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高风险因素,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FMEA风险评估法筛选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筛选出的高风险事件为患者过多需加床,清洁工隔离意识薄弱,实习生和轮科生隔离意识薄弱。干预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78%(89/1 861),干预后为2.08%(34/1 63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8.76,P0.05)。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1%,低于干预前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MEA可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和ICU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发现高风险因素,为院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神经内科ICU临床实际情况,通过FMEA风险评估法对34项医院感染风险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事件。结果根据每一项风险因素的平均RPN值进行风险排序,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前6位的事件分别是:本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到位(平均RPN值=5.6)、导尿管日常维护不到位(平均RPN值=4.17)、多耐患者未有效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平均RPN值=3.80)、物表清洁消毒未有效执行(平均RPN值=3.73)、未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平均RPN值=3.70)、未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平均RPN值=3.53)。结论FMEA风险评估法可以发现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为精准化感控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单间隔离在防控多药耐药菌(MDROs)交叉感染中的作用,为做好多药耐药菌感染防控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2月ICU收治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基本资料。将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分为单间组和非单间组,分析两组中多药耐药菌医院获得性(HA)和社区获得性(CA)患者感染例次率差异,以及多药耐药菌医院交叉感染例次率差异。结果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共76例,共检测到多药耐药菌(MDROs)112株,主要耐药菌株为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70株(62.50%)。共发生感染87例次,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72例次(82.76%)。单间组与非单间组相比较,MDROs医院获得性及社区获得性感染例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AB、CR-PA、CR-KP导致的医院交叉感染例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减少重症监护病房多药耐药菌感染导致的交叉传播,应做好环境清洁消毒、手卫生、隔离防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综合性措施,而不能依赖于单一的单间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菌(MDROs)主动筛查和干预在控制综合医院ICU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控制ICU的MDROs感染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8月入住ICU的1 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鼻前庭拭子、咽拭子和直肠拭子的MDROs的主动筛查,根据是否采取加强的干预措施,分为筛查组(2013年9月-2014年8月)655例,干预组(2014年9月-2015年8月)515例,另选2012年9月-2013年8月未采取主动筛查的603例ICU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医院感染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筛查组和干预组的日感染率分别为15.39‰、10.88‰、6.69‰;例次日感染率分别为17.17‰、12.67‰、10.41‰;调整日例次感染率分别为5.20‰、3.67‰、2.85‰;MDROs的例次千日感染率分别为11.17‰、7.30‰、3.90‰;筛查组和干预组医院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筛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组与干预组患者MDROs医院感染率均有下降,干预组MDROs医院感染率、MDROs千日感染率低于筛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Os的主动筛查结合加强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及MDROs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高风险因素,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FMEA风险评估法筛选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筛选出的高风险事件为患者过多需加床,清洁工隔离意识薄弱,实习生和轮科生隔离意识薄弱。干预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78%(89/1 861),干预后为2.08%(34/1 63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8.76,P<0.05)。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1%,低于干预前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MEA可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和ICU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外科患者术后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FMEA风险评估筛选出10个高风险及中高风险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将2022年1月-6月进行外科手术的5 591例患者作为干预前资料,2022年7月-11月进行外科手术的8 642例患者作为干预后资料,比较干预前后外科患者术后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结果 风险评估控制措施实施后FMEA得分较实施前各风险因素得分均有所下降,外科患者术后肺部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率由干预前的0.82%下降至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P<0.001)、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P=0.005)、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P=0.043)的感染率均下降。结论 基于FMEA风险评估术后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并进行量化,根据风险程度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外科患者术后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控制MDROs医院感染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以2017年4月-2018年3月湖北省某三甲医院综合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三个科室的MDROs感染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目标性监测法收集资料,比较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MDROs前后各项防控措施的依从率、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检出率,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后,医生开具隔离医嘱、悬挂隔离标识、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专人专用、医疗废物正确处置、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各项防控措施的依从率均升高(P0.05);MDROs医院感染总发生率由2.47%降至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21,P0.001);MDROs总检出率由76.78%降至6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8,P0.001)。