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很多种类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随着人们对中草药需求量的逐年增加,野生资源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发展人工栽培已成必然.而多数药用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导致不能适时播种,或播种后出苗率低,已成为药用植物人工栽培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药用植物种子的休眠,找到有效解除其休眠的途径对于实现药用植物大规模人工种植、保护野生资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黄柏是多年生落叶木本药材树种,草本药用植物为多年生宿根植物,黄柏与草本药用植物间套作是利用二者株型的高矮不同,合理配置中药材种植群体的方式。这种模式的种植优势是根据不同药材生长时对阳光需求的密度差异和周期性,将喜阳与喜阴、木本与草本、短期与长期的药材进行间套作立体栽培,使作物充分吸收养分,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在中药材种植区域增加物种的生态多样性,维持栽培地的生境平衡和稳定。此立体栽培模式不仅提高了药材单位种植面积的产值,增加了经济效益,更有效地提升相应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和出口中药材资源最多的国家,土地资源有限的我国不能只寄希望于大田栽培手段来提供中药材及其活性成分,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来解决中药材的资源问题对我国具有特殊而且重要的意义.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名贵药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该文综述了药用植物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次生代谢途径的调控以及细胞反应器培养的实例,但要使更多药用植物真正实现商业化生产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植物药的使用都在不断增加,在使用的50000种药用植物中大约有2/3来源于野生品种。但是,由于过量采挖,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日益减少。因此,药用植物的栽培驯化与育种是中药材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中草药的种植生产中,多沿用地方老品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持药材的地道性,但往往产量低、质量差,  相似文献   

5.
药用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策略及道地药材“拟境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药用植物和藻菌类中药材为主,统计分析其生活型、生境及面临的环境胁迫。①发现自然情况下,只有0.94%的药用植物以大田栽培为主。药用植物最常见的生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生境为林缘/林下的药用植物,约有42.53%;另一大类为自然生境在路旁、山坡地、荒地/沙地的药用植物,约有43.78%。前者主要面临的环境胁迫为弱光、病虫害等;后者主要面临的环境胁迫为干旱、强光、紫外辐射、高温、低温(昼夜或年温差大)、养分缺乏、虫害等。②在分析药用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策略的基础上,指出合成和积累次生代谢产物是药用植物最重要的环境胁迫防御策略。药用植物在长期适应特定胁迫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遗传及表观遗传变异,成为其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③认为道地药材"拟境栽培"在平衡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保障中药材质量方面的优势明显,提出在没有更多研究实践及特殊生产目的的前提下,道地药材"拟境栽培"可作为中药材高产优质生产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唐山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研究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方法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论中的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唐山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筛选出可供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结果初步调查及评价结果显示唐山山区具有较好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有50种。结论唐山山区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通过制定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野生抚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中药材野生抚育是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药材生产方式。作者结合研究现状探讨了中药材野生抚育的概念、特征。中药材野生抚育的基本方式有封禁、人工管理、人工补种、仿野生栽培等。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 ,是中药资源学、生态学、药用植物栽培学、道地药材学等学科的交叉。中药材野生抚育实现了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可以应用于生长条件要求苛刻或家种后质量改变较大等类型药材。文中最后简要分析了几个中药材野生抚育的成功典范 ,并指出中药材野生抚育开辟了中药材生产的生态产业模式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需要更多企业介入 ,需要国家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托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明确恒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重点中药材品种及民间常用传统验方和药材栽培情况。方法:借助"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样地、样线调查和调查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归纳与总结恒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和药材栽培种类、数量等数据。结果:共完成了37个有效样地,采集药用植物品种140种(分布在61科152属),制作药用植物腊叶标本513个,采集照片16472张,录制视频194个。确认重点药用植物品种21种,收集重点药用植物品种种子19种。走访收集民间传统验方6个,走访调查药材种植基地9处,栽培药材共计25种,其中栽培面积大、产量高的有蒲公英、人参、西洋参、赤芍和刺五加等。结论:恒山区野生和栽培药用资源较为丰富,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发展利好环境下,恒山区的中医药产业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摸清平谷区野生中药资源家底,掌握平谷区中药材栽培基本状况。方法依据《国家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和北京市中药资源普查方案,采用3S技术,实地考察平谷区37个样地的野生中药资源和2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结果发现68科186种药用植物,其中濒危植物2种,采集并加工制作蜡叶标本980份,中药材标本31种,拍摄照片15 000多张。结论基本摸清了平谷区野生中药资源的种类与分布,初步掌握了平谷区中药材种植基地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其他国家也被广泛应用。药用植物的复合种植是对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的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药材与作物争地的矛盾,对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的概念、发展历史、理论基础以及主要模式,分析了复合种植对药用植物生长、产量、药效成分、病虫害防治的影响,对药用植物复合种植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探讨了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药用植物栽培者合理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邹慧  陈冰瑞  王臣  郝秀丽  康勋  张欣欣 《中药材》2022,(10):2322-2328
