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豆子中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新探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苦豆子中生物碱具有一定水溶性,用氯仿难以提取完全。笔者采用水或pH=5.6的醋酸缓冲液作提取液,即将其中的生物碱转化成生物碱盐的方法,提取苦豆子中的生物碱。经DU-7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最大吸收波长为417nm,线性范围0~13μg/mL,变异系数0.65%,回收率:水提取为98.23%;醋酸缓冲液提取为98.72%,结果表明:测试数据准确,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改进滴定前处理方法,优化前处理条件。方法苦豆子粉用10%NaOH溶液浸润提取3 h,提取液用正丁醇、氯仿(1∶8)混合萃取剂进行萃取。结果方法的RSD小于4%,平均回收率为95.82%。结论改进的方法能有效改善乳化现象,提高总碱的提取率及萃取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对产白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的苦豆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分析,为野生苦豆子资源的驯化和保护等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2个苦豆子居群的DNA进行扩增,对其扩增条带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所得遗传距离的基础上进行UPGMA聚类和主成分分析(PCA),并绘制亲缘关系树状聚类图.结果 51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433个位点,每条引物5~12个,平均8.49个;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 93.30%; 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Ⅰ)分别为0.335 1、0.499 8;遗传距离变幅范围0.173 6~0.650 2.结论 22个苦豆子居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苦豆子中生物碱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sL.为豆科槐属植物,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广泛。国内近年来对其化学、药理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从其全草中提出的苦豆子总生物碱具有消炎[1]、抗癌[2]、抗菌[3]、神经系统及增强免疫功能[4]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已知生物碱中含有15种以上的单一生物碱[5],其中槐果碱、苦参碱、槐胺碱、槐定碱、苦豆碱、氧化槐果碱等均已从该植物中得以分离。目前、对总生物碱和单一生物碱的药理作用、药物动力学方面已有报道,考虑到药物最终的临床效果多取决于药物动力学作用,笔者对其体内测定方法及药动学特… 相似文献
8.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复方苦豆子颗粒中总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苦豆子颗粒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溶剂萃取、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以槐定碱为对照品,溴麝香草酚蓝为酸性染料,在pH 7.6缓冲溶液条件下,用氯仿萃取,检测波长420 nm。结果:槐定碱在1.0~10.0 mg.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101.45C-0.0175,r=0.9993,槐定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9.79%,RSD=2.58%(n=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复方苦豆子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苦豆子不同部位总生物碱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苦豆子总生物碱提取物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DAD方法,对不同主产区的16批苦豆子种子(苦豆籽)和地上部分(苦豆草)总生物碱提取物进行指纹图谱研究,采用相似度评价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同时运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模式识别。结果:分别建立苦豆籽和苦豆草提取物对照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指认色谱峰。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6批药材总生物碱提取物按不同产地分为3类。结论:苦豆籽和苦豆草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良好,可用于全面控制苦豆籽和苦豆草总生物碱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苦豆子总碱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乙腈-0.05 mol· L-1磷酸二氢钾(三乙胺调pH >6.45),梯度洗脱,柱温35℃,检测波长205 nm,流速1.0 mL·min-1.结果:8种生物碱分离良好,8种生物碱含量>50%.结论:该方法简便,可以作为苦豆子总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比原标准中的滴定法测定总碱含量更方便、精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优选苦豆子生物碱涂膜剂的体外透皮试验条件。 方法: 利用UV测定苦豆子生物碱含量,检测波长410 nm。选择奶牛乳房皮肤,通过Franz垂直扩散池法考察苦豆子生物碱涂膜剂的透皮性能,考察甘油、氮酮及两者合用对该涂膜剂透皮吸收的影响。 结果: 不同促渗剂对苦豆子生物碱的促透作用顺序为5%氮酮+3%甘油>3%氮酮+3%甘油>8%氮酮>5%氮酮>3%氮酮>3%甘油>1%甘油>1%氮酮,透皮吸收速率最高达62.96 μg·cm-2·h-1。 结论: 5%氮酮联合3%甘油可显著增加苦豆子生物碱涂膜剂的透皮性能。 相似文献
13.