结论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MDROs提高了临床防控措施的执行力,有效降低了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西医、中医、康复、营养、心理"五位一体模式应用于ICU多重耐药菌管控领域,旨在提高ICU管理质量,为该模式广泛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整群抽样选择某院899例ICU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84例、干预组4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五位一体"管理。收集2组多重耐药菌(MDROs)的发生率、住院时间、隔离时间、住院总费用等资料,分析"五位一体"模式的临床效益。结果干预后,ICU患者MDROs感染率(10.1%)较干预前(16.7%)明显下降(P<0.05);MDROs患者住院总费用由26.1万元减少到18.9万元;住院天数由71.3 d降至54.2 d;隔离天数由50.0 d减少到34.9 d(P<0.05)。结论 "五位一体"模式显著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可缩短住院时间及隔离天数,能减少患者住院总费用;该管理模式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基于基础数据分析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应用在预防乳腺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瑞安市人民医院3 732例行乳腺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该组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情况,初步了解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该院2 229例行乳腺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诊疗的基础上组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团队,使用FMEA理论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行风险评估,查找乳腺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失效模式,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对高风险失效模式实施干预措施,比对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0.18%(4/2 229)低于对照组的0.86%(32/3 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7,P=0.002);研究组术中止血材料使用、未使用葡萄糖氯已定消毒湿巾擦拭手术部位、皮下积液、术前未沐浴、术后引流不通畅、皮肤消毒效果未达标、换药操作不规范RPN值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基于基础数据分析的FMEA风险评估可前瞻发现乳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高风险事件,为ICU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风险识别确定20个风险因素,采用FMEA风险评估筛选出高、中高风险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心脏外科ICU患儿多药耐药菌(MDROs)的定植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MDROs感染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入住ICU的238例患儿为观察组,采集患儿鼻前庭和直肠拭子进行MDROs的主动筛查,并对定植阳性者采取严格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前瞻性监测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多药耐药菌检出率,与2013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56例为对照组进行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动筛查患儿238例,共有93例发生MDROs定植,总定植率为39.1%,其中检出MRSA 21株,定植率为8.8%;产ESBLs菌72株,定植率为30.3%;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15例,其中MDROs感染5例,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6.3%和33.3%;对照组256例,发生医院感染30例,其中MDROs感染21例,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11.7%和7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MDROs的主动筛查,并采取严格的隔离、手卫生、彻底清洁消毒、降低患儿体表细菌负荷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MDROs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山东省多中心ICU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趋势,为完善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山东省5所三级综合医院ICU的4 300例住院患者进行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DROs总检出率为23.43%,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居高,分别为54.89%、35.06%,408例次MDROs感染中,医院感染率为4.39‰,社区感染率为41.63‰,在各MDROs中,以CRAB医院感染率和社区感染率最高为2.94‰和26.36‰;干预前后各病原菌中无VRE检出,干预后总体MDROs、CRAB检出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MDROs医院感染率、社区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社区感染率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药耐药菌感染日趋严重,采取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MDROs的检出率及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循证综合干预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MDROs)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1-3月ICU执行传统的物体表面清洁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按常规监测,不作反馈;2013年4月-2014年3月制定有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指导临床进行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使用荧光标记、拭子培养监测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质量,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持续提高病区的环境卫生清洁质量。结果 通过持续干预,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改善明显(P<0.05),由干预前的39.17%上升至72.03%,其中医疗设备物体表面、高频接触卫生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分别上升36.13%、33.81%;MDROs感染患者床单位终末消毒后MDROs阳性率从干预前的4.12%下降至1.08%,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Os每千住院日分离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ICU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院环境清洁策略和制度,并应用到实践中,可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s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防范手术流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效果。方法根据2016年1—12月手术流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基线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于2017年1—12月采用FMEA管理模式对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进行干预,筛选风险优先指数(RPN)125分的失效模式进行针对性整改并持续质量改进。