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患者不同时点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0例下肢DVT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SF-36)、舒适状况(GCQ)评分量表、社会支持量表、DVT后综合征(PTS)评估量表分别对患者一般资料、舒适状况、社会支持情况、PTS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下肢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患者出院时、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拔管后GCQ评分是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是下肢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1个月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TS评分是下肢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下肢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状况有所不同,医护人员应重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实施早期活动方案,对照组给予目前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规护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h的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有无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 h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灵燕  金璐  周芳 《护理与康复》2013,12(4):343-344
总结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导管溶栓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是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治疗前准备,做好穿刺部位护理、患肢护理、导管溶栓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重视出院指导。经治疗及精心护理,80例痊愈,4例好转,2例无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溶栓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杜心平 《天津护理》2004,12(3):180-180,18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下简称DVT)是一种较常见且预后较差的疾病,多与机体血粘性改变、吴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有关。治疗不及时可致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截肢.并可发生致命性肺栓塞,急性期能否快速有效地溶栓治疗和护理直接影响其预后。现将DVT静脉溶栓的方法和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素巧  李静  孙惠萍 《中国康复》2006,21(4):283-28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60例AMI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A组患者在心电监护下早期进行被动、主动活动等康复护理;B组常规卧床休息.结果:1周后A组下床活动时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P<0.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AMI静脉溶栓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给予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执行科室制订的早期活动计划;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分别在干预前1日及干预第7日活动30min 内比较2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及 DVT 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 DVT 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早期活动能提高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 DVT 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余银妹 《护理与康复》2006,5(6):442-443
对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血压计袖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经患肢远端静脉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过程要求重视溶栓前和溶栓中的健康教育、溶栓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23例均顺利完成溶栓,用药5~10 d,22例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是临床常见病,及时有效清除血栓对保存下肢静脉瓣膜功能十分重要.2009 年1 月至2011年10 月,作者对28 例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经皮静脉内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7年8月~1999年12月收治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以溶栓治疗为主的非手术疗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0例,女32例,年龄24~78岁,平均47.5岁,病变位于左下肢52例,右下肢20例,发病时间最短8h,最长3个月,其中病程在15d以内的有50例,超过15d的有22例。1.2 病因及分型1.2.1病因分类见表1:1.2.2 临床分型:结合临床表现和Doppler检查将72条患肢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周围型24例,中心型13例,混合型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方案并评价其效果,以期为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成立早期康复活动研究团队、在文献检索及半结构化访谈后形成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的初步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形成最终方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6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CCU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采用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活动方案。采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6 min步行试验、住院时间、第1秒用力呼气量、脑利纳肽水平等作为监测指标。结果 试验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得分(52.64±5.60)分,低于对照组(56.89±6.59)分(t=-4.877,P< 0.001);试验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279.86±84.66) m,优于对照组(248.78±93.73) m(t=2.441,P=0.016);试验组CCU住院时间(8.97±2.80) d,少于对照组(10.48±3.80) d(t=-3.182,P=0.002);试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2.18±0.49) L,高于对照组(1.92±0.35) L(t=4.338,P< 0.001);试验组脑利纳肽水平(697.88±135.58) pg/ml,低于对照组(755.29±141.74) pg/ml(t=-2.905,P=0.004)。结论 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方案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制订了个体化的活动策略,通过团队管理的手段保障其早期活动的安全性,能够切实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导管溶栓治疗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并发症观察.结果: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19例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2例出现出血倾向,调整用药3 d后消失.无1例出现肺栓塞.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观察和及时处理,可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途径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超  吴性江  韩建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0):3166-3168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研究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同时动态观察D二聚体(DD)变化对溶栓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A组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B组经患侧股动脉置管抗凝溶栓,C组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给予尿激酶500U/(kg·h),肝素钠10U/(kg·h),微量泵持续24h,分别于给药前,给药4、8、12、16、20、24h测定血浆DD值。24h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结果:A、B、C组在给药后DD水平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A组在12h达到高峰,24h后恢复至溶栓前水平,B、C组均在20h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24h后仍明显高于溶栓前水平。3组在治疗前DD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4、 8、12、20、24h与B、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B、C两组在各相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造影,A组在24h后造影全部通畅,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为50%,C组有效率为58%,A组与B组或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腘静脉导管直接抗凝、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及经股动脉置管溶栓; 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抗凝、溶栓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局部置管溶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术前经健侧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在超声定位和引导下,穿刺患侧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24~48 h后超声监测.结果 超声定位下穿刺针均顺利进入腘静脉;超声引导下溶栓导管均被置入血栓合适位置,38例超声引导全部成功.治疗过程中,根据血栓消融情况,4例在超声引导下调整了溶栓导管位置.经过2~7 d溶栓治疗后行超声检查,33例基本治愈,4例好转,1例无效.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和肺栓塞.结论 超声检查在急性下肢DVT患者局部置管溶栓术前诊断、术中引导、术后指导用药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阶段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急性脑梗死且进行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超早期(<6 h)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训练以患者意愿为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分阶段康复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康复效果以及随访3个月脑血管事件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3个月后,两组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精力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康复护理有助于减轻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现存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概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普适性、疾病特异性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工具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应用现状,分析评估工具的特点及局限性,旨在为临床选择恰当的评估工具提供借鉴,为研发符合国内文化背景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的263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VT形成与腹部疾病的关系.结果经腹部超声扫查发现并经其他方法证实腹部疾病为DVT可能致病病因者38例,占全部病例的14.4%,其中恶性肿瘤24例,占全部病例的9.2%,与临床相关的其他疾病14例,占全部病例的5.2%.结论对下肢DVT患者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对发现DVT的腹部病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术后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2年1~10月间行脊柱手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31例患者,选择同期入选行脊柱手术但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0例作为匹配对照,对比两组患者生物学特征、吸烟酗酒史、凝血状况、下肢血管状况、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临床处置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求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是否患有糖尿病、术前凝血四项检查结果构成、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失血量构成、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 P<0.05)。(2)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失血量多、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与术后发生DVT具有统计学关联( P<0.05)。结论高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是脊柱手术术后并发DVT的独立高危因素,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后采用物理抗凝治疗并督促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减少下肢DVT发生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