该实验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苦豆子生物碱潜在的药理作用。收集苦豆子主要生物碱成分,然后进行类药性分析、潜在靶点预测和信号通路筛选;借助DAVID分析工具,结合KEGG数据库对通路进行通路注释和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苦豆子生物碱-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表明,苦豆子的17种生物碱涉及49个靶点蛋白(共170次)、22条重要信号通路,所建网络药理模型中的3个节点交错连接,代谢通路间相互协调、相互调节。苦豆子生物碱可能对癌症、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离子交换分离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又名苦甘草、嘎顺-包日其格(蒙药名),是豆科槐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沙漠地带,其种子、根茎及全草都是我国西北地区常用的中药材,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痛杀虫等作用[1].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苦玄参主产区69份苦玄参种质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并筛选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优良种质基因。为苦玄参种质资源评价、遗传进化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发20对引物进行批量扩增。利用各标记位点的遗传多态信息,分析69份苦玄参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并通过一元线性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分子标记。结果:20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观测等位基因3.8个,高于有效等位基因数(1.9692个),稀有等位基因率为38.2%,等位基因分布不均匀。等位基因多态率范围为0~59%,平均38.24%,各位点多态率差异较大。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0.6211,平均0.3780;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变化范围为0~1.2401,平均0.759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变化范围为0~0.6823,平均0.4409;以上3个指标最高的为P21,最低为P7,各位点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各位点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824,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0.4425),表现为杂合子缺失;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659;基因流Nm平均值为0.4332,种质遗传分化较大,基因流较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苦玄参苷IA和IB相关的位点各有5个,其中仅有1个位点与2个成分的含量均相关。结论:20个SSR标记位点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供试69份种质遗传分化大,基因流较小;从供试20个SSR标记中筛选出9个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标记位点,试验结果可为苦玄参遗传进化分析及良种选育和繁育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斌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995,(1)
<正>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系豆科槐属植物,药用其根或根茎,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现已发现,其主要成分为苦参碱型生物碱。研究比较多的有槐定碱(Sophoridine)、槐果碱(Sophocarpine)、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槐胺碱(Sophoramine)、苦豆碱(Aloperine)、莱曼碱(Lehmannine)、野靛碱(Cytisine)等。这些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国内许多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有些方面已逐渐适用于临床并获得了初步疗效,预示了可喜的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苦豆子种子的化学成分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方法: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CC),葡聚糖(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重结晶等实验手段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1H-NMR,13C-NMR)及与文献数据对照,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测定部分生物碱单体化合物体外对C6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共分离出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苦参碱(1),氧化苦参碱(2),槐果碱(3),9α-羟基槐果碱(4),氧化槐果碱(5),9α-羟基槐胺碱(6),(-)-13,14-去氢槐定碱(7),1个非生物碱化合物3-吲哚甲醛(8)。结论: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5对鼠脑胶质瘤C6细胞显示了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研究半夏种质间遗传多样性,解析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半夏种质鉴定、品种选育及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该研究以27份半夏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株高、叶长、叶宽等7个表型性状,并基于半夏转录组数据开发设计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对27份半夏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利用POPGENE32、PowerMarker V3.25和NTSYS-PC 2.10e软件对半夏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10对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引物(PIC>0.5),4对中度多态性的引物(0.25<PIC<0.5)。平均检出等位基因3.928 6个,平均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指数(I)分别为0.557 8和1.002 9,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聚类分析将半夏种质分为7个亚类,同一省份的半夏聚类在相同亚类。采用14对引物构建了27份半夏种质的SSR分子身份证,实现了对每个地区半夏的快速鉴别。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半夏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结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半夏种质资源的鉴定、图谱构建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