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近端胃癌行近端胃根治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数据,为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最佳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92例早期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术(EG组);20例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术(JI组);27例行双通道空肠间置术(DTR组)。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围手术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间的比较连续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三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EG组较JI组及DTR组手术时间更短,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在术后总并发症对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中,JI组、DTR组均比EG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JI组与DT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早期近端胃癌采用空肠间置吻合术手术相对安全,近端胃切除后残胃食管吻合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高,空肠间置术能够明显降低近端胃切除后食管反流发生,是早期近端胃癌根治术后较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单通道袢式间置空肠吻合术与残胃食管吻合术在腹腔镜近端胃癌切除术中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39例近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71)行腹腔镜下近端胃癌切除、功能性单通道袢式间置空肠吻合术;对照组(n=68)行腹腔镜下近端胃癌切除、残胃食管吻合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在肠道恢复通气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Visick分级方面,观察组I、II级患者多于对照组,III级患者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功能性单通道袢式间置空肠吻合术在近端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患者手术后消化道重建减少消化液反流发生的方法。方法:设计两种新型吻合方法,即保留贲门结构的食道-残胃吻合术和环状襻式单通道空肠间置术。将两种新术式临床效果与同传统的近端胃切除吻合和全胃切除相比较。结果:4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各组术后体质量和营养指数在6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在24个月时两种新术式组明显优高于传统吻合术组(P<0.05);在术后3年时的生存质量、食管反流的发病率和食管炎的Visick分级方面两种新术式组明显优于传统吻合术组(P<0.01);各组间的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贲门的近端胃癌根治术与环状襻式单通道空肠间置吻合术有望成为胃底贲门癌手术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3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治疗SiewertⅡ型和Siewert 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fic junction,AEG)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Siewert Ⅱ型和Siewert Ⅲ型AEG患者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31例行食管残胃吻合术(A组)、33例行双通道空肠间置术(B组)、29例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术(C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3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B、C组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术后短期营养状况(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比较,B、C组均优于A组(P<0.05);3组患者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发生率分别为35.5%、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的AEG患者行空肠间置术(双通道、单通道吻合)较传统食管残胃吻合术具有更好的术后短期营养状况及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尤其在RE方面,空肠间置术具有明显优势,是AEG行近端胃切除患者理想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近端胃癌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术后营养状况及胆囊结石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82例行近端胃切除患者资料,其中40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术(EG组) ,19例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术(JI组) ,23例行双通道空肠间置术(DTR组),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及胆囊结石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DTR组及JI组较EG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术后发生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DTR组与JI组发生率低于EG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营养状况比较(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DTR组和JI组均优于EG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2年累计发生胆囊结石比较,DTR组与JI组发生率低于EG组(P<0.05)。 结论早期近端胃癌采用空肠间置吻合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并且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治疗早期近端胃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1间郑州人民医院普外三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 2根治术的80例早期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胃切除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消化道重建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以及术后临床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量,以及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 a,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近端胃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空肠间置吻合术与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胃癌病人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近端胃癌病人50例,按数字表法将5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病人实施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观察组病人实施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空肠间置吻合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胃食管反流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反流性食管炎明显少于对照组,钡剂反流入食管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整体健康生活质量评分和术前比较明显较高,观察组病人术后情绪功能、整体健康生活质量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空肠间置吻合术能明显减少胃癌病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临床效果优于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110例胃上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3例行近端胃根治性切除,保留远端胃,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残胃-空肠侧侧吻合、空肠-空肠端侧吻合的双通道消化道重建(双通道吻合组);57例行常规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Roux-en-Y吻合组)。 结果:双通道吻合组与Roux-en-Y吻合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4%和98.7%,67.3%和65.7%,15.7%和17.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吻合组患者在预防倾倒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方面明显优于Roux-en-Y吻合组(均P<0.05),两组间在术后梗阻、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患者术后1年的体质量、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方面的变化双通道吻合组均明显优于Roux-en-Y吻合组(均P<0.05)。 结论:保留远端胃,行残胃与空肠双通道吻合治疗胃上部癌符合手术规范,不影响根治原则,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胃上部癌根治术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9.
