔管率及复发率均较高,提示其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调查北京市和深圳市多所腹膜透析中心患者导管外出口护理的现状,并分析影响患者导管外出口护理行为的原因,为做好临床腹膜透析患者的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及深圳市12所腹膜透析中心门诊随访的1 204例腹膜透析患者的导管外出口护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北京市和深圳市腹膜透析患者导管外出口护理得分为(44.76±5.85)分,导管外出口评估和无菌技术得分偏低。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导管外出口感染史、不同换药操作者、不同导管外出口位置、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透析龄的患者导管外出口护理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导管外出口护理得分的因素为透析龄、导管外出口感染史、换药操作者、文化程度及导管外出口位置。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导管外出口护理得分尚可,但导管外出口评估和无菌技术得分较低,仍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尤其是对透析龄长、有感染史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与非糖尿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膜透析置管并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发生第1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时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结果非糖尿病患者108例,其中33例至少发生过1次腹膜炎,占30.8%;糖尿病患者共30例,14例至少发生过1次腹膜炎,占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患者置管时平均年龄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3.21±11.75)岁和(48.36±15.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血浆白蛋白(ALB)、血浆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GB)、血钾(K+)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所占比例较非糖尿病组增高,且糖尿病组拔管率及死亡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较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更容易发生腹膜炎,且常合并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全身炎症等表现;两组致病菌仍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但糖尿病组患者透析液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比例增高,拔管及死亡率相对增加,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