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了解患者膝关节置换前后的步态参数变化及特点,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康复治疗,进而得出适用于临床的评价方式。[方法]通过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对行单侧TKA的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步态分析,评估术后步态参数改善程度。[结果]患者手术侧肢体摆动时间、步幅持续时间、摆腿强度、蹬地强度、跖屈强度、步速、步频、步长、步幅及行走中活动度在行TKA后3个月有明显改善。[结论]1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增加,功能得到良好改善;2对于术后康复锻炼,除常规增加膝关节活动锻炼外,还应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以增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功能;3便携式步态分析仪(portable motion analyzer,PMA)可以客观地记录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步态参数,对评价手术效果及指导功能康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步态障碍是其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步态分析作为评估步态的有效工具,通过研究运动和动力学参数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并对患者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性建议。该文对步态分析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步态分析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并在20世纪早期得到发展。步态分析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工具。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的恢复虽然有多种评分标准,但都缺乏定量的指标,步态分析可以通过对下肢步态数据的收集,定量的描述下肢活动能力。因此,应用步态分析技术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可以定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运动分析技术在临床步态分析以及肌骨系统的辅助诊断,功能评估和康复领域已有较多应用。而新型的Opti_Knee膝关节运动分析系统是一种临床操作简便,可移动便携设计,在体无创动态评估膝关节6自由度运动的分析系统,近年来也开始应用于骨科、运动医学、康复等领域。本文从技术原理和临床应用角度出发,对国内外近6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回顾了该系统的起源与发展、结构与原理,归纳了在健康人群膝关节功能评估、膝关节运动损伤因素和膝关节疾病临床诊治方面的应用和成果,如步态特征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辅助诊断、膝骨关节炎手术疗效评价和科学指导康复等,总结了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难题,展望了该系统在运动损伤防治领域应用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外骨骼机器人是将人的智慧与机器的机械动力装置相结合的一种机器人,不仅可以为操作者提供保护、身体支撑等功能,还可以在操作者的控制下完成一定的功能和任务,应用前景巨大.文中阐述人体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外骨骼实现行走应具备的关节及其活动度,介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态控制的基础--正常步态分析,详细论述了目前控制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行走及步态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损伤(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性损伤之一。损伤病因多种多样,给临床早期及时的诊断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步态分析通过提供客观准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及时反映肢体的功能变化。本文系统性回顾前交叉韧带损伤步态分析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正常步态的特征,同时从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治疗方式、手术重建后康复指导等各个方面,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步态的特征进行综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步态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了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持续近端坐骨神经阻滞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屈曲挛缩患者膝关节置换前后的步态参数变化及特点,指导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对2011年3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20例术后经过一个半月的传统康复训练仍存在15°以上屈曲挛缩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术后未发生屈曲挛缩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阻滞前及阻滞后半年进行步态分析测试。[结果]屈曲挛缩组坐骨神经阻滞治疗后6个月步长(Step Length)、步速(Speed)、步幅持续时间(Step Duration)、单腿支撑时间与双腿支撑时间之比(SLS/DLS)、拔腿强度(Pulling Accel)、摆腿强度(Swing Power)、地面反冲(Ground Impact)、足落地控制(Footfall)及行走中活动度(Angle)均有明显改善。[结论]①持续近端坐骨神经阻滞结合康复训练对于术后出现难以通过传统康复训练治疗的持续屈曲挛缩有明显疗效,通过治疗患者的行走功能明显改善。这种方法可以作为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挛缩的一种有益的补充;②PMA可以客观地记录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步态参数,反映膝关节的功能状态,并对评价手术效果及指导功能康复提供了相对客观和一致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20世纪的主要外科进展之一.对于各种原发或继发的晚期髋关节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股骨头坏死等,THA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步态分析是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系统研究人体运动能力与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运用步态分析可针对步态异常患者在进行步态评价的基础上,制定治疗计划以及监控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该方法通常应用于运动生物力学领域中帮助运动员建立更有效的运动方式以及识别和鉴定某一患者人群中同姿态与运动相关的问题[2].因此,将步态分析应用于THA中的髋关节疾病定量分析、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评价以及THA术后康复指导,对预防髋关节疾病的发生、改善手术效果以及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明确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步态分析在THA中的临床应用概况及其应用趋势两个角度出发,就步态分析在THA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步态检测探讨腓骨切除术对成年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腓骨切除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25岁。术中腓骨切除长度为10~19 cm,平均15 cm。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手术切口疼痛程度,影像学复查残余腓骨骨质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步态测试系统,采集慢、中、快速条件下健、患侧步态数据,包括步态参数(足转角、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态线长度、单支撑线、最大力值1、最大力值2)以及三足区参数(前、中、后足的最大压力、时间最大力值、接触时间)。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3例发生踇背伸肌力下降,5例发生术区及其远端部位感觉缺陷。术后6个月手术切口VAS评分为0~6分,平均4分;末次随访时为0~5分,平均2分。随访期间影像学复查示,5例出现腓骨远端残余骨质疏松改变,且残余节段越短,表现越显著;3例出现新生骨。步态测试示,3种步速下步态参数及三足区参数检测结果一...  相似文献   

10.
步态分析被用来检查步态差异,评估不同手术入路、手术策略以及非药物治疗的疗效。目前多数步态分析的研究是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而对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步态分析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小、患者医从性差、个体差异性、缺少步态评估基线,及衡量标准的不一致。未来更多研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更好的患者依从性,术前和术后评估,以及在疾病早期检测出步态异常,来减少长期影响。纵观以往的研究,时间和距离参数通常被用来作为步态差异的综合测量。步态分析是一种用简单的方法来客观评估步态功能障碍和检查治疗进展的临床手段,本文总结步态分析尤其是关于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三维步态分析,回顾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常见的步态改变,并且比较了手术和非手术干预下的步态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