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韩冰教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经验。分别阐述了从病因病机辨治和从周期辨治的理法方药。临证采用消补结合的原则,立补益正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大法。根据月经不同时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分别从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并举例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袁倩  鲁凯 《中医临床研究》2023,(27):145-148
乳腺增生症是中年女性最常见的疾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肿物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且有一定癌变风险。针对乳腺增生症,西医暂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方面,尤其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近年来络病理论的兴盛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络病理论是中医重要病机学说,乳腺增生症的辨治与络病理论密切相关,目前少见从络病理论探讨乳腺增生症的辨治研究。文章从络病理论探讨乳腺增生症,认为乳腺增生症具有“久病入络、由气及血、络脉本虚”的病理特点,符合络病的疾病特征。文章通过文献溯源的方式梳理络病理论的发展历程,提出乳腺增生症始生、演进的基本病机为“气络不利,血络瘀阻”,由气及血,由浅入深,后期“络瘀-络损-络虚”。乳腺增生症微环境体现“浓、黏、凝、聚”的病理状态,文章结合络病理论与乳腺增生症的关联,提出乳腺增生症始生期、演进期以通为主,后期络虚通补的治疗大法。故就络病理论与乳腺增生症的辨治思路进行探赜,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症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锋 《养生月刊》2008,29(1):36-39
乳腺增生是20多岁到50岁左右育龄期中青年女性最常见和高发的疾病,西方发达国家有1/3以上的妇女患过乳腺增生症,国内报道乳腺增生症发病率在10%左右,囊性改变较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世界卫生组织(WHO)统称为“良性乳腺结构不良”。得了乳腺增生后,常有随着月经生理周期周而复始地出现乳房胀痛等症状.成为困扰女性的难言之痛。  相似文献   

4.
杨锋 《养生月刊》2008,(1):36-40
乳腺增生是20多岁到50岁左右育龄期中青年女性最常见和高发的疾病,西方发达国家有1/3以上的妇女患过乳腺增生症.国内报道乳腺增生症发病率在10%左右,囊性改变较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世界卫生组织(WHO)统称为"良性乳腺结构不良".得了乳腺增生后,常有随着月经生理周期周而复始地出现乳房胀痛等症状,成为困扰女性的难言之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周期疗法配合加味桂苓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先中医周期疗法辨治1个月经周期,然后服用加味桂苓丸维持治疗。3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愈58例,治愈率63.0%;好转28例,好转率30.4%;未愈6例,未愈率6.5%。结论:中医周期疗法配合加味桂苓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周期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4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周期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月经前疏通气血、月经后调补冲任的周期外治法,配合内服中药乳核散结片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6.19%,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治愈率61.11%,总有效率83.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周期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顺应妇女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生理规律,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症是常见病.自2002年-2003年,笔者以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内服外治乳腺增生症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乳腺增生症的辨治思路及治疗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军  麻小娟 《陕西中医》2009,30(10):1356-1357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的辨治思路及治疗方案。方法: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结合中医理论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在制定治疗乳腺增生症模式时应重视肝肾并治,并强调以调肝为先的重要性。治疗中还应注意补肾,清热散结。  相似文献   

9.
黄胜萍 《中医药学刊》2005,23(1):175-175
乳腺增生症是常见病。自2002年-2003年,笔者以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内服外治乳腺增生症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的观察。方法将270例患者,根据证型及治疗方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肝郁痰凝组及冲任失调组各90例,分别将每组患者分为月经前期、月经中期及月经后期三组各30例给予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中成药乳癖消及逍遥丸,其余两组分别给予柴芍合剂、调冲合剂口服,三组均配合穴位针刺及我院自制中药乳癖散结膏外敷治疗。结果柴芍乳癖合剂明显改善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患者的症状及明显降低雌孕比;调冲合剂明显改善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患者的症状及明显降低雌孕比。结论在临床上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辨证分型和周期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增生症是内分泌紊乱所致的乳腺上皮细胞程度不等、形态各异的增生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块、溢液,属于亚健康状态.临床命名繁多,常混用病理学名词,中医辨证分型各家不一,很难界定,本文建议称为乳腺增生症.中医分为肝郁和肾虚两型,并提出了5个界定标准.根据卵巢功能周期性变化及月经前后内分泌状态的不同建议,用周期疗法,月经前2周以疏肝为主,即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月经后2周以补肾为主,在滋阴基础上强调补阳,即阴中求阳.  相似文献   

12.
贾育红 《北京中医》2007,26(5):301-301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多发病,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周期性激素分泌失调及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乳腺增生症发病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动物造模实验发现其发病与雌二醇增多有关,西医多用激素治疗。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2004年3月-2006年3月,笔者运用自拟癖消汤治疗乳腺增生症8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3):221-223
介绍乳腺增生症从肝论治、从肾论治到从脾论治的理论发展,并总结唐汉钧教授从肝、脾、肾—冲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证经验。介绍唐汉钧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处方用药特点和乳房局部辨证施治方法,以及对更年期乳腺增生症用药特点和异病同治的临证特色。  相似文献   

14.
贾育红 《北京中医药》2007,26(5):301-301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多发病,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周期性激素分泌失调及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乳腺增生症发病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动物造模实验发现其发病与雌二醇增多有关[1],西医多用激素治疗.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月经失调根据经期量色质及兼证的不同,可区分出血性、闭阻性月经失调的不同.本文以此为纲,从灵活运用中成药、辨证论治随证加减、中药人工周期、非药物疗法方面对中医辨治月经失调的临床进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乳腺增生症患者按就诊顺序分组观察,用柴胡疏肝散合复元活血汤加减内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0.2%。结论:疏肝活血法治疗乳腺增生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乳腺增生治则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乳腺增生症病因病机的分析,从标本兼顾、肝肾并治,分期治疗三个方面对本病的病理基础及治疗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并分别对每种治疗药物性能、功能作以列举。认为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失所养,肝气郁结是病之本,气滞、痰凝、血瘀所致的乳腺肿块和疼痛是病之标,治疗宜疏肝补肾、调理冲任治其本,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治其标,标本兼治方能取效。治疗时,应顺应乳房的生理变化,采用分期治疗的方法,在月经后的增殖期多应用“补”法,温阳补肾、调理冲任,以应充盈之时而益之;月经前的复旧期,多应用“泄”法,加重行气、活血、消导回乳药物,随其疏泄之时而导之。  相似文献   

18.
林毅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生活调养三方面论述了林毅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强调中西相参、辨证辨病、中医药周期治疗、内外合治、重视调护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症是现代女性常见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明代医学百家争鸣,医书众多,在男权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乳腺增生症疾患的诊治方法隐晦但必要。此时期乳腺的诊治内容较之前的朝代数量陡增,明代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治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女性乳腺疾患和女性社会地位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笔者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明代中医古籍中乳腺增生症的相关内容,从病名、病因病机、外治、内治,预后、调摄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明代乳腺增生症诊疗思路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郭艳青 《河南中医》2010,30(11):1097-1098
目的: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6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均给予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15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29例,显效19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