比较FMEA干预前后手术流程中失效模式RPN分值以及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经FMEA干预后,手术流程中经过整改的9项失效模式的总体RPN值下降了67.68%,各项失效模式的RPN值均下降了50%;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由FMEA干预前的48.48%下降为干预后的13.87%(χ~2=65.78,P0.01),每个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发操作环节上的暴露发生率和暴露人均次数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手术医生、护士和麻醉师的暴露发生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5.86%、55.00%和70.00%,降为干预后的14.52%、14.29%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应用FMEA可有效降低手术流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规范医务人员操作行为,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标准预防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高风险事件,为ICU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风险识别确定20个风险因素,采用FMEA风险评估筛选出高、中高风险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情况。 结果 筛选出4个高风险因素,分别为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未遵循有效隔离措施、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床单元清洁消毒不合格、诊疗物品交叉使用;筛选出4个中高风险因素,分别为在拔管或气囊放气操作之前忽略气囊上分泌物的清除工作、手卫生依从性差、非本科室人员流通多、探视人员探视制度执行不到位。针对高、中高风险因素,实施对应的防控措施,VAP、CLABSI、CAUTI日发病率分别由2018年的7.62‰、2.99‰、1.90‰降至2019年的3.93‰、1.01‰、0.62‰;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分别由4.98%、6.89%降至2.37%、3.14%。 结论 基于FMEA法的风险评估能够发现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薄弱点,为防控ICU医院感染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干预对控制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的作用,降低综合ICU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率。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2014年2月入住ICU>48h的6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实施主动干预前后分干预组346例和对照组3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药耐药菌常规预防治疗措施,干预组采用入院患者主动筛查及循证治疗,通过观察干预前后综合ICU标本送检和多药耐药菌检出率变化。结果实施主动干预措施后,干预组患者标本送检1 988例次,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 434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多药耐药菌检出率11.37%,较对照组的15.9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干预组为23.92%、对照组为51.40%,未分离出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结论主动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基层医院综合ICU多药耐药菌检出率,明显提高基层医院综合ICU环境的清洁度,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处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对老年ICU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ICU老年(65岁及以上)患者1 03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患者医院感染例数为135例;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ICU老年患者1 002例设为研究组,其中患者医院感染例数为53例;研究组采用FMEA管理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监测,比较两组感染风险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研究基于病房内通风不畅、护工/患交叉感染、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医护人员培训不到位和突发事件应对无效5个主要失效模式的风险有限系数(RPN)得分,区分得出高风险因素为护工/患交叉感染和病房内通风不畅两大因素,RPN得分分别为36分和27分;研究组按照FMEA模式进行持续改进,除患者自身因素外,改进后4种失效模式的RPN值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对两组患者的感染部位进一步分析,两组感染均主要集中在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感染也占有较高比例,此外还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等;但研究组经基于FMEA的院感控制干预后,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8.
在复用手术器械风险管理中引入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的方法,对复用手术器械进行风险管控,保障患者手术器械的使用安全。2020年1—12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根据FMEA风险管理方法,剖析复用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处理中的主要失效模式,计算失效模式的风险系数,对高风险系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并与FMEA管理前(2019年1—12月)比较,观察器械清洗合格率和丢失损坏率,以及主要失效模式风险系数(risk priority number, RPN)的变化。结果显示,实施FMEA管理后,器械再处理质量高于管理前,其中目测法清洗合格率由84.25%(706/838)提升至97.92%(849/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26,P0.01);ATP生物荧光法清洗合格率由95.94%(804/838)提升至98.62%(855/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00,P0.05);器械丢失损坏率由1.67%(14/838)下降至0.12%(1/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68,P0.05)。观察组管理因素RPN值(88.16±17.98)分,对照组(184.34±1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64,P=0.005);观察组设备因素RPN值(81.01±17.90)分,对照组(235.86±18.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15,P=0.001);观察组护士因素RPN值(95.80±28.81)分,对照组(295.34±6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58,P=0.003)。FMEA风险管理方法能有效指引复用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再处理工作,降低使用风险,为消毒供应风险管理提供可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探讨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及认知情况,并分析存在问题。方法采用FMEA法针对ICU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低的问题组成护理团队,制作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事先的风险指数(RPN)值,针对最高风险指数进行优先处理,制定改善措施及实施。结果实施FMEA后事先风险指数有明显的下降,原RPN值1 515分,后RPN值490分,下降了67.6%,手卫生的相关知识及操作前后的洗手频率与前对比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形成ICU手卫生的指引及具体的操作流程。结论 FMEA方法的应用可有效提高ICU护理人员手卫生的意识及洗手的依从性,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ICU系统风险管理模式,明确医院感染防控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通过构建ICU系统风险管理模式,筛选出极高风险ICU,针对极高风险ICU二次评估,筛选高风险环节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千日发现率等指标。结果神经内科ICU风险最高,对其进行二次评估,筛选出高风险环节针对性进行干预,风险评估项目实施后,干预前、后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及高血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由23.26%(20/86)降低到9.82%(11/112)(P<0.05),医院感染MDRO发生率由5.29‰(6/1 135)降低到0.94‰(1/1 069)(P<0.05),人均住院天数由13.20(1 135/86)天降低到9.54(1 069/112)天。结论构建ICU系统风险管理模式,评估出高风险部门及高风险环节,针对性进行干预,有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患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