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后的两种重建术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后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4年6月至2007年1月期间我院行近端胃癌次全胃切除连续病例59例,依据重建方式分为2组:胃食管侧端吻合重建组(GE组)和调节型双通道间置空肠重建组(GIE组),GIE组重建在残胃与食管间增加一段长35 cm的连续性间置空肠,对比分析2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结果 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吻合口漏、倾倒综合征及中度以上贫血病例发生.术后1和6个月体重、RBC、Hb、Alb、PNI值以及其相对于术前的变化值[术后1个月RBC(P=0.006)、Hb(P=0.001)相对于术前的变化值除外],GIE组和GE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IE组术后腹部症状和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的Visick评分优于GE组(P<0.001):GIE组主要为Ⅱ级(74.2%),GE组主要为Ⅲ级(64.3%).与GE组比较,GIE组术后并未延迟首次化疗时间(P>0.05),手术时间延长(0.35士0.13)h(P=0.01).结论 调节型双通道间置空肠消化道重建在近端胃次全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防止癌细胞残留和改善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间置空肠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近端胃癌患者46例,均进行近端胃癌根治术,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空肠间置组(26例)和直接吻合组(20例)。比较两组术后的胃灼热症状、反流性食管炎、营养状况。结果间置空肠组反流性食管炎及胃灼热症状各级例数均明显少于直接吻合组,体重增加值和血红蛋白增加值明显多于直接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间置空肠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有效地预防术后食管反流,胃容量减少,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空肠间置吻合术在近端胃癌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中的效果及对患者消化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实施胃癌根治术的80例近端胃癌患者资料,其中行空肠间置吻合术实施消化道重建的4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行食管-空肠Roux-en-Y进行消化道重建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SPSS16.0分析统计,手术相关情况及胃肠激素水平等计量资料用( ±s)描述,组间比较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配对t检验;术后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水平均比术前明显下降,且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胆囊收缩素(CCK)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χ2=4.021, P=0.045)。 结论空肠间置吻合术在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中对患者消化功能影响较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通道法应用于早期胃癌近端胃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4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于近端胃切除术中采用双通道法行消化道重建(双通道组),22例于全胃切除术中采用空肠食管吻合法行消化道重建(传统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双通道组消化道重建吻合时间[(33.76±6.95)min vs.(34.5±5.12)min]、术中出血量[(91.59±19.28)mL vs.(93.40±21.14)mL]、淋巴结清扫数量[(28.00±5.21)枚vs.(27.40±4.47)枚]、术后排气时间[(4.24±1.75)d vs.(4.25±2.10)d]及术后住院时间[(12.53±3.28)d vs.(13.60±3.62)d]与传统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1/19)vs.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23±11)个月,双通道组出现肠梗阻1例(5.3%),无远期并发症发生;传统组出现反流性食管炎2例(9.1%),营养不良5例(22.7%);两组均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近端胃切除术中采用双通道吻合法较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法更具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式。方法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前瞻性入组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Ⅱ型和Ⅲ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1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S吻合组(80例,采用3S空肠间置法吻合)和传统吻合组(73例,采用食管残胃后壁吻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3S吻合组与传统吻合组手术时间[(163.2±12.3) min比(154.7±14.1) min]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5%(6/80)比13.7%(10/7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术后6月开始,3S吻合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维生素B12等营养指标均明显高于传统吻合组(均P<0.05)。术后18月,3S吻合组较传统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降低[20.0%(16/80)比46.6%(34/73), P<0.01],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160.8±8.1) min 比(61.1±10.8) min, P<0.01]。术后QLQ-C30量表调查结果显示,3S吻合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吻合组(P<0.05)。结论Ⅱ型和Ⅲ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后采用3S空肠间置法进行消化道重建,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可改善患者的远期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梁寒 《消化外科》2014,(2):92-97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是常用的术式,但是由于手术破坏了防反流结构,造成残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管状胃消化道重建,采取食管残胃前壁吻合及幽门成型可以在残胃残端形成类似胃底结构,防反流作用明显,基本保持了胃的解剖结构,具备食物的贮存与消化功能。间置空肠可以有效防止反流,连续间置空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对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和1例食管胃结合部间质瘤患者实施近端胃切除术,术后分别采取了管状胃食管吻合和连续间置空肠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相关}肖化道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及重建术式的临床效果与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82例行近端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重建(食管胃吻合组),40例行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重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2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空肠间置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食管胃吻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另两组(均P<0.05);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另两组,但营养指标方面不如另两组(均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腹泻、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1,P=0.554;χ2=0.419,P=0.831)。结论:三种近端胃癌手术生存率相似,近端胃切除术加食管残胃吻合创伤性小,近端胃切除术加功能性空肠间置术后生活质量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Uncut Roux-en-Y吻合、Roux-en-Y吻合与Billroth-II吻合在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94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组,其中A组28例行Uncut Roux-en-Y吻合、B组36例行Roux-en-Y吻合、C组30例行Billroth-II吻合。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在降低手术吻合时间和Roux淤滞综合征(RSS)明显优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5);A组和B组在降低反流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显著优于C组(P<0.05);在手术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吻合口漏、溃疡、狭窄、出血及反流性食管炎等方面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Uncut Roux-en-Y吻合术在胃癌根治术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行、降低术后并发症等特点,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近端胃大部切除后,在重建胃肠道中能有效地抗返流性食管炎的术式,1995年5月至1997年6月,前瞻性对9例贲门癌病人,作近端胃大部切除,采用带血管蒂“P”型袢空肠段,间置于食管下段与残胃之间。术后3个月,应用食管pH监测仪作24h定位测定和纤维胃镜检查及1年的临床生活质量随访。结果表明,该术式的食管下端与“P”型袢空肠间置的吻合周围PH处于弱碱性稳定状态,未见有反酸性炎症反应,饮食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