目的:掌握富裕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区域生境质量的现状,并从生境质量角度解释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代表区域-样方调查法对该区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其资源多样性,并运用InVEST模型评估富裕县1980-2020年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富裕县野生药用植物种类总计57科161属253种,以单种科和小型科为主,草本类植物比例最大;野生重点药用植物的出现频率和蕴藏量低;2个代表区域草本药用植物的多样性水平较为相似。与前次普查结果比较分析可知,物种丰富度增加,但重点药材的蕴藏量锐减。1980-2020年间,富裕县生境质量退化严重,指数下降了18.20%。生境质量较高等级区的面积锐减,仅零星分布于草地和沼泽地区,原生境质量较高等级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转为耕地和盐碱地;生境质量较低等级区的面积激增,以原分布区为中心呈现出向外扩散的趋势。结论:富裕县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但适宜野生药用植物生长的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建议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促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重楼种苗繁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楼为我国名贵中药材,极具药用价值。近年来重楼药材需求量逐渐增加,人工栽培存在瓶颈,野生资源开采陷入恶性循环,且已严重透支。因此,在加强重楼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破解种苗繁育问题,推动人工栽培,以满足市场需求,对实现重楼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采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重楼种苗繁育现状,包括种子繁殖、茎段繁殖及组织培养等,为重楼规范化种植、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很多种类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随着人们对中草药需求量的逐年增加,野生资源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发展人工栽培已成必然。而多数药用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导致不能适时播种.或播种后出苗率低.已成为药用植物人工栽培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药用植物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野生中药材资源不断减少,全国各地大量种植中药材,由于生态及栽培变异、不恰当的采收季节等原因,使栽培品与野生品的性状有了较大的区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天麻作为常用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应用历史。随着市场对天麻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野生资源已无法形成商品。现各地充分发挥地方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天麻栽培,相继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天麻种植模式和技术体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通过连续4年实地走访、指导,优化总结出湖北大别山区天麻-水稻粮药水旱轮作模式。结合天麻、水稻的生态适应性、种植特点及农户实际生产经验,从生产环境选择、菌材处理等方面分析了水旱轮作模式的原理,从生产现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角度对天麻-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展开评价。天麻-水稻粮药水旱轮作模式实现了天麻高效栽培,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文通过对大别山区天麻-水稻粮药水旱轮作模式总结、分析、评价,提出低海拔地区天麻栽培技术优化方向,即采用天麻共生蜜环菌人工菌棒替代传统段木开展天麻代料栽培,可有效缓解天麻栽培环节产生的“菌林矛盾”。对于改善大别山区乃至同海拔天麻产区生态环境、生产现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石斛是我国传统常用贵细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巨大,在野生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已经成功完成了野生变家种,为市场供应了大量的药材。但是,在种植技术发展的同时,一直存在着种质混乱、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导致药材品质差异大,难以满足用药需求。明确基原及使用品种、规范栽培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现阶段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汇总已有成熟技术及研究结果、梳理主要的石斛属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体系(包括选址、良种繁育、科学种植及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为指导石斛属药用植物种植、生产优质石斛药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仿生栽培是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吸取传统农业的精华,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再现药用植物与外界环境的生态关系而进行中药材集约化生产的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道地中药材的仿生栽培,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栽培药材质量、满足社会用药需求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物工程技术与药用植物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文远  肖培根 《中草药》2008,39(7):961-964
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世界范围内天然药物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中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使我国中药资源的消耗加大,给濒危的药用植物资源带来毁灭性的危险.中药材栽培和野生抚育等手段不能完全解决资源的压力问题,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在解决中药资源紧缺的问题上发挥作用.采用生物技术中的快速繁殖技术,可以达到快速生产优质种苗的目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出种苗的地上部分和根,形成许多小的植物株;另一种方法是利用体细胞胚的途径,由体细胞胚再形成大量的小植株,形成的这些植物株可以用于栽培和野生抚育增加种群数量.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在反应器中培养药用植物的细胞、组织或者器官,可以直接快速地获得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节约对原料药材的使用;同时在大规模培养条件下,生产成本可以大大降低.生物工程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上的应用,特别是对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的应用,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中药资源是整个中医药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和出口药用植物原料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随着世界范围内植物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开展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对指导中药材引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中药材栽培领域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的研究成果,对中药材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的研究背景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探讨,对其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药材区划发展方向与研究策略进行了展望与分析。全球化、高品质及精准化的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可为中药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区划和规范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是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中药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环境恶化使得大量野生药材资源濒危。人工种植中药材是目前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的主要方式,但药用植物栽培因缺少过程管控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而严重影响了药材产量和质量。对药用植物长势、产量、病虫害等进行早期预判和评估是保障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技术手段,有效、无损的过程监测技术是实现中药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高光谱遥感技术具有快速、无损、准确的检测优势,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长信息提取和产量评估,以及监测作物长势与逆境胁迫响应,成为品质监测、病虫害预防等精准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笔者结合高光谱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系统综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监测植物生理特征、环境胁迫、资源调查、药材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药用植物特性,探讨了该技术在提高中药材生产过程监测能力、实现药材栽培实时动态监测、开发无损检测的病虫害早期诊断技术、建立优质中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解决中药农业精细栽培中的相关难题提供参考,并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智能中药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